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不通是個大問題,但在由朱元璋第五子主持編撰的大型方書中《普濟方》中,卻只用了一個小小辦法,便得到解決。
梔子仁14枚,鹽花少許,獨顆蒜一枚。合搗爛,攤紙花上貼臍,或塗陰囊上,等一段時間後便會通。
桅子仁,是梔子的種子。桅子以根、花、果入藥,其果入藥叫桅子。桅子除整體入藥外,還分果皮、種子。梔子皮(果皮)偏於達表而去肌膚之熱。梔子仁(種子)偏於走裡而清內熱。故普濟方用桅子仁治小便不通。
桅子療效獨特。既能利溼,又能涼血,清心火肺火,三焦火。平常用藥,常能見到清肺火用黃芩,清心火用黃連,而桅子,不僅心火肺火一網打盡,還能將上中下三焦,相當於五臟六腑火一起去除。
升可散上焦之伏火,降可洩下焦之邪火,中可清瀉中焦溼熱。是眾多清熱藥中唯一一味橫掃三焦,令各種熱邪溼邪藏無可藏的高人。
邪火與溼熱是常見詞,那麼伏火是啥?
伏火,就如木柴燃燒未盡被強行掩蓋,稍有風吹,火勢又起,遇桅子,瑟瑟發抖,伏火盡散。
如此本事,自不會被大醫張仲景無視,用其創製了多首方劑,冠名權還都是它。
1、《傷寒論》梔子豉湯,治傷寒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
梔子十四個(剖),香豉四合(綿裹)。上二昧,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兩次服。乘熱喝,若是服後出現吐的情況,停一會兒後再服。
梔子,上入心胸清透鬱熱以除煩,又可導火下行以除熱。降中有宣。
香豉又名淡豆豉,苦降清洩之中又能宣散鬱熱,解表除煩。宣中有降。
二藥相遇,共同於清降之中,清輕宣洩,善解胸腹尤其是肺胃處之鬱熱。
治傷寒發汗吐下後,餘熱鬱於肺胃,身熱煩悶不得眠,且胸部和胃脘部堵塞不舒、如有硬塊而脹悶。按上去軟而不痛,嘈雜似飢,但不想吃東西,舌質紅,苔微黃,脈數。
2、《傷寒論》梔子柏皮湯,治傷寒身黃髮熱。
大而飽滿的梔子十五個(剖),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梔子半,去滓,分兩次溫服。
黃柏苦寒,善清臟腑結熱,且能洩溼退黃。
梔子清洩三焦而通調水道,使溼熱從小便而出。
甘草甘平和中,防梔、柏苦寒傷胃。
三藥相遇,清洩裡熱為主,兼以祛溼,共治病症。
方以全身發黃,發熱不退,口渴,裡無結滯為辨證要點。
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膽囊炎、重症肝炎、胰腺炎等。
3、《傷寒論》枳實梔子豉湯,治傷寒大病好後勞復者
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個(剖),豉一升(綿裹)。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納入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等到煮開五、六次後,去滓,分兩次溫服。身上覆蓋點東西,令微出汗。若有宿食者,加入大黃五、六枚。
本方是治大病好後勞復之劑,以發熱、虛煩、胸腹脹滿為辨證要點。
臨床可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肋間神經痛等病症而見上述證機者。
以上大醫用桅子,能治這麼多種病症,實為震憾。而因其清下焦熱之功效,除文章開頭提到的用治小便不通,在福建民間,
若遇尿淋、血淋,用鮮梔子60g,冰糖30g。煎服。
提醒提醒:由於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哦。(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