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弟子】
學在其後稱為「弟」,對文義的理解依從他人得以生起稱為「子」。唐·一行禪師說:弟子應具十德:
1、信心具足:即指對於自己的師父,和所傳的修法,以及業果,出世間功德等,具足信心。
2、種姓清淨:即指出身清淨,非為屠殺等造惡業者以及貪嗔痴煩惱等特別嚴重者。
3、恭敬三寶:即指在人生中無論遇到怎樣的挫折,決不對三寶退失信心,知道皆是業報所致,恆能對三寶生起恭敬。
4、深慧嚴身:意指以很深厚的智慧,來莊嚴自身。亦即指很願意學習深厚的知識以充實自己,樂此不疲。
5、堪忍不懈怠:即指在修學的過程中,堪忍身心疲倦,以及寒熱饑渴等,能排除萬難,終不懈怠。
6、尸羅清淨:即指在修學的過程中,縱然丟失膿血湊合之身,終不毀壞佛制的清淨戒法。
7、忍辱不嗔:即指八風不動,遇到讚譽而能忍辱,心不生喜。遇到毀謗,心不嗔恨。遇到各種打壓,終究忍辱不嗔。
8、心不慳悋:即指心不貪惜世間五欲六塵而能奉獻身心。
9、勇猛精進:即指身心精進,日以繼夜,如果學修未成,終不休歇。
10、堅固願行:即指修學佛法對所發的誓願和行持,堅固不退,終不改變。
【法慎記本三十卷,章安治定為十卷,今禪波羅蜜是】
「法慎」法師,初時居住金陵大莊嚴寺,後來隨從智者大師稟受三觀十乘之法,豁然很深證入法華三昧,因定而發聞持陀羅尼,一聞能記。陳太建三年(571)智者大師於瓦官寺說《次第禪門》,法慎法師於聽聞期中,把《次第禪門》私記下來定為三十卷,尚未修改治定,不幸入滅。其後章安大師依原稿治定為十卷,即現在《禪波羅蜜》,在天台三類止觀當中依漸次而修的止觀法門。
智者大師在金陵八年間(569---575)除講《法華經》《大智度論》外,最重要的工作,還是在指導南方未曾受到重視實踐修習的止觀法門,針對南方當時的佛教學者,唯重於經文逐句的講解,而失去實踐修持禪定的弊病,致使罕有證道者,且多墮於文字法師,為顯現佛陀救世本懷,所以在金陵時,日間宣講教理,夜間修習止觀,勉勵徒眾,盡力於教觀雙運的實踐修持。
大師前期思想的代表,是融合《大智度論》及印度所傳來的所有坐禪實踐法,儘量收集,而組織成為漸次止觀。所謂漸次止觀,乃指將禪門實踐法,由淺入深次第,加以精密組織,這在禪觀發展史上是劃時代的重要貢獻。還可以說是禪學的集大成,若有心於禪學研究,此書實屬不可缺少的寶典。
「禪波羅蜜」禪是禪定。波羅蜜:此雲到彼岸等。意謂通過修習禪定能達到涅槃境界。波羅蜜又譯為事究竟、度無極等。菩薩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所以稱為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諸法的廣遠所以稱為度無極。
【三曰不定止觀】
所謂不定止觀修法,即指不是初觀實相之境而修,又非次第由淺至深,無論修何種法門,因由過去宿習之所發,豁然開悟而證實相,即稱為不定止觀,亦即隨行者根機漸次圓頓不定。行者正用圓頓止觀修法時,忽而成為漸次禪定,本用漸次觀法修時,忽而成為圓頓法門境界。修這些法時,不能定為圓頓或漸次,所以稱為不定止觀。
《不定止觀》即指《六妙法門》,亦稱《修禪六妙門》。所謂的六妙門即指修此六法,一一都能通向於涅槃之門,所以稱為六妙門。《摩訶止觀》、《漸次止觀》都具有十卷大冊,而此《六妙法門》僅只有一卷小冊子而已。
所謂六妙法門,即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的六種修法。依此而說明不定止觀修證的方法。在《六妙法門》中把修證方法和要旨,分為十科:
一、歷別對諸禪六妙門:是說明六妙門和禪波羅蜜諸法的關係。
二、次第相生六妙門:是說明數隨等六法的互相關係。
三、隨便宜。
四、隨對治。
五、相攝六妙門,此三科是說明修證六妙門的意義。
六、通別。
七、旋轉。
八、觀心。
九、圓觀六妙門,此三科是說明修證六妙門的實踐。
十、證相六妙門,說明六妙門法門的證悟形相。分為次第證、互證、旋轉證、圓頓證的四種證悟相,以顯示不定止觀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