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這件事可以說已經深入到中國人的骨子裡了。
中國製酒歷史源遠流長,品種繁多。
根據神農本草記載,酒最早出現在遠古神農時代,最開始先民們使用果實釀酒。
明確記載使用糧食釀酒則出現在殷商時代,到了西周開始出現了管理釀酒的酒正官職,釀酒開始以作坊的形式出現,並且迅速普及開來。
酒的出現給中國文化留下來許多美好的詩詞和故事。
比如唐代著名大詩人李白鬥酒詩百篇,武松景陽岡打虎的時候就喝下了十八碗酒。一大碗酒一口悶下,仗義執言,就是江湖。
說到喝酒便不得不提宋朝。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的一幅名畫。在這幅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酒肆茶樓鱗次櫛比、街上行人川流不息的繁榮景象。仔細看來,還可以發展圖中有酒家在高樓專門設置飲酒的「雅座」。《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城中著名的大酒樓有七十二座之多。這些無不昭示了大宋酒業的繁榮和酒文化的興盛。
史料記載宋代釀酒工序為:臥漿、淘米、煎漿、湯米、蒸醋麋、用曲、合酵、酴米、蒸甜麋、酒器、上槽、收酒、煮酒。可見,黃酒生產在八百多年前的宋代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民間百姓對所謂釀造酒的方法說的很通俗,認為就是將稻穀蒸熟,放涼,拌上酒麴,讓它發酵,發酵到一定程度,稻穀都變成了酒糟,用酒篩過濾掉,放進罈子裡密封起來陳放一定時間即可。這樣釀造出來的酒最高度數不超過十五度,一般保持在六度左右。
以武松在景陽岡喝的「三碗不過岡」的村酒為例,那種酒接近於現在的黃酒,酒精度數應在10度之內。
這一點可以從店小二的描述中佐證:「我這酒,叫做『透瓶香』;又喚作『出門倒』:初入口時,醇濃好吃,少刻時便倒。」醇濃、後勁大,正是黃酒的突出特點。
連喝十八碗,也算是海量了。有專家分析,武松喝酒前,店小二已經通過篩酒的程序,也就是用帶網眼篩子的器具將酒糟剝離,使得酒精度數降低了不少。否則,即便是勇武過人的武二郎,連喝十八碗,估計也得趴下動不了。
據傳,宋代普通老百姓喝的酒價格並不很貴。
春天釀造,秋天出售的酒叫「小酒」,小酒分成二十六個等級,最低檔5文一斤,最高檔30文一斤;冬天釀造,夏天出售的酒叫「大酒」,大酒分成二十三個等級,最低檔8文一斤,最高檔48文一斤.
宋代的張能臣著《酒名記》收錄了宋朝之酒名多達一百多種。皇親國戚這些貴族所釀之酒種類繁多,質量也是上乘,即便是市井酒樓,也許品質不如宮廷,但名字可一點都不輸任何名酒。
宋代的宮廷酒也叫內中酒,比較著名的有:
蒲中酒。蒲中是指山西境內的蒲州,蒲州酒在北周時候就名揚天下,到隋唐時期經久不衰。
蘇合香酒。北宋宮廷內的御用藥酒,極為珍貴。每一鬥酒以蘇合香丸一兩同煮,能調五臟,祛腹中諸病。
鹿頭酒。一般在宴會快要結束時才啟封呈上。
薔薇露酒和流香酒。南宋皇帝的御用酒,皇帝慶壽時,宮中供御酒名薔薇露酒,賜大臣酒謂之流香酒。
這些御酒極其珍貴,民間很難得到,如有宮內人偷賣,一經發現,「刺配遠惡州軍牢城。」
市店名酒有:
豐樂樓——眉壽酒;忻樂樓——仙醪酒;和樂樓——瓊漿酒;遇仙樓——玉液酒;會仙樓——玉醑酒;時樓——碧光酒;高陽店——流霞酒、清風酒、玉髓酒等等。
其他名酒有:
東陽酒。即浙江金華酒,《曲本草》對此酒倍加讚賞。
羊羔酒。也稱白羊酒,《北山酒經》詳細記載了其釀法。由於配料中加入了羊肉,味極甘滑。
瑞露酒。產於廣西桂林,範成大曾經寫道:「及來桂林,而飲瑞露,乃盡酒之妙,聲振湖廣。」
紅麯酒。宋代紅曲問世,紅麯酒隨之發展起來,其酒色鮮紅可愛,博得人們青睞。
荔枝酒。荔枝在古代是一種高檔水果,用荔枝釀成的酒,更是果酒中的佼佼者。
一曲新詞酒一杯——詩人買了酒,肥了朝廷;喝酒寫下詩,娛樂了自己;傳承到今天,啟蒙了我們。宋代的這些名酒,真是三全其美的好東西呢!
怎麼樣,是不是隔著屏幕都想嘗一口?
提升審美,我們是認真的
✉ xingyl@phoenixdt.cn
LOCATION
北京市朝陽區
朝陽公園南路3號鳳凰中心3層
鳳凰吉象
國潮 | 美學 | 生活方式
THANK YOU FOR YOUR VIS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