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味藥橫掃三焦,五臟六腑之火均可除

2021-03-04 當歸與地黃

小便不通是個大問題,但在由朱元璋第五子主持編撰的大型方書中《普濟方》中,卻只用了一個小小辦法,便得到解決。

梔子仁14枚,鹽花少許,獨顆蒜一枚。合搗爛,攤紙花上貼臍,或塗陰囊上,等一段時間後便會通。

桅子仁,是梔子的種子。桅子以根、花、果入藥,其果入藥叫桅子。桅子除整體入藥外,還分果皮、種子。梔子皮(果皮)偏於達表而去肌膚之熱。梔子仁(種子)偏於走裡而清內熱。故普濟方用桅子仁治小便不通。

桅子療效獨特。既能利溼,又能涼血,清心火肺火,三焦火。平常用藥,常能見到清肺火用黃芩,清心火用黃連,而桅子,不僅心火肺火一網打盡,還能將上中下三焦,相當於五臟六腑火一起去除。

升可散上焦之伏火,降可洩下焦之邪火,中可清瀉中焦溼熱。是眾多清熱藥中唯一一味橫掃三焦,令各種熱邪溼邪藏無可藏的高人。


邪火與溼熱是常見詞,那麼伏火是啥?

伏火,就如木柴燃燒未盡被強行掩蓋,稍有風吹,火勢又起,遇桅子,瑟瑟發抖,伏火盡散。

如此本事,自不會被大醫張仲景無視,用其創製了多首方劑,冠名權還都是它。

1、《傷寒論》梔子豉湯,治傷寒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

梔子十四個(剖),香豉四合(綿裹)。上二昧,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兩次服。乘熱喝,若是服後出現吐的情況,停一會兒後再服。

梔子,上入心胸清透鬱熱以除煩,又可導火下行以除熱。降中有宣。

香豉又名淡豆豉,苦降清洩之中又能宣散鬱熱,解表除煩。宣中有降。

二藥相遇,共同於清降之中,清輕宣洩,善解胸腹尤其是肺胃處之鬱熱。

治傷寒發汗吐下後,餘熱鬱於肺胃,身熱煩悶不得眠,且胸部和胃脘部堵塞不舒、如有硬塊而脹悶。按上去軟而不痛,嘈雜似飢,但不想吃東西,舌質紅,苔微黃,脈數。

2、《傷寒論》梔子柏皮湯,治傷寒身黃髮熱。

大而飽滿的梔子十五個(剖),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梔子半,去滓,分兩次溫服。

黃柏苦寒,善清臟腑結熱,且能洩溼退黃。

梔子清洩三焦而通調水道,使溼熱從小便而出。

甘草甘平和中,防梔、柏苦寒傷胃。

三藥相遇,清洩裡熱為主,兼以祛溼,共治病症。

方以全身發黃,發熱不退,口渴,裡無結滯為辨證要點。

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膽囊炎、重症肝炎、胰腺炎等。

3、《傷寒論》枳實梔子豉湯,治傷寒大病好後勞復者

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個(剖),豉一升(綿裹)。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納入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等到煮開五、六次後,去滓,分兩次溫服。身上覆蓋點東西,令微出汗。若有宿食者,加入大黃五、六枚。

本方是治大病好後勞復之劑,以發熱、虛煩、胸腹脹滿為辨證要點。

臨床可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肋間神經痛等病症而見上述證機者。

以上大醫用桅子,能治這麼多種病症,實為震憾。而因其清下焦熱之功效,除文章開頭提到的用治小便不通,在福建民間,

若遇尿淋、血淋,用鮮梔子60g,冰糖30g。煎服。

提醒提醒:由於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哦。(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三焦主全身之氣,三焦不通百病纏身!
    「 三焦 」 到底是什麼東西?中醫把它當作六腑之一,「腑」就是容器腔。胃是一個容器腔,腸也是一個腔,三焦就是把五臟六腑都包括在裡面的大腔。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類經.髒象類》)。
  • 「去火」第一要藥,通瀉三焦,上清心肺之火,中瀉胃火,下瀉腎火,療效獨特
    中藥裡的清火高手——梔子。《神農本草經》說: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肺、三焦經。功於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梔子苦寒,善清三焦之火,善治頭面五官各類火毒上攻。縱觀歷代有關中藥的記載,梔子是為數眾多的清熱藥中唯一一味有著清洩三焦功效的藥物。
  • 養生文化:詳說三焦以及疏通方法
    三焦理周身之氣,是人體五臟六腑的首領。經現代醫學研究,三焦與人體內分泌系統和微循環血管網有密切聯繫,是一個統管全身的大系統,通過氣血、經絡密切相連,形成一個大循環。下面就讓我們近距離走近三焦,看看它的神奇之處吧!一、什麼是三焦?
  • 三焦不通,老病纏身!上焦火、下焦寒,根本原因在於中焦不通!(附疏通視頻)
    元氣根於腎,通過三焦別入十二經脈而達於五臟六腑,故稱三焦為元氣之別使。三焦通行元氣於全身,是人體之氣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氣化的場所,故稱三焦有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的功能。三焦水道的通利與否,不僅影響到水液運行的遲速,而且也必然影響到有關臟腑對水液的輸布與排洩功能。形象地說,三焦就是人體軀幹的一個大通道。如果說普通的經絡是在四肢上走的兩車道,那麼三焦則是在人體軀幹上走的雙向八車道。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 此物可「通三焦,溫脾胃,除寒溼」,李時珍稱其為「純陽之物」
    比如綠豆有清熱解毒之功,生薑有散寒止嘔之效……而對於花椒,想必人們也是非常熟悉的,花椒因其具有濃鬱的辛香麻辣之感,常被人們當作調味品使用。但在中醫裡面,花椒其實還是一味具有很高藥用價值的良藥,而且歷代的醫者對此物的評價也是很高的。
  • 三焦究竟是有形還是無形?
    關於「焦」字的含義,歷代醫家認識不一,有認為「焦」當作「膲」者,膲為體內臟器,是有形之物;有認為「焦」字從火,為無形之氣,能腐熟水谷之變化;也有認為「焦」字應當作「樵」字,樵,槌也,節也,謂人體上、中、下三節段或三個區域。《內經》首先提出三焦的名稱,作為六腑之一,並敘述了三焦的部位和功能。
  • 兩手託天理三焦
    姬明亮 針灸康復科主任 來自鄭州市第一按摩醫院的姬明亮醫師 為您詳細講解八段錦的每個動作 兩手託天理三焦 八段錦的第一個動作是兩手託天理三焦。
  • 四味藥,共成治耳鳴,腹痛,腰膝痛良方
    原本就有好幾房妻妾,腆著肥肚皮的員外郎,應對這個小妾時,小妾的欲求不滿毫不掩飾寫在了臉上,這讓他感到百爪撓心,羞愧異常。聽說巴戟天可以補腎陽,他和家丁們正在外面尋覓,恰好就遇到了郎中。郎中背篼裡的植物,正是巴戟天。郎中沒有將巴戟天賣給員外郎。郎中自己只有一個老婆,對於這種想用藥物來滿足多個老婆的人,他總是要支支吾吾找理由不賣的。倒是將其和它藥相配,賣給了一位成親多年沒有子嗣的街坊。
  • 「中醫健康課堂」一味中藥,通瀉三焦!上清心肺之火,中瀉胃火,下瀉...
    中藥裡的清火高手——梔子《神農本草經》說:「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肺、三焦經。功於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梔子苦寒,善清三焦之火,善治頭面五官各類火毒上攻。縱觀歷代有關中藥的記載,梔子是為數眾多的清熱藥中唯一一味有著清洩三焦功效的藥物。黃芩偏清上焦熱,黃連偏清中焦熱,黃柏偏清下焦熱,梔子清三焦火。
  • 中醫解惑:三焦究竟是有形還是無形?
    關於「焦」字的含義,歷代醫家認識不一,有認為「焦」當作「膲」者,膲為體內臟器,是有形之物;有認為「焦」字從火,為無形之氣,能腐熟水谷之變化;也有認為「焦」字應當作「樵」字,樵,槌也,節也,謂人體上、中、下三節段或三個區域。《內經》首先提出三焦的名稱,作為六腑之一,並敘述了三焦的部位和功能。
  • 【中藥】梔子:清瀉三焦
    功效:瀉火除煩,清熱利溼,涼血解毒。焦梔子:涼血止血。《神農本草經》: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瘡齄鼻,白癩赤癩瘡瘍。《本草正》:梔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陳除溼熱黃疸,加豆豉除心火煩躁,加厚樸、枳實可除煩滿,加生薑、陳皮可除嘔穢,同元胡破熱滯瘀血腹痛。梔子是一種很重要的藥。其清熱瀉火,也能夠清氣分熱,而且清氣分熱的作用還比較強,應該說比蘆根、天花粉作用都強,但是梔子又不是很典型的清氣分熱藥。因為梔子是苦寒藥,本身很苦,又沒有生津止渴的功效。
  • 此物可清上、中、下三焦溼熱之邪,服之清心除煩,散一身火毒
    梔子清利溼熱火毒的作用特別強,而且它入藥能清人體上、中、下三焦溼熱火毒之邪,服之可起到清心而除煩的作用,對於一身上下的火毒皆有較好的清散之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之中對梔子的評價就很高,他說梔子入藥可「瀉三焦火邪,清胃脘,解煩鬱,行結氣「。
  • 從膜腠三焦理論及五臟苦欲補瀉思考奔豚湯
    奔豚湯中葛根的量比較大,是主藥之一,後事醫家多認為「奔豚湯方」證的病變部位在肝,但對方中葛根這一味重要藥物的作用論述不明。筆者曾多次思考仍不得其要,直到了解到已故著名中醫大家陳潮祖教授的三焦膜腠理論,終於對奔豚湯方證有了新的認識。肝主筋,筋膜是筋的延伸,膜腠屬於三焦,膜腠受邪一是影響氣機運行而發生氣的病變,或升降失調,或氣滯氣閉。
  • 一味中藥,通瀉三焦!上清心肺之火,中瀉胃火,下瀉腎火,療效獨特!
    功於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梔子苦寒,善清三焦之火,善治頭面五官各類火毒上攻。縱觀歷代有關中藥的記載,梔子是為數眾多的清熱藥中唯一一味有著清洩三焦功效的藥物。黃芩偏清上焦熱,黃連偏清中焦熱,黃柏偏清下焦熱,梔子清三焦火。自古以來,人們運用梔子的苦、寒藥性來治療三焦溼、熱症候。梔子清洩三焦之說,便是人們在數千年來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 中藥裡的清火高手,清三焦之火,上能清心肺熱,中能清肝膽脾胃熱,下能清膀胱水府熱
    功於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梔子苦寒,善清三焦之火,善治頭面五官各類火毒上攻。縱觀歷代有關中藥的記載,梔子是為數眾多的清熱藥中唯一一味有著清洩三焦功效的藥物。黃芩偏清上焦熱,黃連偏清中焦熱,黃柏偏清下焦熱,梔子清三焦火。自古以來,人們運用梔子的苦、寒藥性來治療三焦溼、熱症候。梔子清洩三焦之說,便是人們在數千年來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 上、中、下三焦溼熱
    喻氏以為三氣者,謂夏令地氣已熱,而又加以天上之暑也。始惡寒,後但熱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吳本下有「或黃」二字),口渴不引飲(雄按)。一年四季內均可發生,以夏秋為多見。臨床以始惡寒,後但熱,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為提綱。其病因感受溼熱之邪而發,故名。所謂熱,那是一種熱象。
  • 這味藥,能袪溼瀉火,治一切風溼麻木
    生吃味甘甜,拐棗之名也是因其味如棗,甜似蜜,形如雞拐拐得名。在可供食用的果類植物中,有的是食用果肉,有的是食用種子,這些果實一般是由花謝後發育而成,但拐棗卻很特別,果實是由花梗部分發育而成的。褐色的棗皮與棗肉,緊緊地連在相同顏色的枝條上,七彎八拐、疙疙瘩瘩,非常的與眾不同。所以它還有彎撈撈、蜜爪爪等叫法。
  • 中醫直言:一味中藥,通瀉三焦!上清心肺之火,中瀉胃火,下瀉腎火,療效獨特
    中藥裡的清火高手——梔子《神農本草經》說: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肺、三焦經。功於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梔子苦寒,善清三焦之火,善治頭面五官各類火毒上攻。縱觀歷代有關中藥的記載,梔子是為數眾多的清熱藥中唯一一味有著清洩三焦功效的藥物。黃芩偏清上焦熱,黃連偏清中焦熱,黃柏偏清下焦熱,梔子清三焦火。
  • 三焦不通,該如何調?打通三焦經,中醫有4個簡便之法
    「我昨兒在朋友的診所把了脈,他說我上焦有火,下焦有寒,啥是上焦、下焦啊?」在地鐵上,妙姐無意間聽見一位女生和朋友聊天時說起「三焦」的問題。民間常說五臟六腑,可大多人掰著指頭數:心、肝、脾、肺、腎是五臟;膽、胃、小腸、大腸、膀胱是五腑,那還有一腑去哪兒了呢?其實,這另外一腑就是三焦。
  • 《黃帝內經》:三焦主全身之氣,三焦不通百病纏身!
    三焦是什麼?三焦是人體的六腑之一,是人體的氣之通道,每一焦裡都蘊含著一種人體的「生命之氣」。人體氣的來源有三種:自然之氣、水谷之氣、先天之氣。自然之氣來源於呼吸,水谷之氣來源於飲食也就是吃喝,先天之氣來源於父母。這三種氣匯聚體內,就是我們的真氣,也被稱為正氣、一身之氣。一身之氣分布於三焦,在上焦為宗氣,上焦宗氣的失調與心肺之病有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