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鏡海傾囊相授儒家禮法,曾國藩醍醐灌頂二次啟蒙

2020-12-16 半拙文史

道光二十ー年七月十四日,曾國藩吃過早飯後,拜訪了幾個好友,最後來到唐鑑的府上,向他討教檢身之要和讀書之法。曾國藩深受啟發,將唐鑑的一些核心思想記載了下來。曾國藩寫道:「聽之,昭然若發蒙也。」

曾國藩的步入仕途的道路非常坎坷。一直到道光十八年,時年二十八的曾國藩,經過二十三年的寒窗苦讀,七次考秀オ、一次考舉人、三次考進士的坎坷經歷,終於考上進士,並點了翰林。從此改變了人生軌跡。

入了仕途的曾國藩,在京做官,且所在職位有機會接近皇帝,前途一片美好。曾國藩的志向遠不止於此,歷經艱辛終於過了科舉這一關,讓曾國藩有了更強的自信,更遠的目標,「遂然有效法前賢澄清天下之志"。

曾國藩實現「澄清天下之志」的方法就是廣交朋友,虛心求教。他在與朋友的思想碰撞中,慢慢形成了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而這次與唐鑑的交談,又至關重要。

唐鑑當時六十四歲,為太常寺卿,是正三品的朝廷大員。在學問上,他著作等身,頗有名望。不過唐鑑比較賞識曾國藩,當時曾國藩只有三十ー歲,是一個從七品翰林院檢討,年齡、職位、名聲都遠遠不如唐鑑,但是唐鑑曾經還親自去曾國藩家,與他一起參加文學活動。

曾國藩拜訪唐鑑,主要問了兩個問題:一是檢身之要,二是讀書之法。

所謂檢身之要,就是儒家所說的修身。儒家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曾國藩也想看看唐鑑有何高見。唐鑑認為,修身就應該以朱熹的《朱子全書》為宗,不能泛泛而讀,要熟讀精讀,讀懂弄通。同時要把這本書當中的一些理論付諸於實踐,時刻用來規範自己的行為。

所謂讀書之法,就是如何去做學問。唐鑑認為,研究經典,應該先專一地研究一部經典。正是觸類旁通,一部經典如果能夠精通了,其他經典則可以觸類旁通。如果剛開始就廣而不精,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一竅不通,只能算個半吊子。唐鑑先生一生最喜歡的經書是《易經》。

聽了唐鑑先生的高論,曾國藩有所觸動,於是繼續問道:「關於經邦濟世這門學問,怎樣才能有所成就?」唐鑑認為,經邦濟世的學問,都在歷史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古人的成敗得失是最好的經驗。把古人的經驗教訓化為己有,那就有了定國安邦之才。

唐鑑先生認為,詩文詞曲這些都是小伎倆,不值得過分地去鑽研。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義理」上。只要「義理」大成,那些雕蟲小技就不在話下了。所謂「義理」,就是天文、地理、哲學、社會、人性等方面的深刻道理。

唐鑑先生還舉了一個例子,翰林院侍讀學士倭仁,一個是蒙古正紅旗人。倭仁非常注重修身,一言一行都非常的實在。他每天從起床到睡覺,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記錄在日記裡,特別是心裡冒出的沒有克服的私慾,外在行動不夠符合規範的地方。倭仁比曾國藩大七歲,應該算是唐鑑的最得意的門生了。

唐鑑先生曾經特意強調過:要堅守自己的內心,即守定一個宗旨不分心,做到「主一無適」。而不是自己的本心已被其他慾念侵擾之後才警醒,只有做到這樣,才算叨叨「閉邪存誠」的境界。

曾國藩的思想受到了較大的衝擊。為了科舉,曾國藩一直在讀聖賢之書,在精研詩文之道,哪裡想過要深究「義理」。倭仁的例子更是給他震撼,可能此時的他才明白「身體力行」四個字的含義吧。唐鑑的話都讓曾國藩有茅塞頓開之感,如同再次啟蒙。從那以後,研究義理之學,反省自身,便成為曾氏堅持一生的功課。

相關焦點

  • 曾國藩講透人生的4句告誡,讀後醍醐灌頂
    答案只有4個字:優質教育曾國藩在二兒子曾紀鴻只有7歲的時候,就經常和他書信來往,給到他人生忠告,這樣的習慣也被他的後代延續了下去,每一代子孫都非常重視對後代的教育,所以才讓曾家近200年人才輩出。今天這篇文章,阿胖分享給你曾國藩的4句告誡,講透了人生,讀後醍醐灌頂,無論你是自己看,還是分享給孩子,都會受益匪淺!
  • 儒家四聖,孔子、顏回、孟子、曾國藩
    孔子死後,儒家分為八派,各派對孔子思想取捨不同,「顏氏之儒」的特點是恪守師道。孟子的先祖是魯國公族「三桓」中的孟孫氏,孟子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為了恢復家族的榮光,孟子苦學大成。開館收徒,「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北宋神宗封孟子為鄒國公,配享孔廟。朱熹把《孟子》列入「四書」。元文宗加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明朝景泰年間,去臣爵,尊為亞聖。
  • 曾國藩10句智慧箴言,讀後醍醐灌頂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是曾國藩一生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可以說,曾國藩一生的道德學問以及為人處世之法,大都在家書之中。其家書誠懇真摯,讀來讓人醍醐灌頂,今天精選曾國藩十句箴言,與大家共勉。
  • 《大秦賦》之荀子:戰國最後的宗師,儒家的另類,帝王術的導師
    齊襄王登基後,荀子第二次來到齊國,直到齊襄王去世時,荀子因資歷最老,被齊國補充為列大夫,任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風俗通義·窮通》記載:「齊威王之時,聚天下賢士於稷下……孫卿(荀子)有秀才,年五十始來遊學。」
  • 曾國藩硬抗5次奇恥大辱而不垮,還能脫胎換骨,「半聖」果然牛
    到底是五次怎樣的奇恥大辱,竟被曾國藩說成是歷練他自己的磨刀石?如果沒有這些失敗與屈辱,就沒有他四十歲後的脫胎換骨,那毀譽參半的「半聖」稱號更無從談起。五次?一次就有可能擊垮一個人!沒錯,是五次,曾國藩以打脫牙齒和血吞的精神硬抗了五次,並在那之後脫胎換骨,所向披靡。第一次。
  • 歷史人物故事:曾國藩的二次出山
    沒過多久,曾國藩就二次出山了。曾國藩先赴長沙見駱秉章與左宗棠。駱秉章奏摺保舉曾國藩再度出山曾國藩知道。他更想見左宗棠。左宗棠罵他最厲害,認真想想,罵得也不錯,自己不該負氣離開湘軍,而且伸手要官,不是初衷,徒取其辱,所以一定要以老子的「大柔非柔」,以屈求伸的態度處理好左宗棠及諸文武官員的關係左宗棠已四十七歲,在駱秉章幕府中襄理軍務,還是體制外的人,沒有官職雖然如此,他的名聲很高。
  • 二次出山的曾國藩,如何走出困境,成就了不世功勳
    序言:曾國藩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以及外交家,今天在這裡小編想以另外一種角度來解析曾國藩是如何走上成功之路的,也就是著重的分析一下,曾國藩在第二次帶領湘軍與太平天國決戰時,他都用了一些什麼辦法和在成功剿滅太平天國之後,他是如何讓自己安全落地的。
  • 「最鈍拙」的曾國藩何以最有領導力?
    曾國藩「自以秉質愚柔,舍困勉二字,別無入處。」他認為「天道忌巧」,他相信「惟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惟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梁啓超認為曾國藩的成功,恰恰就是這個困勉拙誠的功夫,「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 曾國藩的告誡:人生在世,要懂得「二不鬥」,越是「不鬥」越發達
    每當我身邊的朋友發出這種抱怨的時候,我總會聯想到曾國藩。曾國藩被後世譽為「千古第一完人」,在戰場上,他是能徵善戰的將才;在官場上,他是能言善辯的能臣;在文學上,他是頗有造詣的學者,他真正用實際行動做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俗話說「沒有人天生就卓越出眾」,可曾國藩卻是個例外。
  • 曾國藩:修身養性,進德修業
    修身在曾國藩的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也是他勸勉子弟的重點。他認為讀書人只有兩件事是要記住的,一是進德,求的是「誠正修齊,以圖無忝所生」;二是修業,修的是「記誦詞章」的技巧,「以圖自衛其身」。進德修業二事,核心都在於修身,即他所謂「修身為本」。
  • 儒家復興的方向:或為荀子之儒
    有一種說法認為,孔子是大宗師,不算儒家。後來的所謂儒家,都是戰國之儒家,或漢代之儒家,或宋代之儒家,或明清之儒家,他們不過是借著孔子的名頭罷了。孔子是大宗師,因為孔子繼承的是春秋以前中國的文化遺產,因此,不能以儒家局限孔子。
  • 曾國藩7句智慧箴言,讀後醍醐灌頂
    曾國藩在沅甫九弟的書信中說:長傲、多言兩個弊病,以前的世卿大夫的興與衰,以及近來官場禍福的原因,未嘗不是看這兩個關鍵。在另一封給沅甫九弟的信中,曾國藩又提到了長傲、多言。他說:「古來言兇德致敗者約兩端:曰長傲,曰多言。
  • 曾國藩家書:牢記「畏慎」二字,居安思危,踏踏實實做事
    01 儉以養廉,直而能忍曾國藩的弟弟多次立了戰功後,以為自己的功勞很大,地位已經很穩固,便對自己的言行有所放鬆。曾國藩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於是寫信提醒他們,一定要引起重視。曾國藩勸誡弟弟們,一定要做到「儉以養廉,直而能忍」,時時處處踏踏實實地行事為好。老莊提倡無為,即所謂的處世哲學;儒家主張進取,倡導入世哲學,二者構成了中國古代士大夫的一種處世哲學。自古以來就有「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說法,即人宜深明韜光養晦之道,才不會招致世俗小人的忌恨。
  • 曾國藩:從30歲起,脫胎換骨
    我從韶山出發,居然輾轉顛簸了整整一天,換了五次車(包括摩的),才到達這裡。在晚清時代,這裡的閉塞程度更可想而知。在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之前,幾百年間,這裡連個秀才也沒出過。不但「無以學業發明者」,也沒有出現過大富大貴之族,可以說是一處被世界所遺忘的角落。
  • 荀子是古代大儒,為何卻無緣儒家五聖和孔門十哲,被冷視二千年?
    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個老師非常神奇,比孔子還要厲害,教出的弟子分外獨特,第一個是鬼谷子,教出孫臏、龐涓等奇才,第二個是明朝王陽明,在沉悶的理學時代,門人弟子卻盡皆特立獨行,如王艮、李贄(喊出孔子非聖)等鬼才,第三個是歷史上儒家代表,最出名的二個弟子,卻都是法家名士。
  • 薪盡火傳:曾國藩與李鴻章
    因為他是曾國藩的學生,這個師生之誼大概是在曾國藩35歲的時候開始的。這一年,曾國藩得了肺病,在北京的報國寺靜養。李鴻章以弟子的身份來侍奉他,這就得到了曾國藩的親炙,成為他的弟子。  後來曾國藩回鄉,因為太平天國起義,他就在湖南搞團練,要鎮壓太平軍。李鴻章也沒閒著,他跑回老家安徽合肥,也搞起了團練。不過他在安徽混得很不得志,就寫信給曾國藩:「老師我混得不行,我到你門下來做幕僚吧。」
  • 靜夜思丨曾國藩:從30歲起,脫胎換骨
    曾國藩在詩中說這裡「世事痴聾百不識,笑置詩書如埃塵。」二○○八年四月,我去探訪這個地方,發現它到現在似乎也不怎麼需要與外界打交道,班車次數極少。我從韶山出發,居然輾轉顛簸了整整一天,換了五次車(包括摩的),才到達這裡。在晚清時代,這裡的閉塞程度更可想而知。在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之前,幾百年間,這裡連個秀才也沒出過。不但「無以學業發明者」,也沒有出現過大富大貴之族,可以說是一處被世界所遺忘的角落。
  • 為何曾國藩寧可被罵屠夫,也要殺光他們?
    曾國藩為什麼那麼恨太平軍?除了前期經常輸給他們,導致自己臉面盡失之外,主要還是太平軍冒犯了曾國藩的儒家信仰。據悉洪秀全當年能夠起義成功,靠的是一本叫《勸世良言》的書,該書由西方洋人帶來的中國傳散基督教用的,而洪秀全就用來感化農民,把他們培養成基督教徒,而這行為剛好跟中國數千年的儒家文化「逆道而行」,使得很多儒家子弟十分痛恨。
  • 為何被譽為半個完人的曾國藩又被罵為「漢奸」?
    他尊重儒家,行聖賢之道,光大了「桐城古文派」。被後世譽為半個完人。但與之截然不同的是,有人罵曾國藩是「漢奸」,這又是為何呢?罵曾國藩大致出於兩件事:一是身為漢人,卻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之後又去打捻軍;二是因為在處理天津教案時,傾向于洋人,被折損了天國顏面。那這次讓我們拋開現代人的觀念,置身在當時的環境中,再去看一看曾國藩的處境。
  • 出將入相曾國藩!
    有人說「中國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和王陽明是其中兩個,曾國藩則是那半個。正是因為如此,他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特別重視和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