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的四大分類

2021-01-08 華福苑茗茶

烏龍茶屬半發酵茶,六大茶類之一,主要產於福建、廣東、臺灣等地。其條素呈青褐色,也稱為「青茶」。按其產地可分為四大類。

閩南烏龍茶

主要產於福建南部安溪縣一帶,最出名的是安溪鐵觀音,其次還有安溪縣的黃金桂、本山、毛蟹。除安溪外,永春縣的佛手,平和縣的白芽奇蘭都是市場知名的閩南烏龍茶品種。上述品種都是純種烏龍茶。在閩南當地,人們常將不同品種的茶混合採制或制好後混合拼配,這樣生產出來的烏龍茶統稱為「色種」。

安溪鐵觀音

閩北烏龍茶

主要產於福建北部武夷山一帶,以武夷巖茶、建陽水仙為主。其中最出名的是武夷山的大紅袍、肉桂、水仙。其次是四大名樅: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半天腰。除此之外,近年來還有一些高香小品種,如黃觀音(105)、金觀音(204)等也被大力推廣。閩北烏龍茶講究的是「活、甘、清、香」和「巖韻」。

大紅袍

廣東烏龍茶

主要產於廣東潮州地區,最知名的是鳳凰單叢和鳳凰水仙,其次是嶺頭單叢和饒平色種。廣東烏龍茶最突出的是香氣,以高香著稱,芬芳馥鬱。較為常見的香型有蜜蘭香、芝蘭香、桂花香、黃枝香、銀花香等。

鳳凰單叢

臺灣烏龍茶

主要產於臺北、南投、臺中等地。最知名的品種是凍頂烏龍和木柵鐵觀音,其次是文山包種、東方美人等。其中凍頂烏龍和文山包種屬輕發酵茶,文山包種茶在特性上與綠茶比較接近。木柵鐵觀音屬中發酵,發酵度為50%,東方美人茶屬重發酵茶。

凍頂烏龍

相關焦點

  • 紅綠白黑黃烏龍茶傻傻分不清?說說茶葉的分類
    比如耳熟能詳的西湖龍井、蘇州的碧螺春、安溪的鐵觀音、武夷山大紅袍、雲南普洱,還有新貴金駿眉,但還有紅茶、綠茶、黑茶、烏龍茶等叫法,不是懂茶的人,還真是弄不清楚。下面我們就來說說,中國的茶葉到底是怎麼分類的。其實茶葉的分類並不複雜。
  • 喝了七天烏龍茶胖了5斤,烏龍茶減肥成功30斤
    最近看到有人說喝了七天烏龍茶胖了5斤,其實一般來說烏龍茶是具有減肥作用的,所以胖了不一定是喝烏龍茶引起的哦。5斤  喝7天烏龍茶胖5斤一般是不正常的現象,最好去醫院檢查,明確身體發胖的原因,採取醫治措施,想要使身體保持健康水平,需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 烏龍茶一直喝一直爽的秘密
    跟長江三角洲和北方不一樣,他們以喝烏龍茶為主,也喝一些老普洱,這些比較消食,力量更強大的茶品。口糧茶當明末清初中國人發明了這個烏龍茶。烏龍茶有中國有四大產區,有武夷巖茶(閩北的,深發酵重烘焙);有閩南的鐵觀音,相對輕點發酵,輕一點焙火;還有廣東潮汕地區,華香蜜香的鳳凰單叢,還有臺灣烏龍。
  • 烏龍茶與武夷巖茶有什麼區別?
    事實上,武夷巖茶屬於烏龍茶,當然的,武夷巖茶也是烏龍茶中一種非常好的存在。接下來,我將從幾個方面去說烏龍茶。烏龍茶的口感特徵茶湯滋味不應帶有苦味、澀味、酵味、酸味、餿味、煙焦味以及其他不正常的味道。福建烏龍茶一品種一個味,品味時自己口感良好就可以。
  • 兩岸同胞攜手研製臺式烏龍茶國家標準
    在閩臺商、漳平鴻鼎農場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志鴻1月3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以往,臺式烏龍茶只能採用福建烏龍茶的標準,但兩岸在茶樹品種、栽培技術和加工工藝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套用標準存在市場風險,這一問題已困擾臺資企業多年。被譽為「大陸阿里山」的福建省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內,茶園中萬株櫻花競相綻放。
  • 四大場所怎樣垃圾分類 緊跟廣州標準切勿學錯
    四大場所怎樣垃圾分類 緊跟廣州標準切勿學錯分類投放與收集要求羊城晚報記者 梁懌韜上海從今天起實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當地嚴格的垃圾分類指引讓「你到底屬於什麼垃圾」成了全國人民的刷屏問題。在垃圾分類上比上海先行先試的廣州,《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在今天迎來實施一周年的日子。6月30日,羊城晚報記者從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獲悉,市城管部門已在垃圾分類條例實施一周年前夕,在官網發布了四大場所的垃圾分類指引。市城管相關業務部門負責人表示,建議廣州市民按廣州版的分類標準進行垃圾分類,各場所負責人可參考更新的四大場所分類指引布置分類設施,以便更好實施分類收運和處理。
  • 烏龍茶加工新工藝的技術探討
    其採制原料特點:以葉稍伸長較完整的標準鮮葉(對夾三葉),有以春茶期、秋茶期的鮮葉原料,製成的烏龍茶,其品質更為優良。近幾年來,為開發多種茶類,浙江省部分茶區也開始試產,如臨安、德清等產區初獲成功。烏龍茶特有的優良香味,主要是通過做青作業形成的。做青包括曬青、涼青、搖青及堆青四個工序。現就在浙江加工烏龍茶的工藝與品質的關係,作一探討。
  • 一杯酸爽可口的芒果烏龍茶
    芒果烏龍茶By 唐造茶科所所長所長又來給你們安利好喝的了,這次是我超級喜歡的芒果烏龍茶;以前都是用芒果做楊枝甘露,直到發現了這個超級神仙又簡單的吃法,一發不能收拾~第5步、倒入泡好的唐造烏龍茶。第6步、擠出一兩滴檸檬汁。第7步、青檸片扔到杯子裡裝飾。第8步、一杯酸爽可口的芒果烏龍茶就做好啦。
  • 六大茶類 - 綠茶、紅茶、烏龍茶、黃茶、白茶、黑茶
    中國祁門紅茶、印度大吉嶺紅茶、印度阿薩姆紅茶及斯裡蘭卡紅茶被稱為世界四大高香型紅茶。三、烏龍茶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外觀色澤青褐,因此也稱之為青茶。基本工藝流程有萎凋、做青、殺青、揉捻、乾燥,其中做青是關鍵工序,在烏龍茶的製造過程中,多酚類部分氧化和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的適量形成,芳香物的種類和含量不同程度的增加,氣味從青氣,逐漸向宜人的茶香轉變,從而形成了香氣馥鬱,滋味醇厚,葉底綠葉紅鑲邊的品質特徵,烏龍茶是中國特有茶類,主要產於福建、廣東、臺灣三省,福建烏龍又分閩南和閩北兩大產區,閩北烏龍茶主要產於福建武夷山一帶,有武夷巖茶、閩北水仙、閩北烏龍等
  • 研究發現中國烏龍茶香氣酶促形成機制
    六大茶類主要根據茶葉加工方式的不同劃分為綠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黃茶和黑茶。其中,烏龍茶,亦稱青茶,是六大茶類中較有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在這六大茶類中,烏龍茶的香氣特徵豐富,是該類茶較為關注的品質特性。因此,烏龍茶香氣的研究一直是茶葉研究領域的熱點。
  • 探問北京垃圾分類四大焦點問題
    新華社北京4月29日電 題:探問北京垃圾分類四大焦點問題  新華社記者關桂峰、田晨旭  5月1日起,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北京版的生活垃圾分類怎麼分?不分怎麼罰?做好準備了嗎?
  • 烏龍茶中的鐵觀音,安溪鐵觀音,烏龍茶之首!
    中國傳統意義上將茶分為六大類,分別為綠茶、黃茶、白茶、烏龍茶(又稱青茶)、黑茶和紅茶。烏龍茶屬於青茶類,是我國特有的茶類。它的製法複雜而特殊,基本工序是:鮮葉—曬青—晾青—晾青—做青(搖青)—揉捻—焙乾。
  • 烏龍茶?
    『緣起』以青心烏龍茶菁為原料研製茶湯水色橙紅、滋味甘醇、適合冷泡的特色茶,口感仍保持烏龍茶的風味
  • 誠膳餐飲烏所味臺灣高山烏龍茶
    誠膳餐飲烏所味手作臺灣高山烏龍茶,用新鮮的飲品製作方式和創意的口味,用衝泡的方式製作出來的茶湯味道好,品質穩定性足。誠膳餐飲烏所味烏龍茶作為半發酵茶,必須經過採摘曬青搖青採青揉捻和烘焙六個步驟才能制出優質的茶葉,新式凍頂茶加入130度碳焙工藝及半包種的做法,其香味更易發散更具時尚氣息。誠膳餐飲烏所味尋遍臺灣千裡山,洞頂山上採好茶,傳承300年的烏龍茶茶道,烏龍茶茶湯美潤嘗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所味汲取傳統烏龍茶道精髓變中求新。
  • 你知道武夷巖茶有幾種分類嗎?
    武夷巖茶是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產於福建閩北「秀甲東南」的武夷山一帶,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此外,武夷山巖茶還具有不同的品種之分,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武夷山巖茶的分類。
  • 它是烏龍茶中的「唯一」,特立獨行
    喝烏龍茶的都聽過這句話:香不過肉桂,醇不過水仙。這裡的肉桂可不是調料,水仙也不是花草,它們都是茶樹品種名。水仙廣泛種植於福建、廣東地區。水仙家族的成員有閩北一系的武夷水仙、建甌水仙、建陽水仙。閩南一系的漳平水仙和永春水仙。
  • 華南植物園發現中國烏龍茶香氣酶促形成機制
    六大茶類主要根據茶葉加工方式的不同劃分為綠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黃茶和黑茶。其中,烏龍茶,亦稱青茶,是六大茶類中較有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在這六大茶類中,烏龍茶的香氣特徵豐富,是該類茶較為關注的品質特性。因此,烏龍茶香氣的研究一直是茶葉研究領域的熱點。近年來,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楊子銀研究團隊系統解析了烏龍茶加工過程中香氣的酶促形成機制。
  • 全省首個烏龍茶製作工藝培訓班在雲霄開班
    日前,福建省首個烏龍茶製作工藝培訓班在雲霄縣和平鄉泮坑共享茶廠開班。此次活動由福建省茶葉協會主辦,雲霄縣壹叄職業培訓學校承辦。舉辦此次烏龍茶製作工藝培訓班,意在進一步提高茶農、茶商和愛茶人對雲霄烏龍茶製作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全面提升雲霄烏龍茶製作工藝水平。雲霄種茶歷史悠久,茶園面積廣闊,傳承「閩南烏龍」傳統製作工藝的雲霄烏龍茶技藝,已被評為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烏龍茶合適什麼季節喝 烏龍何時喝最好
    烏龍茶合適什麼季節喝 烏龍何時喝最好時間:2020-12-13 23:2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烏龍茶合適什麼季節喝 烏龍何時喝最好 為網友們詳解烏龍茶適合什麼季節喝,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介紹.
  • 「臺式烏龍茶」國標通過審定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本報訊 近日,由省市場監管局主辦、福建農林大學承辦的《臺式烏龍茶》和《臺式烏龍茶加工技術規範》2項國家標準審定會在漳平召開。會上,審定專家組一致同意兩項國家標準通過審定。 會上,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劉仲華,臺灣農業化學學會理事會員柯子星等9位兩岸專家組成的審定專家組,對標準送審稿進行逐條、逐句審定,並對標準編制說明和意見匯總處理表進行了認真審閱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