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止觀》:一念心即如來藏理

2021-02-08 佛語悟道


智顗大師


《摩訶止觀》是智顗晚年最為成熟的止觀著述,從全書恢宏博大的體系來看,堪稱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統的佛學導論和禪學巨著。「摩訶」,意為大,指智顗所著漸次、不定、圓頓三大止觀著作中最高階段的《圓頓止觀》,所以《摩訶止觀》也稱作《大止觀》。「止觀」,從狹義上說,指禪定修行的實踐方法。

《摩訶止觀》卷第一下○約六即顯是者。為初心是後心是。答。如論焦炷。非初不離初。非後不離後。若智信具足。聞一念即是信故不謗智故不懼。初後皆是。若無信高推聖境非己智分。若無智起增上慢謂己均佛。初後俱非。為此事故須知六即。謂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此六即者。始凡終聖。始凡故除疑怯。終聖故除慢大(云云)。理即者。一念心即如來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議。如上說。三諦一諦非三非一。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亦復如是。是名理即是菩提心。亦是理即止觀。即寂名止即照名觀。名字即者。理雖即是日用不知。以未聞三諦全不識佛法。如牛羊眼不解方隅。或從知識或從經卷。聞上所說一實菩提。於名字中通達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為名字即菩提。亦是名字止觀。若未聞時處處馳求。既得聞已。攀覓心息名止。但信法性不信其諸名為觀。觀行即是者。若但聞名口說。如蟲食木偶得成字。是蟲不知是字非字。既不通達寧是菩提。必須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華首雲。言說多不行我不以言說。但心行菩提。此心口相應是觀行菩提。釋論四句評聞慧具足。如眼得日照了無僻。觀行亦如是。雖未契理觀心不息。如首楞嚴中射的喻。是名觀行菩提。亦名觀行止觀。恆作此想名觀。餘想息名止(云云)。相似即是菩提者。以其逾觀逾明逾止逾寂。如勤射鄰的名相似觀慧。一切世間治生產業不相違背。所有思想籌量皆是先佛經中所說。如六根清淨中說。圓伏無明名止。似中道慧名觀(云云)。分真即者。因相似觀力入銅輪位。初破無明見佛性。開寶藏顯真如。名發心住。乃至等覺。無明微薄智慧轉著。如從初日至十四日。月光垂圓闇垂盡。若人應以佛身得度者。即八相成道。應以九法界身得度者。以普門示現。如經廣說。是名分真菩提。亦名分真止觀分真智斷。究竟即菩提者。等覺一轉入於妙覺。智光圓滿不復可增。名菩提果。大涅槃斷更無可斷。名果果。等覺不通唯佛能通。過茶無道可說。故名究竟菩提。亦名究竟止觀。總以譬譬之。譬如貧人家有寶藏而無知者。知識示之即得知也。耘除草穢而掘出之漸漸得近近已。藏開盡取用之。合六喻可解(云云)。答。論豎判別位。今豎判圓位。會之發心對名字。伏心對觀行。明心對相似。出到對分真。無上對究竟。又用彼名名圓位。發心是十住。伏心是十行。答。此用真道伏。例如小乘破見名斷思惟名伏。明心是十回向。出到是十地。無上是妙覺。又從十住具五菩提。乃至妙覺究竟五菩提。故地義雲。從初一地具諸地功德。答。圓觀諸法皆雲六即。故以圓意約一切法悉用六即判位。餘不爾故不用之。當其教用之胡為不得。而淺近非教正意也。然上來簡非。先約苦諦升沈世間簡耳。次約四諦智曲拙淺近簡耳。次約四弘行願。次約六即位。展轉深細方乃顯是。故知明月神珠在九重淵內驪龍頷下。有志有德方乃致之。豈如世人粗淺浮虛。競執瓦石草木妄謂為寶。末學膚受太無所知。


相關焦點

  •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是智顗晚年最為成熟的止觀著述,從全書恢宏博大的體系來看,堪稱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統的佛學導論和禪學巨著。「摩訶」,意為大,指智顗所著漸次、不定、圓頓三大止觀著作中最高階段的《圓頓止觀》,所以《摩訶止觀》也稱作《大止觀》。「止觀」,從狹義上說,指禪定修行的實踐方法。《摩訶止觀》卷第一上止觀明靜。前代未聞。智者。大隋開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於荊州玉泉寺。一夏敷揚二時慈霔。
  • 《摩訶止觀》導讀
    「摩訶」,意為大,指智顗所著漸次、不定、圓頓三大止觀著作中最高階段的《圓頓止觀》,所以《摩訶止觀》也稱作《大止觀》。「止觀」,從狹義上說,指禪定修行的實踐方法。因為,《小止觀》的前五章相當於《摩訶止觀》的第六方便章,《小止觀》的次四章相當於《摩訶止觀》的第七正觀章,《小止觀》的「證果第十」章所述「三止三觀」與《摩訶止觀》的中心思想「一心三觀」、「圓融三諦」一致,所以,誠如《小止觀》元照序文所說,《小止觀》「實大部之梗概,人道之樞機」。故古來天台祖師大德勸人研修止觀,皆主張從《小止觀》人手,然後深入《摩訶止觀》。
  • 《摩訶止觀》|心若在定能知世間生滅法相
    >《摩訶止觀》是智顗晚年最為成熟的止觀著述,從全書恢宏博大的體系來看,堪稱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統的佛學導論和禪學巨著。「摩訶」,意為大,指智顗所著漸次、不定、圓頓三大止觀著作中最高階段的《圓頓止觀》,所以《摩訶止觀》也稱作《大止觀》。「止觀」,從狹義上說,指禪定修行的實踐方法。《摩訶止觀》卷第三上答。通途應有四句。不破入。破入。破不入。不破不入。乃至三十六句如後說。從空入假名平等觀者。
  • 《摩訶止觀》講錄001 :通序
    《摩訶止觀》中「摩訶」二字簡單翻成中文是「大」的意思。「摩訶止觀」即「大止觀」,與智者大師的《小止觀》相對應。那麼為什麼不叫《大止觀》呢?因為梵語「摩訶」的內涵有「大、多、勝」的意思。假如用中文「大止觀」來命名的話,就體現不出「多、勝」的含義了,所以就保留梵音「摩訶」二字,如此即同時涵蓋了「大、多、勝」的義理。又,「大、多、勝」正可分別對應天台宗的「空、假、中」之理。這也是為什麼不名「大止觀」,而用《摩訶止觀》的原因。《摩訶止觀》在天台判教當中屬於「圓頓止觀」。那麼為什麼不用「圓頓」命名呢?因為「圓頓」雖然可以講出止觀的本質,但過於籠統,什麼是「圓頓」呢?
  • 《摩訶止觀》|身開遮.口說默.意止觀
    >《摩訶止觀》是智顗晚年最為成熟的止觀著述,從全書恢宏博大的體系來看,堪稱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統的佛學導論和禪學巨著。「摩訶」,意為大,指智顗所著漸次、不定、圓頓三大止觀著作中最高階段的《圓頓止觀》,所以《摩訶止觀》也稱作《大止觀》。「止觀」,從狹義上說,指禪定修行的實踐方法。《摩訶止觀》卷第二上○三明半行半坐。亦先方法次勸修。方法者。身開遮。口說默。意止觀。此出二經。方等雲。旋百二十匝卻坐思惟。法華雲。
  • 《摩訶止觀》|一切位不出四句.四句不出止觀
    >《摩訶止觀》是智顗晚年最為成熟的止觀著述,從全書恢宏博大的體系來看,堪稱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統的佛學導論和禪學巨著。「摩訶」,意為大,指智顗所著漸次、不定、圓頓三大止觀著作中最高階段的《圓頓止觀》,所以《摩訶止觀》也稱作《大止觀》。「止觀」,從狹義上說,指禪定修行的實踐方法。《摩訶止觀》卷第三下○五攝一切位者。若雲一地即二地。二地即三地。寂滅真如有何次位。此則無有次位。又大乘經中處處皆說一切地位。
  • 《摩訶止觀》|介爾心起必藉根塵
    知是空華 · 即無輪轉歡迎關注祖道影智顗大師
  • 諸宗部——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止觀明靜。前代未聞。
  • 天台宗《摩訶止觀》為何會成為主要禪修法門?與禪宗相比誰更好?
    《摩訶止觀》是天台宗智者大師,在結合東漢兩晉期間傳入中國的禪觀經基礎上,根據中國人特點所著的一部禪觀心法。它包括止觀禪修的六個步驟:數、隨、止、觀、還、淨,因此又叫「六妙門」。由淺入深、由止入觀、層層遞進的一種上乘證道之法。
  • 「止觀」的修法
    「六祖所說是成就者的話,是果位上的『止觀』。佛在三界說法時也是住在甚深空定之中的,而菩薩和羅漢都不能。對成就者而言,諸念從空性出,念念不住,這不住即止,心不會被念擾亂,了了分明,這即觀。而凡夫眾生的心會隨雜念而散亂,被雜念牽制,雜念就成了『入定』的障礙。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天台與淨土原無二相
    世間所有人都在修止觀,是修六道之止觀;對不通教理之念佛人,甜瓜換苦瓢也是修止觀;止者制心一處,觀者分晰緣起,這是小乘之止觀;止者知心空寂無相,觀者照了緣起無有謬誤,這是大乘止觀;止者即用之體即照寂,觀者即體之用即寂照,上乘止觀也;寂照一心,心亦無寄而萬法現前,最上乘止觀,即天台止觀。此妙止觀見地即是功夫,歷一切法,法法皆成止觀。
  • 《童蒙止觀》四曰小止觀 實大部之梗概 入道之樞機 021 視頻
    【四曰小止觀,即今文。是大師為俗兄陳針出】第四種法本稱為《小止觀》,就是現在這篇文章所說的修法內容。這《小止觀》是智者大師為俗家胞兄陳針所說的修行方法。【實大部之梗概】這句意為這部《童蒙止觀》實在是大部《摩訶止觀》的大略內容。實:是實在之義。大部:指《摩訶止觀》。
  • 禪定有三十六垢.垢即是障
    智顗大師《摩訶止觀》是智顗晚年最為成熟的止觀著述,從全書恢宏博大的體系來看,堪稱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統的佛學導論和禪學巨著。「摩訶」,意為大,指智顗所著漸次、不定、圓頓三大止觀著作中最高階段的《圓頓止觀》,所以《摩訶止觀》也稱作《大止觀》。「止觀」,從狹義上說,指禪定修行的實踐方法。《摩訶止觀》卷第九上第六觀禪定境者。夫長病遠行是禪定障。立世阿毗曇雲。
  • 止觀丨全國如來禪止觀禪修基地——如來禪止觀禪修課程資訊更新至2020年11月20日
    年11月13日舉辦第63期如來禪內觀通啟上課日期(年-月-日)課程類型及說明2020-11-13~ 2020-11-20如來禪止觀課程 :七日禪修地址:山東省龍口市黃城東江街道 南山旅遊風景區藥師玉佛殿報名諮詢電話:18640812313   QQ:286660938(微信同號)如特殊情況無人接聽電話,請加微信留言。
  • 《大乘起信論》講解二:皈依一體三寶即皈依當下一念心的無上清淨
    無我句義法,即是佛自證的,真正清淨的,第一義諦勝義諦法。我們前面講,真正的佛法,所有的句義,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所有的佛經,千經萬論最後講的什麼東西呢?講的無我,人無我、法無我,同時語言無我。也就是說,《華嚴經》即非華嚴經,《楞嚴經》即非楞嚴經。讀經的人,開悟的人也不是我,法也不是法,所以叫無我句義法。
  • 藏經閣|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下
    治病之法,乃有多途,舉要言之,不出止觀二種方便。云何用止治病相?有師言:「但安心止在病處,即能治病。所以者何?心是一期果報之主,譬如王有所至處,群賊迸散。」次有師言:「臍下一寸名憂陀那,此雲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經久,即多有所治。」有師言:「常止心足下,莫問行住寢臥,即能治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調,故多諸疾患。此由心識上緣,故令四大不調。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調適,眾病除矣。」
  • 《童蒙止觀》三曰不定止觀 019 視頻
    8、心不慳悋:即指心不貪惜世間五欲六塵而能奉獻身心。9、勇猛精進:即指身心精進,日以繼夜,如果學修未成,終不休歇。10、堅固願行:即指修學佛法對所發的誓願和行持,堅固不退,終不改變。其後章安大師依原稿治定為十卷,即現在《禪波羅蜜》,在天台三類止觀當中依漸次而修的止觀法門。
  • 天台宗止觀修行妙法,多種方便,頓修、漸修兼備
    因此,在瓦官寺弘法時,即開始教授禪觀法門。三十八歲的時候,駐錫天台山,進一步修持法華圓頓一乘的中道觀,並著述修持止觀的書籍,有《小止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六妙門》、《摩訶止觀》等四種,詳細介紹修持禪定、止觀、三昧的次第和方法。
  • 不生不滅即畢竟空
    智顗大師《摩訶止觀》是智顗晚年最為成熟的止觀著述,從全書恢宏博大的體系來看,堪稱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統的佛學導論和禪學巨著。「摩訶」,意為大,指智顗所著漸次、不定、圓頓三大止觀著作中最高階段的《圓頓止觀》,所以《摩訶止觀》也稱作《大止觀》。「止觀」,從狹義上說,指禪定修行的實踐方法。《摩訶止觀》卷第九下問。數人說生死皆是不相應行秖應法念處攝。云何通三念處。答。大經雲。此五陰滅彼五陰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