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金銀鐵帶鉤
錯金銀鐵帶鉤165年出土於湖北省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全器長46.2釐米,寬6.5釐米,高0.5釐米。整件器物呈弧形,鉤作龍首狀,背面有兩個圓形的凸鈕。龍首的眼、耳、鼻、嘴均用金片和金絲鑲嵌,龍頸兩側用金絲嵌飾卷紋,頸背用金片和金絲鑲有圓圈紋等紋樣。器身用金絲嵌成雲紋圖案。鉤頭採用了生鐵鍒化處理技術,經煅打而成。
青銅器表面以金銀鑲嵌出精美的花紋,這種工藝叫金錯、銀錯。方法是首先在青銅器的表面鑄出花紋的淺槽,淺槽必須呈燕尾狀即梯形,只有外小內大才能將金絲、銀絲或金片、銀片嵌入表面的花紋淺槽中,再經過打磨使表面光滑而不易脫落。有的刻槽細如毫髮,為鏨刻,為使鑲嵌物牢固,工匠會在淺槽中塗一層起粘合作用的漆,然後將金銀絲嵌入。其藝術特徵是用隱嵌的技法形成金銀線圖案或文字,改變模鑄紋飾的呆板和拘束,突破了傳統的圖形對稱形式。金銀錯是我國青銅時代一項精細的裝飾工藝,它是青銅工藝發展了一千多年以後,到春秋中晚期才興盛起來的藝術。
這樣寬大而製作精美的錯金銀鐵帶鉤為迄今所僅見,應是楚國貴族在重大的祭祀或宴饗場合使用的禮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