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逃避的深層感受和想法

2020-12-11 情緒自由心理研習社

關注:辯證思維 | 情緒調節 | 人際溝通 | 正念放鬆

點擊上方關注,一起學習成長。

也許你的童年環境不斷地忽視、輕視、否認、懲罰個人的情緒表達,並且不把個人的情緒表達「當回事」。

例如,「你總是反應過度,這有什麼好難過的,你太脆弱了」。

久而久之,我們習得了使用問題行為(要麼情緒升級、要麼關閉自我)來應對自己的情緒,現在的你內心感到很痛苦。

沒關係,在這裡,我們將分享新的接納和改變情緒的方法。

從此,改寫舊的人生腳本,踏上少有人走的路,開啟心智成熟的旅程。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挖掘深層次的情緒感受,勇敢面對內心深處恐懼的部分,拓寬生命的地圖。

事情發生之後,我們如何回應是重要的。

有的人一生都選擇逃避,於是她的生命地圖越來越窄,有的人敢於直面內心的恐懼,於是拓寬的生命地圖。

因此,事情發生之後,尤其是遇到挫折,我們內心是如何反應的,在那些面對和逃避的分岔路口選擇面對,這樣人生的道路會鋪開。

接下來,我們來從無望、憤怒、羞恥和恐懼幾個部分來談談,當這些感受是一種逃避時,背後掩蓋了什麼。

有過童年創傷經歷的人,例如父母較自我,用憤怒來控制你滿足他的需要。會形成情緒調節的不良。

1.憤怒

大部分憤怒的反應掩蓋了潛在的傷害或無力感。

當人們憤怒時,會想到更多憤怒的念頭,一個技巧是從1數到10,另一個技巧是儘早意識到並表達上升的核心憤怒。

人們也可能將憤怒作為一種方式來阻擋來自其他感受的壓力和痛苦。感到憤怒會消除對其他感覺的認識,比如恐懼或傷害,這些感覺可能比憤怒更讓人不舒服。

一個人在受到批評或拒絕時,會感到受傷,會認為這種情況是不公平的,並斷定對方的做法是錯誤的。

憤怒也會瞬間抹去內疚、抑鬱和不值得的感覺;與其感到內疚或不值得,不如指責或批評對方。

對於童年創傷經歷的人而言,常常已經內化為自我價值感不高,充滿恐懼,這樣的羞恥,在他們遇到批評或者被拒絕時,就會爆發憤怒。

而實則這樣的憤怒把其他人推的越來越遠。

所以,如果發現自己不健康的憤怒是因為內在羞恥和恐懼,那麼還是在羞恥和恐懼上做工作。

當人們未完成自己所做的事情或感受而對自己生氣時,這種類型的次生憤怒通常採取敵對的自我批評的形式。

生自己的氣通常會導致進一步的羞恥、失敗、內疚或抑鬱的感覺。人們可能會因為感到沮喪、需要或恐懼而對自己生氣。在這些情況下,他們需要繞過這種憤怒,而關注自己的核心感受。

責備自己「沒有主見」,覺得自己很幼稚,無法拒絕別人的要求或請求。這種憤怒其實掩蓋了一種核心的不安全感。與其把注意力聚焦在她的憤怒上,不如說去探索她對不同意的恐懼和她對感覺與他人聯繫的需要。

健康的憤怒是從現在開始,表達自己需要什麼,不能接受什麼。嘗試著溫和而堅定的建立自己的底線。這有助於幫助自己建立安全感。也是愛自己的開始。愛就是給自己一份安全感。

2.沮喪

不健康的沮喪是陷入了我失敗了,得不到我想要的東西,感到灰心和失望。這個狀態有可能會泛化,在其他很多事情上我們都會停止嘗試。

健康的沮喪是告訴自己,該調整策略了。

3.無望

不適應的無望整個生命狀態陷入絕望,對未來有一種徒勞無功或厄運的感覺,失敗或認命的情緒佔主導地位。

無望是一個沒有希望的狀態,伴隨著「我什麼也改變不了」的無助感和對自我缺乏信心,無法應對這種情況。

此外,還可能會有感覺到自己渺小、窒息、麻木、無法動彈或被困住。它使人陷入困境,像是被困住了,發愁,而沒有行動。

合適的無望是告訴人們什麼時候努力已經沒有用了,應該放棄了。

4.悲傷

悲傷意味著喪失,不合適的悲傷,是對挫折的掩飾,悲哀是對無力的憤怒感的反應。

當人們感到憤怒但又無力讓自己的憤怒得到傾聽時,往往會長期陷入傷害、受害和悲傷之中,這時會出現無助的眼淚。

進入悲傷,意味著人們放棄了努力,人們可能會對損失感認命,「有什麼用呢,努力也沒有用」。

面對不健康的悲傷,就是要看清楚是否在迴避內心的憤怒和無助。

健康的悲傷則是一種對喪失的放棄,而不是對還有機會改變的無助的逃避。

相關焦點

  • 喜歡逃避怎麼辦:3個方法幫你面對事實,不再逃避
    一、為什麼會產生逃避的想法1、逃避是人的本能人的本能就是趨利避害,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出於本能,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逃避。在這種本能中,逃避對於我們來說是我們大腦主動幫我們做出的選擇,自動幫我們躲避對我們有害的事物。
  •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然而勇敢面對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逃避》男一號津崎平匡的扮演者星野源,將一個不近女色的單身漢形象演繹得活靈活現,總體來說,突出一個「憨」字。不懂女人心,活在自己的世界,被動應對外界的變化,這麼一個冥頑不靈的鋼鐵直男,和新垣結衣扮演的森山實慄搭配,激發出絕妙的化學反應,滿足了男性群體的某種幻想。正所謂「普通人常有,大帥哥不常有」。
  • 恐懼,逃避不了,該如何面對
    小時候我們通過嚎啕大哭來應對恐懼,再大些我們因為恐懼避免了不必要的危險,長大成人後,因為恐懼的制約,我們儘量減少了衝動武斷盲目的想法和行為,讓我們的生活安穩平靜。
  • 感受深層肌肉的收縮和拉伸
    普拉提精髓是慢,保持用力,感受深層肌肉的發力,最考驗持久度啦!感覺對塑型和體態調整很有效的呢!工作室也有小班團課!感覺也還是不錯~工作室位於楊箕居民區裡,位於高空21樓,光線充足景觀開闊,老闆選址真的用心!在這樣的環境裡做瑜伽真的不錯的!就是交通稍微有點不方便啦,出地鐵要走10分鐘,去之前記得提前預約位置喔!
  • 你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時會刻意逃避還是勇敢面對?
    親悅讀丨你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時會刻意逃避還是勇敢面對?據新京報6月8日報導,5月6日晚,葫蘆島市實驗中學的初三學生劉歌從家中陽臺墜樓身亡。兩人在水中依然互相鬥嘴,喬氣憤之下,和湯尼打賭,看誰能遊到河中間的沙洲。然而,湯尼根本不識水性,在途中溺水。喬雖然竭盡所能,依然找不到湯尼。湯尼的死對喬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喬會怎樣面對這樣的事實呢?驚恐、自責、痛苦難當,卻沒有勇氣說出真相……在經過了懊惱、後悔、逃避、說謊、焦躁、無助、絕望、崩潰一系列過程,並一再拖延之後,最後在爸爸的開導下勇敢說出了真相。
  • 自卑、內向、逃避,我該如何拯救自己
    01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想法?社交因素是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來的,我們個體無法避免與他人產生聯繫。當我們感到自身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的時候內心就會產生矛盾心理,本質上是對自我需求的逃避。我們往往無法認識到自己內心深處的需求,而被自己騙到,以為自己內向就不需要社交。內向的人更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同,來滿足自身內心的需求。沒有認識到自身對於社交的需要,但又害怕別人親近,只會讓自己的情緒更糟糕。逃避帶來的心理感受就是如此矛盾,既想社交,又害怕面對別人,遇見與自己親近的人,都會下意識地逃避。
  • 學點心理學:面對還是逃避壓力?
    對一種壓力情境的預期會帶來許多想法和感受,它們本身也導致了壓力的產生,比如一次採訪、演講或無法預見的約會。你需要知道如何去應對。進行壓力應對的兩條主要途徑分別是:是否直接面對問題——問題指向的應對;還是為了減輕壓力產生的不適——情緒聚焦的應對。
  • 本想逃避的他,最終選擇坦然面對,美滿結局
    早先還想弄清楚他的想法,現在已經懶得關心他心裡想些什麼事兒了。我心裡覺得我們兩個就像是在兩個世界的人。有交集根本就是稀奇和奇怪的事情。更不用說去想像未來和她在一塊兒的共同生活了。實話實說。她外形條件還不錯,長得清秀小巧,別人都說看起來和我還蠻般配的,周圍人早就認定我們是一對。就這樣我一直猶豫,家人去年已經開始催著我們結婚了。
  • 發惡夢,你選擇了逃避還是面對嗎?
    除了歌曲主題之特別,作曲和編曲也很有趣。初次聽的時候覺得由常速變慢後面不斷加快會不會太奇怪了?後來仔細聽了10多遍以及配合歌曲文案後才覺得十分驚喜。想不到一首5分鐘的歌曲層次可以這麼豐富,甚至能夠牽動自己的心率,像進行了一場打怪獸遊戲般。
  • 勇敢面對才能解決問題-不逃避
    直到今天我發現一個訣竅:你越是害怕什麼事,你就越面對它,而且要精神百倍地面對它,不逃避,做好最壞的打算,想好對策勇敢地面對它,等你徹底放開的面對它的時候,問題反而沒有想的那麼複雜,而且還收穫了自信,做事情有條理有思路有衝勁!做到手勤身勤腦勤心勤,只要勤快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
  • 早安勵志圖片句子:弱者選擇逃避和放棄,強者選擇面對和挑戰
    生命之舟面對險灘,面對激流,弱者會選擇逃避和放棄,而強者則會選擇面對和挑戰。人生中無限的樂趣都在於對人生的挑戰之中迸出不衰的光芒。能用汗水解決的,就別用眼淚!如果必將獨自飛翔,請帶上生活的力量。你的心態,會支撐你一路的發展!你的眼界,會決定選擇的方向!
  • 不要怕,勇敢面對永遠比逃避更有效
    這個世界上,黑暗總是與光明共存,雖然我們無法逃避黑暗,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去擁抱光明。如果一切終將發生,那麼,就讓我們勇敢地去面對它,解決它。就如上帝在你人生路上設置一連串的障礙,如果我們不能改變什麼,那麼不如從容地去面對,雖然我們改變不了開始,但一定可以決定結束。
  • 幽美塔羅牌佔卜愛情:測試他在逃避你嗎?
    文/幽美塔羅 佔卜師幽美引言:面對自己心儀的他,你是不是總會有意無意的透露出自己想要和他在一起的想法呢?是不是身邊很多人都能夠看出來你的小心思,但是TA卻還是無動於衷呢?那麼他是在逃避你的感情嗎?塔羅牌佔卜答案B:權杖二正位從牌意看,權杖二正位表示他沒有逃避你的感情,但是他目前內心是比較猶豫的狀態。這段時候你可能對他忽冷忽熱的,讓他覺得有時候和你在一起沒壓力,有時候感覺你冷冰冰的不好接觸。他在思考你們倆人是否真的合適在一起,也在認真思考你們之間的問題,給他點時間。
  • 人可以逃避現實,但無法逃避「逃避現實」所帶來的後果
    躲在貓的軀體中,享受著和喜歡的男孩日之出在一起的快樂。只是,過度逃避現實的無限,因為內心對做人的排斥,導致她將要承受「永遠成為貓」的後果。選擇了逃避這條路並沒有比較好,女主人公無限仍然要面對另一個困境:做人還是做貓?作家安·蘭德曾說:人可以逃避現實,但無法逃避這麼做的後果。
  •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面對死亡,我們採取逃避或恐懼的心理都是不行的,因為死是生命的歸宿,是自然的必然。在哲學詩畫看來,死亡是對我們活著生命的考驗和最後的歷練。通過死亡,我們明白,在有限的生命時光裡,我們最大的生活目標就是享受當下的每分每秒,用真摯的感情或者深沉的愛去表達自己,實現人生應有之價值。
  • 從甩鍋心態,談談人們的逃避心理
    人在壓力之下,潛意識會有逃避情緒。就像小孩兒幹了壞事,首先一個情緒反應就是:先抵賴再說。如果實在抵賴不了,再承認吧。承認,意識著要承擔結果。很多成年人看似長大了,其實心態和孩子是一樣的。凡事先甩鍋,這在職場上非常常見。
  • 如何面對學習壓力,只要轉變一個想法,你對壓力的看法就會反轉
    如何面對學習壓力,只要轉變一個想法,你對壓力的看法就會反轉隨著考試的臨近,學生們的壓力與日俱增,壓力像一把雙刃劍,適當的壓力可以提高複習的效率,但是如果壓力指數控制的不好的話,就會帶來負面效果,輕則影響複習節奏,重則影響考試。
  • 《逃避自由》中的12個思想精句,深度了解自我,遠離孤獨和異化!
    弗洛姆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入手,對於人生存的內在矛盾性,以及現代人不斷爭取、獲得自由後,卻又不斷發生異化、逃離自由、不斷陷入孤獨和自我迷失的心理機制進行了深層的解析與批判。《逃避自由》是弗羅姆確定其畢生研究方向的奠基之作和作為人道主義哲學家的成名之作,該書奠定了他將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進行綜合考察的理論起點和基礎。
  • 斯坦福自我認知課精華:你是「佛系」,還是在逃避?別再騙自己了
    「心理防禦機制」這個概念由弗洛伊德於19世紀90年代提出,他認為,在面對一種想法或感受時,如果我們發現它會給自己帶來痛苦,或從道德的層面上我們無法接受它,我們便會竭力避開它,將它阻擋到意識領域之外的潛意識領域中,不能直接感知。
  • 遇到困難,最會選擇逃避的3星座,缺乏面對現實的勇氣
    當雙魚座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不會向別人求助,也不會想辦法解決難題,第一時間就是選擇逃避,這樣子自己就不用去承擔所有責任了,也不用思考了。其實這是一種懦弱的表現,他總是活在幻想中,缺乏面對現實的勇氣,所以只能選擇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