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某些部分中,中國被描述為帝國主義、資本主義或「社會帝國主義」。自上個世紀末以來,「社會帝國主義」一詞就確實在20世紀60年代中蘇大論戰導致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分裂的重壓下消失了。
但,什麼是社會帝國主義?共產黨人和非共產黨人用這個短語來表示截然不同的東西。要理解社會帝國主義,我們必須更全面地理解這個短語產生的條件和帝國主義的性質。
第二次世界大戰呈現給我們的或許是帝國主義影響的最明顯表現。資本主義將其帝國軍隊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個是「反法西斯」,但仍然是殖民和帝國主義(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
第二個據稱是「中立」,負責銀行業務(瑞士、瑞典、美國等);
第三個是最具侵略性的資產階級力量(納粹德國、義大利法西斯、日本帝國)的統一。
最初的衝突發生在帝國主義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間。結果是,世界資源在這兩個陣營之間重新劃分,隨著維希法國(一般指維希政府,正式名稱為法蘭西國,是二戰期間在德國攻入法國並迫使法國投降後,扶持法國政府要員組建的政府,存在於1940年7月到1945年間。)和歐洲各地的合作政府的創建,「民主」帝國主義者被法西斯軸心國打敗。
資產階級帝國主義的「民主」派補充說,美國對他們在拉丁美洲和太平洋的控制感到得意,當日本開始統治亞洲和太平洋時,美國離開了「中立」陣營。
美帝國主義利用拉丁美洲表面上獨立但實質上是買辦的政府採取了行動,通過軍事行動鞏固了對太平洋地區的掌控。
在這場戰爭中,澳大利亞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要戰略夥伴,因為美國的重要力量集中在亞太地區的帝國主義衝突中。
因此,在資產階級看來,正在發生的戰爭與解放無關,而是與奪取領土和資源以獲取利潤有關。帝國主義明顯表現在富裕經濟體正在進行的爭奪其他國家的壟斷權的行動上。
然而,蘇聯、共產國際和工人運動採取了不同的戰略。首先,戰爭是防禦性的,而不是侵略性的。蘇聯在被軸心國軍隊襲擊後才加入戰爭。採取防禦型戰爭的依據是帝國主義陣營之間存在分裂。蘇聯開展了廣泛的反法西斯運動,在解放戰爭中幫助被剝削的群眾,從而打擊了法西斯勢力。
這一革命策略開闢了反對世界各地帝國主義的新戰線,並引導了全球許多國家的獨立。許多被日本侵佔的國家發動了解放戰爭,如中國、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這些解放戰爭和獨立鬥爭仍會是該地區的一個持久性特徵。目前,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國家是被印度尼西亞統治的西巴布亞,那裡是美國採礦業的基地。
在這裡,非資產階級努力把權力交給被剝削的群眾,使他們擺脫帝國主義的枷鎖,收回領土和資源,以確保他們的主權和改善人民的生活。
社會帝國主義:列寧的定義
在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從帝國主義的行動中發展了對帝國主義的理解。因此,如果要將帝國主義理解為——在壟斷出現和金融資本開始佔據主導地位的刺激下,資本主義力量在其他地區加緊爭奪資源,那麼什麼是「社會帝國主義?」
列寧發展了帝國主義理論,寫出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最高階段》,用它來描述歐洲社會民主黨的背叛。在這裡,列寧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的情況:
「巨大規模的金融資本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形成了一個非常密集和廣泛的關係和聯繫網絡,這個網絡不僅隸屬於中小企業,而且隸屬於小的資本家,一方面與其他國家的金融家集團進行日益激烈的鬥爭,以分裂世界和統治其他國家;另一方面,使資產階級完全站在帝國主義一邊。對帝國主義前景有「普遍」熱情,對帝國主義進行狂熱辯護,並用最鮮豔的顏色描繪它——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標誌。帝國主義意識形態也滲透到工人階級中。當今所謂的 「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領導人被稱為「社會帝國主義」,即言語上的社會主義者和行動上的帝國主義者;但早在1902年,霍布森就注意到英國存在著屬於機會主義費邊社的『費邊帝國主義者』。」
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民主黨派為資產階級的殖民政策提供了支持,並在一戰中支持了資本主義政府。隨著這些政黨的發展,他們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的中流砥柱,與革命無產階級對立起來。這種反對是建立在帝國主義制度的基礎上的,帝國主義制度的核心是奴役其他國家和賄賂某一層次的工人階級。
在殖民國家,如以色列、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工人階級已經以「勞工」黨的形式成為資本主義政黨。例如,澳大利亞工黨(ALP)支持帝國主義侵略戰爭,包括最近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發生的戰爭。他們支持國際上侵犯難民權利的行為,對從海上抵達的移民實行離岸拘留。
因此,在上述內容中,社會帝國主義是指帝國主義國家中支持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工人的「社會」政策,但最終拒絕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變革並支持國家帝國主義政策的政黨和個人。
澳大利亞工黨中的社會帝國主義
如上所述,社會帝國主義在今天仍然存在,特別是在澳大利亞工黨中。因此,深入研究澳大利亞工黨及其與澳大利亞共產主義運動的關係,以及它是如何促進社會帝國主義發展的,將對我們有好處。
必須認識到,議會外組織的優勢和弱點決定了澳大利亞工黨的總體特徵。因此,澳大利亞工黨對共產主義者採取了一種激進而複雜的態度,這取決於後者在工會中的影響。
為了將共產黨人趕出工會,澳大利亞工黨制定了嚴厲的選舉法和反對工會的法令(現在仍然存在)。與此相矛盾的是,在1951年制定了一項統一戰線政策來否決禁止共產黨的法律。
然而,無論澳大利亞對工人運動的態度如何,澳大利亞工黨都支持帝國主義的行動,就像世界各地其他社會民主黨派一樣。例如,儘管惠特蘭政府實施了重大改革,如廢除高等教育費用,但仍然繼續帝國主義的做法。這一點在惠特蘭無視印度尼西亞吞併東帝汶的行為上是顯而易見的,據洛伊研究所的說法,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帝力(帝汶島的東北部港市)的共產主義統治對澳大利亞的利益是有害的,同樣也無法容忍雅加達的共產主義。」
隨著鮑勃·霍克政府的當選,澳大利亞工黨的社會帝國主義特徵進一步具體化。前澳大利亞工會理事會(Australian Council of Trade Unions-ACTU)主席霍克是一個聲稱代表工人政黨的完美選擇。在霍克擔任總理時,惠特蘭時代過於極端的改革被撤銷,澳大利亞工黨重新接納了反叛聯盟和右派天主教力量。
和惠特蘭時代一樣,雖然像全民醫療保險計劃這樣的大型社會項目已經實施,而且還支持存在種族隔離制度的南非追求平等,但這兩者都與澳大利亞工黨在政府中的其他決定相形見絀。
隨著全民醫療保險計劃的實施,《價格和收入協議》對工會運動造成了嚴重損害。雖然霍克看起來就像惠特蘭決定從越南戰爭中撤軍一樣,但他仍繼續著澳大利亞工黨的社會帝國主義,特別是在他通過籤訂《帝汶缺口條約》奪取更多的東帝汶石油產區時。
事實上,用列寧所說的「言語上的社會主義者和行動上的帝國主義者」來描述澳大利亞工黨是再準確不過的了。
因此,澳大利亞工黨與世界各地的社會民主黨一樣,利用澳大利亞工黨領導層與工會運動之間的聯繫,假裝代表工人階級。然而,它的改革並沒有超越資本主義,而是繼續剝削。
在外交政策方面,無論是在與亞太國家的關係方面還是在與美帝國主義的合作方面,澳大利亞工黨仍然是致力於帝國主義行動的政黨,比如上文提到的中東戰爭。
扭曲馬克思主義:社會帝國主義的轉變
上一時期最嚴重的挫折之一是蘇聯和中國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競爭,這導致了不同的意識形態的發展和不信任。中蘇分裂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促進了「左」傾機會主義與右傾機會主義的出現和背離。這場競爭的結果之一是改變了「社會帝國主義」一詞常被用來表示的含義。
在澳大利亞,這與布拉格之春事件後的澳大利亞工黨的轉變有關。發生的轉變是從馬列主義向通常被稱為「歐洲共產主義」的思想的過渡。歐洲共產主義者在實踐中否認了以「反史達林主義」和反對「獨裁主義」為幌子的社會主義革命。一般來說,共產黨的「去史達林化」導致了分裂和混亂,這對支持無產階級專政提出了挑戰。
美國帝國主義者成功地推動了其他機會主義的分離,他們把整個「馬克思主義」流派,比如法蘭克福學派,都作為了他們的行動手段。西方帝國主義者以不同的方式迎合每一種「馬克思主義」傾向,並增加彼此之間的分歧。
除了譴責「史達林主義」和反對蘇聯的「獨裁主義」外,蘇聯還被定性為「社會帝國主義力量」。正是在這裡出現了「社會帝國主義」一詞的扭曲,列寧的「言語上的社會主義者和行動上的帝國主義」的說法被扭曲了。
是什麼使蘇聯成為「社會帝國主義力量」的?根據那些將蘇聯視為社會帝國主義力量的人的說法,蘇聯援助是其帝國主義性質的一個要素。儘管蘇聯聲稱它是一個工人國家,但蘇聯的援助實際上是一個邪惡的陰謀,目的是脆弱國家接受幫助後,允許蘇聯使用他們的資源。因此,對於那些批評蘇聯的人來說,蘇聯僅僅表面上是社會主義,但實際上是帝國主義。
社會帝國主義在今天的應用
因此,一些共產黨已經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中國和與之類似的越南、寮國、古巴和朝鮮都不是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中國現在正在實行某種形式的「社會帝國主義」,其一帶一路倡議(BRI)就是這種帝國主義的一種表現。
這一理論在那些最初認為蘇聯是社會帝國主義的人中最為強烈。他們現在已經將這一理論轉移到中國。這是基於資本主義公司和資本家在中國存在的假定的。
這些觀察者對帝國主義的理解通常是基於簡單化的陳述。通過以基礎設施投資的形式增加貸款,中國不知何故成為了新的奴隸主。這些指責中國是新形式剝削的資本家重複這些論調。這些資本家會說,美國和其他帝國主義勢力只想給這些國家帶來「民主」。
蘇聯的援助和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都沒有引起依賴現象。事實上,中國共產黨研究了蘇聯援助這一實踐的經驗,制定了在貿易和發展方面互利合作的社會主義政策。中國模式在尊重不幹涉他國內部事務的同時挑戰著帝國主義的依賴。
蘇聯的滅亡為我們進行顏色革命(指21世紀初期,在前蘇聯和中東北非地區發生的以顏色命名,以和平的非暴力方式進行的政權更迭運動)提供了新經驗,並開始迫使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進行重新評估。
顯然,直到反革命之前,蘇聯仍然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導致蘇聯社會主義消亡的一些內部因素是,蘇聯在及時進行改革以提高生產力、處理腐敗和顛覆以及過度依賴軍事力量打擊帝國主義壓迫的做法方面遇到了困難。
中國和越南鋪設了新的前進道路,並及時進行了改革,以消除勞動生產率的結構性障礙。在史達林的理論中,社會主義在實踐中已完成的工作是只改變了價值規律,社會主義的真正衡量標準是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水平,這是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基礎的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階級國家推動的,通過保持國家對關鍵部門的所有權來推進有計劃的發展。
通過這些措施,中國和越南正在建設社會主義。另一個進步點是人們重新認識到,只要商品生產仍然是必要的,資本主義的恢復仍然是一種威脅。社會主義的深入發展需要不斷的改革,以激發人民的創造力。無產階級民主專政的發展需要跟上無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的發展。
上述對中國的消極態度只有會幫助帝國主義實現他們的戰爭野心。它被用來使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動人民不僅反對中國,而且反對一般的社會主義。因此,它為反共提供了一個「左」的掩護。
這種「左」的反共產主義成為這些「左」派群體活動的一個特徵。他們反對一個統一的共產黨的實際發展,是因為他們認為共產黨實際上就是這種帝國主義的代理人。
結 論
把社會帝國主義作為共產黨的標籤,科學地說,是不準確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帝國主義者的處境是基於在這些社會中存在的某一層次的工人階級之上的,是在大資產階級的要求的影響下的。
當這種情況適用於社會主義國家時,正是基於這些國家恢復了資本主義。到目前為止,在資本主義已經得到恢復的所有情況中,看到了共產黨的清算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廢除。通過共產黨表現出來的那個階級的領導作用已經被廢除。即使在長期削弱無產階級專政和黨的作用的南斯拉夫,仍然需要反革命來推翻勞動人民的立場。
這種社會帝國主義理論的應用通常伴隨著極左的烏託邦概念,社會主義的定義過於簡單化。
「工人仍然在為工資而工作,利潤是創造的,資本主義的投資已經出現了!」因此,社會主義已經被廢除的論點被提出來了,一個新的統治階級已經建立起來。託洛茨基和他的追隨者提出了這些概念,他們認為「熱月」已經到來,蘇聯充其量是一個畸形的工人國家。或者更糟的是,根據季諾維也夫的說法,一種國家資本主義——列寧用過的另一個術語,但被左派反共產主義者濫用了——正在形成。
現代「社會帝國主義」理論家需要被進行打擊。必須進行適當的科學分析,對物質條件進行適當評估。
作為共產黨人,我們必須努力擺脫對馬列主義的教條解釋,要進行辯證的解釋。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願意引導和消除關於實際存在著的社會主義的神話,以幫助推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