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 "高度篩選"社會與中國教育策略的嚴重斷裂

2021-01-08 芥末堆
北大教授: "高度篩選"社會與中國教育策略的嚴重斷裂

作者:王蓉 發布時間: 2021-01-05 08:40

北大教授: "高度篩選"社會與中國教育策略的嚴重斷裂

作者:王蓉 發布時間: 2021-01-05 08:40

*來源:北京大學教育學院(ID:pkugse),作者:王蓉

中國高等教育的三個迷思

教育財政研究簡單說就是研究有關教育的錢。今天我想談幾個問題:第一,中國高等教育的迷思。我的同事周森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國高等教育8%和30%的故事,意思是說央屬高校的本科生只佔全中國本科生的8%,但是這些央屬高校的資源佔據了整個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的30%。

美國有一個研究高等教育史的教授研究了大西洋兩岸歐洲和美國的高等教育。美國高等教育的資源分化特別嚴重,在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高校之中分布的差距特別大,歐洲的分化相對較小。到底是什麼樣的政治、社會、經濟制度,支撐了如此巨大的分化?又是什麼樣的制度遏制了這種分化?由此引出來一個嚴肅的問題,在中國為什麼我們能容忍如此巨大的、甚至超過了美國的分化?是什麼原因使我們的教育資源產生了這麼大的分化,而且一直在加劇?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也是我所說的第一個迷思。

第二個迷思,我們經常被國際上有名的教育經濟學家批評,他們認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財政體制存在著根本性的體制性的不公平。北大、清華收的學費相對來說是低的,無論以何種計算方式,培養成本都是高的。為什麼這些精英人才得到了如此多的公共財政的補貼?我們還一定要證明北大、清華對社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用術語來說,不管是外部性,還是公共產品,才配得上如此巨大的公共財政補貼。考試不好的孩子去了高職,學費比北大還高,但接受的是質量不好的教育,個人付出的成本卻更高,我們這裡的學生接受了最高質量的教育,但個人付出的成本相對來說是最低的,這被稱為體制性的不公平。所以我們總是要解釋為什麼北大、清華配得上如此高的公共財政補貼。

第三個迷思,人文社科的教授談理念、愛和夢想,我們研究教育財政必須要談談各國大學的商業模式。美國有一個經濟學家總結了美國大學的商業模式,一句話就是人才的風險投資。美國私立大學很高比例的資金來自於捐贈基金,這些基金主要來自於校友。這就是為什麼大學選人選的是將來可以帶來很高投資回報的人,跟商業模式是有關係的。我們試圖與國際同行進行對話,中國大學的商業模式是什麼?大學模式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為誰培養人,怎麼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其實後面是一些很嚴肅的問題。

中國基礎教育的新業態和新問題

我們做了中國基礎教育新業態的研究,對中國家庭培養一個孩子的支出和校外補習的問題大概有一個描述。持續兩、三年的研究,我們大概得出幾個結論。所謂中國基礎教育新業態指的是基礎教育的教育提供者,我們原來認為只要關注實體學校就夠了,後來發現,大家都在上課外補習班,有些地方出現了民辦學校把公辦學校打趴下的問題,所以我們就系統研究了校外補習機構、民辦學校和教育科技企業、在線教育等等。以此為基礎,我發表了幾個比較大膽的觀點,我將其稱為直面中國教育的拉丁美洲化挑戰,就是一些城市最好的若干所小學和初中全部是民辦的,高中是另外一回事。

這到底是為什麼?因為我一直是研究教育財政的。為什麼政府一直在投錢,還出現了這個問題?財政所成立的背景是參與設計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機制保障改革,就是全國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後面的財政制度,所以我們也在自我反思,是不是免費的義務教育導致了學校喪失了財政的自主權,割裂了校長和教師跟家長直接進行市場交易的制度安排,才使得大家都不得不跑到民辦學校去。

在這本藍皮書的新聞發布會上,我談到在我們財政所同事對公辦和民辦學校的態度,我是少數派。我堅持應該把公辦學校做好,但是大部分同事不同意,因為公辦學校後面都有學區房的問題,還不如讓民辦學校做好。在北京買個學區房,砸鍋賣鐵還得貸款,上民辦學校不就是幾十萬的學費,所以我說我是少數派。今年二月份記者有一篇採訪我的報導:我們中國的孩子這麼焦慮是為什麼,他引用我的觀點,因為中國孩子生活在高度篩選型的社會。  

剛才我說我已經能回答中國家長培養一個孩子要花多少錢,對此我很有共鳴。我的孩子才5歲,正在上幼兒園,所以每天焦慮北大附小、北大附中怎樣。雖然我的孩子才5歲,但是已經在嚴肅地考慮北大附中的問題了。關於教育新業態的研究,我們做了全國4萬戶的調查,發現全中國包括農村的孩子,平均參加校外補習的比率達到40%多。基礎教育包括學前教育,一年下來家長全部的教育支出佔GDP的2.48%,間接佐證中國老百姓的教育負擔已經很重了,但是很多教育負擔沒有發生在學校裡面,而是發生在了學校的外面,學習好的和家庭富裕的都會參與校外補習。

我們提出了幾個觀點:第一,中國教育的新業態非常複雜。我們研究校外補習機構,發現精英型的高中是校外補習機構最重要的孵化器,這種生態關係非常複雜。在北京最有名的校外補習機構有兩大系,一個是清華系,一個是北大系,好未來顯然是北大系,高思也是北大數學系出去的。它們是怎麼發展起來的?我非常佩服劉彭芝校長,給中學生搞奧賽,別的學校請的都是資深的教練,據說劉校長當時是直接從北大數學學院請一、二年級的學生,這些北大的同學才發現還有校外補習這門生意,回報非常高。今天好未來現在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教育公司。

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策略的嚴重斷裂

我認為這些板子不應該打在某些學校或者某個課外補習機構或者某個老師身上。中國過去20年,存在著所謂的基礎教育的發展策略和高等教育發展策略嚴重斷裂的現象。這個斷裂導致了我們現在面臨的很多問題,斷裂在於,高等教育不斷地拔尖,導致了我剛才說的北大、清華等等一批學校擁有如此多的頂尖資源,錢後面代表的是質量。孩子上四年本科,學校的投入和聘用著名教授的數量是有直接關係的。老百姓也是明白這個道理的,高等教育在不斷地拔尖,但基礎教育卻在不斷地均衡。

今天討論的很多問題是跟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斷裂相關的。我剛才提到的拉丁美洲化主要是跟義務教育免費制度相關,因為免費制度意味著公共教育提供的標準化和規範化,可能很難滿足中高收入階層家庭的需求。但我發現沒有那麼簡單,現在不許辦重點校,也不許分班了,那麼公立的學校如何滿足不同層次家庭的需求,不同孩子學習興趣的需求,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優質高中掐尖問題。我們的導言詞中提到,知名高中促進了均衡,我不是太明白。教育財政領域的人最近在談公辦學校幾個很熱點的問題,中學掐尖、集團化辦學,民辦學校的招生自主權等等。我覺得不應該把掐尖的板子打在民辦學校身上。大約2007年、2008年財政所接受了一個評估,寧夏當時有一個「一號工程」。寧夏當時自治區的黨委書記要在銀川新建兩所高中,實施的就是掐尖制度,把八個貧困縣前20%的學生都放在這兩所高中,他們希望我們評估這兩所高中如何成功地向北大、清華輸出了人才,但是我們說你不能這麼做,因為影響的是整個寧夏的教育系統。比如某一個縣前20%的學生都被掐走了,影響的是老師的士氣和餘下的同學,所以要進行全區的評估。他們還是很支持我們這個理念的,讓我們收集了寧夏近十年所有初高中的數據。我本來很想去證明它造成了負面影響,後來發現在實施這項政策以後,寧夏農牧民的孩子、貧困縣的孩子一本率反而提高了,似乎負面的影響沒有我們想得那麼大。

背後的作用機制是非常複雜的,因此要用更多的數據來講話,而不是輕易地用自己的情緒來主導自己的判斷。今天衡水中學的校長也來了,衡水中學是非常有爭議的,但是我們應該要做更多嚴謹的研究。我不覺得我作為一位教育領域的研究者現在有這個底氣,有這個自信來做任何判斷,因為我覺得我們是嚴重缺乏研究的。

第三,教育中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我們的導言中出現了資源和市場的字眼,這還算是教育財政研究的領域。當別人談愛的時候我們談金錢,當別人談理念的時候我們要談制度和技術。教育當中的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確實是我們一直非常關心的。為什麼我剛才只是泛泛地講了基礎教育,因為我覺得我們談高中教育不是很自信。我個人的觀察,搞教育財政的人不大去研究普通高中,各地的決策者也不太願意讓你去好好地了解普通高中。但高中教育很有意思,承上啟下。普通高中既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又在政府和市場之間。以往有「名校辦民校」,教育集團化,現在又有房地產商、資本市場的介入,我希望進一步去研究。

有了孩子以後,我發現自己更不懂教育。我這裡想說的是教育科學的問題,我們研究了半天中國教育新業態和中國教育科技企業等,發現中國教育科學的基礎太薄弱了。比如大家一直在談在各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我覺得後面是有人類發展的全生命的周期性規律的。我最近看到一篇寫衡水中學的文章,終於有人寫到了衡水中學的教研。我們最近在研究上海教育為什麼搞得好,上海的教研系統人均經費達到了100萬以上。上周我參加了南方科大的本科教學評估,我一直在想本科教育的專業化和科學性在哪裡,我覺得我們還缺乏足夠的重視。

應試教育和批判性思維對立嗎?

剛才林小英老師在談的時候,我想起我曾經在朋友圈發的一篇評論衡水中學的文章。我說,在某些人眼裡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個曾經的衡水中學的學生,我們都經歷了中國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可以說是中國基礎教育的產物,怎麼可能對衡水中學做如此簡單化的斷言。為什麼我說我們曾經都是別人眼中的衡水中學畢業生,因為我非常有感受。我的高中是在河北讀的,90年代我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教育學院讀博士,我是他們從中國大陸直接錄取的第一位學生,在他們眼裡我就像大熊貓一樣,他們會過來看看你:據說你們中國學生整天都是考試,沒有批判性思維,來看看你有沒有,當時我每天都覺得被全院的人審視。

其實,衡水中學不就是外國人看到的中國基礎教育突出特徵的承載物嗎?以應試教育為根本的目的,每天進行紀律化的訓練,學生還要跑操。我覺得我當年在美國人的眼裡就是這樣的,每天都要扒拉扒拉我。如果我說了點什麼,他們都覺得好像我還有點獨立思維能力,好像還有點批判性思維能力。

有一個嚴肅的問題,到底人的批判性思維、獨立自主、創新性是怎麼培養出來的?我不認為我們很清楚,回顧我的高中,它是保證不了學生八個半小時睡眠的,整天就是拼考試,高中一進門就在張榜。我當年在北大是學理科的,但是後來堅定地學了教育,關鍵就是我高中的經歷,我想搞清楚為什麼教育必須如此痛苦?為什麼分數是帶血帶淚的?所以我一直堅定搞教育財政,搞到現在也沒有搞清楚。

我們社會對衡中,對知名高中的批評,大多數來自於先入為主的意見,認為某些培養孩子的方式就一定不會有素質,一定不會產生獨立自主的思維,一定不會有創新。我不覺得我們已經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我和小英都是中國基礎教育的產物,她不缺乏獨立思維,我也不缺乏批判性思維。我當時還開美國教授的玩笑,我的兩位美國導師,他們跟著我第一次到中國,站在北京的大街上呆了,他們以為街上跑的都是蘇聯造的汽車,沒想到都是美國造的汽車。我說你們是UC伯克利的教授,你們發出這種斷言難道不應該反思嗎?

剛才衡中郗校長有幾個金句非常精彩,但是作為學者,我覺得我們落後於現實。我的同事寫過一篇超級中學的文章,我同意郗校長說的,如果鞭子要打在應試教育上,應該打在「試」上,而不是打在「應」上。是宏觀的結構性因素導致了具體的縣級政府、校長和老師產生如此的行為模式,我們如果一味微觀地看他們的行為模式,而想去批判時,就容易忽視了導致他們行為的背後宏觀的結構性原因。我覺得這是不一樣的教育立場。

本文為第二屆「大學-中學」圓桌論壇系列。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北京大學教育學院」,作者王蓉,原標題《對當前熱點教育問題還需要有更加深入和科學的研究》。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文化縱橫;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文化縱橫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北大學子炫耀本校出國人數多,艾躍進教授怒斥:這是北大的恥辱!
    清華北大可以說是我國最頂尖的學府了,這兩所高校享受著最高的經費支持,通過高考篩選出全國最優秀的生源,可以說在教育質量上是我國頂尖水平,而且清華北幾乎成了我國在高等教育界的門面,是許多學子做夢都想去的地方。不過最近一段時間,這兩所學校飽受爭議。
  • 北大教授肺腑之言:男孩需要「陽光教育」,女孩需要「底線教育」
    北大教授肺腑之言:男孩需要「陽光教育」,女孩需要「底線教育」大家好,歡迎關注【內容匠人說教育】,記得右上角關注哦!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北京大學教育學教授關於男孩和女孩不同的家庭教育重點的觀點,北大教授認為:對兒子和女兒的教育,方式方法有區別,應該給兒子陽光教育,給女兒底線教育,這樣才能給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各位家長不要弄錯了重點哦!
  • 北大教授深度分享:教育進入「龜兔賽跑」 2.0版,爭論素質還是應試...
    中國教育嵌入全球化之中,在人民對教育的多重期待中:既有平等主義的訴求,也有經營、投資乃至洗牌的中產階級策略,還有精英階層對其繼承人嚴格的傳承與庇護。在「二代們」多元的教育期待與教育選擇後,是各種社會力量在對「素質教育」的定義與博弈。 本文來源於:「愛知教學園地」微信公眾號,求學之路,任重道遠,讓我們攜手並進,一起努力!
  • 北大教授談因材施教,精銳1對1升學輔導全國領先
    會上,著名演員陸毅鮑蕾夫婦、中國香港著名演員陳小春應採兒夫婦、哈佛教育學院教授Paul Reville(保羅·雷維爾)、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系主任丁延慶、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等,現場與精銳高端輔導創始人張熙共同探討中國教育改革背景下孩子的升學輔導難題。
  • 北大教授說,美國擔心未來在文化上被中國「卡脖子」
    人大也不遑多讓,有金教授在,很多人很為其折服,覺得要看清世界,人大教授不失為一扇觀察美國的窗口。北大則是另一種狀態。有孔慶東,分析樣板戲《杜鵑山》倒是很精闢,但是,人不能總活在過去,不管是當下還是襠下,畢竟還是要關心眼前的事兒。
  • 北大青鳥職業教育斬獲騰訊「迴響中國」教育盛典2020年度口碑影響...
    12月2日,2020「迴響中國」騰訊教育年度盛典在京召開,本次的盛典以「共迎挑戰,共贏明天」為主題,通過網絡評選和教育行業專家學者的綜合評分,評選出年度品牌影響力教育集團等多個重量級榮譽,近千位教育大咖、行業專家、精英代表齊聚一堂,共議教育發展,共謀教育未來。
  •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資深教授馬裡奧•邦格做客北大
    美國科學促進會成員、加拿大皇家學會成員,92歲高齡的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資深教授馬裡奧•邦格和夫人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數學教授瑪塔•邦格,應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邀請來北京大學訪問講學。10月14日,馬裡奧•邦格教授演講會在北大博雅國際酒店大學堂會議室舉行。演講分上下午分兩段進行,演講主題分別為「哲學與反哲學」和「科學進步的哲學基礎」。
  • ...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在北大引發熱烈反響
    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推動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為包括高校在內的教育系統制定實施「十四五」規劃提供了基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央工作以來,先後6次蒞臨北大,5次給北大師生校友回信,體現了總書記對北京大學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
  • 北大地質學家劉瑞珣教授千古
    劉瑞珣教授為中國的地質教育和科研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是國內較早從事巖石脆-韌性變形微觀過程研究的著 名學者之一,並成功將微裂隙擴展理論應用於工程地質、石油地質、地震地質和金屬礦床預測等領域;發表論文六十餘篇,曾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 陳堃銶教授榮獲臺灣「印刷傳播傑出成就獎」 北大方正電子出版系統享譽海內外
    6月27日,北大方正電子出版系統研發人之一、北大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陳堃銶教授,獲得由臺灣財團法人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頒發的「印刷傳播傑出成就獎」。臺灣財團法人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95年,其成立主旨為支持印刷傳播教育、發揚印刷傳播文化、培育印刷傳播人才、提倡印刷傳播科技、研擬印刷傳播策略、出版印刷傳播書刊,可以說是臺灣地區印刷傳播行業的代表性組織,在發展印刷傳播產業、培育相關人才、推動兩岸三地及世界交流方面有重要影響力。
  • 北大第一位博士:真正的教授,為中國贏得5個第一
    20年後,已經成為北大數學系教授的張築生,病倒在了講臺上,並於2002年2月與世長辭。作為學生,他是才華橫溢;作為老師,他是嚴謹執著。張築生的名字,將註定和北大的研究生教育,緊緊聯繫在一起。今天,在日新月異的燕園,張築生這個名字,已很少再被人提起。
  • 北大辦"8090"詩書雅集 周其鳳為老教授獻書法
    > 2015年01月20日 16:14 來源:中國作家網 周其鳳院士與謝冕教授  在北京大學校園內,有一個群體一直活躍在學術前沿,為中國教育和學術文化傳承做著出色的貢獻。他們老驥伏櫪,思維活躍,著書立說,同時也深愛著薰習著錘鍊著書法。
  • 北大教授:農民沒有什麼貢獻可言!應該儘早消滅?
    推薦語:從古至今,中國都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即便是現代社會,在農村依然有幾億人口生活在那裡,而且為整個國家提供穩定的糧食供應。所以說,農民對於這個國家的貢獻,是不弱於其它人的。但就是有一些看似高素質的人,卻說出一些十分低級的話。
  • 北大教授辦公室掛著的書法,被網友質疑:北大教授就這審美?
    身處網絡社會,很多「高檔」人士努力保持著低調,但在洞察力超強的網友注視下,他們往往因為一包煙、一塊表或者一件大牌襯衫,瞬間就成為了揚名天下的高調人士。而北大的知名教授黃益平其實也是一位低調人士,他在經濟圈內早就是知名人士,但一次極為平常的訪談,卻讓他成為了廣為普通人所知的大名人。
  • 北大教授朱蘇力:如何說好中國故事?(下)
    這句評述將「說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性及其意義展現得淋漓盡致,也已經在我們昨天發布的北京大學法學院天元講席教授朱蘇力的文章中進行了充分的論述。今天,我們為大家帶來朱蘇力教授這篇誠摯長文的第二部分。請大家和我們一起繼續跟隨蘇力老師的腳步,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語境中探求出路。
  • 專訪北大教授劉雲杉:當教育已被異化為戰場,焦慮與內卷只能糾纏不休
    豆瓣「985廢物自救小組」 前幾日,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劉雲杉,在「第七屆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談到了現代教育生態中的「無限病」,話語間透露出焦慮之下的社會所帶給孩子們的影響
  • 教授觀點 | 長江商學院創辦院長項兵:企業不要把社會責任和盈利...
    他通過全球首創把人文課程引入管理教育,設立EMBA/MBA學位「公益學時制度」、學位課程將「公益與社會責任」作為開學第一課等多種方式,鼓勵企業家們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擁抱豐盈的人生。項兵的抱負還不止於此。他希望長江商學院能夠為中國培養出一批具備全球擔當與創新精神的企業新生代,也可以為解決全球重大經濟發展與社會問題貢獻源自中國的智慧與解決方案。
  • 美國教授:當前最重要的是,把北大清華浙大從「三流」提升為「二流...
    美國大學教授:清華北大浙大是三流大學 李志文先生是美國杜蘭大學商學院蔻翰講座教授,浙江大學光彪講座教授、商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特聘教授。他對當今國際高等教育和中國大學發展道路有寬闊的視野和獨到的見解。
  • 北大教授:中國大學教出的都是不顧及他人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而中國的一些大學,包括許多名校,培養出來的大多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雖然他們的智商很高,但是卻充滿著虛偽和世俗,並且她們喜歡用體制來達成自己的目的。有一位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教授,就對此表示很失望,他從北大退休以後就轉入了中學,開始關注中學和農村教育。
  • 追星,最厲害的還是這位北大教授
    受教育的人能夠更好地自我調節,不然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宗秋剛笑談:「那個時候的好處吧,就是你可以(在南極)看到各種自然奇觀;壞處就是通訊的頻段老是不知道飄到哪去了,所以你可能說兩句話,那個信號就沒有了,跑了。」在這段近乎「與世隔絕」的時光中,宗秋剛並不寂寞,反而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