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國的豬農來說,2019年他們一直在等待美國政府與多個國家籤訂貿易協議,好不容易得到喘息之機,沒想到2020年的一場全球疫情再度讓他們不知所措。
隨著美國多州進入「居家避疫」狀態,餐館和酒店關門讓培根等豬肉產品的需求驟減。同時,美國多地傳出肉類加工廠工人確診新冠肺炎,從而導致工廠關閉,讓大量生豬「無處可去」。
「之前有一段時間每隻豬我們賣到150美元,那已經是不賺錢的成本價。「豬農赫默爾(Jim Heimerl)對第一財經記者訴苦道,「但現在我們所能獲得的市場價只有85美元左右,連付飼料的錢都不夠。」
美豬農:政府援助資金不過是「杯水車薪」
赫默爾的家庭農場位於俄亥俄州中部的約翰斯鎮(Johnstown),出產豬、牛、大豆、玉米和小麥等。每年赫默爾的農場會生產約75萬頭豬,70%銷往美國東岸以及中部的密西根州和印第安納州,30%出口到日本、墨西哥和中國等地。
除了經營家庭農場之外,赫默爾同時還擔任美國豬肉生產商委員會(National Pork Producers Council)的主席。
「養豬和養雞、養牛不一樣,雞的體積較小,一旦成年後體重基本不再增加。牛的話成年後體重也不會每天增加,他們大多沒有體積過大的壓力,可以一直待在一個固定的棚裡。」赫默爾介紹,但豬的情況就完全不同。
他接著說,首先,豬因為年齡不同需要住在溫度不同的豬棚裡,屋舍條件要比其他動物高;其次,養豬最重要的就是「空間」,豬棚以豬的年齡和重量劃分,也意味著一隻豬要經常「搬家」,到了一定的年齡和重量就要給其他豬「騰地方」;再有,一隻豬從出生到成年需要10個月的時間,長到10個月的時候為「收穫」季節,也就是必須立刻裝車進入豬肉加工廠的生產線,因為這個時候成豬已經在280磅(約合127公斤)左右,它們所居住的豬棚已經沒辦法再容下它們。
但是,現在由於豬肉加工廠停業,10個月大的豬沒法被送去加工廠。赫默爾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我們每天、每個月都要把(成熟的)豬送走,這個重要的環節出問題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我們通常每周都要裝車1000隻豬進加工廠,但是現在因為工廠關門,我們這周只運走了175隻,它們被運到鄰州印第安納州的一個加工廠,這還是比較幸運的結果。因為有些地方的加工廠全部關閉,豬農的豬根本出不了農場。」 赫默爾說,「在美國,從事農業的人口佔美國總人口的2%,而其中生產豬肉的農民數量更少。但毫無疑問,很多豬農會因為當前這場經濟危機而沒法生存下來,這將對美國的養豬業產生長期的破壞。」
赫默爾稱,目前他們農場已經收到美國政府刺激方案中的援助資金12.5萬美元,但這筆錢不過是「杯水車薪」。「我們每周遭遇的經濟損失都超過這個數目。」他說。
專家憂今年美國農業將處於混亂狀態
這一切讓越來越多的美國豬農開始擔憂,疫情是否暴露了美國養豬業長期存在的危機,即長期以來整個行業從加工廠到市場到銷售的所有環節過分依賴大公司。
「這是一個非常脆弱的系統,每一個環節都必須按部就班,否則一切都會被打亂。」艾奧瓦州的豬農彼得森(Chris Petersen)如此表示。
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農業經濟學教授敏特爾特(James Mintert)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多地肉類加工廠關閉將讓美國各地食品超市的肉類貨架發生徹底的變化。
「不是說豬肉會馬上消失,而是豬肉產品的數量一定會下降,不少豬肉產品都會出現短缺。」 敏特爾特認為,「從供應的角度看,肉類加工廠關閉的時間越長,供應鏈所遭受的破壞就越大;從需求的角度看,賓館、餐館等大量需要豬肉的行業能在多長的時間內恢復仍然不明。」
敏特爾特擔心,因為市場的多項不利因素指標和疫情仍在繼續,2020年的美國農業經濟將處於混亂狀態。疫情蔓延的速度太快,農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應對幫助他們走出危機。「市場在試圖預期,未來失業率的增加對內需的負面影響有多少,再有就是出口因素對需求的拉動有多少。」 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