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邦聊聊李小龍,說說截拳道——
網友有此疑問,我們要先往前說說。上世紀九十年代內地截拳道風起雲湧,湧現了一大批能人志士,因為客觀原因,各自都著書立說,其中佼佼者之一陳琦平先生就提出了「立足實戰,以武入哲」的研修方向,今天看來,也不失為一種務實之徑。當然,以武入哲——在陳琦平先生之前,就有很多書籍雜誌用這個詞讚譽李小龍的武學成就,李小龍在大學主修戲劇專業,但是他和蓮達在不同場合都宣稱李小龍大學主修哲學,這也說明李小龍把哲學當成了大學主要的努力方向,甚至可能超過了在真正主修戲劇上的精力,這個白色謊言已經無傷大雅了,因為李小龍作為武術家,以武術為修行之道,來達到與古今中外哲學大家對話,不失為理論化或系統化「以武入哲」之第一人!
從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李小龍也是一位學者,學富五車並不誇張,兩千冊藏書,著作等身。但是學者最大的願望就是建立「一家之言」,事實證明,李小龍創立了 截拳道,但是在哲學領域並沒有如武學一般開宗立派,但是我覺得的他的哲學理念比他的武學更具有普世價值,所以,我多推薦《生活的哲學》、《生活的藝術家》、《武士之心》等書籍的頻率高過《截拳道之道》等偏重武學的書籍。可能也是因為李小龍沒有在哲學領域打破常規,建立「一家之言」,所以他的學說更像是大雜燴,雖然是有機的整體,經過他的融會貫通,但是需要深入研究他才能發現這些不同之處!
網友問題中也提到李小龍的哲學與正統的哲學流派是一個什麼關係?首先李小龍是對權威與正統發難的一個人,他質疑傳統,才破舊立新;對哲學也是,他不拘一格,更布局一家,古今中外,能者皆為老師,而且隨著他修行的不斷提升,導師也在發生著變化,其實並不是李小龍同時研究這麼多導師,更多是他的提升要求他去尋找不同的導師,就像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一般。在哲學領域,我覺得李小龍是一位沒有畢業的好學生,這也是最大的遺憾。
關注張安邦,聊聊李小龍,說說截拳道!也歡迎就近的朋友來我工作室喝茶聊天,教拳養家之餘,武館開成茶館,多交些朋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