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泰羅尼西獨立與老牌帝國主義的歷史尷尬

2021-02-18 人生茶館

請點擊上方「人生茶館」↑↑↑,立即「關注」航億葦公眾號

2017年10月27日,加泰隆尼亞議會投票宣布從西班牙獨立。這次獨立能否變成真獨立,還是未知數。而加泰隆尼亞於2017年發起的這場獨立運動,又有著複雜的歷史關係。

加泰隆尼亞這個名稱,對中國人有些陌生。在歷史上,他有一個更響亮的名稱,那叫做阿拉貢,在世界史書與歐洲一些重要文學作品中,阿拉貢出現頻次較高,也由於這個名稱漢語的感覺容易記得住,讓老航印象深刻。歷史上,阿拉貢與西班牙都曾被哥特人、摩爾人、法蘭克王國統治過。西班牙在摩爾人統治時,叫做卡斯蒂利亞。當時,西班牙境內有多個公國。1469年,卡斯蒂利亞公主伊莎貝爾嫁給了阿拉貢的王子費爾南多,導致卡斯蒂利亞與阿拉貢於1479年正式合併。後來,這個西班牙又總被法國、英國、奧地利以及美國等欺負,老吃大敗仗。西班牙這個國名,是1837年才有的。1837年,伊莎貝爾二世在通過君主立憲的法案之後將其正式合併為一個國家,決定用西班牙一詞「España」(源於腓尼基語,意為「野兔」)。西班牙國也就是野兔國的意思。

然而,阿拉貢人與西班牙人或卡斯蒂利亞人相處不來,在費爾南多與伊莎貝爾夫婦之後,就狀況不斷。1640~1650年,阿拉貢人就針對丁班牙發動過10年叛亂,被鎮壓。其後,又在法奧之爭的西班牙王位爭奪亂局中,錯誤地站隊支持奧地利的查爾斯大公,於1714年被法國波旁王朝菲力浦五世徹底徵服。1850年,阿拉貢這時候又開始鬧獨立了。到這時,通過恢復加泰隆尼亞語這個活動,喚醒了他們的獨立意識。大約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們通過語言自認為自己是加泰隆尼亞人而不是西班牙人了。語言與文字,在種族分離中往往有獨特作用。此後,就是持續不斷的分離主義糾纏。1936~1975年佛朗哥暴政,加劇了這一分離主義情緒。1979 年取得的自治地位,不斷增加其獨立的信念。隨後,加泰隆尼亞的經濟繁榮與發展,也加強了他們的獨立自信。2006年,他們實現了自治的擴權。2014年,便開始了又一波聲勢浩大的獨立運動,2017年公投獨立,則是2014年這場運動的延續。

加泰羅尼西公投於2017年10月2日舉行,投票結果是534萬選民中有42.3%參加投票, 202萬人投票贊成獨立,支持獨立的比數達90%。這使得加泰隆尼亞議會與政客有了宣布獨立的法理依據。從10月2日到10月27日,西班牙政府搞了很多動作,包括威脅要廢止其自法區地位等,就是為了阻止加泰羅尼西正式宣布獨立。可壓迫式的行動,反而助長加泰羅尼西宣布獨立的進程。現在對西班牙的麻煩在於,敢不敢用武裝手段加以鎮壓。作為君主立憲制國家,若以戰爭手段阻止加泰羅尼西獨立,負面作用極大。並且,2008年以來西班牙經濟非常糟糕,到至今尚未恢復,若要為此進行一場內戰,那是極恐怖的一件事。而且,西班牙不僅有加泰羅尼西的獨立麻煩,巴斯克的分離主義,一直鬧得慌,且曾長期用暴力恐怖的方式,搞得西班牙幾十年雞飛狗跳。

然而,在歷史上,西班牙卻有過帝國主義的輝煌時期。就是在卡斯蒂利亞公主伊莎貝爾與阿拉貢的王子費爾南多結為夫婦的那個歷史時期,西班牙迎來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海洋強國時期,並開展了大規模擴張活動。那從費爾南多支持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開始。西班牙隨後侵佔了美洲大陸廣大地區,在亞洲,又佔據菲律賓。在西班牙的擴張過程中,加泰隆尼亞人扮演了重要作用。所以,而今,墨西哥、阿根廷、古巴、波多黎各等地,有大量的加泰隆尼亞人後裔。可之後,西班牙就開始衰落。1704年,直布羅陀淪為英國的民地。美洲好些個殖民地,如秘魯、阿根廷等,就自己獨立算了。1898年,美西戰爭又被美國打得一塌糊塗,丟失了菲律賓、波多黎各、古巴等最後的殖民地。

西班牙分離主義真正的難題,是民族融合始終未能達成。加泰羅尼西(阿拉貢)原本與之合併了,連自己的加泰羅尼西語言都消失了,可到了1850年前後,一場恢復加泰羅尼西語言的運動本質上從根性上加深加泰羅尼西與西班牙人之間的鴻溝。巴斯克人一直堅持保留自己的語言,他們的獨立訴求比加泰羅尼西人還強烈。在歐洲,老牌帝國主義都有類似的問題。英國面臨蘇格蘭、北愛爾蘭的分離主義要求,法國的科西嘉、普羅旺斯,義大利的西西里、薩丁尼亞島,等等。還有我國北方鄰居沙俄-蘇聯-俄羅斯,歷史上曾通過帝國主義吞併了幾十個國家,但在1991年前蘇聯解體時,卻一口氣丟掉了烏克蘭、白俄羅斯、立陶宛、亞塞拜然、哈薩克斯坦等14個國家。

回望全球歷史,歐洲雖然在很多文明方面對世界做了重要歷史貢獻,但在民族問題上,歐洲一直是錯的,且過度的種族主義,影響了民族的自然融合。在人類歷史上,真正做得比較好的是中國漢唐時期。漢唐之前,神馬四夷八狄、齊魯楚燕魏趙秦吳越,以及其他曾經的許多民族,曾經分得很清楚。可是,他們漸漸都成了漢人,彼此分不清了。漢唐民族融合的成功之道,一是通婚,一是遷徙自由,一是對被徵服的民族,沒有歧視,也沒有特別的照顧。你只要變成中國的一部分,就沒人管你原來的民族身份了。一視同仁。這是關鍵關鍵,比語言與文字還重要。這個重要的傳統,也讓漢族對異族有強大的同化能力。歷史上曾經與漢人打得你死我活的匈奴、鮮卑、柔然、契丹、突厥、党項、羌等民族,其中加入中國的那些人,最後也是漢族了或忘記自己的民族身份了。所以,1950年代,中國依照蘇俄那一套重新進行民族身份認定,就變得有些可笑。最滑稽的廣西。李宗仁作為廣西的主政者二十多年,居然從未聽說過有過什麼壯族。老航有多個屬於壯族、土家族、苗族的朋友,他們的容貌、思維方式與生活習慣,哪裡與我這個漢人有什麼區別?民族問題,也是歐洲人自己給整出來的大麻煩,根源是種族主義。中國人過去一直有地域主義而無種族主義,歷史上除了打仗,真不存在有多麻煩的民族問題。國家時分時合,很多時候的分裂,與內部民族矛盾關係不大。

民族問題,或許就是歐洲老牌帝國主義必須接受的歷史宿命。自己牛皮的時候,南徵北戰,打下很多地方。可是,對新歸入版圖的民眾,要麼歧視要麼以「自治」作交換(刻意迎合),那都不得好。簡單的手法,卻是尊重,當自己人。你歸化了我,就很自然是我的兄弟和同胞,不分彼此。這是中國特有的漢唐民族法則。可惜現在很多中國人不那麼理解也不那麼珍惜,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那就無端生出一些事端了。

加泰羅尼西鬧獨立,對歐洲來說,並無多少衝擊,也沒有多少實際意義。歐洲在致力維護歐盟與歐元區,尤其在歐元區,國家主權的很多東西已經交給歐洲議會了。加泰羅尼西最終獨立了,最後無非是歐盟與歐元區又多了一個成員國。對加泰羅尼西的獨立,歐洲大陸倆大佬態度有些區別。法國堅決反對,德國不明確表態。法國自己也有分離主義問題,德國則基本不存在,因為德國的主體民族是日耳曼,超過九成,且沒有分離主義集中的大本營。東西德之間有裂痕,是地區分題,是二戰後一度分治的結果,但不如不同民族那麼強烈。

加泰羅尼西最知名的是其首府巴塞隆納。巴塞隆納讓許多想到的是足球,她其實更是旅遊名勝地、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以及西班牙最重要的貿易、工業和金融基地和地中海沿岸最大的港口。加泰羅尼西國土面積3.2萬平方公裡,人口七八百萬。國土面積相當兩個北京市那麼大,但人口只與杭州市差不多。

航億葦文選

愚蠢是通向卑鄙的犯賤證  恨日本或許恨在唐,恨韓國或許恨在明  貪官與背叛,逃不掉的人生詛咒   波多黎各要變美國第51州,送嘴的肉老美為何不吞?   閣下恨美國,恨其人還是恨其制度?   這才是天下第一恨案,雖改正仍讓人痛   超級高鐵幹掉高鐵不可避免,馬斯克太恐怖   真愛國,就一定會拒絕莫名其妙的荒唐 楊振寧無需愛國加持,棄美籍僅為個人精神依歸  美國歷史最大最狡猾的一個政治陰謀  樂天與薩德,講的無非一個理  「美國嚇尿了」,嚇尿體橫行的社會原因 「分遺產」之黑,不過是對楊振寧又一輪侮辱   思想才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只能排第三      楊振寧幹了哪些壞事?幹了哪些正事?    反薩德?反樂天?還是反愚蠢?   向極端派屈服,就是與邪惡結盟

「掃一掃」歡迎關注航億葦微信公眾號:poem1962,更多珍藏送給您——

(運營:馨億文化)



相關焦點

  • 歐美的狂飆突進——帝國主義時代
    到20世紀初,法國的借貸資本已經   達到國民收入的4.5%,成為高利貸帝國主義的典型代表。德國在1871年普法戰爭以後完成了統一,統一後的德國迅速走上了擴張道路。作為德國統一支柱的普魯士容克軍事貴族個個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上臺後,將前首相俾斯麥專注歐洲的「大陸政策」轉變為「世界政策」,宣稱要與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爭奪陽光下的地盤」。
  • 大衛·馬特斯|社會帝國主義的歷史和影響
    在今天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某些部分中,中國被描述為帝國主義、資本主義或「社會帝國主義」。自上個世紀末以來,「社會帝國主義」一詞就確實在20世紀60年代中蘇大論戰導致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分裂的重壓下消失了。但,什麼是社會帝國主義?共產黨人和非共產黨人用這個短語來表示截然不同的東西。要理解社會帝國主義,我們必須更全面地理解這個短語產生的條件和帝國主義的性質。
  • 印度獨立後有多囂張?走上帝國主義道路,竟對周邊國家大打出手!
    在19世紀直接撕掉面具,大舉進軍印度,將印度徹底殖民,這一殖民就近百年,直至二戰後反英獨立運動高漲,加之英國實力衰落,才在1947年取得正式的獨立。按理來說,取得獨立的印度,應該積極發展自身實力,與原先歸屬自己的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交好、聯合起來才對。可是印度卻在上個世紀中期,與周邊國家大打出手,試圖靠武力解決問題!
  • 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美國的崛起之戰,美西戰爭
    在19世紀的後20年中,「帝國主義」一詞被使用的頻率驟然增加。眾所周知,正是19世紀末的美西戰爭、跨世紀的英布戰爭和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這三場此伏彼起的帝國主義戰爭標誌著帝國主義時代的到來,而作為第一場帝國主義戰爭,美西戰爭可謂是人類歷史上的路標性事件之一。在美國經濟、軍事實力躋身於世界列強之列,雄心勃勃準備海外擴張之時,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已將世界瓜分殆盡。
  • 列寧主義,還是社會帝國主義?
    他們偽裝「紀念」列寧,實際上是盜用列寧的名義來加緊推行他們的社會帝國主義、社會法西斯主義和社會軍國主義。這是對列寧的極大侮辱!  徹底揭露蘇修叛徒們對列寧主義的背叛,揭露蘇修社會帝國主義的階級本質,指出社會帝國主義同資本帝國主義一樣必然覆滅的歷史規律,進一步推動世界人民反對美帝、蘇修和各國反動派的偉大鬥爭,這就是我們當前的戰鬥任務。這也就是我們紀念偉大列寧誕生一百周年的重大意義。
  • 可能成為帝國主義基礎的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完全可以取代王朝野心和宗教野心成為帝國主義的基礎,德國恰恰就是這樣一種情形  【財新網】(專欄作家 賴海榕)按:弗蘭西斯・福山所著《歷史的終結和最後的人》自發表以來受到廣泛關注,毀之者眾,譽之者眾。
  • 文化帝國主義論略
    從帝國主義的產生就可以看出,帝國主義最基本的特徵就是擴張與控制。資料表明,1800年時,西方殖民主義就已經控制了全球35%的土地,而到1914年則增長到了85%。當然,不同國家、民族互相之間的擴張與控制,並非始於帝國主義階段,中世紀時匈奴人還打到了歐洲。但是,不同於歷史上的擴張的是,帝國主義的擴張是一個地區對整個世界的擴張。
  • 「文化帝國主義」命題源流考
    「文化帝國主義」正式在學術界提出大概有半個世紀的歷史了,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對之有著不同的解釋,二戰後主要與美國大眾文化在發展中國家傳播引起「美國化」這一現象密切聯繫在一起,尤其是美國媒介對世界各地大眾生活的影響甚至控制。本文通過對「文化帝國主義」這一命題的淵源與內容考證,試圖大致勾勒出其在國際學術界發展的脈絡和基本內容。
  • 抗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對山東的侵略
    引言一九三七年七月七目,日本侵略軍炮轟蘆溝橋,八月十三日進攻上海,從此,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旨在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全面開始。在八年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大部分國土都淪於目本侵客者的鐵蹄之下,山東因處於海防前哨,所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尤為慘重。
  • 讓美國進入帝國主義時代的美西戰爭
    19世紀末期,美國在逐漸完成對西部地區的開發之後,開始正式走入帝國主義時代,對外擴張成為當時國內的主要思潮。國內的壟斷財團為了尋求更多的利益,獲取足夠的原材料,積極推動美國的對外擴張步伐。為建立向拉丁美洲和遠東及亞洲擴張的基地,美國將矛頭指向了西班牙。
  • 五卅95周年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這場偉大運動,打破了帝國主義殖民夢
    近百年來,在黨領導下的上海工運光輝歷程中,留下了豐富的史料和遺址,這些紅色資源銘刻著工人階級和工運前輩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英勇奮鬥的光輝歷程。5月28日,由市總工會、市委黨史研究室主辦的上海百年紅色工運資源發掘宣傳暨紀念五卅運動95周年、上海總工會成立95周年座談會舉行。
  • 流量明星大雜燴,怪老牌小品太尷尬?
    自從2011年趙本山最後一次登上春晚,老牌小品的凋零就成了大勢所趨。同時,流量大雜燴已經逐漸取代了老牌語言類節目。那麼,造成這種大面積新老交替的局面,到底是老牌節目太尷尬,還是流量更得人心呢?流量佔比到底有多大?今年春晚聯排中出現的流量明星陣容,堪比衛視跨年晚會。
  • 汪暉:帝國和帝國主義概念的區分十分重要
    所以在這個背景下,許多人重新思考帝國的歷史。還有一種帝國論述是全球化。當然也有人指出他們所敘述的這個多中心的全球化論述,實際上是以美國作為它的主要原型。這也是20世紀一個獨特的部分。1900年前後,尤其是美西戰爭之後,伴隨著美國崛起,出現了一種大型的多族群的政治共同體,這個政治共同體,它跟歐洲的較小型的這個民族政體不一樣。
  • 殖民地政府和議會,及其與英帝國主義的合作
    歡迎來到百家號:細雨說歷史很多的文獻資料中有記載,從1937年4月印緬分治到1942年初,殖民地緬甸經歷了三屆由緬甸人擔任總理的政府。三個先後擔任總理的是巴莫、吳布和吳素,他們在上臺前無不口口聲聲地稱自己為緬甸民族的利益而奮鬥,把自己打扮成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英雄,但他們一登上總理的「寶座」,又無不充當英帝國主義的統治工具,鎮壓本國同胞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而到他們下臺或一失勢時,又要打起民族主義的旗幟,以爭取本國人的同情和支持。
  •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內蒙古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內蒙古     日本帝國主義在與沙皇俄國瓜分在蒙古地區勢力範圍的過程中,其主要的侵略目標是內蒙古。同時逐步形成了它的「滿蒙政策」的構想。1915年1月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條」要求中,其第二部分「日本國在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享有優越地位」的七條要求,是它最初圖謀我國東北和內蒙古的第一步設想,其中有五條涉及內蒙古東部地區。日本不僅迫使袁世凱接受這「二十一條」,而且在5月25日籤訂了中日《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把上述七條要求以條約的形式確定下來。
  • 為了那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和帝國主義抗爭到底 ——非洲大陸去殖民化鬥爭的故事
    他們看到了其他大洲人民反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以及封建主義的鬥爭:1911年,中國爆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於次年建立其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1918年,朝鮮爆發三一運動(삼일운동),反抗日本殖民統治,流亡海外的朝鮮抗日誌士在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대한민국임시정부),李承晚(이승만)出任首任大統領(總統);1920年,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領導印度人民展開不合作運動
  • 書評| 金融帝國主義的陷阱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換句話說,帝國主義完全是寄生性的。順便說一下,霍布森認為,導致帝國主義政策的資本過剩問題,完全是由於社會分配不公、國內消費不足所造成的,此觀點日後在相當程度上啟發了列寧對帝國主義問題的思考。除了從經濟角度解釋帝國主義的起源,霍布森還對帝國主義的政治後果進行了相當的批評。
  • 殷之光| 國際主義:從第三世界獨立歷史出發的普遍性世界秩序敘事
    體現在政治語言上,這種第三世界內部政治鬥爭與自主意識的生長,則表現為各個國家對「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這類霸權秩序概念內涵的不同闡述。 並且,這種精神還體現了被壓迫者對「經濟上的從屬關係(economic subordination)」以及「文化上的壓迫(cultural suppression)」這兩種帝國主義秩序的反抗。的確,20世紀的重要獨特意義之一,是在反抗過程中政治主體性意識的形成。當然,這一表述也未能囊括20世紀民族獨立運動的全部獨特意義。與其將萬隆作為一個轉瞬即逝的「時刻」,不如將其視為一個綿延的過程。
  • 巴黎和會:一戰戰勝國的帝國主義分贓會議
    歷史背景為確立美國在戰後世界的霸權,早在戰爭期間,美國總統威爾遜,即授命其助理豪斯組成專門機構研究巴黎和會戰後和會問題。英國外交部也組織一批專家探討一旦大戰結束英國對和會的對策。1918年1月,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後,豪斯到達巴黎,與法、英、意等國政府首腦就召開戰後和會問題進行磋商。
  • 剛果民主共和國獨立60周年,比利時國王為殖民歷史表示「遺憾」
    【環球時報駐比利時特派記者 牛瑞飛】6月30日是剛果民主共和國獨立60周年紀念日,比利時國王菲利普在致剛果民主共和國總統的信中表示,對在利奧波德二世時期和隨後比利時人在剛果的「暴力行為」和剛果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最深切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