攝影好書|《1980年代的城市記憶》:生機勃勃的中國街拍

2020-12-23 澎湃新聞

方勝(珠海市攝影家協會理事、珠海水控集團宣傳幹事):

新冠疫情肆虐,春節至今的四十多天裡,無事可做。於是,找出這本畫冊——《1980年代的城市記憶》細細品味閱讀。這本畫冊的作者是西安的攝影家趙利文先生,他與我同齡,15歲就入了攝影這行,痴心不改,堅持紀實攝影數十年,拍攝了很多上世紀80年代老西安的生活畫面,曾被攝影評論家蕭沉稱為「影像的清明上河圖」。煙火氣十足的畫面折射著改革開放大時代的影子;獨具一格的拍攝記錄方式又好比一本中國式街拍的教科書;更重要的是獨特的平民視角又恰好地填補了中國攝影史在這一方面的空白。

作為生於上個世紀60年代末,成長於上個世紀70、80年代的我來說,這本書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懷舊經典。他的照片能將我帶回到那個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純真年代。

《1980年代的城市記憶》,中國攝影師雜誌社

慢生活裡的時代氣息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已經拉開了序幕,經歷了「文革」創傷的人民好像感覺到新生活的到來,對未來充滿希望,街頭多了人們的歡聲笑語和為勤勞致富而打拼的身影。仔細翻閱趙利文先生《1980年代的城市記憶》,就能找到那個年代這些生活的影像註解:街頭跳皮筋的孩子、掛滿商品的個體戶的臨街商鋪、戴紅袖標的城管、街邊嗮太陽聊家常的老人、排隊買生活日用品的隊伍……這一切都讓人倍感親切,眼眶溼潤。著名的文學家木心曾寫過一首詩,叫《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在趙利文先生這本《1980年代的城市記憶》裡,一張張圖片將您帶到那個「從前慢」的生活,讓您對木心這首詩的意境有了更為直觀而真切的感悟。當然畫面又不是單調沉悶的日常平庸的記錄,從每一張照片您都能窺探到那個變革時代留下的烙印。如時裝屋前舉起「文明個體戶」牌子的店主的照片,都折射出大時代人們的生活真相和精神面貌。那真是個百廢待興、生機勃勃的年代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原生態的中國式街拍

街拍,又叫街頭攝影,是紀實攝影的一個分支,主要是以街頭人物或事物、景物為題材,發源並流行於歐美,後傳至日本得到森山大道等為代表的攝影家的推廣,近些年在我國方興未艾。趙利文先生那個年代,街拍還沒有在我國流行,但隨著改革開放,西方攝影作品的流入,趙利文也較早地接觸了這些作品,或許受了一些影響,使他將拍攝對象和題材較早地投向街頭,於是有了許多西安街頭的照片,在《1980年代的城市記憶》這部作品中絕大部分是這類以街頭生活為題材的攝影作品。在那個相機只屬於某些人專有,膠捲昂貴的年代,在西安的街頭出現了一位少年,他挎著那部以結婚用的錢換來的理光相機,走街串巷,記錄西安人民的生活點滴。他的作品不講究構圖光影那些審美元素,直接攝影、原生態記錄,畫面生動有趣,情節性強。他的作品不同於日本街拍大師森山大道的排洩式記錄——「犬的記憶」,趙利文先生的城市記憶裡有故事、有情懷,注重畫面內容而輕表現形式,我稱之為「中國式街拍」。

13

14

15

16

18

平民視角的記錄方式填補了中國攝影史80年代紀實攝影的空白

在中國,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相機和膠捲還只限於特定的社會階層才能有條件擁有或者使用,很少有人願意花有限的膠捲去記錄平頭百姓的日常生活點滴。而且中國攝影史上的大部分攝影作品,也都只以特定的表現方式和針對特定的題材來拍攝具有特定意義的攝影作品,在紀實攝影領域,大多是新聞報導照片或一些高大全、紅光亮的宣傳照片。唯有趙利文出奇制勝,用平民的視角,近距離地記錄西安百姓的日常,而且恰恰他在上世紀80年代的這部分記錄,填補了中國攝影史上關於平民市井生活攝影的空白。許多年以後的今天,掠過中國攝影史上那些如雷貫耳的攝影家的名字和他們的作品,你會感受到趙利文《1980年代的城市記憶》的獨特魅力。正如攝影評論家蕭沉的另一句評語「亂拳打死老師傅」。

19

20

21

22

23

24

25

有一年我去日本東京寫真美術館去參觀日本的攝影史,發現日本明治維新前的照片都是一些日本的貴族、將軍和武士,以明治維新為分水嶺,後來的攝影作品都以平民人物與生活為視角和拍攝題材,後來更有了攝影在日本的興盛和在世界攝影史上的地位。平民視角其實標誌著攝影史上的一個新時代。

最好的評論家是讀者,我想更多的感受和評論還是留給讀者吧!如果有時間,希望大家能讀一讀西安攝影家趙利文先生的這本《1980年代的城市記憶》。

本書作者趙利文

【長期徵稿】

邀請您就曾經或者正在閱讀的某一本攝影類圖書書寫一篇讀後感或推薦語。

欄目閱讀的對象有攝影類專業讀者,也有這方面完全沒有知識儲備的普通讀者,希望您撰寫的這篇文章通俗易懂,活潑有趣,讓閱讀書籍、閱讀攝影類書籍成為日常一種常態發生,並持續。

我們想強調的是,如果您是研究影像的作者,完全可以精準地去解讀該書作者傳遞出來的觀點,無論旁人贊同與否;如果您是無意間邂逅該書,請將這份特別的緣分而帶來的觀後感與更多的讀者分享。「視界」欄目編輯們的初衷期望在龐雜的書海中,通過您,得以在更窄的範圍內分享給大眾一本攝影好書。

文章要求:

1,1000~1500字;

2,該書的版本,作者/譯者,購於何時何地等信息;

3,觸動您的重要語句或圖片內容;

4,本書相關圖片。

請發送稿件至:xuhf@thepaper.cn及liangyj@thepaper.cn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1980年代之後的日本景觀攝影 | 後挑釁時代的日本攝影
    1980年代之後的日本景觀攝影 | 後挑釁時代的日本攝影 2020-06-20 07: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螞蟻攝影書店近期好書合集
    1983年出版的這本攝影集已絕版。拍攝對象都是1980年代初期中國的孩子們。本書2019年出版的復刻版。在中國攝影家協會的幫助下,1981~1982年小西六(現在的柯尼卡美能達)邀請秋山先生拍攝。他5次前往中國,每次兩到三周的時間逗留,拍攝了近8000張彩色照片,篩選116張出版了《你好小朋友》攝影集。
  • 「街拍中國」2021年攝影賽事全新啟動
    2020年即將過去,在這不尋常的一年,#街拍中國#還好有你們在,還好有攝影!  2021年#街拍中國#主題賽事將於1月1日全新啟動,這次我們制定了一系列好玩的規則,有了較大的改變。將採取季賽和年賽並行的方式,年賽設有五位大咖評委參與最終評選。
  • 螞蟻攝影書店近期好書合集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1983年出版的這本攝影集已絕版。拍攝對象都是1980年代初期中國的孩子們。本書2019年出版的復刻版。在中國攝影家協會的幫助下,1981~1982年小西六(現在的柯尼卡美能達)邀請秋山先生拍攝。他5次前往中國,每次兩到三周的時間逗留,拍攝了近8000張彩色照片,篩選116張出版了《你好小朋友》攝影集。
  • 攝影好書|史蒂芬·肖爾:《審視》
    《審視》書影《審視》目錄在《美國表面》中,肖爾已經開始大量拍攝路口,街道等城市景觀。通過作品畫面的視覺經驗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出這些都是135相機拍攝,因為這些街道和路口有著大量透視畸變。但是拍攝題材基本確定為「美國的表面」。
  • 1980年代格拉斯哥的灰色幻想
    原創 瑪格南圖片社 MagnumPhotos瑪格南圖片社 來自專輯攝影書格拉斯哥,蘇格蘭,1980年© Raymond Depardon | Magnum Photos1980年,法國瑪格南攝影師 Raymond Depardon
  • 中國當代攝影這些年
    為接洽起對連州而言頗具紀念意義的這十年,有必要先回閃一番著名視覺文化研究者顧錚在《重新啟動——關於1980年代的中國攝影》《1990年代:紀實與觀念之間的中國當代攝影》《從宣傳攝影到後攝影——四分之三世紀的中國攝影》三篇文章中對「新中國」以來的中國攝影的大致梳理:「整個1950與1960年代,中國攝影的生存發展主要被限定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受到嚴格控制的新聞攝影。
  • 魯樞元:劉再復在1980年代 ——有關我的私人記憶
    文章的標題有些類似很早以前的一部蘇聯電影:《列寧在1918》。不過,列寧是全世界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創始人,劉再復只是中國當代一位近乎柔弱無助的文化人。況且,後來他還提出了「告別革命」的主張。然而,就是這個看似文弱的讀書人,卻在中國當代歷史中的一個「大時代」——1980年代,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留下了歷史的印記,至今還在持續發酵。
  • 攝影好書|楊延康《神貧的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靈魂之樂
    攝影好書|楊延康《神貧的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靈魂之樂 楊婷婷 2020-11-17 10:24 來源:澎湃新聞
  • 重造80年代老重慶,洪崖洞重逢1980為何能成重慶網紅新地標
    01/超完美細節還原80年代老物件,大膽創新與融合80年代的中國是什麼樣?那時候的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萬事萬物都散發出蓬勃而生澀的活力。山城電影院裡鄧麗君的音樂記憶從1960到1996年,山城電影院是兩路口第一地標性建築——在它存在的40多年時間裡,重慶人習慣的說法是過了兩路口再到市中區,才真正叫進城。而鄧麗君,作為80年代的華語樂壇代表人物,是整個年代的音樂記憶。
  • 老照片:1980年代的大慶,這些熟悉的場景老大慶人還記得嗎?
    大慶,別稱油城,是一座因石油而興起的城市,下面的這組老照片拍攝的是1980年代的大慶,這些老照片記錄了這座城市昔日的樣子。如今隨著城市的發展,大慶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這些老照片,帶大家重溫那些屬於大慶的城市記憶。圖為80年代的大慶火車站,這座火車站見證了大慶的城市發展。
  • 訪談︱超越「85新潮」:1980年代中國藝術的再當代過程
    不難看出,《中國現代藝術史:1979-1989》雖然比高名潞的著作更完整地梳理了1980年代這頭大象的形狀,但關節要害還是高名潞和80年代藝術參與者普遍指認的85新潮。魯虹於2014年寫畢出版的教材型著作《中國當代藝術史1978-2008》則在一個較遠的位置處理了當代藝術的更長脈絡。
  • 攝影好書|《安妮在工作》:一部非正式的美國文化藝術斷代史
    1993年,萊博維茨在桑塔格的鼓勵下,來到被圍困的塞拉耶佛,與以身犯險在那個城市聲援民眾的桑塔格等知識分子一起,見證了當地人如何盡最大的努力維持生活的原樣。這段敘述讓人驚訝,因為現在我們提到萊博維茨多半立刻想到那些具有奇幻色彩的時裝大片、《名利場》雜誌封面上懷孕中的黛米·摩爾全裸的肖像或者1980年列儂和小野洋子的最後一張合影……事實上,我們總是記得巔峰而不記得開始,在這本回憶錄中,關於萊博維茨的攝影生涯可以再往前追溯十年,1970年是她職業攝影師生涯的開端,那年春天,學生們通過罷課抗議美國入侵柬埔寨,這些活動很快升級成暴亂,萊博維茨在舊金山和伯克利的這些反戰集上拍到的照片成了她第一次在媒體上發表的內容
  • 1980年代早期,許多香港演員或導演仍對中國內地有所迴避
    華語電影工業早期繁盛之時,不同區域的導演、演員和片廠間的合作是十分平常的,特別是上海與香港這兩座中心城市的合作。雙城合作的深厚淵源必須追溯到1909年的《偷燒鴨》。但是,1949年之後,香港將它的姐妹電影城──上海,過手給了臺北。
  • 薦書|《紅磡1994》:收藏了那個年代的記憶
    佐以高原的手寫文字,坦率、直白,記錄下對那場演出的獨家記憶。附錄還收錄了當事人賈敏恕、張楚、鄧謳歌等人的文字。讓記憶或是聽聞變得真切,變成觸手可得的現實。25年後的今天,高原精心挑選出百餘幅從未面世的紅磡演唱會照片,集結成冊,再輔以真實、直白的手寫文字,讓一段屬於搖滾迷、音樂圈的神話成為可以觸摸、翻閱、珍藏的經典。
  • 攝影街拍九球天后潘曉婷:機場粉紅色穿搭帶來粉紅色的回憶
    1997年開始接觸撞球,是中國撞球界第一位獲得世界錦標賽冠軍的選手,10次9球世界冠軍記錄保持者。1998年參加中國北京第一次舉辦的女子「九球」賽榮獲冠軍。從1998年到2000年,潘曉婷在中國國內保持不敗,2000年連續榮獲6項全國冠軍。2002年11月,在第35屆日本大阪九球公開賽上榮獲女子組冠軍。
  • 到廣州文化公園西關苑看《沙面記憶》攝影圖片展
    1月12日,由荔灣區文聯、廣州文化公園、荔灣區國家檔案館主辦,荔灣區攝影家協會承辦的《沙面記憶》攝影圖片展在廣州文化公園西關苑開幕,展出荔灣區攝影家協會會員創作的作品90幅,特邀名家作品5幅。 百年浮沉,滄桑巨變。沙面是廣州近代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縮影,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不一樣的魅力。
  • 1980年代的臺灣老照片:海峽對岸的人們的生活是這個樣子的
    1980年代車水馬龍的臺北市中心。交通井然有序,市容也非常乾淨。馬路上的車輛,尤其是計程車很多,相比較於同時代的大陸各大城市,還是很繁華的。1980年代臺灣市內居民區的小窄巷。可以看出當時普通臺灣人的居住條件。1980年代的臺灣火車站月臺。
  • [ 攝影 ] 150年中國地攤影像史
    中國的地攤文化大可以追溯到姜太公、劉關張、《清明上河圖》、齊白石,小可以讓我們聯想起小時候戀戀不捨的舊書攤、五花八門的菜市場,親近、親切,帶著傳統生活的氣味和泥土的氣息。但就「可見性」而言,地攤自1839年攝影術發明以後才有確切記錄。本期專題收錄自1868年至2020年150年間的中國地攤影像,可以管窺近現代中國地攤文化巨大的發展變遷過程。
  • 1980年代,這位日本攝影師拍下8000張中國小朋友最動人的樣子
    (秋山亮二 攝)去年兒童節,一本叫做《你好小朋友》的攝影集風靡網絡,發行首日便售罄,並在網絡中掀起了一股80年代懷舊的熱浪。男孩手中的橘子汽水,少女臉上的涔涔汗水……日本攝影家秋山亮二先生記錄下當時中國人生活中的一個個鮮活鏡頭。「這些不知何時被我們遺忘的笑容,真摯的眼神,融化在風景裡的欣欣向榮,在中國小朋友這裡被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