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
一、全球種業三次併購浪潮助推種業發展
種業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基礎性、戰略性高技術產業,從某種意義上講,農 業的增產、增收,種子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無論原始農業、傳統農業、 現代農業以及未來農業,都不可能離開種子,種子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 作物產量的高產和產品質量的優劣,美歐日等發達國家或地區極為重視並 且十分支持種業的發展,世界前 10 大種業公司均產生於這些國家或地區, 由於種業的特殊地位,全球種業的發展日新月異,並表現顯著的新特徵。
全球種業一共經歷了三次併購浪潮,第一次併購浪潮(1997-2000)主要 以縱向併購為主,實現了種子與農藥的結合;第二次併購浪潮(20042008)主要以橫向併購為主,實現了不同種子作物之間的互補。第三次並 購浪潮(2016-2018)主要是跨國資本推動,實現了農化巨頭之間的資源 整合。
1.1 全球種業在併購中不斷發展
1970 年,美國頒布《植物品種保護法》,為私人公司的育種成果提供法律 保護,隨著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版本的提高,保護的加強,以及專利法在 植物育種領域的不斷延伸,促進了種子企業之間的兼併重組,世界前十大 種業銷售額佔比由 1985 年的 13.33%提升至 1996 年的17.75%。
第一次併購浪潮(1997-2000 年)——農化集團對種業併購整合,種子與 專用農藥結合。1996-2000 年期間的併購主要是大型農化集團對種業的並 購整合,主要驅動因素是轉基因抗除草劑大豆、抗蟲抗除草劑玉米和抗蟲 棉等科技進步成果的應用,要求種子與專用農藥相結合。本次併購浪潮主 要以孟山都為代表,1996 年起,以農業化學和食品為主業的孟山都公司收 購了以培育玉米、大豆種子為主業的迪卡(Dekalb)公司和霍登(Holden)公司, 重組了嘉吉(Cargi11)公司和阿斯堯(Asgrow)公司,通過兼併收購重組不斷 擴大規模。同一時期,以生物化學為主業的杜邦(Dupont)公司完成了對先 鋒的兼併,迅速種業公司前列;諾華公司將其農業技術部門與阿斯特拉捷 尼康(Astra Zeneca)農藥公司聯手,創建了先正達(Syngenta)農業有限公司。
1996 年至 2000 年,世界大型種子企業的銷售額持續增加,種子企業十強 重新洗牌,杜邦、孟山都、先正達、利瑪格蘭四強地位已經奠定。杜邦、 孟山都在主要農作物種子玉米、大豆等種子領域相互競爭,先正達、利瑪 格蘭在蔬菜、花卉種子市場中相互競爭。
第二次併購浪潮(2004-2008 年)——實現不同種子作物之間互補。在 2000 年前後,農業生物技術行業遭遇了行業的低谷,在其商業化的過程中 受到了歐洲和日本消費者的抵制,在美國的市場發展速度減緩。經歷了 34 年時間,歐洲和日本開始逐漸接受轉基因農產品。行業從 2004 年逐漸走 出低谷,並開始進入到第二輪併購浪潮。
在第二輪浪潮中,國際農化巨頭混合兼併重組,併購標的由玉米、大豆種 子企業向棉花、蔬菜水果等種子企業拓展。2004 年孟山都成立美國種子公 司(ASI) 負責玉米和大豆種子產品,收購 Channel Bio 和 3 個種子品牌; 2005 年孟山都以 1.4 億美金收購了全球領先的蔬菜和水果種子公司聖尼斯, 並收購緊急遺傳學 NexGen 棉花品牌和 Stoneville 公司的棉花業務,2007 年以 1.5 億美元完成岱字棉公司的收購整合,2008 年以 5.46 億歐元購買 瑞特種子公司。2004-2008 年期間,杜邦也做了小規模的併購,先正達完 成了其另外一半的併購;拜耳、巴斯夫和陶氏分別做了一些生物技術和種 子公司的併購。世界種業形成了以農化集團為基礎的六大集團——孟山都、 杜邦、先正達、拜耳、陶氏、巴斯夫,此外,還有兩個獨立的種子公司: 德國的 KWS和法國的利馬格蘭。
第三次併購浪潮(2016-2018 年)——跨國資本推動國際農化巨頭超大型 併購重組。在全球農產品價格下跌背景下,2014-2016 年農化公司效益下 滑,農化巨頭之間通過併購來獲取規模效益。2015 年 12 月,陶氏和杜邦 宣布將通過對等合併的方式成立一個 1300 億美元的公司陶氏杜邦;2016 年 2 月,中國化工宣布將以 430 億美元的對價收購先正達;2016 年 9 月孟 山都接受拜耳價值 660 億美元的收購要約。本次併購是跨國集團間的兼併 重組,涉及金額巨大。
2018 伴隨著全球農化巨頭的合併,種子業務也紛紛整合,行業集中度進一 步提升。拜耳收購了孟山都;陶氏與杜邦合併,陶氏杜邦分離的農業業務 部門科迪華於 2019 年 6 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獨立上市;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 收購先正達;巴斯夫完全接管了拜耳的種子業務。從市場份額來看,其中 拜耳、科迪華處於領先位置,其銷售總額佔全球種子行業總銷售額的 50% 左右,先正達、巴斯夫分別佔比 8%和 5%。
1.2 三次併購潮重塑種業競爭格局
拜耳+孟山都:強強聯手打造世界一流種業公司。孟山都公司創建於 1901 年,最初是一家化學公司,最開始從事糖精的生產和銷售業務,後來逐步 拓展到農業、生物科技和製藥領域。歷經多次收購、兼併和分拆之後,孟 山都公司聚焦於農業業務,並且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對全球種業領域公司進 行收購。
孟山都於 1981 年將生物技術確定為公司的戰略研究核心。乘著全球轉基 因科學發展的東風,孟山都科學家於 1982 年首次在基因上改變了植物細 胞。依靠兼併收購,孟山都向種業生產研發領域大舉邁進。通過多次併購 重組,孟山都種子集團獲得包括大豆、玉米、小麥、棉花、蔬菜與水果等 多種農產品種子的研發、生產與銷售能力,佔據美國本土 60%的玉米和大 豆種子市場,其中轉基因玉米種子市場份額在 80%以上,轉基因大豆與棉 花種子市場份額在 90%以上,並確立其在世界種子市場的影響力。
由於轉基因技術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孟山都公司的種子業務始終保持較 高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由於它種子業務龍頭產品都是為其主打農藥產 品量身打造,保證了農藥業務穩定增長。
作為全球最大的種子公司,孟山都非常重視科研投入。孟山都每年研發投 入佔營業收入的比重為 9%-12%,2017 年孟山都研發費用共計 16.07 億 美元,佔營業收入的比重為 11%。持續投入保障了孟山都公司的創新,使 之成為世界育種技術領先代表。
2018 年 6 月,拜耳完成了對孟山都的收購,並將種子業務剝離給了巴斯夫, 這標誌著全球農業史上空前的收購已經完成,並且擁有 117 年歷史的孟山 都品牌正式從全球種子中撤出分割。伴隨著收購的完成,拜耳的作物科學 收入總和由 2017 年的 105.56 億美元增長至 2018 年 157.24 億美元;從細 分產品來看,玉米種子和大豆種子的收入情況均有顯著提升,除草劑業務 板塊也有大幅增長。
陶氏+杜邦:實現農化業務的深度結合。杜邦先鋒 1926 年成立,種子業務 遍及全球 90 個國家和地區,與孟山都兼併重組的擴張方式不同,杜邦一先 鋒公司主要通過定製協議,獲得自身沒有的種質資源,進而擴大業務範圍。 2017 年杜邦先鋒種子業務銷售額近 68.07 億美元,是世界第一大玉米種子 公司。
2019 年 6 月 3 日,科迪華宣布完成從陶氏杜邦公司的拆分,獨立上市成為 專注於農業科技的公司,業務覆蓋種子和作物保護兩大市場領域。科迪華 結合了杜邦的種子業務與陶氏的化學產品和生物技術部門,業務範圍覆蓋 全球 130 多個國家和地區,並設立了 150 多個研發機構。2018 年,科迪 華淨銷售額為 142.87 億美元,其中種子業務收入 78.42 億美元,佔比 55%;植保業務收入 64.45 億美元,佔比 45%。
科迪華通過多品牌、多渠道的種子戰略整合現有品牌,實現業務拓展。具 體而言,現有品牌主要分為三個部分:1.全球品牌旗艦先鋒;2.本地品牌; 3.一站式種子和化學零售,如植物素、黴菌種子等。
中國化工+先正達:實現業務的協同互補。先正達公司誕生於兼併重組浪潮, 經過併購重組,一方面有效地提升先正達種子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也使先 正達獲得更多種質資源,擴大種子產品的組合空間。
先正達目前是全球第一大植保公司,第三大種子公司。2016 年 2 月中國化 工發布 430 億美元收購美國先正達公司公告,2017 年 6 月伴隨著交割的完 成,中國化工集團獲得了先正達公司 98%的股份,中國化工與先正達具有 很強的互補性:先正達是全球最具實力的專利藥生產商,通過收購先正達, 中國化工擁有了一個完整的農藥產業鏈;此外,先正達的種子業務可以彌 補中國化工的空白,也符合世界農化與種子結合的潮流。
2018 年先正達的銷售額為 135 億美元。其中植保業務和種子業務是公司的 主要營業收入來源,植保業務銷售額為 104 億美元,佔比 76%,種子銷售 額為 30 億美元,佔比 22%。先正達種子主要包括玉米、大豆、大田作物 (麥類、甜菜、油籽等)和蔬菜,其中玉米和大豆銷售收入佔比約 56%, 是最主要的種子品種。2018 年,先正達種子業務實現 6.3%的同比增長率, 主要得益於東歐向日葵種子和玉米種子的銷售增長以及全球蔬菜種子業務 的良好表現。
巴斯夫:接手拜耳種子業務。2017 年 10 月巴斯夫籤署協議,收購拜耳在 種子和除草劑業務,主要包括油菜種子(北美)、油菜(主要是歐洲),棉 花(美國和歐洲)和大豆(美洲)。2018 年隨著交割的完成,巴斯夫正式 進入了全球種子領域,巴斯夫在 2018 年整合了拜耳的種子業務之後,實 現了超過 20 億美元的銷售額。
二、我國種業深化市場化改革,增長潛力充足
2.1 對比全球我國種業起步較晚,目前向深化市場化階段發展
我國種業發展起步較晚,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種業市場才初步形成並緩慢 發展,最初我國種業市場採取封閉的發展模式,政府控制著種業市場的生 產、經營等活動,我國種業市場經歷了農戶自留種階段、四自一輔階段、 四化一供階段,但隨著經濟發展、市場改革及外部環境的變化,封閉式的 種業發展模式已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2000 年一系列種業政策的出臺拉開 了種業市場改革的序幕,至此我國種業市場進入了產業化、市場化發展的 新階段,世紀初,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誌著種業市場的全面開放。
種業發展歷程與我國市場經濟中的其他產業發展軌跡基本相同,都經歷了 封閉、半開放、完全開放的市場變化,開放環境下,種業市場存在的企業 競爭力弱,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以及服務意識不足等問題,但由於種業位於 農業生產鏈條的最前端,對農業生產及糧食安全有重要影響,因此我國對 種業市場愈加重視。
當前我國種業市場雖然處於市場化階段,但仍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企業研 發能力不足、售後服務意識不強、市場缺乏監管等,制約著我種業市場競 爭力的提高,但考慮到種業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及我國種業市場潛力,國內 企業競爭力將會進一步增加。
我國種業研發主要有以下特徵:
1)我國種業研發優勢集中在小麥、水稻等個別品種;特別是在雜交水稻、 抗蟲棉和雙低油菜種子等研發能力較強,其他種子如蔬菜、水果、花齊種 子與國外差距很大。玉米、大豆品種的單產水平嚴重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 但小麥、水稻等品種的選育經營技術我國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2)國內種子企業研發能力有限;種子研發是一項高投資、見效慢,風險大 的技術行為,如果企業沒有長遠的發展眼光及穩定的科研投資環境,種子企業不會重視研發投入,相反他們會通過與科研院所合作的方式,購買作 物品種使用權,進而達到生產種子的目的,長期來看,這不利於種子企業 競爭力的提高。
3)種業市場的研發主體仍是高校及科研院所;受過去傳統種業研發體制影 響,國內種子企業不具備研發能力,多數是通過購買公共機構研發出的品 種並進行種子生產、加工和銷售。
2.2 我國種業市場規模穩步提高,增長潛力充足
我國種子行業市值穩步提高,2018 年我國種業市場規劃達到 1321 億元; 其中玉米(23%)和水稻種子(其中雜交稻 11%,常規稻 4%)佔比最大, 2019 年全國雜交玉米制種面積大約在 260 萬畝,比 18 年增加約 23 萬畝, 雜交玉米種子總產為 9.9 億公斤,比年增加 0.7 億公斤;2019 年全國雜交 水稻制種面積為 136 萬畝,比年減少了 33 萬畝,全國雜交水稻種子總產 量為 2.4 億公斤,比去年減少 0.5 億公斤,2014 年我國進行玉米供給側改 革,玉米種植收益有所下降,近幾年玉米制種量均小於需種量,目前我國 雜交玉米種子出現供小於求的情況,而雜交水稻種子近幾年出現供過於求 的情況。
我國種子市場規模 =(播種面積×畝均用種量)×商品化率×種子價格, 故我們從以上幾個要素分析種子行業市場規模如何提升:
1)從播種面積來看,近年來受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影響,我國 稻穀、小麥、玉米、棉花、大豆等主要農作物的播種面積自 2016 年 來有所縮減;2018 年玉米播種面積為 4213 萬公頃,排名第一位,水 稻播種面積為 3018 萬公頃,排名第二,其中雜交水稻面積約為 1433 萬公頃,小麥播種面積為 2426 萬公頃,排名第三位。
2)從種子的商品化率來看我國與發達國家仍存在差距;根據全國農業 技術推廣中心提供的年全國種主要農作物種子商品化率可以看出,雜 交玉米、雜交水稻的商品化率接近 100%,小麥和大豆因為受農民自 留種的習慣影響,商品化率較低,總體來看全國種子商品化率受種植 規模、種植者用種偏好、種植收益、種子價格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目 前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種子商品化率相比仍較低。
3)主要農作物種子價格呈現增長的趨勢,畝均用種量與種子單價構成 的每畝種子費用也呈增長趨勢:農作物種子價格與種子市場供需狀況、 補貼政策、企業營銷策略等因素有關,近年來無論是雜交玉米種子還 是水稻種子零售價格都呈現增長的趨勢,主要原因一是成本推動,二 是種子性狀得到大幅度提升,從而提高了種子價值,農戶偏向於價高 質優的種子。
由此可見,從近幾年播種面積、商品化率以及每畝種子費用來看我國 種業市場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種子企業需在品種性狀創新等方面努 力,研發出產量大、高性能、高價格的種子,提高市場空間以及增加 企業競爭力。
三、品種開發和育種能力構成行業核心競爭力
3.1 突破性創新品種擁有行業主動權
一個品種可以成就一個產業,擁有了突破性的創新品種,就擁有了種業競 爭的主動權。根據種業大數據統計,以兩雜市場為例,2016 年我國雜交水 稻推廣面積達 18105 萬畝,雜交稻品種共有 534 個,而單品種推廣面積 100 萬畝及以上的有 34 個品種,推廣面積達到 300 萬畝及以上僅有天優華 佔、C 兩優華佔、Y 兩優 1 號、深兩優 5814 四個品種;2016 年玉米推廣 面積達 47185 萬畝,玉米品種共有 965 個,而單品種推廣面積達到 1000 萬畝及以上只有鄭單 958、先玉 335、京科 968、登海605 四個品種;
可以看到每個農作物審定品種雖多,但具有競爭力推廣面積大的品種極少, 玉米品種鄭單 958、浚單 20、先玉 335 等近十多年位於推廣面積前列,未 有具有競爭性的新品種出現。
從上市公司層面看,科研驅動公司發展,高研發投入會帶來優勢品種推出, 優勢品種促使公司佔領市場,帶來業績增量;跨國種業公司之所以在高新 技術上具有明顯優勢,得益於擁有強大的企業研發實力和巨額經費投入, 大部分種業公司一般都把銷售利潤的 8%-10%用於科學研究。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中隆平高科研發投入領先,2018 年研發絕對投入 4.49 億元,佔比營業收入 12.55%,復盤公司近 20 年的業績變化,可以看到業 績隨優勢品種的大面積推廣以及兼併收購而變動;同時放眼國內大部分種 業公司,近幾年研發投入均逐年上升,由此可以看出,產品大規模更新換 代、研發速度提升以及產品井噴、以大農業為目標的平臺型企業更佔據行 業主動權。
3.2 進一步構建以種業公司為主地商業化育種模式
我國需進一步明確以種子企業為研發主體的商業育種模式;品種是種子企 業的核心競爭力,決定著種子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 農作物育種資源主要集中在國家農業科研院所,進入市場化發展階段,種 子產業面臨科研主體從科研院所向企業的轉移,只有讓企業掌握更多育種 研發自主權,才能使企業有更多動力更好地研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廣 闊商業化前景的優良品種。
建立分工明確的種業科技創新體系。商業化育種使新品種的選育、繁殖、 推廣有機銜接,進而形成高投入、高產出、高回報的完整育種體系,我國 種業體系需以政府、企業、科研院所三個維度,從品種的選育與改良、審 定與監管、推廣與應用三個階段,進一步明確商業化育種全產業鏈分工機 制,推動我國種業「育繁推一體化」進程。
四、兼併重組做大做強我國種業
4.1 在深化改革下我國新品種爆發式增長
自 2014 年起農業部深化「放管服」改革,拓寬試驗渠道,隨著綠色通道、 聯合試驗體以及引種備案制的實施,農作物品種審定實現又一次重大跨越, 農業部將品種入市權交給企業,品種選擇權交給市場,品種判定權交給農 民,從而我國種子企業競爭力不斷提升,2017 年我國國審玉米品種超過 1/2、水稻品種超過 2/3 來自於企業研發,新品種呈現爆發式增長但也存在 大量過甚,2019 年我國水稻品種通過國審數量 372 個,較 2014 年增長約 8 倍,玉米通過國審數量 664 個,較 2014 年增長了近 23 倍。
4.2 兼併重組重塑價值鏈體系,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
隨著市場環境及企業競爭力提高,據現代種業發展基金統計,2013 年至今, 我國種子企業進入了第 1 次兼併重組浪潮,自 2010 年開始,種業併購事 件呈逐年上升趨勢, 2015 年及 2016 年種業併購事件更加活躍, 2017 年 共發生公開披露的種業併購事件 15 起,交易總金額 164926.90 萬元,較 2016 年增加 60% 以上。併購事件中,隆平高科參與 6 起,登海種業參與 1 起,大北農參與 1 起,隆平高科等上市公司是種業併購的主力。
我國種業公司亟待資源整合,總體來看,我國種業兼併重組具有以下特徵: 1)以種業內部橫向兼併重組為主,縱向併購和混合併購較少;多數企業選 擇橫向併購優質種業公司,但也有企業進行縱向發展,農發種業從 2014 年起便投資併購河南穎泰、中農發河南農化登,向農化領域延伸。2)作物 間發展不均衡;雜交稻最為活躍,企業已分層發展,雜交玉米早期活躍, 後來停滯不前,主營其他作物的企業併購活動較少;3)處在一個開放的環 境中,參與了國際併購;近年來隆平高科、荃銀高科、農發種業等上市公 司紛紛在東南亞、非洲、南美等地設立種子公司,2017 年 6 月,中國化工 集團公司以 430 億美元收購瑞士先正達,12 月,隆平高科攜手中信農業基 金宣布完成收購陶氏益農巴西玉米種子業務,種業「走出去」步伐加快。
兼併重組是種子企業做大做強的重要途徑,隨著國家糧食收儲政策的進一 步調整,種子行業的競爭會進一步加劇,大型種子企業的兼併重組步伐或 將進一步加快 。兼併重組可以使得企業積極發展育繁推一體化,打破品種 供給瓶頸;也可使得企業更好的進行融資,解決資金問題,促進產業升級; 其次可以促使企業通過創新、提升現代管理水平,進行更好的發展或轉型; 改變我國種子企業「多、小、散、弱」局面,重塑我國種業價值鏈體系。
在政策支持及兼併重組下,國內玉米、小麥和水稻種子龍頭企業的市場集 中度不斷提升;在行業深化改革下,社會資本不斷湧入種業,民營企業、 科研院所紛紛加入種子行業,國際種業巨頭也逐步進入中國種子市場,種 子企業數量由此前的 2700 多家,迅速擴大到最高峰的 8700 多家;為做大 做強民族種業,不斷推動兼併重組,我國種子企業數量已經由 2011 年以 前 8700 多家減少到 2018 年的 3421 家,較 2010 年下降 60. 7%;截至 2018 年,全國種子企業資產總額達到 1867.55 億元,其中規模在 1 億元以 上企業僅有 141 家,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
五、全球轉基因技術發展成熟
轉基因技術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將人類期望的目標基因,經過人工分離、 重組後,導入並整合到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狀或賦 予其新的優良性狀,此過程能夠起到提升農作物產量、減少農藥釋放量以 及減少耕種過程中能源消耗的作用。
過去培育農作物新品種主要是通過傳統的雜交育種,但傳統的育種方式需 要的時間長,雜交出的品種不易控制,目的性差,其後代可能高產但不抗 病,也可能抗病但不高產,也許是高產但品質差,所以必需一次一次地進 行選育。轉基因作為一項新興生物技術,可大大縮短農作物育種的周期, 顯著提高農業生產力、降低生產成本。
5.1 轉基因為糧食安全、環境變化及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在糧食安全方面, 《2018 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顯示全球飢餓 人口連續三年持續上升,目前的飢餓水平已重回 10 年前,受糧食危機影 響的 48 個國家仍然有 1.08 億人面臨嚴峻的糧食問題,而國際農業生物技 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統計截至 2016 年,轉基因作物的種植累計增產 糧食 6.576 億 t,種植者可增收 1861 億美元。
其次應用轉基因作物是與環境變化作鬥爭最有效的應用技術,因為作物品 種會通過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等現代方法應對鹽度、淹沒和乾旱以及新 出現的惡性害蟲和植物病原體。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 (ISAAA)顯示 1996-2016 年轉基因農作物共節約 1.83 億公頃土地,保 護了生物多樣性,節約了 6.71 億千克的農藥活性成分,共減少了 8.2%的 農藥使用,2016 年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了 271 億千克,相當於在公路上減 少 1670 萬輛汽車。
轉基因作物使農作物生產力實現增長,使得森林和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 踐行「可持續強化」戰略。從 1996 年到 2016 年,轉基因作物為全球帶來 的經濟收益總計達 1861 億美元,為 1700 萬以上的農民帶來了收益。2017 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的市場價值為 172 億美元,佔全球商業種子市場 560.2 億美元的 30%。
進入 2020 年,各個國家及地區政府均積極鼓勵轉基因農作物種植和應用, 英國首相詹森提出要「解放」英國的轉基因產業;歐盟委員會宣布批准 10 種轉基因產品在歐盟上市;在美洲,美國籤署了一項行政命令要求聯邦 政府相關監管機構簡化、加快農業生物技術產品的審批流程;加拿大環境部批准了一家美國生物技術企業;澳大利亞的南澳大利亞州政府決定從 2020 年起解除該州除袋鼠島以外有關種植轉基因作物禁令,至此澳大利亞 大陸所有州都取消了轉基因作物種植禁令。
5.2 全球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迅速
轉基因植物技術始於 20 世紀 70 年代初,世界上第一例進入商品化生產的 轉基因食品是 1994 年投放美國市場的可延緩成熟的轉基因番茄,同時美 國也是最早開始商業化生產和銷售轉基因作物的國家,自 1996 年來,全 球轉基因作物商業化在爭論中迅速發展,1999 年之後發展中國家也處於穩 步上升的趨勢,中國、印度、阿根廷、巴西和南非的集體影響力不斷增加。
目前全球共有 26 個國家和地區種植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超 1.9 億公頃, 其中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印度的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佔全球 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 91%,2018 年排名前五位的轉基因作物種植國的 平均轉基因作物採用率提高至接近飽和,美國為 93.3%(大豆,玉米和油菜的平均採用率),巴西(93%),阿根廷(100%),加拿大(92.5%)和 印度(95%)。目前共有 70 個國家採用了轉基因作物,其中 26 個國家播 種,另外 44 個國家(18 個國家加 26 個歐盟國家)進口了轉基因作物用於 食品、飼料及加工。
5.3 世界五大轉基因作物種植國家的應用率接近飽和
在轉基因作物進入商業化之後的 10 年(1996-2006),美國是主要的轉基 因種植地區,美國轉基因種植面積佔全球轉基因種植面積的比例超過 50%, 目前美國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仍然佔全世界的 40%。自 2002 年巴西允 許商業化種植轉基因作物至今,巴西貢獻了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種植增量, 可以說,巴西是成為美國之後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的貢獻者。2018 年 五大轉基因作物種植國佔全球 1.917 億公頃轉基因作物面積的 91%。
世界五大轉基因作物種植國家的應用率接近飽和。2018 年,轉基因作物在 世界五大轉基因作物種植國的平均應用率(大豆、玉米和油菜的平均應用 率)不斷增長,已經接近飽和。今後這些國家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 將通過隨時批准和商業化新的轉基因作物和性狀來實現,這些新性狀將解 決氣候變化和新出現的病蟲害等問題。
美國在轉基因作物的發現、開發和商業化方面處於領先地位。2018 年,美 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為 7500 萬公頃,佔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 39%,平均應用率為 93%。玉米、大豆和棉花這三種主要作物的生物技術 應用率平均為 93.3%,這可能意味著未來幾年的應用率不可能有很大的增 長。因此,轉基因作物面積增長將依賴於其他轉基因作物:油菜、苜蓿、 甜菜、馬鈴薯和蘋果。美國政府大力支持生物技術,美國農業部與食品藥 品監督管理局(FDA)致力於制定現代化的《生物技術管理協調框架》,這 反映了美國在接納和認識生物技術的科學基礎地位方面的領導能力。
巴西政府大力支持轉基因種植。巴西在 2018 年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為 5130 萬公頃,同比 2017 年增長 2%,主要種植作物產品為大豆、玉米、 棉花。中國是巴西大豆和棉花的主要出口市場,在 2018 年,巴西 80%的 大豆出口到中國,出口總額預計達到 8300 萬噸,創歷史新高。巴西政府 大力支持轉基因種植,向農民提供補貼信貸、大型農業基因公司提供外國 投資,這些都成為支持動力,使農民在可預見的未來大規模種植轉基因作 物。
阿根廷轉基因市場迎來爆發式發展。阿根廷自 1996 年批准第一個轉基因 作物,目前,阿根廷批准了 60 多種轉基因作物,其中 2018 年批准了 8 項 關於轉基因作物的申請,包括玉米、大豆和苜蓿。2019 年批准了 12 項轉 基因作物,包括 6 個轉基因玉米性狀,3 個轉基因大豆性狀以及 3 個轉基 因棉花性狀。2018-2019 年批准的轉基因作物數量約佔過去批准總作物的 三分之一。此外為了加強本國的棉花產業,縮短與巴西的技術差距。阿根 廷政府致力於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以期引進更先進的轉基因棉花技術。阿 根廷轉基因作物的品種主要是大豆、玉米和棉花,轉基因作物的應用率接 近 100%。
2018 年,加拿大種植了 6 種轉基因作物,種植總面積為 1275 萬公頃,較 2017 年的 1312 萬公頃減少了約 3%。這 1275 萬公頃佔全球轉基因作物種 植面積的 7%,其中包括 240 萬公頃大豆、160 萬公頃玉米、870 萬公頃油 菜、1.5 萬公頃甜菜、4000 公頃紫花苜蓿和 65 公頃馬鈴薯。由於大豆、玉 米和油菜種植面積減少,致使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略有下降,其他轉基因 作物比如紫花苜蓿、甜菜和馬鈴薯的種植面積較小。
印度主要的種植作物為抗蟲棉花,未來可能推動抗蟲玉米的種植。2018 年 印度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為 1160 萬公頃,同比 2017 年增加 20 萬公頃, 主要的種植作物為棉花,種植農戶超過 600 萬。種植面積的增加顯示了印 度農戶對抗蟲棉花的信心,這也為印度推廣下一代轉基因棉花技術(包括 具有抗蟲、耐除草劑複合性狀的棉花)打下堅定的基礎。2018-2019 年草 地貪夜蛾對玉米造成毀滅性侵害,導致印度南部玉米種植邦在早春收穫季 和夏秋收穫季均遭受重大損失。印度目前正在全面開展各種活動來提高防 治草地貪夜蛾的意識,這有可能推動抗蟲玉米在印度的種植。
5.4 轉基因推動農化巨頭產業多元化
世界種業巨頭都有一個顯著特徵,除開展種子業務以外,還同時開展農化 業務。孟山都、杜邦先鋒、先正達、陶氏益農、拜耳等既是種業巨頭,又 是農化巨頭,而且農化產品與種子對應,不可分割,如孟山都研發的抗除 草劑種子,必須使用它研發的草甘膦除草劑。孟山都、杜邦、先正達、拜爾、陶氏、巴斯夫是世界種業巨頭,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在農作物種子和農 業化工兩個領域都有強大的技術實力和重要的市場地位。在跨國巨頭眼中, 培育種子和製造化工品具有相似性,他們用化工的思維培育種子。這是與 人們將種子培育看作自然過程完全不同的思維。
從國際農化巨頭的發展歷程來看,世界前三大種業公司孟山都、杜邦和先 正達均通過兼併重組不斷壯大種子研發能力,隨後他們逐步實現對除草劑、 農藥、 化肥等上遊產業的整合,同時還不斷地向下遊飼料、農產品加工等 產業發展。
孟山都的核心競爭力來源於價值鏈上的諸多環節及其他們之間有機組合。 上遊的品種研發,下遊的市場推廣、價值營銷服務環節在整個生產過程中 具有價值,其功能與作用又不能完全被其它資源所模仿或所替代。孟山都 公司在其發展過程中,通過世界市場體系這個平臺建立起自己的全球優勢 地位。
研發平臺和價值營銷體系構築杜邦先鋒核心競爭力。杜邦先鋒能成為全球 種業巨頭,其強大的全球研發平臺最為關鍵。他的研發具備全球化視野, 在全球建有規模最大的玉米種質資源庫。在育種技術上,杜邦先鋒站在了 世界的巔峰。在過去,杜邦先鋒公司是最早一批商業化運用雜交育種技術 的公司。目前,杜邦先鋒公司以獨創的快速玉米技術、SPT 技術等核心育 種技術搭建了完善的先鋒育種技術平臺,在育種周期和育種精度上都具有 明顯的優勢。杜邦先鋒價值營銷體系主要體現在杜邦先鋒種子品牌的塑造 和精細化服務上。
提供作物綜合解決方案是先正達重要戰略。在種業發展過程中,先正達將 植保業務和種子業務進行整合,設計針對性的產品組合,根據種植者需求 對作物種植全過程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作物綜合解決方案通過協同效應 進行產品組合銷售,在降低公司營銷成本的同時,也使其能夠超越病蟲害 防治和提高產量的技術研發方向,進行更多關於水分和養分高效利用的技 術開發,從而進一步豐富產品內容,擴充組合。
六、轉基因催化我國種業迎來創新周期
6.1 我國轉基因發展持續推進,政策監管十分重要
我國在 1986 年 3 月啟動實施了 「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 (863 計劃 )」,計 劃中把轉基因生物技術列入國家發展重點,在這之後轉基因生物技術走向 了國家整體戰略規劃位置。2007 年第 1 號中央文件第一次加強對轉基因食 品的管理,2009 年第一次發布了轉基因安全證書,政府採取「繼續研究, 審慎推廣」的模式,到 2017 年,轉基因作物產業化推廣已正式列入國家 「十三五」科技創新計劃;2019 年《關於慈 KJH83 等 192 個轉基因植物 品種命名的公示》中涉及相關轉基因玉米、大豆品種;2020 年 2 月 《2020 年農業農村科教環能工作要點 》第四條提到要繼續組織實施轉基 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進一步強化生物育種技術研究和產品熟化, 推進優良新品系遴選和第三方驗證,夯實產業化基礎。
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傳統農業國家,如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的長 期有效供應一直是我國政府的首要任務。因此,在我國轉基因作物的市場 化中 ,政府對轉基因作物的管理和相應農業政策的監管非常重要。
目前,我國批准種植的轉基因作物有抗蟲棉和抗病番木瓜,其次以轉基因 抗蟲玉米及轉基因耐除草劑大豆為重點,同時還批准了轉基因大豆、玉米、 油菜、棉花、甜菜等 5 種國外研發的轉基因農產品作為加工原料進入國內 市場。目前轉基因品種中應用最廣泛的為棉花,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 二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轉基因棉花研發強國,截至 2019 年底,轉基因 專項共育成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 176 個,累計推廣 4.7 億畝,減少農藥使 用 70%以上,國產抗蟲棉市場份額達到 99%以上。
6.2 種子:我國轉基因玉米和大豆有望迎來商業化發展
2019 年,《關於慈 KJH83 等 192 個轉基因植物品種命名的公示》中顯示北 京大北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申報的適合北方春玉米區的「DBN9936」和杭 州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學申報的適合北方玉米區的「雙抗 12-5」 已經獲得我國農業農村部核發生物安全證書。
這是繼 2009 年我國有關部門就發放抗蟲水稻華恢 1 號、抗蟲水稻 Bt 汕優 63、轉植酸酶基因玉米 BVLA430101 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之後再次核發, 目前程序已經走到了第四個階段: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 性試驗、安全證書審批,下一步等待商業化許可。
一般轉基因性狀允許商業化之後,便進入農作物種子新品種上市的審批流 程,在品種試驗階段需要進行不少於兩個生產周期的區域試驗和不少於一 個生產周期的生產性試驗,以及進行品種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測試等, 後續將開啟農作物種子新品種審批流程:提交新品種申請、提交申請材料、 品種試驗、品種審定。
轉基因作物在我國空間較大,其滲透率具有較大提升空間;在轉基因作物 進入商業化之後的 10 年(1996-2006),美國是主要的轉基因種植地區, 美國轉基因種植面積佔全球轉基因種植面積的比例超過 50%,目前美國轉 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仍然佔全世界的 40%,其次才自 2002 年巴西允許商 業化種植轉基因作物至今,巴西貢獻了全球轉基因作物的主要種植增量, 而當前中國的轉基因種植面積仍然較低,但是未來,一旦中國政府完成對 多種轉基因作物的審查,中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將有可能重複美國和巴 西快速增長的道路。
中國種植大豆歷史悠久,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一度 處於世界壟斷地位,1995 年之前一直為大豆產品淨出口國。1996 年之後, 轉基因大豆在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家的迅速推廣,我國非轉基因大豆 面臨著國外質優價廉的轉基因大豆衝擊,加之 96 年我國取消進口配額,放 開大豆市場,我國由大豆淨出口國變為淨進口國。近年來,我國大豆進口 量節節攀升,目前對外依存度已高達 83%,2019 年,我國進口大豆 8500 萬噸,其中大部分是從美國市場和巴西市場進口的轉基因大豆。
我國玉米單位產量遠低於美國及巴西,單位種子價格也遠低於美國;為了 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我國對玉米實施收儲政策,扶持玉米產業,穩定玉 米價格,但是我國對玉米實施收儲政策導致國儲量不斷攀升。為保護我國 玉米產業免受國外低價玉米衝擊,我國對糧食進口實行進口配額關稅管理, 2019 年玉米進口配額為 720 萬噸。
所以若我國完成對多種轉基因作物的審查,對於種業公司而言,我國轉基 因作物種植面積或將重複美國和巴西快速增長的道路,對我國種業市場以 及格局產生較大影響,農作物種子價格及利潤率將大幅提升,擁有豐富技 術儲備的種業龍頭公司將首先受益。
6.3 農藥:完善的農藥產業為多抗性種子研發提供穩定的環境
從國外的種業研發體系來看,跨國企業的種業業務與農化業務充分協同, 我們認為中國具有完善的農藥發展基礎,農藥生產能力強,產品品類多, 為種子的形狀研發選擇提供了豐富的選擇。
我國農藥產量位於世界第一。整體來看,我國農藥行業起步較晚,但發展 迅速,產量從 1983 年的 33 萬噸上升至 2014-2016 年的 370 萬噸以上, 成為全球第一大農藥生產國。2017 年以來,受結構調整以及環保督察導致 的企業限產,我國整體農藥產量呈下滑態勢。2018 年農藥原藥產量 208.3 萬噸,同比下滑 29.3%。
我國具有豐富的農藥產品品類。截至 2018 年底,我國處於有效登記狀態 的農藥有效成分達 689 個,產品 41514 個,其中大田用農藥 38920 個,衛 生用農藥 2594 個。
農藥屬於精細化工行業,上遊原料端主要為石油、煤炭、天然氣等產業, 中遊包括中間體、原藥、製劑三個細分行業,下遊為農作物或非農應用。 我國完善的化工產業鏈布局為農藥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穩定的基礎。
中國化工和中化集團農化資產合併,實現農業全產業鏈整合。2020 年 1 月 5 日,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擬將其持有的先正達股份公司(Syngenta A.G)100%的股份和安道麥股份有限公司 74.02%的股份劃轉至先正達集 團,同時,先正達集團擬受讓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下屬農業板塊的主要 資產(中化化肥、荃銀高科等),並且中化集團劃轉了揚農集團 40%的股 權至先正達集團。我們認為,中國化工和中化集團資產的整合,以種業基 礎,通過開發優良品種,創建核心品牌,同時擴展農藥、化肥等產業鏈, 打造全產業鏈,實現「大農業」整合。
先正達公司擁有植保和種子兩大業務板塊,農化公司植保業務涵蓋除草劑、 殺蟲 劑、殺菌劑、種子處理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及膳食補充劑、食品添加 劑、芳香產品和環境保護服務等領域;種子業務包括傳統雜交種子的研發、 育種等。揚農化工主營除蟲菊酯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國內擬除蟲菊酯 殺蟲劑龍頭企業。安道麥是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農藥企業,2018 年公司實現 營收 256.2 億元,同比增 7.5%,實現淨利 24.0 億元,同比增 55.4%。中 化化肥是中化集團化肥業務的核心板塊,公司主營業務為生產和銷售氮肥、 磷肥、鉀肥、複合肥、新型肥料等化肥產品。荃銀高科是一家集農作物種 子科研、生產、加工、國內外營銷等業務於一體的種業企業,其主導產品 有水稻、油菜、棉花、各類瓜菜等農作物種子。
先正達將憑藉自身優秀的創新藥研發能力和種子業務基礎將提供創新藥和 種子業務的主要平臺;揚農化工憑藉生產製造和工程化能力將提供農藥研 發和生產的主要平臺;安道麥作為全球領先的非專利藥龍頭,憑藉豐富的 渠道布局成為渠道和農服的主要平臺。中化化肥作為最大的化肥分銷服務 商之一將提供化肥服務。荃銀高科作為本土種子企業,將推動先正達種子 品本土化進程。
七、投資建議
隆平高科:雜交水稻龍頭,平臺型公司技術實力雄厚
公司為雜交水稻龍頭,雜交水稻新品種市場認可度高。公司雜交水稻業務 行業領先,品種隆兩優、晶兩優系列市場認可度良好,目前水稻業務市佔 率在 30%左右,隨著隆兩優、晶兩優系列進入推廣成長期公司市佔率有望 持續提升;同時公司外延發展玉米種子,持續推進玉米品種研發,聯創種 業擁有國內一流的科研育種和企業管理人才,品種科玉 505、裕豐 303、 聯創 808 等玉米新品種市場認可度良好,收購完成後將進一步增強公司在 玉米育種研發實力。同時公司不斷在海外市場發力,增厚研發實力和業績。
公司技術及品種儲備豐厚,有望享受轉基因玉米商業化紅利;公司擁有杭 州瑞豐、海南隆平、巴西隆平為主體的轉基因種子研發營銷體系,並且參 股目前申報雙抗 12-5 轉基因玉米安全證書的杭州瑞豐,在轉基因領域獲得 先發優勢。
大北農:獲轉基因先發優勢,生豬業務增厚業績
公司擁有進入擬批准名單的兩個轉基因玉米品種之一,適宜種植區是中國 最大玉米產區,未來前景廣闊。公司依託大北農生物技術公司,提前深耕 布局轉基因多年,對內承接兩項國家轉基因重大項目,積累了雄厚的技術 儲備;對外率先憑藉優良品種拓展阿根廷等國市場,為在國內的產業化奠 定堅實基礎。另外,公司形成了以生豬養殖、飼料銷售、種業、網際網路農 業等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在商品化放開後不僅可以賣種,還可以提供完 整的配套服務方案,有利於公司長期發展。
其次公司加快圍繞養豬,進行飼料、種豬、獸藥、科技養豬產業鏈布局, 公司自 13 年便開始在全國跑馬圈地,完成 3000 萬頭生豬出欄能力土地儲 備,以自建為主+租賃為輔迅速在全國布場,建成 8 平臺+84 個養豬主體, 目前在豬價高預期下公司努力實現出欄目標,生豬業務增厚公司業績。
登海種業:玉米種子龍頭,新品種不斷迭代穩定業績
公司是國內玉米種子龍頭,目前已經建立以登海 605 為龍頭,登海 618 等 其他登海系列品種以及先玉系列品種為補充的品種梯隊,公司品種儲備豐 富,近期公司自主研發的登海 169、登海 1717 等 25 個玉米新品種通過最 新的國家品審委審定,新品種的加入將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公司品種梯隊, 為明後年的業績觸底回升以及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公司擁有先進的研發育種平臺,技術水平行業領先,公司是國家高新技術 企業、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國家玉米新品種技術研究推廣 中心、山東省玉米育種與栽培技術企業重點實驗室、玉米產業技術創新戰 略聯盟等多個具有行業影響力的技術創新平臺。公司在全國設立了 32 處 育種中心和試驗站,建設成遍布全國的國內最大的玉米育種科研平臺。此 外,公司與國內一些高校及相關跨國公司建立合作關係,不斷進行技術儲 備與創新,保證了公司技術水平在同行業的領先性。
揚農化工:充分享受價值鏈協同,看好長期成長
中國化工、中化集團整合,農化資產將充分協同:中國化工、中化集團的 農化資產注入先正達集團運營,集團體系的公司執行力和效率會進一步提 升。先正達將憑藉自身優秀的創新藥研發能力和種子業務基礎將提供創新 藥和種子業務的主要平臺;揚農化工憑藉生產製造和工程化能力將提供農 藥研發和生產的主要平臺;安道麥作為全球領先的非專利藥龍頭,憑藉豐 富的渠道布局成為渠道和農服的主要平臺。
菊酯需求持續增長,優嘉項目打開成長空間:公司在衛生菊酯國內市場佔 有率 70%以上,具有絕對話語權。農用菊酯方面,2019 年上半年聯苯菊 酯的出口金額同比 2018 年上半年增加 276.7%,伴隨著全球需求的不斷增 長,公司新投產菊酯產能有望順利消化。公司優嘉三期在 2019 年 11 月環 評通過,預計 2020 年下半年投產部分車間。此外,優嘉植保計劃投資 2.52 億元建設 3.26 萬噸農藥製劑及倉儲碼頭項目;計劃投資 4.30 億元建 設 3800 噸聯苯菊酯等產品項目。隨著優嘉項目的穩步推進和產品的陸續 投產,公司的業績有望實現長期成長。
麥草畏將迎來邊際改善:2018 年受到美國極端天氣和中美貿易戰的影響, 美國大豆種植面積同比減少 14%;同時麥草畏在噴灑過程中存在漂移問題, 以致孟山都的雙抗種子在美國的推廣沒有進一步增加;美國 2019 年上半 年麥草畏的進口量同比下滑 51%。站在當前時點,我們認為公司的麥草畏 業將在未來迎來邊際改善:1.極端天氣對麥草畏需求的影響逐步修復;2. 隨著漂移問題的解決,麥草畏的推廣程度將進一步增加;3.孟山都雙抗種 子在巴西市場的推廣將帶來麥草畏需求的增長。我們測算,麥草畏的長期 的需求量將達到 5.73 萬噸,公司的麥草畏業務存在量價齊升的預期。
利爾化學:與科迪華深度合作,長期成長空間向好
與科迪華合作成立子公司,長期空間向好。利爾化學於 2020 年 1 月發布 公告,與科迪華農業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出資再四川設立子公 司,子公司的經營範圍為農藥中間體、化工原料、化工產品的研發、生產、 銷售。科迪華是全球第二大種業公司,業務範圍遍及全球 130 多個國家和 地區。2018 年,科迪華農業科技淨銷售額達到 140 億美元。此外,公司在 全球還設立了 150 多個研發機構,擁有超過 65 種有效活性成分。我們認 為,利爾化學與科迪華設立子公司具有長遠的意義,未來利爾化學將在原 藥端有望承接更多訂單。
草銨膦價格處於底部區間,向上彈性大。受益於全球百草枯的禁用政策的 逐步落地,草銨膦替代需求快速上行,此外,考慮到抗草銨膦轉基因作物 已經逐步上市且得到全球各大農業大國的認可,未來草銨膦需求空間巨大。 公司目前是草銨膦龍頭企業,綿陽和廣安基地併線之後,產能將達到 12600 噸,且公司的草銨膦成本仍有進一步下降空間。從草銨膦價格來看, 受到供給端影響,當前草銨膦價格由 2019 底 10 萬元/噸漲至 12 萬元/噸左 右,我們認為草銨膦價格中樞未來將逐步提升。公司業績彈性巨大。
……
(報告來源:國金證券)
如需報告原文檔請登錄【未來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