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到19世紀初拉丁美洲爆發了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民族解放運動,共有17個獨立國家,形成今拉美的政治格局。雖然拉丁美洲宣布獨立,但不久又相繼淪為帝國主義的半殖民地遲滯了拉丁美洲的發展,可謂命運多舛。自1492年地理大發現開始以後拉丁美洲的印第安文化便被歷史進程所打破,此後300多年的時間裡拉丁美洲的各個民族長期處於殖民統治之下。
海地人民在1791年,黑人領袖杜桑的領導下爆發起義,拉丁美洲,南美大陸全部獲得解放。但在此後的100多年裡,雖然擁有豐富資源的拉丁美洲經濟條件優越,但是實際的經濟發展卻遠遠落後於處於同一區域鄰近的美國,為何獨立後的拉美各國在經濟上沒有美國那樣大發展呢?首先在政治上考迪羅主義限制了經濟的發展,雖然獨立以後拉丁美洲,獲得了政治自由,但是在經濟上依然保留半封建的大地產制,政治上也建立了地主資產階級的聯合政權,成為軍事獨裁統治制度。
各個地區都如此一,有機會便隨時會發生軍事政變奪取政權,拉丁美洲國家的權利也頻繁更帖起義和革命爆發百餘次,經濟無法獲得發展。同時,地主集團也依靠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持,或者自己建立軍事獨裁統治,鞏固階級政權的利益,相互之間的格局鬥爭也不斷尋求外部勢力對自己的支持引狼入室。在阿根廷獨立戰爭勝利之後,革命力量速分為聯邦派和中央集權派為了奪得中央權力,英國勢力,美國勢力先後插手當地的政治爭奪,使得拉美國家經濟上陷入衰退。
由於拉丁美洲,使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兩個國家雖然是早期的殖民者,但自身並沒有後起之秀英國等國家,擁有強大的工業基礎,他們的殖民地僅僅是單一的原料產地,這也給獨立後的拉丁美洲經濟發展帶來了諸多困難,再加上土地問題無法解決,國家無法發揮,獨立後的政治政治優勢幫助經濟發展。莊園經濟的自給自足,使得本就缺少民族工業的拉丁美洲陷入了死循環,能夠進行貿易交往的產品只有農產品,無法順應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衝擊,不得不依附於西方發達國家。
並且拉丁美洲各國內部統治者也為了不斷擴充地盤,利用殖民時代的很多遺留問題,製造藉口挑起事端,陷入內戰。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戰爭便不斷縈繞在當地居民的頭上,兩次烏拉圭戰爭,巴拉圭戰爭,太平洋戰爭,都是拉丁美洲各國的經濟再一次遭受嚴峻挑戰。在戰爭之時,西方帝國主義國家趁機掠奪拉丁美洲各國的礦產資源,通過貿易貸款投資等手段進行超限度的剝削。西方殖民國家基本上控制拉丁美洲的經濟命脈,拉丁美洲各國也因此成為西方國家的原料產地,即便已經獲得獨立。
美國強大起來以後開始將南美洲,作為美國的勢力範圍,拉丁美洲的各國從獨立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經濟社會文化雖然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自身的力量有所增強,但這種程度是緩慢的,與鄰近地區的美國加拿大不可同日而語,而這種發展也是片面和不平等的,只有農作物和礦產資源,沒有任何重工業,即便政治上獲得獨立經濟上也必須完全依賴殖民國家,實際上成為半殖民地性質的附屬國,造成拉美社會經濟發展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