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止觀

2021-02-08 祖道影

知是空華 · 即無輪轉

歡迎關注祖道影

智顗大師


《摩訶止觀》是智顗晚年最為成熟的止觀著述,從全書恢宏博大的體系來看,堪稱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統的佛學導論和禪學巨著。「摩訶」,意為大,指智顗所著漸次、不定、圓頓三大止觀著作中最高階段的《圓頓止觀》,所以《摩訶止觀》也稱作《大止觀》。「止觀」,從狹義上說,指禪定修行的實踐方法。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止觀明靜。前代未聞。智者。大隋開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於荊州玉泉寺。一夏敷揚二時慈霔。雖樂說不窮才至見境。法輪停轉後分弗宣。然挹流尋源聞香討根。論曰。我行無師保。經雲。受莂於定光。書言。生知者上。學而次良。法門浩妙。為天真獨朗。為從藍而青。行人若聞付法藏。則識宗元。大覺世尊積劫行滿涉六年以伏見舉一指而降魔。始鹿苑。中鷲頭。後鶴林。法付大迦葉。迦葉八分舍利結集三藏。法付阿難。阿難河中入風三昧四派其身。法付商那和修。修手兩甘露現五百法門。法付鞠多。多在俗得三果。受戒得四果。法付提迦多。多登壇得初果。三羯磨得四果。法付彌遮迦。迦付佛馱難提。提付佛馱蜜多。多授王三歸降伏算者。法付脅比丘。比丘出胎髮白手放光取經。法付富那奢。奢論勝馬鳴。剃髮為弟子。鳴造賴吒和羅妓。妓音演無常苦空。聞者悟道。法付毗羅。羅造無我論。論所向處邪見消滅。法付龍樹。樹生生身龍成法身。法付提婆。婆鑿天眼施萬肉眼。法付羅睺羅。羅識鬼名書降伏外道。法付僧佉難提。提說偈試羅漢。法付僧佉耶奢。奢遊海見城說偈。法付鳩摩羅馱。馱見萬騎記馬色。得人名分別衣。法付闍夜那。那為犯重人作火坑令入懺悔。坑成池罪滅。法付盤馱。馱付摩奴羅。羅分恆河為二分。自化一分。法付鶴勒夜那。那付師子。師子為檀彌羅王所害劍斬流乳。付法藏人。始迦葉終師子二十三人。末田地與商那同時取之。則二十四人。諸師皆金口所記。並是聖人能多利益。昔王不立廄於寺。立廄於屠。況好世值聖。寧無益耶。又婆羅門貨髑髏。孔達者半者不者。達者起塔禮供得生天。聞法之要功德若此。佛為此益付法藏也。此之止觀。天台智者說己心中所行法門。智者生光滿室目現雙瞳。行法華經懺發陀羅尼。代受法師講金字般若。陳隋二國宗為帝師。安禪而化。位居五品。故經雲。施四百萬億那由他國人。一一皆與七寶又化令得六通。不如初隨喜人百千萬倍。況五品耶。文雲。即如來使。如來所使行如來事。大經雲。是初依菩薩。智者師事南嶽。南嶽德行不可思議。十年專誦。七載方等。九旬常坐一時圓證。大小法門朗然洞發。南嶽事慧文禪師。當齊高之世獨步河淮。法門非世所知。履地戴天莫知高厚。文師用心一依釋論。論是龍樹所說。付法藏中第十三師。智者觀心論雲。歸命龍樹師。驗知龍樹是高祖師也。疑者雲。中論遣蕩止觀建立。云何得同。然天竺注論凡七十家。不應是青目。而非諸師。又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云云)。天台傳南嶽三種止觀。一漸次。二不定。三圓頓。皆是大乘。俱緣實相同名止觀。漸則初淺後深如彼梯蹬。不定前後更互。如金剛寶置之日中。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為三根性說三法門引三譬喻。略說竟。更廣說。漸初亦知實相。實相難解漸次易行。先修歸戒翻邪向正。止火血刀達三善道。次修禪定止欲散網。達色無色定道。次修無漏止三界獄。達涅槃道。次修慈悲止於自證。達菩薩道。後修實相止二邊偏。達常住道。是為初淺後深。漸次止觀相。不定者。無別階位約前漸後頓。更前更後。互淺互深。或事或理。或指世界為第一義。或指第一義為為人對治。或息觀為止。或照止為觀。故名不定止觀。疑者雲。教境名同相頓爾異。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漸次中六。善惡各三。無漏總中三。凡十二不同。從多為言。故名不定。此章同大乘同實相。同名止觀。何故名為辯差。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漸次中九不同。不定中四不同。總有十三不同。從多為言故名不同耳。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即其義也。圓頓者。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系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己界及佛界眾生界亦然。陰入皆如無苦可舍。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無苦無集故無世間。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純一實相。實相外更無別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雖言初後無二無別。是名圓頓止觀。漸與不定置而不論。今依經更明圓頓。如了達甚深妙德賢首曰。菩薩於生死最初發心時。一向求菩提堅固不可動。彼一念功德深廣無崖際。如來分別說窮劫不能盡。此菩薩聞圓法。起圓信。立圓行。住圓位。以圓功德而自莊嚴。以圓力用建立眾生。

相關焦點

  • 《摩訶止觀》導讀
    「摩訶」,意為大,指智顗所著漸次、不定、圓頓三大止觀著作中最高階段的《圓頓止觀》,所以《摩訶止觀》也稱作《大止觀》。「止觀」,從狹義上說,指禪定修行的實踐方法。天台典籍浩如煙海,主要的就有數百種,根本典籍則是天台三大部《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訶止觀》(又名《圓頓止觀》);欲深入研修天台宗,不可不讀的天台聖典。天台宗就教義理論與修行實踐,分判教相門與觀心門,全稱教門、觀門,簡稱教觀,為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統一。《法華文句》、《法華玄義》二部,主說教相門,傍及觀心門;《摩訶止觀》主說觀心門,傍及教相門。
  • 《摩訶止觀》講錄001 :通序
    我們此次講解、學習《摩訶止觀》,主要參考的是荊溪湛然大師的《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我們的學習主要側重在實修部分,有關的教理知識和歷史背景不作過多和深入的涉獵。《摩訶止觀》中「摩訶」二字簡單翻成中文是「大」的意思。「摩訶止觀」即「大止觀」,與智者大師的《小止觀》相對應。那麼為什麼不叫《大止觀》呢?因為梵語「摩訶」的內涵有「大、多、勝」的意思。
  • 《摩訶止觀》|介爾心起必藉根塵
    知是空華 · 即無輪轉歡迎關注祖道影智顗大師《摩訶止觀
  • 《摩訶止觀》:一念心即如來藏理
    智顗大師《摩訶止觀》是智顗晚年最為成熟的止觀著述
  • 《摩訶止觀》|一切位不出四句.四句不出止觀
    知是空華 · 即無輪轉歡迎關注祖道影智顗大師《摩訶止觀
  • 《摩訶止觀》|身開遮.口說默.意止觀
    知是空華 · 即無輪轉歡迎關注祖道影智顗大師《摩訶止觀
  • 《摩訶止觀》|心若在定能知世間生滅法相
    知是空華 · 即無輪轉歡迎關注祖道影智顗大師《摩訶止觀
  • 諸宗部——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止觀明靜。前代未聞。
  • 天台宗《摩訶止觀》為何會成為主要禪修法門?與禪宗相比誰更好?
    《摩訶止觀》是天台宗智者大師,在結合東漢兩晉期間傳入中國的禪觀經基礎上,根據中國人特點所著的一部禪觀心法。它包括止觀禪修的六個步驟:數、隨、止、觀、還、淨,因此又叫「六妙門」。由淺入深、由止入觀、層層遞進的一種上乘證道之法。
  • 小止觀第一講(上)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這八個字,為本部書之總題。這部書是說明用功修行止觀,禪定和智慧的下手工夫,是學習中國佛教天台宗教觀的重要資料,是初發心的人,修證入道最為切要之法門。智者大師,是中國佛教天台宗的開宗祖師,公元538年-597年),是我國陳隋時代最著名的佛教領袖和佛學思想家,被天台宗的門人尊稱為天台宗第四代祖師。
  • 《童蒙止觀》四曰小止觀 實大部之梗概 入道之樞機 021 視頻
    【四曰小止觀,即今文。是大師為俗兄陳針出】第四種法本稱為《小止觀》,就是現在這篇文章所說的修法內容。這《小止觀》是智者大師為俗家胞兄陳針所說的修行方法。【實大部之梗概】這句意為這部《童蒙止觀》實在是大部《摩訶止觀》的大略內容。實:是實在之義。大部:指《摩訶止觀》。
  • 天台宗止觀修行妙法,多種方便,頓修、漸修兼備
    三十八歲的時候,駐錫天台山,進一步修持法華圓頓一乘的中道觀,並著述修持止觀的書籍,有《小止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六妙門》、《摩訶止觀》等四種,詳細介紹修持禪定、止觀、三昧的次第和方法。「二十五方便」在智者大師的著作中,如《釋禪波羅蜜》、《小止觀》等,都有記載,據說智者大師撰寫《小止觀》的因緣是由於其胞兄身罹病苦,為了兄長的延壽,以及未來佛子禪修的必要而著作,內容說明修持止觀禪定之前,要先有二十五種的準備。以下列出二十五種的方便法門:具備五緣:衣食具足、持戒清淨、閒居靜處、息諸緣務、得善知識,這是修習止觀的基本條件。
  • 《童蒙止觀》三曰不定止觀 019 視頻
    其後章安大師依原稿治定為十卷,即現在《禪波羅蜜》,在天台三類止觀當中依漸次而修的止觀法門。智者大師在金陵八年間(569---575)除講《法華經》《大智度論》外,最重要的工作,還是在指導南方未曾受到重視實踐修習的止觀法門,針對南方當時的佛教學者,唯重於經文逐句的講解,而失去實踐修持禪定的弊病,致使罕有證道者,且多墮於文字法師,為顯現佛陀救世本懷,所以在金陵時,日間宣講教理,夜間修習止觀,勉勵徒眾,盡力於教觀雙運的實踐修持。
  • 摩訶止觀-正說分第六方便012
    (卷第四之二完)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 (卷第四之三) 壬三、明閒居靜處二:癸一、簡異第三、閒居靜處者:雖具衣食,住處云何?若隨自意,觸處可安;三種三昧,必須好處。寅二、辯異安三諦理,是止觀處,實不遁影山林,房隱密室 云云。「實不」等者:對事辯異也。「山林」,對中上二處也。
  • 「止觀」的修法
    >「我在看經、論,還在修『止觀』,不過,仍時常覺自己心神散亂,而且打坐時雜念也很多,我看到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說:慧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六祖所說是成就者的話,是果位上的『止觀』。佛在三界說法時也是住在甚深空定之中的,而菩薩和羅漢都不能。對成就者而言,諸念從空性出,念念不住,這不住即止,心不會被念擾亂,了了分明,這即觀。而凡夫眾生的心會隨雜念而散亂,被雜念牽制,雜念就成了『入定』的障礙。
  • 《廣論止觀初探》 0019 - 雙修止觀的原因
    對,是止觀。所以止觀必須雙修的原因是什麼呢?再看:「第四、須雙修之因相」第四科,就是要雙修的因相是什麼?大家還記得前面三個科判嗎?第一個是什麼?「修習止觀之勝利;第二、顯示此二攝一切定;第三、」什麼?「止觀自性;第四、須雙修之因相;第五、次第決定之理;第六、各別學法。」前面我們學完了「修習止觀之勝利」「顯示此二攝一切定」,還有「止觀自性」這三個科判。今天我們就要繼續往下學。請大家看《廣論》。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天台與淨土原無二相
    世間所有人都在修止觀,是修六道之止觀;對不通教理之念佛人,甜瓜換苦瓢也是修止觀;止者制心一處,觀者分晰緣起,這是小乘之止觀;止者知心空寂無相,觀者照了緣起無有謬誤,這是大乘止觀;止者即用之體即照寂,觀者即體之用即寂照,上乘止觀也;寂照一心,心亦無寄而萬法現前,最上乘止觀,即天台止觀。此妙止觀見地即是功夫,歷一切法,法法皆成止觀。
  • 藏經閣|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下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下(一曰童蒙止觀,亦名小止觀)隋天台山修禪寺沙門智顗述善根發第七行者若能如是從假入空觀中善修止觀者,則於坐中身心明淨,爾時當有種種善根開發,應須識知。有師言:「但用止觀檢析身中四大病不可得,心中病不可得,眾病自差。」如是等種種說,用觀治病,應用不同,善得其意,皆能治病。當知:止觀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則無病不治也。但今時人根機淺鈍,作此觀想,多不成就,世不流傳。又不得於此更學氣術、休糧,恐生異見。金石草木之藥,與病相應,亦可服餌。若是鬼病,當用強心加呪以助治之。若是業報病,要須修福懺悔,患則消滅。
  • 小止觀
    小止觀小止觀的內容,分為十章,可列九門如下: (一)備足坐禪的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