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了國民黨,那臺灣的第二種聲音是什麼?

2020-12-18 中國臺灣網

中國國民黨臺北市議員、革命實踐研究院副院長遊淑慧近日向中評社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臺灣因「抗疫有成」,連帶讓民進黨當局的滿意度達到一個高點,但只要有人批評臺當局、發表不同意見,就會引來大批網軍出徵。她相信物極必反,防疫特殊時期,民眾會希望團結,但正常時會希望社會民主,如果大家只能吹捧臺當局「好棒棒」,這樣興奮劑吃兩年,大家也是會醒過來。以下內容摘自中評網:

蔡英文當局在抗疫期間,就以「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聲望為最高,因此有「順時中」不能「逆時中」的說法,媒體名嘴或是在野黨只要一批評,就引來網軍出徵。

遊淑慧表示,防疫時期大部分朝野政治人物都要忍住寂寞,這時候不要秀存在感,提出沒有理由的謾罵或是批評。監督雖是在野黨責任,但在合理狀況下要配合防疫。但在野黨對執政黨的監督或意見,執政黨不該用霸凌方式去壓制,讓臺灣變成一種聲音而已,不然就讓臺灣回到所謂民進黨過去最討厭的威權時代。

遊淑慧認為,當局本來就該接受監督跟批評,網絡不該用集體力量霸凌不同聲音,但在野黨也必須有自己分寸。至於在這氛圍下,會不會接下來的選舉都是這樣方式,讓國民黨很難選?遊淑慧表示,她相信物極必反,如果臺灣真要走向一黨獨大、只容納一種聲音的話,那是民主已死,如果真的可以持續這樣運作到兩年後的選舉,那是人民選擇,要走回威權一黨獨大時代,我們沒有辦法。如果在各家媒體都吹捧民進黨當局好棒棒下,吃這樣興奮劑吃兩年,大家也是會醒過來,所以防疫時期在所難免,在野黨要忍得住寂寞,平常時期如果還是一黨獨大,講不同聲音就要被壓制,那臺灣成了什麼?就是威權社會了。

談到網軍問題,國民黨如何因應?遊淑慧坦言,這很難解決,也不是國民黨發展網軍就有用,現在起步也太晚了,大家要開始學習去判斷網絡帶風向這事情,要相信當局、網軍還是要有多元思考,這真的是民眾教育跟素質的問題,需要時間,民眾的自覺。所以這是集體的選擇,不是國民黨或民進黨問題,國民黨沒有辦法去解決。大家也要想想,如果沒有了國民黨,那臺灣的第二種聲音是什麼?(編輯:趙靜)

相關焦點

  • 臺灣「尊重多元聲音」?那馬英九為何遭圍剿?
    在號稱「尊重多元聲音」的臺灣,發自內心說幾句真話,竟然會被安上「十惡不赦」的罪名!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最近因為發表了「蔡英文『聯美抗陸』把臺灣推向戰爭邊緣」等言論,一時像捅到馬蜂窩,連日來遭遇綠營排山倒海的「飽和式攻擊」。
  • 接國民黨中常委一職,韓國瑜:希望臺灣南部聲音被聽見
    【環球網報導】據臺灣《聯合報》「中時電子報」18日報導,國民黨向臺「內政部」申請變更政黨負責人登記被退件,原因是臺「內政部」認為國民黨未設副主席,也未指定5位縣市長為中常委,不符國民黨黨章規定。在國民黨聯繫高雄市長韓國瑜後,韓答應接任中常委。
  • 洪秀柱:國民黨如果真的要「去中國化」,那不如解散算了
    洪秀柱表示,組織結構的改變是更重要的工作,國民黨竟然是由一個「萬年中常會」永遠在操控,實在不可思議,自己當年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時就深受其害。她認為,目前國民黨籍的15個縣市長應該進入中常會,帶進基層的聲音。國民黨中心思想的建立也刻不容緩,但是有人喊要「去中國化」,如果真的這樣,不如解散算了。
  • 臺灣大選在即:國民黨會一蹶不振嗎?
    洪耀南認為,四年前那次選舉,蔡英文放棄藍綠省籍動員(不再以愛臺灣為訴求),改訴求「三中」(中產階級、中小企業、中低收入),試圖終結藍綠,但最終失敗。2014年「太陽花學運」出現後,「九合一」選舉中國民黨試圖激化藍綠來爭選票,失利。
  • 國民黨青年軍:如果民進黨走極端,兩岸發生戰爭不是不可能
    中國國民黨政策會專員、高雄市長補選候選人李眉蓁團隊發言人呂謦煒接受訪問時表示,中美對抗升級又遇到美國大選,最大的火藥庫一定會在臺灣,卻被蔡英文當局操作「亡國感」(芒果乾)」及散播恐懼感來鞏固政權,若要突圍就要靠強力手段,國民黨不如一面務實監督防務與戰力,同時提供兩岸和平與雙贏的另一種路線可能,讓人民比較出蔡當局一面倒向美國的危險性
  • 國民黨內又現「倒柱」聲音
    國民黨主席選舉殺出「女黑馬」 或取代洪秀柱臺媒9日爆料,國民黨主席之爭可能出現第6人,一名「女黑馬」不排除年後宣布參選。臺灣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則透露,這名女性快要60歲,身材偏瘦,若她參選對黃復興、本土票都有影響,但王金平並未說明具體是誰。
  • 臺灣媒體人:國民黨危難時刻 豈容袖手旁觀
    更有臺灣媒體人指出,國民黨危難時刻,不容袖手旁觀。 果然,韓國瑜在選舉中挫敗,國民黨也在「立委」選舉中失利,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局。 事後檢討,國民黨內多歸咎於韓國瑜個人表現不佳,選戰打法有問題,國民黨中央在提名不分區「立委」上更犯了大錯。儘管有人提及有些黨籍縣市長並未盡力輔選,但對侯友宜、盧秀燕等人的責任,檢討報告則略而不談,沒有探究原委。
  • 國民黨光復臺灣的那些塵封往事
    民進黨當局連「光復節」都極力淡化,國民黨這邊則說什麼臺灣回歸的是「中華民國」,迴避中國兩字,再引申到「中華民國」在臺灣的荒唐邏輯。如果不承認祖國統一,不追求祖國統一,那國民黨紀念「光復節」又有何意義?玩弄文字遊戲,僅僅是國民黨的歷史觀扭曲了嗎?
  • 臺灣青年後援會成立 李眉蓁:「國民黨就從我改變」
    華夏經緯網8月10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為了挺李眉蓁,國民黨黨中央9日特別選在高雄市舉辦臺灣青工總會長交接典禮,隨後宣告臺灣青年後援會成立大會,前主席馬英九與現任主席江啟臣並蒞臨同臺力挺李眉蓁,現場氣氛嗨到高潮。
  • 臺灣與國民黨的那些事
    我不是專家,所以我儘量用更多的事實案例來幫助大家了解這些情況,而我本人的觀點歡迎大家討論,如果同意我的觀點,那麼就算是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如果不同意我的觀點,那就權當我給大家講了部臺灣演義。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二戰結束,在清朝甲午戰爭後便被割讓的臺灣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 國民黨議員:臺灣經濟沒有依靠大陸,真的沒辦法生活
    連任九屆的中國國民黨新竹市議員徐信芳接受訪問時表示,國民黨現在最大問題就是,主席更換頻率太高,每次換人都要改革,每次換人就不同,一個黨主席,一個制度,很多問題根本沒有解決,原本認為韓國瑜參選2020,國民黨「要翻身了」,怎知道最後還是給民進黨蔡英文拿走。
  • 臺大教授張亞中:要做「中國國民黨」,不再做「美國臺灣國民黨」
    高雄市長韓國瑜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承認敗選後,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於11日晚間宣布請辭黨主席。張亞中對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表示,未來四年的臺海局勢將更為不樂觀,因為在大陸、臺灣和美國這三個決定臺海局勢的變量中,沒有一個變量能在可預見的未來促使兩岸關係好轉。
  • 終究來了,蔡英文捅下大簍子,國民黨12月將開響第二槍
    撰文:Daydeamer近期,蔡英文當局打算於明年年初開放含有瘦肉精的美國豬肉進口臺灣,引發了臺灣民眾的眾怒。根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民眾將於11月22日舉行遊行,其中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反對美國「萊豬」進口臺灣」。
  • 國民黨欲與臺灣民眾黨聯手對抗民進黨
    蔡正元:我們看到韓國瑜遭罷免後,國民黨再次陷入無人上陣參選的困境,而臺灣民眾黨民代蔡壁如則表示,國民黨若是推出高雄在地年輕人,並願意以無黨籍參選,不反對合作,國民黨和臺灣民眾黨合作的可能性大嗎?對於藍白合作,其實現在國民黨內也有不同聲音,您認為有什麼樣的利弊呢?如果國民黨沒有辦法從外地派人進去選的話,要在地找,一定是比較嫩的,成熟度比較沒有那麼高的人。成熟度沒那麼高的打選戰很辛苦,如果有藍白合作的空間,我舉雙手贊成,我百分之百支持。
  • 臺灣正在關鍵「十字路口」,國民黨主席改選後能否浴火重生?
    據臺媒報導,江啟臣任期只有1年多,在這段任期中,沒有選舉,就意味著沒有提名權;沒有提名權,主席就失去最大的權力基礎,此時的中國國民黨新主席有責無權,也是再清楚不過的現實。話說回來,正因為這個短暫過渡期沒有選舉的壓力,可以大膽地提出兩岸主張,進行大幅度的黨務改革。如果順利,這個過渡期可以成為國民黨華麗轉身的轉折點。
  • 被民進黨推進大牢的臺灣「五星縣長」,屢次申請加入國民黨卻被拒
    國民黨即將選出他們的新一任黨主席,但無論是郝龍斌還是江啟臣,接下這個「大選」失利後亟需重振的「百年老店」後,都將面臨一系列難題。「花蓮王」傅崐萁第三次提出回歸國民黨,卻在黨內引發不同聲音。原本期待的一員猛將,卻成為「燙手山芋」。
  • 2022國民黨穩了?臺灣人:期待國民黨
    導讀:民進黨當局最近因為進口萊豬事件,讓臺灣地區的民眾感到非常不滿。同時,因為沒有配備相應的萊豬措施,更是遭到了臺灣民眾的批評和指責。而中國國民黨為了萊豬問題一直奔波在抗議的路上,但是民進黨當局始終未能就萊豬事件給出明確的答覆。
  • 揭露:臺灣換柱政治內幕 國民黨分裂亡黨?
    當然這裡頭有什麼齷齪的利益交換,老九認為可能是不分區立委名額的分配問題。如果說朱立倫鐵定失敗,國民黨最關鍵的就是立委名額了,王金平不可能不動心的。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王老闆「所圖不小」甚至有不惜「分裂國民黨」的風險。
  • 臺灣名嘴:蔡英文並不可怕,國民黨不要「狼來了」
    國民黨在本次臺灣大選中可謂是裡子面子都丟了個乾淨國民黨的候選人韓國瑜作為臺灣島內唯一能和蔡英文打擂臺的候選人,在此次選舉中的得票率比蔡英文低了百分之十還多。百分之十就意味著上百萬的選票,這差距拉得確實太大了。更重要的是國民黨黨內有不少立法委員丟了自己的席位,可謂是損失慘重。臺灣名嘴:蔡英文並不可怕,國民黨不要「狼來了」。
  • 什麼是臺灣的深層民意?國民黨沒搞懂,真的要完蛋了!
    這個民調結果未必理性公平,卻殘酷地反映了當前臺灣民意直接的觀感,甚至可說是一種既定的刻板印象;說明了國民黨必須做出更大的努力與表現,才可能扭轉民意的成見,沒有積極的表現只會更加深成見。之前在國民黨補選黨主席期間,從競選的主張論述到選出史上最年輕的黨主席,並沒有激蕩出社會足夠的火花,即使當前泛藍陣營最關切的「罷韓」風暴,似乎也因為自我否定、或是擔心激起反彈,而完全收斂壓抑;彷佛曾經翻天覆地的「韓流」就這麼船過水無痕,所有的熱情與信念都只剩下挫折後的幻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