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止觀》三曰不定止觀 019 視頻

2020-12-17 法華教觀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弟子

學在其後稱為「弟」,對文義的理解依從他人得以生起稱為「子」。唐·一行禪師說:弟子應具十德:

1、信心具足:即指對於自己的師父,和所傳的修法,以及業果,出世間功德等,具足信心。

2、種姓清淨:即指出身清淨,非為屠殺等造惡業者以及貪嗔痴煩惱等特別嚴重者。

3、恭敬三寶:即指在人生中無論遇到怎樣的挫折,決不對三寶退失信心,知道皆是業報所致,恆能對三寶生起恭敬。

4、深慧嚴身:意指以很深厚的智慧,來莊嚴自身。亦即指很願意學習深厚的知識以充實自己,樂此不疲。

5、堪忍不懈怠:即指在修學的過程中,堪忍身心疲倦,以及寒熱饑渴等,能排除萬難,終不懈怠。

6、尸羅清淨:即指在修學的過程中,縱然丟失膿血湊合之身,終不毀壞佛制的清淨戒法。

7、忍辱不嗔:即指八風不動,遇到讚譽而能忍辱,心不生喜。遇到毀謗,心不嗔恨。遇到各種打壓,終究忍辱不嗔。

8、心不慳悋:即指心不貪惜世間五欲六塵而能奉獻身心。

9、勇猛精進:即指身心精進,日以繼夜,如果學修未成,終不休歇。

10、堅固願行:即指修學佛法對所發的誓願和行持,堅固不退,終不改變。

【法慎記本三十卷,章安治定為十卷,今禪波羅蜜是

「法慎」法師,初時居住金陵大莊嚴寺,後來隨從智者大師稟受三觀十乘之法,豁然很深證入法華三昧,因定而發聞持陀羅尼,一聞能記。陳太建三年(571)智者大師於瓦官寺說《次第禪門》,法慎法師於聽聞期中,把《次第禪門》私記下來定為三十卷,尚未修改治定,不幸入滅。其後章安大師依原稿治定為十卷,即現在《禪波羅蜜》,在天台三類止觀當中依漸次而修的止觀法門。

智者大師在金陵八年間(569---575)除講《法華經》《大智度論》外,最重要的工作,還是在指導南方未曾受到重視實踐修習的止觀法門,針對南方當時的佛教學者,唯重於經文逐句的講解,而失去實踐修持禪定的弊病,致使罕有證道者,且多墮於文字法師,為顯現佛陀救世本懷,所以在金陵時,日間宣講教理,夜間修習止觀,勉勵徒眾,盡力於教觀雙運的實踐修持。

大師前期思想的代表,是融合《大智度論》及印度所傳來的所有坐禪實踐法,儘量收集,而組織成為漸次止觀。所謂漸次止觀,乃指將禪門實踐法,由淺入深次第,加以精密組織,這在禪觀發展史上是劃時代的重要貢獻。還可以說是禪學的集大成,若有心於禪學研究,此書實屬不可缺少的寶典。

「禪波羅蜜」禪是禪定。波羅蜜:此雲到彼岸等。意謂通過修習禪定能達到涅槃境界。波羅蜜又譯為事究竟、度無極等。菩薩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所以稱為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諸法的廣遠所以稱為度無極。

【三曰不定止觀

所謂不定止觀修法,即指不是初觀實相之境而修,又非次第由淺至深,無論修何種法門,因由過去宿習之所發,豁然開悟而證實相,即稱為不定止觀,亦即隨行者根機漸次圓頓不定。行者正用圓頓止觀修法時,忽而成為漸次禪定,本用漸次觀法修時,忽而成為圓頓法門境界。修這些法時,不能定為圓頓或漸次,所以稱為不定止觀。

《不定止觀》即指《六妙法門》,亦稱《修禪六妙門》。所謂的六妙門即指修此六法,一一都能通向於涅槃之門,所以稱為六妙門。《摩訶止觀》、《漸次止觀》都具有十卷大冊,而此《六妙法門》僅只有一卷小冊子而已。

所謂六妙法門,即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的六種修法。依此而說明不定止觀修證的方法。在《六妙法門》中把修證方法和要旨,分為十科:

一、歷別對諸禪六妙門:是說明六妙門和禪波羅蜜諸法的關係。

二、次第相生六妙門:是說明數隨等六法的互相關係。

三、隨便宜。

四、隨對治。

五、相攝六妙門,此三科是說明修證六妙門的意義。

六、通別。

七、旋轉。

八、觀心。

九、圓觀六妙門,此三科是說明修證六妙門的實踐。

十、證相六妙門,說明六妙門法門的證悟形相。分為次第證、互證、旋轉證、圓頓證的四種證悟相,以顯示不定止觀的特色。

相關焦點

  • 《童蒙止觀》四曰小止觀 實大部之梗概 入道之樞機 021 視頻
    【四曰小止觀,即今文。是大師為俗兄陳針出】第四種法本稱為《小止觀》,就是現在這篇文章所說的修法內容。這《小止觀》是智者大師為俗家胞兄陳針所說的修行方法。【實大部之梗概】這句意為這部《童蒙止觀》實在是大部《摩訶止觀》的大略內容。實:是實在之義。大部:指《摩訶止觀》。
  • 《童蒙止觀》今以此書 命工鏤板 030 視頻
    【今以此書,命工鏤板】今:指現在,現在以這本《童蒙止觀》的書,故曰今以此書。命工鏤板:指命令工人雕版印刷。因為既然知道這本《童蒙止觀》是諸佛的慧命、是禪門的關鍵、是眾生的達道、是教法的總歸,所以急急地使工匠去鏤刻排版,而流通此書。目的就是使人人皆能知道止觀,使人人皆能學習止觀,使人人皆能修證止觀,所以下句說:【將使聞者見者,皆植大乘緣種】將:是介詞,相當「以」字相同。
  • 《摩訶止觀》導讀
    「摩訶」,意為大,指智顗所著漸次、不定、圓頓三大止觀著作中最高階段的《圓頓止觀》,所以《摩訶止觀》也稱作《大止觀》。「止觀」,從狹義上說,指禪定修行的實踐方法。《摩訶止觀》十卷(以下引文僅註明卷數),洋洋二十萬言;隋大業元年(605)問世之後,盛傳至今,且普及至日本、韓國,顯示其不朽的生命力。智者大師曾為俗兄陳鋮撰<小止觀》一卷,又稱《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或名《童蒙止觀》,對《摩訶止觀》中所講的內容,大致都撮要敘述,實為《摩訶止觀》的節本。
  • 摩訶止觀
    「摩訶」,意為大,指智顗所著漸次、不定、圓頓三大止觀著作中最高階段的《圓頓止觀》,所以《摩訶止觀》也稱作《大止觀》。「止觀」,從狹義上說,指禪定修行的實踐方法。《摩訶止觀》卷第一上止觀明靜。前代未聞。智者。大隋開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於荊州玉泉寺。一夏敷揚二時慈霔。
  • 《童蒙止觀》若人成就定慧之法 斯乃自利利人 法皆具足 042 視頻
    止觀既能自利利他,所以一切佛法皆具備於止觀中了。止觀怎麼能自利利他呢?佛之正法唯有教證二類,以此止觀之法皆能具足,所以說「若人成就定慧之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又自利即智慧具足——斷德(慧德)。利他即慈悲具足——福德。結論:由此可知禪定、智慧具足,則能慈悲、智慧同時雙運;福德、慧德圓滿具足,自利利他絲毫無疑了。所以說:「若人成就止觀二法斯乃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 《摩訶止觀》|一切位不出四句.四句不出止觀
    》是智顗晚年最為成熟的止觀著述,從全書恢宏博大的體系來看,堪稱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統的佛學導論和禪學巨著。「摩訶」,意為大,指智顗所著漸次、不定、圓頓三大止觀著作中最高階段的《圓頓止觀》,所以《摩訶止觀》也稱作《大止觀》。「止觀」,從狹義上說,指禪定修行的實踐方法。《摩訶止觀》卷第三下○五攝一切位者。若雲一地即二地。二地即三地。寂滅真如有何次位。此則無有次位。又大乘經中處處皆說一切地位。
  • 諸宗部——摩訶止觀
    論曰。我行無師保。經雲。受莂於定光。書言。生知者上。學而次良。法門浩妙。為天真獨朗。為從藍而青。行人若聞付法藏。則識宗元。大覺世尊積劫行滿涉六年以伏見舉一指而降魔。始鹿苑。中鷲頭。後鶴林。法付大迦葉。迦葉八分舍利結集三藏。法付阿難。阿難河中入風三昧四派其身。法付商那和修。修手兩甘露現五百法門。法付鞠多。多在俗得三果。受戒得四果。法付提迦多。多登壇得初果。三羯磨得四果。法付彌遮迦。迦付佛馱難提。
  • 《摩訶止觀》|身開遮.口說默.意止觀
    》是智顗晚年最為成熟的止觀著述,從全書恢宏博大的體系來看,堪稱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統的佛學導論和禪學巨著。「摩訶」,意為大,指智顗所著漸次、不定、圓頓三大止觀著作中最高階段的《圓頓止觀》,所以《摩訶止觀》也稱作《大止觀》。「止觀」,從狹義上說,指禪定修行的實踐方法。《摩訶止觀》卷第二上○三明半行半坐。亦先方法次勸修。方法者。身開遮。口說默。意止觀。此出二經。方等雲。旋百二十匝卻坐思惟。法華雲。
  • 《摩訶止觀》:一念心即如來藏理
    智顗大師《摩訶止觀》是智顗晚年最為成熟的止觀著述
  • 藏經閣|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下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下(一曰童蒙止觀,亦名小止觀)隋天台山修禪寺沙門智顗述善根發第七行者若能如是從假入空觀中善修止觀者,則於坐中身心明淨,爾時當有種種善根開發,應須識知。於是大覺慈尊喟然嘆曰:「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非各別也,非異時也,天然之理具諸法故。然此三諦性之自爾,迷茲三諦轉成三惑。
  • 「止觀」的修法
    《法界之心》系列視頻「止觀」的修法
  • 《摩訶止觀》|介爾心起必藉根塵
    》是智顗晚年最為成熟的止觀著述,從全書恢宏博大的體系來看,堪稱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統的佛學導論和禪學巨著。「摩訶」,意為大,指智顗所著漸次、不定、圓頓三大止觀著作中最高階段的《圓頓止觀》,所以《摩訶止觀》也稱作《大止觀》。「止觀」,從狹義上說,指禪定修行的實踐方法。《摩訶止觀》卷第三下○第五明偏圓者。行人既知止觀無法不收。收法既多。須識大小共不共意。權實思議不思議意故簡偏圓。就此為五。
  • 《摩訶止觀》|心若在定能知世間生滅法相
    》是智顗晚年最為成熟的止觀著述,從全書恢宏博大的體系來看,堪稱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統的佛學導論和禪學巨著。「摩訶」,意為大,指智顗所著漸次、不定、圓頓三大止觀著作中最高階段的《圓頓止觀》,所以《摩訶止觀》也稱作《大止觀》。「止觀」,從狹義上說,指禪定修行的實踐方法。《摩訶止觀》卷第三上答。通途應有四句。不破入。破入。破不入。不破不入。乃至三十六句如後說。從空入假名平等觀者。
  • 《廣論止觀初探》 0019 - 雙修止觀的原因
    對,是止觀。所以止觀必須雙修的原因是什麼呢?再看:「第四、須雙修之因相」第四科,就是要雙修的因相是什麼?大家還記得前面三個科判嗎?第一個是什麼?「修習止觀之勝利;第二、顯示此二攝一切定;第三、」什麼?「止觀自性;第四、須雙修之因相;第五、次第決定之理;第六、各別學法。」前面我們學完了「修習止觀之勝利」「顯示此二攝一切定」,還有「止觀自性」這三個科判。今天我們就要繼續往下學。請大家看《廣論》。
  • 《摩訶止觀》講錄001 :通序
    【編按:《摩訶止觀》重發,講經視頻改為音頻,語音轉文字整理由可澄居士重新統一整理】摩 訶假如用中文「大止觀」來命名的話,就體現不出「多、勝」的含義了,所以就保留梵音「摩訶」二字,如此即同時涵蓋了「大、多、勝」的義理。又,「大、多、勝」正可分別對應天台宗的「空、假、中」之理。這也是為什麼不名「大止觀」,而用《摩訶止觀》的原因。《摩訶止觀》在天台判教當中屬於「圓頓止觀」。那麼為什麼不用「圓頓」命名呢?因為「圓頓」雖然可以講出止觀的本質,但過於籠統,什麼是「圓頓」呢?
  • 摩訶止觀-正說分第六方便012
    (卷第四之二完)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 (卷第四之三) 壬三、明閒居靜處二:癸一、簡異第三、閒居靜處者:雖具衣食,住處云何?若隨自意,觸處可安;三種三昧,必須好處。《尚書》大傳云:「凡宗廟,有先王之主曰都;無曰邑」。此私齋堂,義同無主。《淨名》云:「或為邑中主,或作商人導」者,此明菩薩利物無方耳。024醜二、明觀行二,寅一、正釋三,卯一、上根觀二:辰一、正明觀心處者,諦理是也。
  • 天台宗止觀修行妙法,多種方便,頓修、漸修兼備
    三十八歲的時候,駐錫天台山,進一步修持法華圓頓一乘的中道觀,並著述修持止觀的書籍,有《小止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六妙門》、《摩訶止觀》等四種,詳細介紹修持禪定、止觀、三昧的次第和方法。「二十五方便」在智者大師的著作中,如《釋禪波羅蜜》、《小止觀》等,都有記載,據說智者大師撰寫《小止觀》的因緣是由於其胞兄身罹病苦,為了兄長的延壽,以及未來佛子禪修的必要而著作,內容說明修持止觀禪定之前,要先有二十五種的準備。以下列出二十五種的方便法門:具備五緣:衣食具足、持戒清淨、閒居靜處、息諸緣務、得善知識,這是修習止觀的基本條件。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天台與淨土原無二相
    世間所有人都在修止觀,是修六道之止觀;對不通教理之念佛人,甜瓜換苦瓢也是修止觀;止者制心一處,觀者分晰緣起,這是小乘之止觀;止者知心空寂無相,觀者照了緣起無有謬誤,這是大乘止觀;止者即用之體即照寂,觀者即體之用即寂照,上乘止觀也;寂照一心,心亦無寄而萬法現前,最上乘止觀,即天台止觀。此妙止觀見地即是功夫,歷一切法,法法皆成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