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莞籍坪石先生①|戰火紛飛初心堅守,莞邑學人坪石耕耘

2020-12-16 東莞日報i東莞

編者按

中山大學,百年積澱,嶺南文脈,創新傳承。

創辦於1924年的中山大學,久歷風雨洗禮而長盛不衰,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中大人的嘔心瀝血與勵精圖治。回溯中大異常厚重的發展史,有太多值得被銘記的人和事,抗戰時期的記憶當屬歷久彌新——

可親可敬的中大教授們,為了民族精神的維繫、科學知識的傳授、人文傳統的存續,三遷址而心不改,蒙千難而志不移,書寫了一段炮火連天弦歌不輟、山野村舍書聲迴蕩的感人歷史,為中大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1940年10月,身處戰亂中的中大師生,從雲南澄江遷入粵北坪石,直至抗戰勝利返回廣州。坪石辦學時期,中大先師們在艱難困頓中著書立說、傳道授業、抗日救亡,於悲憤中涵養浩然之氣,於烽火中培養棟梁之材,豎立起一座座令人敬仰的思想教育豐碑。

莞邑熱土,人才輩出,代不乏人。在這些中大「坪石先生」中,不乏「莞籍坪石先生」,如鄧值儀、容肇祖、鄭師許、陳安仁、吳壯達、何作霖、鄧盛儀、袁鎮嶽等。「坪石先生」的高貴品質,在他們身上都有著極為生動的詮釋。

為進一步弘揚「莞籍坪石先生」們在硝煙中堅持教書育人、治學研學、報效國家的崇高精神,傳承東莞歷史文化和名人文化,即日起東莞日報文體新聞部將推出「您好,『莞籍坪石先生』」專題系列報導,力求通過還原這段特殊時期的感人故事,傳承優秀文化,彰顯大家風範,為打造「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繼續注入不竭動力!

「坪石先生」是誰?

「他」,是被譽為「中國小提琴第一人」的馬思聰;是抗日歌曲《杜鵑花》的創作者黃友棣;是被稱為中國「大學語文之父」的徐中玉;是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圖書館學奠基人之一的杜定友;是學貫中西、文理皆通的中國現代高等數學教育開創者黃際遇;是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丁穎;是確立「珠江三角洲」地理學說的地理學大師吳尚時……

抗日戰爭時期,中山大學、私立嶺南大學農學院和培正、培道中學等院校,為躲避戰亂,紛紛遷至地處粵湘交界的樂昌坪石,在烽火中堅持辦學,延續華南教育薪火,這些曾在坪石任教的名家大師猶如繁星點點,閃亮至今。

來自東莞的「坪石先生」,同樣不乏其人:中國近代土壤學先驅、農業教育家鄧值儀;著名古典哲學家、史學家、民俗學家容肇祖;桃李滿天下的史學大家鄭師許;著作等身的歷史學家陳安仁;小學語文課文《日月潭》作者、地理學家吳壯達;著名五四運動領袖何作霖;香港著名實業家鄧盛儀等諸多大家,均從莞邑大地走出。「坪石先生」堅守於烽火歲月、堅守於教育事業、堅守於文脈賡續的作為,在他們身上都有十足彰顯,至今依舊激勵著後學只爭朝夕、奮進不止。

■在戰火紛飛的艱難條件下,中山大學師生於坪石寫下不朽篇章

烽煙輾轉 校遷坪石

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這場空前的劫難中,中國高等教育事業遭到嚴重摧殘,為延續和保存文化命脈,拯救國家,培養人才,高等院校師生冒著紛飛的炮火,被迫進行大規模內遷。

從1938年10月至1945年10月,中山大學顛沛流離,幾度遷徙,三易校址;先遷雲南,復遷粵北,三遷粵東;滿目瘡痍,苦不堪言。

抗戰開始後,戰火很快燒到華南地區。廣州淪陷前,中大師生在代理校長兼工學院院長肖冠英、教務主任兼農學院院長鄧值儀及各學院院長的領導下,分批撤離,經過千辛萬苦的長途跋涉,於1939年2月在雲南澄江會合,並很快復學。

1940年秋,中山大學再次遷校,幾大因素促使選定粵北坪石:雲南物價飛漲,大米奇貴,生活成本劇增;韶關成為臨時省會,局勢相對穩定;西遷澄江後,廣東及湖南、江西等鄰省學生入學困難;作為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的大學遷回廣東,廣東各界積極支持;戰火逼近雲南,不得不遷。

就這樣,1940年9月22日,中山大學師生員工在許崇清校長的帶領下,從澄江啟程往坪石,經歸化、昆明、曲靖、平儀、盤縣、安順、貴陽、黃果樹、貴定、獨山、六寨、南丹、河池、宜州、柳州、桂林、衡陽,縱橫數千裡,於10月13日抵達曲江,16日進入坪石鎮。

坪石環境優美,交通便利,但地方不大,只能作為集散地,因而中大遷入後,各學院星羅棋布於坪石之內:校本部、研究院、先修班、學生貸金審查委員會選址於坪石老街;文學院最初設址於乳源縣清洞鄉,之後又遷到坪石鐵嶺;法學院先是設址在乳源縣武陽司,後搬至車田壩;理學院在坪石附近的塘口,與坪石隔河相望;工學院設在坪石附近三星坪和對岸的新村;師範學院設在乳源縣管埠村附近的一個小山崗上;農學院設在湖南省宜章縣屬的慄源堡,離坪石較遠;醫學院設在樂昌縣城;全校一年級新生部設在坪石附近的車田壩,後遷至武陽司,不分院系,統一集中上課;高年級學生則分別在各院上課。

■坪石古街上的廣同會館,彼時為中山大學研究院所在地

教書育人 薪火相傳

中山大學遷入坪石後,辦學條件艱苦,學校除利用原有的廟宇、房舍作為教室外,還根據需要新建了很多草竹房作為補充,有學生宿舍、廚房、膳廳、廁所、浴室、教職員宿舍、教室等,但均十分簡陋。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面對極度困難的窘境,中山師生依然因陋就簡,因地制宜,堅持從事教學與科研活動。坪石時期的中大,辦學最大的特點是配合抗戰,加強抗戰教育及有關抗戰的科學知識與技能教育。戰時教材比較缺乏,戰亂中沒有正式的教材,連油印講義也很缺,老師上課只在黑板上寫提綱,全靠學生細心聽講記筆記。在沒有課本與資料的情況下,學生們白天努力聽講,晚上就在油燈下,勤學不輟,成長成才。

在此之外,中大仍然堅持資助師生到全國各地學習考察,尤其是深入偏遠地區開展教學和科研活動,收集了大量寶貴的人文、自然科學資料。考察中,中大師生也在向當地民眾宣傳抗戰、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等方面,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

其中,鄧值儀執掌的農學院,除在院址慄源堡附近新闢數百畝荒地、租用100多畝民田作為臨時農場外,更在樂昌縣城附近籌建了2000餘畝的永久農場。農學院同時設有推广部,管理農林業一切推廣事宜,將農學院的知識和經驗推廣給當地農民,同時通過去湘粵桂及周邊考察實習,促進了當地農林業的發展。

在辦學經費極度緊張的現實下,中大仍自辦十餘種學術刊物。全校性的學術刊物《中山學報》創刊於1941年11月,農學院依舊保證《農聲》雜誌的刊行,並與湖南蠶絲改良場合作,主編刊行《湘蠶》雜誌,文學院編印定期刊物《現代史學》和《文學院專刊》。

紛飛的戰火中,國內外學術交流並未中段,彼時不少國內外學者來中大參觀講學,包括陳寅恪、楊東蓴、鄭德鴻以及賈慧宜、葛德石、雷威克、李約瑟等;中大教授也應邀在外單位講學或從事科研活動,如鄧值儀應湖南新農學會之請,往長沙做《關於湖南農業問題》報告。

艱苦求學之餘,中大師生始終保持著樂觀積極的心態,經常舉辦各類文體活動。1941年,師範學院成立「中師劇團」,這一劇團自誕生之日起便成為中大抗日宣傳的響亮號手。許多著名的大型話劇都曾在師範學院和校本部演出,如大家熟悉的《阿Q正傳》《雷雨》《日出》等。

「中年粵北講臺開,戰地春風桃李栽。坪石嶺前歌劇鬧,桂林洞裡警鐘哀。誨人不倦吾滋愧,抗敵圖存志不灰。封豕長蛇終殄滅,夜深猶盼捷書來。」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和東方學家朱謙之的這首詩,正是對坪石先生們作為堅守者的真實寫照。

東莞先賢 競相閃耀

「莞籍坪石先生」中,鄧值儀堪稱典範——在非常艱難的情況下肩挑教務長職務,卻也不放鬆土壤學研究和教學。其子鄧錫鑾回憶父親在坪石的這段日子時,感觸極深:「(當時)他已年過半百,患有高血壓,身體欠佳。平日,他住在校本部,主持全校的教務工作,一般到周末,他抱病從坪石跋涉三十餘華裡的崎嶇山野小路回去慄源堡,處理農學院院務工作,並按時講授他所擔任的地質學、土壤學、土壤分類學、農田水利等課程,並為土壤學部的研究生授課和指導研究工作。」一個勤勤懇懇為教育事業服務的農學家、教育家的形象頓時呈現。

其他「莞籍坪石先生」,同樣在顛沛流離中堅持學術,如陳安仁撰寫「抗戰與建國」「中華民族抗戰史」,充分體現了對社會的關切,出版專著《中國農業史》《中國戰時經濟之比較》,並曾在法學院講授《中國幾千年來農業社會的鳥瞰》《漢代交通西域對於文化經濟之影響》;鄭師許在文學院、研究院、師範學院教授歷史課之餘,兼任《廣東年鑑》總編纂、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員會委員、中華學藝社《復興叢書》編纂委員會委員;容肇祖在坪石堅持民俗學調查,對當地史地人口及其他自然與社會現象,如民間組織與制度、民間文學與藝術、方言、教育等均有專項研究;袁鎮嶽(茶山人,1942年畢業於中大經濟系,後被聘為法學院教師)曾在武陽司村法學院與當時的經濟系主任王亞南(現代經濟學家、教育家,翻譯了《資本論》等多部著作)共事,並繼承其學術傳統……

在坪石時期堅持研究教學,傳道授業的「莞籍坪石先生」,並非只有上文提到的幾位。今年4月底,筆者一行再訪坪石,發現了這段特殊時期更多的莞邑學人:尹日濤(法學院助教)、劉耀燊(法學院副教授)、丁紀凌(工學院建工系副教授)、黃仲文(農學院畜牧獸醫學系主任)、盧文(物理學家)、劉偉民(歷史系講師)、毛鴻甫(1943年中大農學院畢業後任教)等人——當時東莞學風之濃,人才之盛可見一斑。

遷離坪石 三地復學

1944年秋,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粵北,坪石告急,中山大學準備第三次搬遷,鄧值儀仍舊發揮關鍵領導作用。關於這次遷離坪石,鄧錫鎏在《憶念先嚴生平》中有詳盡描述——

「1941年1月15日,黃昏時分,慄源堡鄉政府獲悉有一隊日寇沿連坪公路開來,似前往攻打坪石鎮,便通知農學院疏散。鄧植儀緊急組織農學院師生員工和家屬,扶老攜幼,共數百人(其中有其他學院少數師生,如工學院胡章教授一家,理學院黃際遇教授等,他們是自願隨同農學院疏散的),乘暮色蒼茫,倉促迅速走避於附近山野坡地。時值三六隆冬,天寒地凍,當晚有適值雨雪霏霏,寒氣凜冽,沁人肺腑,凍得人們直打寒噤,嬰兒受凍啼哭。……有傳聞說,當晚路過的日寇曾行經農學院師生露宿躲避的山坡北面,幸未被發現,更未迎面遭遇,得以避免發生流血慘劇,真實天幸之至。」

之後,鄧值儀設法與教育部取得聯繫,教育部令農學院遷往連縣三江鎮,設立中山大學連縣分教處,並任命鄧植儀兼任分教處主任,設法複課。於是,鄧植儀便帶領農學院的師生離開笆籬堡鄉、翻山越嶺步行前往連縣安頓下來。

此次倉促遷校,中山大學一分為三,設立分教處:校本部遷到粵東梅縣,研究院、文學院、理學院、醫學院、先修班以及師範學院附中的部分師生均在梅縣部署,工學院、法學院、師範學院、農學院等則在梅縣附近的興寧、蕉嶺、龍川龍母、五華等地複課;遷往連縣的師生在連縣成立分教處,以鄧值儀為主任;沒有遷到梅縣和連縣的部分師生,則留在仁化縣,組成仁化分教處,以陳宗南教授為主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幾經遷徙的中大,於1945年10月陸續從粵東、連縣、仁化等地,復員返回廣州原校址,終於結束了顛沛流離的動蕩日子。

■見證歷史的坪石古鎮,以教育之名,即將再現昔日盛景

粵北重鎮 活力重現

在此次為期近三天的坪石探訪之旅中,帶領筆者一行參觀的樂昌文史專家何昆亮老師,對中山大學的坪石歲月進行了系統講述。

據介紹,坪石位於廣東、湖南交界地區,是粵北通往湖南的門戶,為南北交通要衝,歷史上曾被譽為廣東八大重鎮之一,素有「廣東北大門、嶺南第一鎮」之稱。坪石擁有武江水路和四通八達的古驛道,因而成為南北文化經濟的重要樞紐和商賈雲集之地,曾繁盛一時。

位於武水河畔的坪石老街,因武江水路發展起來。隨著近代交通的發展,西方的郵政、鐵路、汽車等被帶進坪石,逐漸取代了武江水道、西京古驛道的作用。1935年粵漢鐵路坪石段開通,傳統的水路、驛道走向沒落。抗戰爆發使坪石成為廣東的大後方,不少商家巨子、銀行報館、機關學校蜂擁而至,坪石在戰亂中又重現昔日盛景,時稱「小廣州」。中山大學、嶺南大學農學院和培正中學、培道中學相繼遷來,坪石又在商業氛圍上增添了一段文化韻味。

1940年10月到1945年1月,坪石的山水支撐養育著抗戰中的中山大學近兩萬名青年學子,保存著中大文脈。

如風歲月,似水流年。當下我們能看到的坪石老街,只剩下復建的廣同會館和一些青磚灰瓦老屋。但透過何昆亮老師的生動講述、還原以及文字檢索,當年「商賈雲集、人流如織」的情境,依舊可以浮現腦海。

令人欣喜的是,幾經興衰的坪石老街,即將重新煥發昔日榮光:在有關部門的重視下,在省「三師」(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專業志願者委員會等單位的積極推動下,這裡正在積極打造「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即將成為嶺南莘莘學子及教育工作者的「朝聖之地」。

與坪石歷來緊密關聯的東莞,目前也有力量擔當靜待展現——東莞捐資修建的武陽司法學院紀念園,與昔日的一眾「莞籍坪石先生」在歷史的長河中遙相呼應,縱然時光流轉難避痕跡,但「百年樹人」的耕耘理念,註定將會歷久彌新,再煥新彩!

專題監製:張樹堅

專題策劃:雷石鵬 何杰

專題顧問:李炳球

專題統籌:何杰 劉愛琳

本期撰文:趙水平

本版攝影:陳沛鴻

專題出品:東莞日報文體新聞部

相關焦點

  • 您好!莞籍坪石先生⑨|感知先賢故裡,傳承東莞文脈
    「莞籍坪石先生」,在東莞歷史上無疑值得詳加探究。從這裡出發,他們通過知識,在那個特別年代耕耘育人、著書立說,光陰走遠,站在他們最初原形的地方,你感受到了什麼?容氏故居 旨亭街找尋容肇祖足跡眾多「莞籍坪石先生」從文化底蘊綿延悠長的莞邑大地出發,教書育人畢生耕耘,成為嶺南學界各科標榜記者手記追尋「莞籍坪石先生
  • 您好!莞籍坪石先生⑦|陳安仁:金雞嶺下著作等身
    ■坪石金雞嶺見證中山大學崢嶸歲月 記者 陳沛鴻 攝站在坪石鐵嶺,當年中山大學文學院舊址,當年的這座西式洋樓如今已成殘垣,光彩隨風而逝。然而不敢相信的是,昔日在這棟樓裡進出的,俱是影響中國人文學科的學術大家——歷史哲學家朱謙之、新戲劇專家洪深、考據學家李笠,著名教授詹安泰、黃際遇、吳康、岑麒祥、黃學勤等人,以及本期的「莞籍坪石先生」陳安仁。就是在這裡,他們於戰火中追求不斷、育人不倦。講臺上、陋室中、油燈下,抗戰歲月裡,筆耕不輟,著書立說。一本介紹陳安仁的書,書名就是《著作等身的陳安仁》。
  • 您好!莞籍坪石先生②|鄧植儀興農戀土惠故土 腳踏實地功載地
    人物簡介鄧植儀(1888-1957年),字槐庭,東莞橋頭鄧屋村人,著名農業教育家,土壤學家。被譽為近代中國土壤學奠基人的「莞籍坪石先生」鄧植儀,便是其中傑出代表——抗戰時期,鄧植儀作為中山大學教務長、農學院院長,帶領學校師生輾轉雲南澄江、粵北坪石,在烽火中堅持復學,教學、科研成果不斷,令人景仰。「鄧植儀教授是一位傑出的農業教育家,是近代廣東高等農業教育的拓荒者,也是近代中國土壤學的奠基人。他雖身居領導崗位,仍不忘教書、育人,踏踏實實作土壤調查與從事土壤研究。
  • 您好!莞籍坪石先生⑥|吳壯達:探地北天南 著寶島風華
    那裡群山環繞,樹木茂盛,周圍有許多名勝古蹟……」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的這篇課文,可謂大多數人對於臺灣的「啟蒙認知」。短短二百餘字,令讀者對於祖國寶島的秀美風光印象深刻,嚮往憧憬躍然心胸。《日月潭》作者吳壯達,正是又一位畢生潛心治學的「莞籍坪石先生」——1911年,祖籍東莞莞城的吳壯達出生於澳門,翌年便隨家人回到東莞。
  • 《東莞時報·莞邑少年》
    新的一年如約而至,和新年一併帶著希冀「走來」的,還有東莞本土首份面向小學生的校園周報——《東莞時報·莞邑少年》(以下簡稱《莞邑少年》)。今日,《莞邑少年》正式與大家見面。由東莞市教育局指導、東莞日報社主辦的《東莞時報·莞邑少年》正揚帆起航、將乘風破浪。它滿載少年中國夢,懷揣少年赤誠心,陪伴東莞小學生成長成才。
  • 社區警務|「群防群治」顯成效,「莞邑聯防」在身邊
    為進一步提升轄區「莞邑聯防」隊伍的工作效能,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社會治安的積極性,東莞市公安局清溪分局土橋警務室社區民警蔡俊華以轄區內社區警務為依託,積極動員義務巡防隊伍參與轄區重點部位、人流密集場所等區域的巡邏防控,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
  • 社區警務莞邑聯防隊幫助流浪男子與家人團聚
    接到求助後,分局迅速組織相關警種進行研判,發現魏某曾在某一個商圈附近出現過;於是,馬上召集東城派出所主山警務室全體莞邑聯防隊員進行訪尋。過程中,為提高成功率,主山莞邑聯防隊兵分三路,在萬達商場及周邊區域進行尋找,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細緻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天16時許,隊員終於在東城的某商業廣場找到了魏某,隨後,分局又積極聯繫他的親人來莞將其帶回江西家鄉,使得魏某終於可以與日夜思念他的奶奶團聚。
  • 社區警務|常平公安組建的這支莞邑聯防再顯成效
    今年以來,在常平公安分局的大力開展群防群治的號召下,翔龍天地商場積極參與,並成立一支由商場保安組成的駐點式莞邑聯防隊伍,參加隊員多達50多人,常平公安分局為該隊員配備相應的裝備,並對聯防隊員進行抓捕、應急處突等技能培訓,取得顯著成效。2020年12月9日凌晨5時許,常平翔龍天地莞邑聯防隊員莫燦康在對商場周邊進行巡邏時,發現一名可疑女子在停車位周邊遊走。
  • 旗峰雅韻|迎恩門:莞邑原點地標符號,傳承存續千年文脈
    2008年,西城樓被正式認定為「東莞城市原點」,在更為壯闊的時空維度彰顯不凡,繼續在光陰流轉中凝望變遷——旗峰山下凝神遙望,莞邑地標般存在的迎恩門,在無盡的時空之中,將厚重深邃的東莞歷史文化進行著最為生動的詮釋。【迎恩門簡介】唐至德二年(757),東莞縣城移至,建西城門於此,磚築,屢有重修。
  • 強化高品質文化供給 千年莞邑邁向灣區品質文化之都
    前擁深港、背靠羊城,強化高品質文化供給千年莞邑邁向 灣區品質文化之都玉蘭大劇院。 記者 龔名揚 攝東莞,其名源於「江畔莞草」,扼珠江口要衝,廣州之前衛。改革開放以來,東莞從農業生產為主的千年莞邑,發展成為世界工廠。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中,東莞也憑藉明顯的地緣優勢,前擁深圳、香港,背靠廣州,成為了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城市。今年8月,東莞發布文化品牌建設方案,力求在3年內加快建設成為大灣區的「品質文化之都」。
  • 東莞莞香「頭香」拍出16萬元高價
    古法採香展現千年莞香文化魅力莞香,作為東莞傳統文化的瑰寶,在東莞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書記載,唐代時莞香已由國外傳入;宋代時,廣東各地已普遍種植,尤以莞邑為甚。而東莞香典不僅是歡慶莞香樹歷經數千日月風霜雨雪,集天地之靈氣凝結成香的採集儀式,更是莞香千載文化馨香的復始。
  • 莞村小康路|大嶺山雞翅嶺村:莞香傳承六百年,重振「香村」啟新程
    以發展女兒香產業為突破口,重振「香村」雄風——新時代之下,雞翅嶺的發展路徑被重新定義,祖輩延續下來600年的莞香文化再次出發,雞翅嶺人的小康生活將開啟新篇章。溯源:「女兒香」綿延600年「這些年莞香樹栽種率逐年增長。」
  • 國防專刊|莞籍軍人建功業,喜報連連振人心
    多名莞籍新兵在軍營這個大熔爐裡成長成才,榮立軍功,為現代化國防事業作出了貢獻。立功喜報送到家軍人軍屬享榮光■葉澤聰12月9日,石龍鎮開展2020年現役軍人「喜報送到家」工作,鎮委副書記、鎮長李亞鵬帶隊到興龍社區,將立功喜報送到了現役軍人葉澤聰、柏沛聰的家中。鎮委委員、武裝部部長葉振華等陪同。
  • 終究是莞莞類卿可悲,還是蘭因絮果可悲呢
    而且這兩部劇更題材一致,不乏有很多人對此做比較,而兩部電視劇中更有兩個詞甚是值得深思。「莞莞類卿」「蘭因絮果」,不知你們覺得哪個更可悲一些呢?在《甄嬛傳》中皇帝雍正曾寫過一篇文章用來悼念自己的亡妻純元皇后的。「寄予莞莞愛妻:念悲去,獨餘斯良苦此身。常自魂牽夢縈,憂思難忘。縱得莞莞,莞莞類卿,暫排苦思,亦除去巫山非雲也。」。
  • 網球「聯合會杯」春節期間在莞開打,將設置大型文化展覽
    現場將設置多項遊戲互動、美食展覽、莞邑非遺文化攤位展示、旅遊文化展示以及增設喜迎新春的氛圍布置,邀請來自亞洲各國及地區的參賽隊伍與東莞市民共度佳節,充分展現東莞的城市形象、人文歷史和文化特色
  • 這個莞工限定四色眼影盤……有故事!
    初入莞工時還不熟悉 慢慢適應了莞工的生活 便發現莞工的五彩斑斕 今日莞小工便陪你一起走進莞工
  • 首屆「莞地澄人籃球友誼賽」在莞舉行
    由廣東省澄海商會東莞分會主辦的首屆「莞地澄人籃球友誼賽」22日晚在東莞舉行,來自澄海商會的4支代表隊籃球健兒展開小組賽角逐。  據悉,本屆賽事旨在團結在莞澄海鄉親,聯繫鄉情  廣東省澄海商會東莞分會會長林廣強表示,今年是商會首次舉辦「莞地澄人籃球友誼賽
  • 【最美的舞蹈在「莞」裡】莞粉湖北青雲演繹藏族舞蹈《月光下的夢戀》
    數百人報名學舞,大開眼界的同時,舞姿都得到大幅度提升。精品課堂成品舞蹈均為藝莞兒老師原創作品:蒙族精品課:《烏蘭巴託的夜》藏族精品課第一期:《北京的金山上》藏族精品課第二期:《月光下的夢戀》芭蕾形體舞精品課:《送別》維族舞蹈精品課:《藍寶石》學舞的第一階段重點在「擺」。按照動作的要求規範地把舞姿擺好。
  • 莞深「連城訣」|莞深產業合作,從產業協同走向源頭創新
    華為的到來,開啟深企入莞的新階段。在松山湖科學城,一條連接松山湖科學城和光明科學城的通道已於今年3月動工建設,未來,兩大科學城將環巍峨山而走,大大縮短兩地距離——莞深協同共建綜合性國家級科學中心,莞深合作在另一個層面上展開對話。
  • 歡樂跑團清溪湖拉練 備戰2019「莞馬」!
    正式開跑還有幾天的時間 清溪廣大跑友也對這項挑戰自我的活動熱情十足 近日 清溪歡樂跑團成員相約集訓 積極備戰「莞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