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山大學,百年積澱,嶺南文脈,創新傳承。
創辦於1924年的中山大學,久歷風雨洗禮而長盛不衰,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中大人的嘔心瀝血與勵精圖治。回溯中大異常厚重的發展史,有太多值得被銘記的人和事,抗戰時期的記憶當屬歷久彌新——
可親可敬的中大教授們,為了民族精神的維繫、科學知識的傳授、人文傳統的存續,三遷址而心不改,蒙千難而志不移,書寫了一段炮火連天弦歌不輟、山野村舍書聲迴蕩的感人歷史,為中大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1940年10月,身處戰亂中的中大師生,從雲南澄江遷入粵北坪石,直至抗戰勝利返回廣州。坪石辦學時期,中大先師們在艱難困頓中著書立說、傳道授業、抗日救亡,於悲憤中涵養浩然之氣,於烽火中培養棟梁之材,豎立起一座座令人敬仰的思想教育豐碑。
莞邑熱土,人才輩出,代不乏人。在這些中大「坪石先生」中,不乏「莞籍坪石先生」,如鄧值儀、容肇祖、鄭師許、陳安仁、吳壯達、何作霖、鄧盛儀、袁鎮嶽等。「坪石先生」的高貴品質,在他們身上都有著極為生動的詮釋。
為進一步弘揚「莞籍坪石先生」們在硝煙中堅持教書育人、治學研學、報效國家的崇高精神,傳承東莞歷史文化和名人文化,即日起東莞日報文體新聞部將推出「您好,『莞籍坪石先生』」專題系列報導,力求通過還原這段特殊時期的感人故事,傳承優秀文化,彰顯大家風範,為打造「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繼續注入不竭動力!
「坪石先生」是誰?
「他」,是被譽為「中國小提琴第一人」的馬思聰;是抗日歌曲《杜鵑花》的創作者黃友棣;是被稱為中國「大學語文之父」的徐中玉;是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圖書館學奠基人之一的杜定友;是學貫中西、文理皆通的中國現代高等數學教育開創者黃際遇;是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丁穎;是確立「珠江三角洲」地理學說的地理學大師吳尚時……
抗日戰爭時期,中山大學、私立嶺南大學農學院和培正、培道中學等院校,為躲避戰亂,紛紛遷至地處粵湘交界的樂昌坪石,在烽火中堅持辦學,延續華南教育薪火,這些曾在坪石任教的名家大師猶如繁星點點,閃亮至今。
來自東莞的「坪石先生」,同樣不乏其人:中國近代土壤學先驅、農業教育家鄧值儀;著名古典哲學家、史學家、民俗學家容肇祖;桃李滿天下的史學大家鄭師許;著作等身的歷史學家陳安仁;小學語文課文《日月潭》作者、地理學家吳壯達;著名五四運動領袖何作霖;香港著名實業家鄧盛儀等諸多大家,均從莞邑大地走出。「坪石先生」堅守於烽火歲月、堅守於教育事業、堅守於文脈賡續的作為,在他們身上都有十足彰顯,至今依舊激勵著後學只爭朝夕、奮進不止。
■在戰火紛飛的艱難條件下,中山大學師生於坪石寫下不朽篇章
烽煙輾轉 校遷坪石
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這場空前的劫難中,中國高等教育事業遭到嚴重摧殘,為延續和保存文化命脈,拯救國家,培養人才,高等院校師生冒著紛飛的炮火,被迫進行大規模內遷。
從1938年10月至1945年10月,中山大學顛沛流離,幾度遷徙,三易校址;先遷雲南,復遷粵北,三遷粵東;滿目瘡痍,苦不堪言。
抗戰開始後,戰火很快燒到華南地區。廣州淪陷前,中大師生在代理校長兼工學院院長肖冠英、教務主任兼農學院院長鄧值儀及各學院院長的領導下,分批撤離,經過千辛萬苦的長途跋涉,於1939年2月在雲南澄江會合,並很快復學。
1940年秋,中山大學再次遷校,幾大因素促使選定粵北坪石:雲南物價飛漲,大米奇貴,生活成本劇增;韶關成為臨時省會,局勢相對穩定;西遷澄江後,廣東及湖南、江西等鄰省學生入學困難;作為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的大學遷回廣東,廣東各界積極支持;戰火逼近雲南,不得不遷。
就這樣,1940年9月22日,中山大學師生員工在許崇清校長的帶領下,從澄江啟程往坪石,經歸化、昆明、曲靖、平儀、盤縣、安順、貴陽、黃果樹、貴定、獨山、六寨、南丹、河池、宜州、柳州、桂林、衡陽,縱橫數千裡,於10月13日抵達曲江,16日進入坪石鎮。
坪石環境優美,交通便利,但地方不大,只能作為集散地,因而中大遷入後,各學院星羅棋布於坪石之內:校本部、研究院、先修班、學生貸金審查委員會選址於坪石老街;文學院最初設址於乳源縣清洞鄉,之後又遷到坪石鐵嶺;法學院先是設址在乳源縣武陽司,後搬至車田壩;理學院在坪石附近的塘口,與坪石隔河相望;工學院設在坪石附近三星坪和對岸的新村;師範學院設在乳源縣管埠村附近的一個小山崗上;農學院設在湖南省宜章縣屬的慄源堡,離坪石較遠;醫學院設在樂昌縣城;全校一年級新生部設在坪石附近的車田壩,後遷至武陽司,不分院系,統一集中上課;高年級學生則分別在各院上課。
■坪石古街上的廣同會館,彼時為中山大學研究院所在地
教書育人 薪火相傳
中山大學遷入坪石後,辦學條件艱苦,學校除利用原有的廟宇、房舍作為教室外,還根據需要新建了很多草竹房作為補充,有學生宿舍、廚房、膳廳、廁所、浴室、教職員宿舍、教室等,但均十分簡陋。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面對極度困難的窘境,中山師生依然因陋就簡,因地制宜,堅持從事教學與科研活動。坪石時期的中大,辦學最大的特點是配合抗戰,加強抗戰教育及有關抗戰的科學知識與技能教育。戰時教材比較缺乏,戰亂中沒有正式的教材,連油印講義也很缺,老師上課只在黑板上寫提綱,全靠學生細心聽講記筆記。在沒有課本與資料的情況下,學生們白天努力聽講,晚上就在油燈下,勤學不輟,成長成才。
在此之外,中大仍然堅持資助師生到全國各地學習考察,尤其是深入偏遠地區開展教學和科研活動,收集了大量寶貴的人文、自然科學資料。考察中,中大師生也在向當地民眾宣傳抗戰、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等方面,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
其中,鄧值儀執掌的農學院,除在院址慄源堡附近新闢數百畝荒地、租用100多畝民田作為臨時農場外,更在樂昌縣城附近籌建了2000餘畝的永久農場。農學院同時設有推广部,管理農林業一切推廣事宜,將農學院的知識和經驗推廣給當地農民,同時通過去湘粵桂及周邊考察實習,促進了當地農林業的發展。
在辦學經費極度緊張的現實下,中大仍自辦十餘種學術刊物。全校性的學術刊物《中山學報》創刊於1941年11月,農學院依舊保證《農聲》雜誌的刊行,並與湖南蠶絲改良場合作,主編刊行《湘蠶》雜誌,文學院編印定期刊物《現代史學》和《文學院專刊》。
紛飛的戰火中,國內外學術交流並未中段,彼時不少國內外學者來中大參觀講學,包括陳寅恪、楊東蓴、鄭德鴻以及賈慧宜、葛德石、雷威克、李約瑟等;中大教授也應邀在外單位講學或從事科研活動,如鄧值儀應湖南新農學會之請,往長沙做《關於湖南農業問題》報告。
艱苦求學之餘,中大師生始終保持著樂觀積極的心態,經常舉辦各類文體活動。1941年,師範學院成立「中師劇團」,這一劇團自誕生之日起便成為中大抗日宣傳的響亮號手。許多著名的大型話劇都曾在師範學院和校本部演出,如大家熟悉的《阿Q正傳》《雷雨》《日出》等。
「中年粵北講臺開,戰地春風桃李栽。坪石嶺前歌劇鬧,桂林洞裡警鐘哀。誨人不倦吾滋愧,抗敵圖存志不灰。封豕長蛇終殄滅,夜深猶盼捷書來。」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和東方學家朱謙之的這首詩,正是對坪石先生們作為堅守者的真實寫照。
東莞先賢 競相閃耀
「莞籍坪石先生」中,鄧值儀堪稱典範——在非常艱難的情況下肩挑教務長職務,卻也不放鬆土壤學研究和教學。其子鄧錫鑾回憶父親在坪石的這段日子時,感觸極深:「(當時)他已年過半百,患有高血壓,身體欠佳。平日,他住在校本部,主持全校的教務工作,一般到周末,他抱病從坪石跋涉三十餘華裡的崎嶇山野小路回去慄源堡,處理農學院院務工作,並按時講授他所擔任的地質學、土壤學、土壤分類學、農田水利等課程,並為土壤學部的研究生授課和指導研究工作。」一個勤勤懇懇為教育事業服務的農學家、教育家的形象頓時呈現。
其他「莞籍坪石先生」,同樣在顛沛流離中堅持學術,如陳安仁撰寫「抗戰與建國」「中華民族抗戰史」,充分體現了對社會的關切,出版專著《中國農業史》《中國戰時經濟之比較》,並曾在法學院講授《中國幾千年來農業社會的鳥瞰》《漢代交通西域對於文化經濟之影響》;鄭師許在文學院、研究院、師範學院教授歷史課之餘,兼任《廣東年鑑》總編纂、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員會委員、中華學藝社《復興叢書》編纂委員會委員;容肇祖在坪石堅持民俗學調查,對當地史地人口及其他自然與社會現象,如民間組織與制度、民間文學與藝術、方言、教育等均有專項研究;袁鎮嶽(茶山人,1942年畢業於中大經濟系,後被聘為法學院教師)曾在武陽司村法學院與當時的經濟系主任王亞南(現代經濟學家、教育家,翻譯了《資本論》等多部著作)共事,並繼承其學術傳統……
在坪石時期堅持研究教學,傳道授業的「莞籍坪石先生」,並非只有上文提到的幾位。今年4月底,筆者一行再訪坪石,發現了這段特殊時期更多的莞邑學人:尹日濤(法學院助教)、劉耀燊(法學院副教授)、丁紀凌(工學院建工系副教授)、黃仲文(農學院畜牧獸醫學系主任)、盧文(物理學家)、劉偉民(歷史系講師)、毛鴻甫(1943年中大農學院畢業後任教)等人——當時東莞學風之濃,人才之盛可見一斑。
遷離坪石 三地復學
1944年秋,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粵北,坪石告急,中山大學準備第三次搬遷,鄧值儀仍舊發揮關鍵領導作用。關於這次遷離坪石,鄧錫鎏在《憶念先嚴生平》中有詳盡描述——
「1941年1月15日,黃昏時分,慄源堡鄉政府獲悉有一隊日寇沿連坪公路開來,似前往攻打坪石鎮,便通知農學院疏散。鄧植儀緊急組織農學院師生員工和家屬,扶老攜幼,共數百人(其中有其他學院少數師生,如工學院胡章教授一家,理學院黃際遇教授等,他們是自願隨同農學院疏散的),乘暮色蒼茫,倉促迅速走避於附近山野坡地。時值三六隆冬,天寒地凍,當晚有適值雨雪霏霏,寒氣凜冽,沁人肺腑,凍得人們直打寒噤,嬰兒受凍啼哭。……有傳聞說,當晚路過的日寇曾行經農學院師生露宿躲避的山坡北面,幸未被發現,更未迎面遭遇,得以避免發生流血慘劇,真實天幸之至。」
之後,鄧值儀設法與教育部取得聯繫,教育部令農學院遷往連縣三江鎮,設立中山大學連縣分教處,並任命鄧植儀兼任分教處主任,設法複課。於是,鄧植儀便帶領農學院的師生離開笆籬堡鄉、翻山越嶺步行前往連縣安頓下來。
此次倉促遷校,中山大學一分為三,設立分教處:校本部遷到粵東梅縣,研究院、文學院、理學院、醫學院、先修班以及師範學院附中的部分師生均在梅縣部署,工學院、法學院、師範學院、農學院等則在梅縣附近的興寧、蕉嶺、龍川龍母、五華等地複課;遷往連縣的師生在連縣成立分教處,以鄧值儀為主任;沒有遷到梅縣和連縣的部分師生,則留在仁化縣,組成仁化分教處,以陳宗南教授為主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幾經遷徙的中大,於1945年10月陸續從粵東、連縣、仁化等地,復員返回廣州原校址,終於結束了顛沛流離的動蕩日子。
■見證歷史的坪石古鎮,以教育之名,即將再現昔日盛景
粵北重鎮 活力重現
在此次為期近三天的坪石探訪之旅中,帶領筆者一行參觀的樂昌文史專家何昆亮老師,對中山大學的坪石歲月進行了系統講述。
據介紹,坪石位於廣東、湖南交界地區,是粵北通往湖南的門戶,為南北交通要衝,歷史上曾被譽為廣東八大重鎮之一,素有「廣東北大門、嶺南第一鎮」之稱。坪石擁有武江水路和四通八達的古驛道,因而成為南北文化經濟的重要樞紐和商賈雲集之地,曾繁盛一時。
位於武水河畔的坪石老街,因武江水路發展起來。隨著近代交通的發展,西方的郵政、鐵路、汽車等被帶進坪石,逐漸取代了武江水道、西京古驛道的作用。1935年粵漢鐵路坪石段開通,傳統的水路、驛道走向沒落。抗戰爆發使坪石成為廣東的大後方,不少商家巨子、銀行報館、機關學校蜂擁而至,坪石在戰亂中又重現昔日盛景,時稱「小廣州」。中山大學、嶺南大學農學院和培正中學、培道中學相繼遷來,坪石又在商業氛圍上增添了一段文化韻味。
1940年10月到1945年1月,坪石的山水支撐養育著抗戰中的中山大學近兩萬名青年學子,保存著中大文脈。
如風歲月,似水流年。當下我們能看到的坪石老街,只剩下復建的廣同會館和一些青磚灰瓦老屋。但透過何昆亮老師的生動講述、還原以及文字檢索,當年「商賈雲集、人流如織」的情境,依舊可以浮現腦海。
令人欣喜的是,幾經興衰的坪石老街,即將重新煥發昔日榮光:在有關部門的重視下,在省「三師」(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專業志願者委員會等單位的積極推動下,這裡正在積極打造「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即將成為嶺南莘莘學子及教育工作者的「朝聖之地」。
與坪石歷來緊密關聯的東莞,目前也有力量擔當靜待展現——東莞捐資修建的武陽司法學院紀念園,與昔日的一眾「莞籍坪石先生」在歷史的長河中遙相呼應,縱然時光流轉難避痕跡,但「百年樹人」的耕耘理念,註定將會歷久彌新,再煥新彩!
專題監製:張樹堅
專題策劃:雷石鵬 何杰
專題顧問:李炳球
專題統籌:何杰 劉愛琳
本期撰文:趙水平
本版攝影:陳沛鴻
專題出品:東莞日報文體新聞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