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在孩子吃東西這件事上,家長們總是抱有一種莫名的執念。
尤其是老一輩,把孩子長得胖不胖直接與福氣掛鈎,甚至於把寶寶養成了米其林,還驕傲地炫耀自己養得好。
即便在正常身高體重的範圍內,仍覺得偏瘦小。類似「多吃點,吃得胖乎乎的才健康」、「怎麼才吃這麼一點?太瘦了不好看」這樣的話,成了大部分家長的口頭禪。
最直接的表現就在餵飯上,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家長們甚至樂此不疲地端著碗追著孩子到處跑,一直要到孩子吃撐了才罷手。
在他們的認知裡,總覺得孩子就算吃飽了,也要再多吃幾口才好。吃撐了沒關係,可千萬不能餓著,現在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呢。
可事實上,過度餵養對孩子來說只能是有害無益。尤其是過小的寶寶,因為胃是水平的,吃太多很容易食物回流。
長期吃8分飽和12分飽的孩子,身體會出現什麼差別?
1)胃腸毛病多
本身寶寶的胃腸消化能力就比大人弱不少,如果長期吃12分飽,就會造成巨大負荷,可能出現消化不良、積食、便秘、腹瀉等多種問題,對孩子的成長反倒無益。
嚴重情況下,甚至還可能造成生長緩慢。
2)增加肥胖風險
研究證明,過度餵養的孩子出現肥胖體型的機率會大大提高。
國家衛健委曾經發布過這樣一項調查:我國6~17歲階段的孩子超重率已達9.6%,肥胖率則為16%。
要知道,小時候和青少年時期胖的孩子,長大後要想瘦回來是非常困難的。使孩子招致嘲笑,變得自卑不說,對身體健康也是種威脅。
分析
事實上,嬰幼兒時期孩子就有根據自身能量需求調整食量的能力。
哺乳期媽媽都知道按需餵養的概念,為什麼孩子長大之後,反而退化了呢?
吃八分飽的孩子長期下來,相較吃十二分飽的孩子來說要健康一些,也不會出現上述兩種問題。
這是因為吃飯時大腦是需要反應時間的,很多人肉體上已經吃飽了,但卻覺得自己沒吃飽,好像還差一些。到大腦覺得自己吃飽了的時候,站起來才發現自己已經吃撐了。
理論上來說,吃八分飽是正好的。過度餵養不行,但節制太過也不行,像這樣適量吃才是古人所說的「少吃惜福」。
不過度滿足食慾才能延年益壽,這種說法並非沒道理,家長可別不以為然。
如何判斷寶寶的食量?
有很多家長說孩子吃飯時不專心,總喜歡到處看看,我怎麼判斷他是吃飽了還是因為想玩耍忽略吃飯了呢?這其實要分階段而論。
嬰幼兒時期:
判斷新生寶寶是否吃飽了,要根據他吃奶時的反應、大小便次數以及增長速度而定。
一般來說,寶寶的肚子填飽後會出現滿足的表情,大小便次數正常,增長速度也達到發育標準。
從出生後的第5天開始,寶寶大概每天都會增長30克左右,滿月之後則為每月增加1~2斤。
不過這個數字並不完全準確,也要根據寶寶的骨架大小而定,與上述兩個標準綜合考慮更加準確。
兒童時期:
通常情況下,寶媽可以根據寶寶相應年齡所需要的熱量調整。一般4~6歲91千卡、7~9歲78千卡、10~12歲66千卡。
如果給孩子提供的營養充足,他也沒有再想吃的欲望,家長就不要過分強調再多吃一點了。
擔心孩子好玩而不吃飯,就要儘量做到讓他吃飯時沒有其他幹擾因素,比如電視、手機等。
另外,最好不要追喂,讓寶寶獨立自主吃飯是首要前提。
家長掌握科學的養育原則,才能給孩子最健康的成長環境,有時自認為的為孩子好,未必真對孩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