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鈍拙」的曾國藩何以最有領導力?

2021-02-15 MBA

2018元旦來第 152 篇教授文

3313 字 | 5 分鐘閱讀

曾國藩「非有超群軼倫之天才

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

曾國藩並非天資聰明之人。左宗棠對曾國藩的評價是「才略太欠」,是個「書憨」,即書呆子。梁啓超也說曾國藩「非有超群軼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他沒有超群絕倫的才華,在當時的傑出人物中,被認為是最笨的一個。

曾國藩對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評價自己「生平短於才」、「自問僅一愚人」。曾國藩在給家裡寫信時也說,「吾兄弟天分均不甚高明」。他曾以讀書、做事為例,「餘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餘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立辦者,餘或沉吟數時不能了」。曾國藩的作戰指揮也是如此,「行軍本非餘所長,兵貴奇而餘太平,兵貴詐而餘太直」。

曾國藩「自以秉質愚柔,舍困勉二字,別無入處。」他認為「天道忌巧」,他相信「惟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惟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梁啓超認為曾國藩的成功,恰恰就是這個困勉拙誠的功夫,「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如斯而已,如斯而已」。民國學者蕭一山也說曾國藩「不尚機權,惟務質實」,這是曾國藩人生哲學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處。

曾國藩是以書生從戎,他所面臨的環境非常險惡。一方面是太平軍的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另一方面,曾國藩所處的時代,又正是封建王朝的末世。整個統治集團中,官吏瀆法貪冒,柔靡浮滑;士子不知廉恥,唯利是求。流波所及,軍隊之中,將帥貪婪平庸,士卒望敵而走。用曾國藩的說法,這些人都已經喪盡天良了。

在曾國藩看來,可怕的不是太平軍的造反,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慾的橫流。軍事的失敗只是一種表象,其背後是價值體系的崩潰,「無兵不足深憂,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為浩嘆也」。沒有兵不必要深憂,沒有餉不值得痛哭。唯獨放眼向這個世界看去,竟然很難找到一個見了有利可圖的事情不奮勇爭先、見了急公好義的事情唯恐落人之後的人。這是真正令人深深嘆息的現象。

要扭轉這種局面,在曾國藩看來,當務之急,是以「忠義血性」為核心的理念來激發天良,改變人心,號召那些「抱道君子」,以「捨身衛道」、「殺身成仁」的精神,以「打脫牙,和血吞」的剛毅,以「志之所向,金石為開」的信念,投身於挽狂瀾的事業中。也正是在「捨身衛道」、「忠義血性」的驅動下,曾國藩的湘軍表現出了異於任何軍隊的戰鬥力。

曾國藩在《湘鄉昭忠祠記》回顧湘軍成功的原因時說過一段非常精彩的話: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誠為天下倡。世之亂也,上下縱於亡等之欲,奸偽相吞,變詐相角,自圖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難避害,曾不肯捐絲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誠者起而矯之,克己而愛人,去偽而崇拙,躬履諸艱,而不責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遠遊之還鄉,而無所顧悸。由是眾人效其所為,亦皆以苟活為羞,以避事為恥。嗚呼!吾鄉數君子所以鼓舞群倫,歷九載而戡大亂,非拙且誠者之效歟?

這無異是對曾國藩與湘軍成功之道的最好總結。可以說,他的信念、他的抱負、他強烈的救世意識,以及他執著地將自己的理念付諸行動所形成的強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領導力的核心。

曾國藩理念的核心

就是傳統的儒家思想

曾國藩理念的核心,其實就是傳統的儒家思想。儒家的理念,用宋代理學家張載的話說,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一理念早就在那裡了,然而一般的儒生卻只是想、只是說,而不敢做、不去做。曾國藩與一般儒生不一樣的是,他堅信「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自入局,挺膺負責,乃有成事之可冀」。

毛澤東對曾國藩這一點非常佩服。他認為中國歷史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辦事之人,一種是傳教之人。而曾國藩是「辦事兼傳教」之人。毛澤東認為,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人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一是清朝末年的曾國藩,一是北宋時期的範仲淹。這兩個人成事的根本,就在以「傳教」來達成「辦事」的結果,也就是通過理念的傳播與踐行成就了事業。

一生三變:曾國藩從「儒」到「法」

再到「道」的理念變遷

曾國藩的朋友歐陽兆熊曾說,曾國藩「一生三變」:做京官時以程朱為依歸,辦理軍務一變而為申韓,鹹豐八年再出而以黃老處世。

程朱,即程顥、程頤兄弟與朱熹,是理學的大師;申韓,即申不害與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黃老,即黃帝與老子,是道家的別稱。歐陽兆熊的這段話,很好地點出了曾國藩的領導力從「儒」到「法」再到「道」的理念變遷,也是其從理想到現實再到成熟的螺旋式成長軌跡。

曾國藩在北京為官的時候,是以理學為自己的修養之道。理學對其領導力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理學何為?理學就是要「學做聖賢」。曾國藩一生以「做聖賢」為自己的追求,他的格言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理學對曾國藩的另一個影響,就是「衛道」的強烈使命意識。「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曾國藩正是以「衛道」為旗號,與太平天國對抗,把一場軍事的戰爭,變成了一場文化上、價值上的「衛道」的戰爭。

在中國文化中,儒家一直扮演著主體的角色,儒家為中國人提供了理想的人格和價值追求,是一種正面的導向。但是,儒家也帶有明顯的理想主義色彩,過於相信道德的力量,因而理想主義色彩過濃的儒生,往往是「迂遠而闊於事情」,無法把事情做成。因此,對於必須在現實世界中把事情做成的曾國藩來說,只靠儒家的價值理念,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曾國藩出來統帥湘軍、帶兵打仗,「一變而為申韓」,開始運用法家的理念施為。法家與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說理解儒家的核心是一個「德」字,那麼理解法家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個「利」字。法家相信人的本性是求利的,社會從本質上來說是圍繞著利益而展開的。

除了利益,法家信奉的還有實力。所謂的「力生強,強生威,威生德」。法家認為權勢才真正具有讓人屈服和順從的力量,人的行為也只有通過強制的力量才能改變,在法家眼中,除了實力之外,沒有什麼是真正可以靠得住的。此外,法家還強調爭奪。法家認為這個社會的本質就是爭奪,就是弱肉強食。爭什麼?爭利益。靠什麼爭?靠實力。

可見,與儒家相比,法家的思想非常現實。它把社會的本質血淋淋地展現在人們面前。這就使得曾國藩一方面有著儒家的理想,但他的理想不再是一種理想主義;它使得曾國藩能夠透過表面的溫情脈脈,看清深層次的利害,對人情世故有更清醒的理解,從而達到所謂的「巨細周知,表裡洞徹」,這無疑是他能在為官從政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清醒而明白的意識的關鍵因素。

但是法家也有自身的不足。法家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就是過於強勢、過於冷酷、過於霸道、過於刻薄、過於自是、過於以自我的利益為中心。如此的逞強、霸道、自是,一定會導致別人的敵意與對抗。所以曾國藩在湖南和江西帶兵時,就陷入了極度緊張的人際關係中。他所到之處,與官場衝突不斷,以至於到了「通國不能相容」的地步,最終被皇帝罷免了兵權,被迫回家守制,曾國藩也因此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挫敗一度使曾國藩陷入無盡的焦慮抑鬱之中,他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一心一意想做事,所到之處,官場卻總是跟他作對,甚至連朝廷都對他棄之如敝履。正在他焦頭爛額、走投無路的時候,他的朋友歐陽兆熊一席「岐黃可醫身疾,黃老可醫心病」的話,使他突然意識到,也許問題並不在別人,而在自己。

挫折使曾國藩有了一個自我反省並得以真正脫胎換骨的機會。近一年的自我反省對曾國藩的人生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於是曾國藩「鹹豐八年再出而以黃老處世」。黃老就是道家。道家與法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裡?如果說法家的特點在於一個「剛」字,那麼道家的特點便是在一個「柔」字。法家之弊是逞強,是剛愎自用,是自以為是。道家的「柔弱」、「不爭」,恰恰是要打破人的自矜、自伐、自是、自彰,從過分的自我之中走出來。

如果說儒家給曾國藩以理想的追求,法家給曾國藩以現實的眼光,那麼道家就給曾國藩以真正成熟的心態。歐陽兆熊說曾國藩「一生三變」,曾國藩其實是把儒、法、道三家的精髓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他既有儒家的理想與追求,又有法家的清醒與現實,還有道家的成熟與靈活,從而達到了真正的圓通無礙的境界。這便是曾國藩領導力的最大特色,也是他最終能夠成就事業的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宮玉振:曾國藩的領導力來自於價值追求
    當年慈禧太后講過一句話,大意是說,這是古往今來最完美的一個人。曾國藩一生的追求是做聖賢,聖賢就是道德完美的人。他的座右銘是「不為聖賢,就為禽獸」,他認為要麼是完美的人,要麼是畜生,一定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他的人生是追求完美的一生,不斷提升自己的一生。  中國人講過一句話叫「修齊治平」,修身是齊治平的前提。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自身的修養,這是組織管理的一個前提。
  • 思客宮玉振:從曾國藩看中國式領導力
    除了招募制,曾國藩還規定,在作戰過程中,任何一級軍官一旦戰死,他手下的軍隊便就地解散。只有保住長官,士卒才有繼續升官發財的機會。保護自己的長官本來是一種道德的要求,但在湘軍裡面,卻成了最符合士兵利益的行為。由此在湘軍中,道德和利益便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反觀現代商業世界,備受矚目的華為公司跟湘軍有很相似的地方。
  • 從低情商的「愣頭青」到千古完人,曾國藩的三點人生心得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兩個是孔子、王陽明,半個就是他曾國藩。2020轉瞬即逝,這兩天,身邊人都在忙著做各種年度總結,而對於我來說,最重要的當然是——從過去一年讀過的48本書當中,選出最符合我脾性的年度好書。毫無疑問,它一定是唐浩明老師所著的《曾國藩》。
  • 曾國藩憑什麼位極人臣?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號滌生,原名子城,派名傳豫,清湘鄉縣荷葉塘(今雙峰荷葉鄉)人。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3月1日,時髮腳麻之症,舌蹇不能語。
  • 曾國藩:進德修業有智慧
    曾國藩的一生可謂功名顯赫,成就非凡,梁啓超盛讚曾國藩說: 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中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拂逆之中。
  • 第二期:曾國藩家訓
    然而,縱觀曾國藩的一生,十四歲便開始參加縣試,考了七次才以榜上倒數第二的成績考上秀才。他對自己的評價是:「餘性愚鈍」「秉質愚柔」,梁啓超說他「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左宗棠更不留情,總是用「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這類詞語來形容他。這樣一個生性駑鈍卻成績斐然的人物,依靠什麼走上了成功的道路呢?
  • 曾國藩:習字決定層次
    曾國藩行書手札那麼,這究竟是曾國藩當時即興寫就,還是之前已經寫就的「生挽」?答案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曾國藩後來的輓聯創作日漸爐火純青。他的全集中收有其創作的輓聯七十七副。曾國藩指導兒子曾紀鴻練字,強調練字一段時間後興趣會降低,這就是練字之困,這時候絕不能間斷,挺過去了,便是大進步;再繼續堅持練,又會出現練字之困;如果繼續挺過去,幾個回合下來,字會越寫越好,心得也越來越多。曾國藩又說:「不特習字,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意思是不光練字如此,做人做事更是如此,每個人都有最困難的時候,積極想辦法應對,挺得過去,人生就是新天地。
  • 曾國藩:以勤克惰,只爭朝夕
    《管子》有言,「解惰簡慢,以之事主則不忠,以之事父母則不孝,以之起事則不成。」南宋學者陳耆卿《嘉定赤城志》有載,「古有四民,曰士、曰農、曰工、曰商。士勤於學業,則可以取俸祿。農勤于田畝,則可以聚稼穡。工勤於技巧,則可以易衣食。商勤於貿易,則可以積財貨。」在古代社會,讀書人勤於學習,可以求得功名爵祿;農民勤於耕種,就會收穫糧食;手工業者諳熟技藝,就可以換取衣食;商人勤於貿易,就可以積累財貨。這再次表明,無論從事何種行業,都離不開勤奮與努力的優良品行。
  • 曾國藩遺言四則——讓曾家後世子孫綿延百年的秘笈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 曾國藩: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很多人認為,曾國藩這個人往往是」權謀「的代名詞,認為他是一個老謀深算、老奸巨猾的人,其實不然。在談到領導力的時候,很多人會把領導力和權術、權謀混為一談,認為領導力就是政治手腕,那就大錯特錯了。曾國藩有一句名言:「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曾國藩全集》一書,讓我對於領導力有個更新的認識。曾國藩的在處理湘軍內部關係的時候,體現出的領導力,概括起來,那就是"拙誠"兩個字。
  • 解讀《曾國藩傳》2、從「庸人」向「聖人」的蛻變
    有很多才華橫溢的人,終生都有沒能打通科舉之路,比如說後面我們要提到的一位重要人物左宗棠就是這樣。曾國藩這次並沒有一次考中,後來到了1838年,曾國藩28歲的時候高中了進士。當時進士的平均年齡是38歲,曾國藩整整年輕了10歲,這已經算是年少有為了。
  • 曾國藩:成大器者,必守四戒
    學者張宏傑在《曾國藩的正面和側面》中說:「曾國藩之於後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中人,通過陶冶變化,可以成為超人。」其實,曾國藩的人生精進之路,離不開一個「戒」字。讀懂了曾國藩這「四戒」,我們亦能受益終身。01第一戒: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中國古代有句民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
  • 老實人,借鑑曾國藩的3個「笨辦法」,也可以成就一番事業
    文章作者:琢磨君 曾國藩,是晚清諸多賢才豪傑中天賦最一般的一個,但是他最終取得的成功反而最大,被尊為「晚清中興名臣之首」,被譽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正如梁啓超所評價:「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
  • 曾國藩短壽之謎:以最差的身體,挑起最重的擔子,嚴重超負荷運行
    曾國藩:用最差的身體,撐起最重的擔子,扼住命運喉嚨的逆天者晚清四大中興名臣分別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壽命最長的人是李鴻章,活了78歲,次之左宗棠73歲,張之洞72歲,而壽命最短的人是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他僅僅活了61歲。
  • 曾國藩:最頂級的智慧,是做個又穩又笨的人
    最頂級的智慧,是做個又穩又笨的人中國兩三千年來,能稱得起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物屈指可數,而曾國藩就是其中一個。梁啓超盛讚曾國藩:「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他還是一個成功的統帥,一手創立起湘軍,成為當時清朝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他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學者,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諸子百家有深入研究,並且跟人生實踐有很好的結合。他是一個好父親,還是一個優秀的教育家。在他的教育下,兄弟子侄後輩,人才輩出。
  • 曾國藩何以一下子被舉國上下罵成「賣國賊」?
    曾國藩深知,教堂是否有主使迷拐和挖眼剖心之事,是此案之「關鍵」。他說:「總以武蘭珍是否果為王三所使,王三是否果為教堂所養,挖眼剖心之說是否確有證據,為案中最要關鍵,審虛則洋人理直,審實則洋人理曲。」朝廷對曾國藩的這一說法也十分贊成,慈禧太后批示:「可謂切中事理。要言不煩。」
  • 維基精選:【曾國藩】
    人得其全,物得其偏,聖人者,既得其全,而其氣質又最清且厚……」文學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國藩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蘊不盡為能事;所為古文,深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後世所稱。
  • 做人王陽明、做事曾國藩:一心不動,大巧不工
    如果要從這兩個偉大人物身上獲得人生的最好啟迪,王陽明心學處處圍繞心、良知、知行展開,最值得我們關注的便是做人;曾國藩在功業上的成就尤其讓人膜拜,最值得我們借鑑的便是做事。而如果將王陽明的學問和做人之道歸結為一點,便是「一心不動」;將曾國藩的學問和功業之道歸結為一點,便是「大巧不工」。
  • 價值觀的共鳴是領導力最核心的層面
    所謂領導力,簡單來說就是別人願意信你,願意跟著你做事,而且還要有態度、有擔當、有方法、有謀略、有胸懷。說著不難,但到底什麼是領導力?具體怎麼做才能讓別人願意追隨你幹?成為領導又要經歷什麼樣的成長過程?因為這些東西很多人都已經有了。我最缺的其實是人才。」這個CEO繼續說:「如果給了我合適的人才,我非常有信心把公司的業績做到比現在還高出3-5倍的規模。」所以,歸根到底還是人的問題,這個道理誰都懂,誰都認可。所謂21世紀人才最重要,誰不明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