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石金雞嶺見證中山大學崢嶸歲月 記者 陳沛鴻 攝
站在坪石鐵嶺,當年中山大學文學院舊址,當年的這座西式洋樓如今已成殘垣,光彩隨風而逝。然而不敢相信的是,昔日在這棟樓裡進出的,俱是影響中國人文學科的學術大家——歷史哲學家朱謙之、新戲劇專家洪深、考據學家李笠,著名教授詹安泰、黃際遇、吳康、岑麒祥、黃學勤等人,以及本期的「莞籍坪石先生」陳安仁。
就是在這裡,他們於戰火中追求不斷、育人不倦。講臺上、陋室中、油燈下,抗戰歲月裡,筆耕不輟,著書立說。一本介紹陳安仁的書,書名就是《著作等身的陳安仁》。
「著作等身」是什麼概念?記者僅在東莞市圖書館,找到陳安仁在民國時期的著作,便足有四十餘本,可以列成長長書單。而根據記錄,任教中山大學17年,其一共完成73本專著。如今的中山大學校史展覽,關於全面抗戰前後研究的部分著作一覽表中,排在首位的,正是陳安仁在1938年出版的《戰爭與文化》。
烽火硝煙中,無法安放一張安靜的書桌,但在坪石金雞嶺下,武水河畔,在昏暗的油燈下,先生們勤奮筆耕,揮就華彩篇章,令人心生感慨。
人物簡介
陳安仁(1889-1964),字任甫,東莞(今深圳)觀瀾人。早年曾在廣州兩廣師範、香港皇家書院讀書,在九龍時參加香港同盟會。1911年廣州黃花崗起義後加入革命軍,任秘書。退伍後考入私立廣東大學(廣州法學院前身)法科,及省立高等師範本科,因學費不繼僅數月即退學。1913年與梁毅夫辦學於寶安新民學校,繼而任香港《大光日報》、廣州《民生日報》撰述,廣州《覺魂日報》總編,《大光日報》編輯,東莞培正學校校長。
1918年,陳安仁到星洲任養正學校國文教員,兼南洋七州府教育總會議長。1921年6月到廣州,與鄧澤如等組織中央籌餉會,到南洋各地籌集軍餉,1923年6月返粵。後赴東江行營任軍用課事,又派為南洋群島特派員。1927年冬,任南美洲秘魯直屬黨部黨務專員及《民醒日報》總編,其間於1923年11月應鐘榮光聘請,任嶺南大學秘書兼僑務出版事宜。1932年3月辭中央僑務職務,應聘至中山大學,任教17年有餘。在中大期間,陳安仁出版73本著作,如《中西歷史新研》《秦漢時代學者之人生哲學》《中國歷史之轉變與動向》《王陽明學術思想之研究》《中國近代史》等。
1 鄉間傳奇
山溝走出兄弟名家
陳安仁的故鄉,是昔日東莞、今朝深圳龍華觀瀾的樟坑徑村。
從小,陳安仁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長大,家裡孩子眾多,最小的弟弟陳安良比他小了整整19歲。一家人生活艱難,父親陳聖達曾到村中基督教堂德國牧師家中當麵包工人,母親鍾四嬌則在山坡上開荒種植菠蘿、沙梨和柿子補貼生活。家裡人口太多,生活殊為不易,父親幾乎每年除夕都要躲在山裡,年初一才敢回家,怕人來討債。
樟坑徑是一個三面環山、交通不便的山村,但目前所知,中國第一位留學瑞士的陳明秀就出生在樟坑徑,其回國後在家鄉傳播基督教,並開辦教會學校,很多當地本來讀不起書的孩子,不僅有機會上學,甚至還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走出大山。
陳安仁早年一直自學,而弟弟陳安良就幸運得多,上了教會小學,後來一路考至上海同德醫學院。1925年5月30日,上海發生了著名的「五卅運動」,滬上各校學生兩千多人到上海租界散發傳單、發表演說,英國巡捕房逮捕一百多名學生,拘押在南京路老閘巡捕房內,被捕者中就有陳安良。
消息傳到家裡後,家人非常焦急並開始設法營救。作為同盟會元老,這時的陳安仁已經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他親赴上海,從英國人手中把弟弟營救出來,並轉學至中山大學醫學院學醫。
1928年,陳安良作為第三屆醫學院的優秀畢業生留校任教,後來成為中國最早具有執業資格的法醫,也是中國第一本法醫學著作的作者。1937年,陳安良考取德國洪堡基金會獎學金,到德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衛生學、社會醫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1947年,陳安良到美國紐約市紐約大學醫學院衛生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陳安良任中山大學醫學院教授兼方便醫院院長。
1953年,廣州市創建衛生防疫站,陳安良任第一任站長,離開了醫院一線工作。1960年,陳安良任廣州市衛生局副局長。作為廣州市科協主席和榮譽主席,陳安良可謂鍾南山院士的「前任」,在其去世後,鍾南山用「淡懷風清月朗,雅量海闊天空」來表達對他的敬意。
小小的山村樟坑徑,雖然地處窮鄉僻壤,卻又似乎直通遙遠的外部世界。這裡走出的寒門學子兄弟陳安仁、陳安良,至今被後人敬仰。
■中山大學文學院坪石舊址 記者 陳沛鴻 攝
2 結茅立舍
彰顯至高師德品行
在一篇中山大學畢業生回憶坪石歲月的文章中,有這樣的描述:「白沙河畔的清晨,坪宜古道的夕陽,翠竹村頭的夜月,塘口的泛舟,鐵嶺的眺遠,三星坪的遊泳,武陽司的山色,慄源堡的溫泉,車田壩的松林,管埠的垂釣,清洞的狩獵……這都是兩年前留憶在心頭的快事。」
看起來很美好,但條件的確很艱苦。古廟授課,結茅立舍。
陳安仁在中山大學文學院史學系任教時,先後為本科生講授多門課程,如中國近百年史、中國近代三百年史、中國近世史、中國上中古文化史、中國法律史、中國近世法律史等,為研究生開設的課程有文化史專題、史料整理法、史學方法實習、中亞文化探原等。陳安仁同時還兼授法學院課程,講授《漢代交通西域對於文化經濟之影響》等。
1943年11月,陳安仁在《我的教師生活》一文中,回憶了自己的育人感悟:「惟有一事敢竭誠敬告吾教育界同仁者,為人師真不容易,要有研精慎獨之精神修養,要有垂世範俗之工作效能,否則不但不能為百代之師,且不足為一代之師也。所謂師者,不但指其有智識之謂,而且是指具有道德之人格之謂」。
對當時中國大學教育中道德培養忽略的問題,陳安仁進行了深入思考。當時中山大學一度想聘其擔任訓導長,但被陳安仁婉拒,他認為「大學生要有自動自治自尊自重的精神,以檢束自己的身心,能夠有此認識,與實踐的力量,則大學之道德訓育,才可以達到目的」。
3 實地研究
課題緊貼社會脈搏
在坪石,中山大學研究院的實踐和理論探討,是最具有時代特徵的高等教育歷史。從保存至今的文檔來看,文科研究所研究生考試的校內外委員,選擇十分嚴謹,陳安仁曾任研究生指導老師。如1938年進入研究院就讀的文科研究所3名畢業生之一區宗華,論文題目便是「中國稅務司史研究」,即由陳安仁指導。
除大學校內教授,中山大學還邀請校外知名教授任考試委員會委員,比如聞一多、陳序經、陶孟和及李方掛等人。
指導研究生研究之外,坪石時期,中山大學老師的研究題目,也充分體現對社會的關切。《抗戰與建國》《中華民族抗戰史》就是陳安仁這一時期寫出,此外包括文學院洪深撰寫的《四年來之抗戰戲劇》,文學院楊成撰寫的《人類學及現代生活》《現代人種問題總檢討》等。
文學院指導學生組織建立學術研究團體,培養學生對學術研究的興趣,拓寬知識面,去各地開展調查。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師生,曾多次前往粵北地區以及廣西邊區蒙山、修仁等地體驗瑤族邊民的生活,考察瑤族的生活、語言等民俗。
4 激情演講
烽煙時代深入思考
坪石歲月是艱苦的,也是激情美好的。
堅守於坪石,堅守於教育事業,是「坪石先生」們的高貴品質。「坪石嶺前歌劇鬧,桂林洞裡警鐘哀」——朱謙之的這首詩,正是他們的生活真實寫照。
中山大學文學院,最初設址乳源清洞鄉,後遷至坪石鐵嶺。舊址建築原系粵漢鐵路局所建,盡屬西式,分布得體。全院除一年級外共有154人,女生幾佔三分之一。記者翻看藏於廣東省檔案館的1942年中山大學文學院教職員名冊,發現果真是「名家雲集」。
文學院環境幽雅,松濤陣陣,春天山上開滿杜鵑花。苦中有甜,師生在艱苦的環境中度過了難忘的學習時光。從當時留存下來的文字記錄來看,師生對於辦學環境頗為樂觀豁達,經常舉辦各類文體活動。音樂會上,有京曲、粵樂、崑曲、歌詠等,「尤以洪深先生之笑話及京劇,黃友棣先生小提琴獨奏,博得掌聲不絕」。許幸之、馬思聰等教授到師範學院任教後,以戲劇、音樂為主要內容的文藝活動尤為活躍,校內校外常可看到他們的表演。
當年鐵嶺山上開滿漫山遍野的杜鵑花,師生們不停傳唱著蕪軍和黃友棣所創作的歌曲《杜鵑花》:「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杜鵑花開在小溪畔……」
課堂教學外,陳安仁常利用群眾性集會講壇,通過激情演講,表明自己的看法和學術觀點,也常常作專題學術講演。在文學院紀念周上講演《希臘文化盛時與中國同期文化之比較》《人類精神文化之動力》,在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學術演講會上講演《中國先哲之倫觀思想》,應法學院中國經濟史研究室和社會研究所的邀請,在其聯合舉辦的學術講座上講演《漢代交通叫域對於文化經濟之影響》……中山大學遷回廣州後,陳安仁於1946年上半年在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學術演講會上,講演《秦漢時代學者的人生哲學》《中亞文化探原》,1948年5月11日為歷史學會演講《中國文化發展新路線》等,都是師生們美好且難忘的回憶。
5 苦中有甜
堅守信念相信未來
記者在1941年出版的刊物《滿地紅》上,看到一篇陳安仁以「我的……」為題,特別寫下的徵文《我的孩子們》,可以一窺當時教師們艱苦的生活狀況:「長子赴美得好友照拂,才有工讀的機會,不然以二千美金之生活費,以一個窮苦之教書先生,何能及此?華僑不但熱心救國,且亦樂以幫友,實在可感」。
陳安仁回憶道:「我20餘年來是奔走各方的多,家庭聚住的時候少,對於子女教育,不能時在左右,盡訓導之責,這是我認為一件憾事。七七抗戰起後,全國人民大多數生活起了變動,我也受了生活的威脅;子女教養之費,真是目前嚴重的大問題」。
陳安仁感慨,在坪石時期,大學教育費有了貸金之制,救濟許多失學的青年,真是世界各國所未有的盛事:「願我的孩子們,不要只成為我家族的孩子們,而願成為國家上民族上的孩子們。」
■中山大學校史展覽,陳安仁所著《戰爭與文化》被視作那段烽煙歲月的代表 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供圖
6 筆耕不輟
研究涉獵廣博領域
陳安仁在科學研究方面,花費大量時間精力,撰寫並發表多篇論文。如《中國文化演進史觀序言》《漢書探討舉隅》《中國先哲對於人性問題之解釋》《希臘文化盛時與中國同期文化之比較》《中國上古農業之史的探討》《史學研究導言》《三國時代的法律》《從民族的觀點探討中國的文化》等。
只看這些著作的名稱,就可以感受到涉及面非常廣,研究領域廣而深。陳安仁比較多的論文,發表在中山大學史學研究會主辦的學術刊物《現代史學》,此外包括《國立中山大學日報》的專論欄目,如1933年2月8日發表《從民族的觀點探討中國文化》,1934年5月9日發表《對於中國文化抹煞論的懷疑》,1936年4月14日發表《中國對日抗戰之經濟問題》,4月18日發表《歷史教學法的理論》,10月15日發表《中國戰時之農業生產與分配問題》。
陳安仁是史學系出版專著最多的教授之一,離開中山大學時,其共出版73本著作,如《中西歷史新研》《秦漢時代學者之人生哲學》《中國歷史之轉變與動向》《王陽明學術思想之研究》《中國近代史》《中國文化史》《中國農業經濟史》《人類歷史發展之中心問題》等,用「著作等身」形容絕不誇張。
專題監製:張樹堅
專題策劃:雷石鵬 何杰
專題顧問:李炳球
專題統籌:何杰 劉愛琳
本期撰文:王紅林
專題出品:東莞日報文體新聞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