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前沿】人免疫轉錄因子T-bet的遺傳缺陷揭示抵抗分枝桿菌的新...

2020-12-11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BioArt ,作者BioArt

BioArt

高屋建瓴,提供專家點評,引導學術爭論,展現學術批評;誠心實意,關注科研生態,推廣科研經驗,倡導師生交流。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責編 | 兮

人是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的唯一自然宿主【1】。在人類歷史中,結核分枝桿菌導致了超過十億人的死亡【2】,是導致死亡人數最多的感染性疾病,西方將結核稱為「白色瘟疫」 (white plague)【3】。當人初次接觸結核菌時,個體反應存在巨大差異。大約5-10%的初次接觸者會出現臨床症狀(原發性結核),85%會進入結核潛伏期(潛伏性結核 - 感染了結核,但尚不發病),大約5-10%則對結核感染天然免疫 【4】。大約10-20%的原發性結核患者會有嚴重的全身多器官感染甚至死亡。在如今的21世紀,人類依然被「白色瘟疫」所困擾,全球大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口患有潛伏性結核【5】。只有在大約5-10%的潛伏性結核患者中,結核菌會在他一生的某個階段甦醒,產生臨床症狀,而剩餘的90%人則會「幸運」的隱性攜帶一生且不受其困擾【4】。美國紐約的洛克菲勒大學的Jean-Laurent Casanova教授和法國Institut Imagine的Laurent Abel教授,在過去的二十五年一直在試圖理解結核病的個體差異性。

他們通過人類遺傳學的方法研究一個結核的「兄弟」疾病 - 遺傳性分枝桿菌易感症候群(mendelian susceptibility to mycobacterial disease,MSMD) 【6,7】 。MSMD是一組以對微弱毒力的分枝桿菌(結核分枝桿菌、卡介苗、非典型的或非結核性的分枝桿菌)和沙門菌易感為特點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PID)。MSMD在人群中發病率比較低(1/50,000 - 1/100,000),並且往往以家族性的形式發病,有明顯的遺傳學特徵。Casanova和Abel教授相信,通過研究MSMD這種罕見病,可以找到分枝桿菌易感(包括結核分枝桿菌)或者結核個體差異的遺傳因素,而確定有效控制分枝桿菌的免疫學機制。在過去的二十五年,位於十六個基因的罕見突變被證明可導致MSMD。這十六個基因有明顯的遺傳異質性(genetic heterogeneity)和等位基因異質性(allelic heterogeneity),但是都屬於同一個免疫通路:白介素12/23-γ幹擾素 (IL-12/23-IFN-γ)的免疫通路【6,7】。但是他們只解釋了大約50%的MSMD病人,還有50%MSMD病人的發病機制(尤其他們的遺傳學的因素)尚不明確。

圖1

2020年12月8日,Casanova教授和楊睿博士(共同通訊和第一作者)團隊在Cell上發表了文章Human T-bet Governs Innate and Innate-like Adaptive IFN-γ Immunity against Mycobacteria,報導了一個新的MSMD病例,病人在接種卡介苗(毒力弱的活BCG疫苗)以後出現了典型的局部淋巴結感染以及後來發展到了全身多系統彌散性卡介苗感染【8】。通過全外顯子測序等方法,本文作者發現了一個位於TBX21基因的純合子插入缺失突變(in-del mutation)。通過體外過表達實驗和對於病人血細胞轉化細胞系的研究,作者們證明了病人有常染色體隱性完全T-bet基因缺陷病 (autosomal recessive complete human T-bet deficiency)。T-bet所調控的γ幹擾素合成以及下遊基因的染色質可及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在病人細胞裡面完全喪失。

TBX21編碼了一個重要的免疫轉錄因子(T-bet)。自從2000年被Laurie H. Glimcher組發現以來,T-bet轉錄因子被廣泛的研究【9,10】。T-bet是調控1型輔助T細胞 (TH1)的最重要的轉錄因子。後來,T-bet被發現也在先天免疫系統 (innate immunity)和先天樣淋巴細胞(innate-like adaptive lymphocytes)起到關鍵作用。但是,幾乎所有的研究都局限於T-bet基因敲除小鼠模型。T-bet在人體的作用,大多是來自基於小鼠實驗模型的數據的推斷,卻沒有被在人體被直接研究過。

作者們通過對病人外周血細胞詳細的研究,發現先天免疫系統的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和先天免疫細胞中的不變性自然殺傷T細胞(invariant NKT, iNKT),人體粘黏膜相關恆定T細胞(mucosal-associated invariant T cell, MAIT)和Vδ2 γδT淋巴細胞的發育和成熟存在明顯的缺陷。其中NK,iNKT和Vδ2 γδT淋巴細胞在卡介苗體外感染的時候有明顯的 γ幹擾素的合成障礙。令人意外的是,儘管T-bet在過去20年被證明主要在傳統的CD4+ 和 CD8+ T淋巴細胞產生作用,病人的CD4+ 和 CD8+ T淋巴細胞似乎保留了完好的針對分枝桿菌的免疫功能。

圖2

該文不但在人體證實了小鼠中二十年以來的關於T-bet的部分重要發現,也發現了一些跟敲除小鼠中不一致或者之前未知的新結論:1. T-bet在MAIT和Vδ2 γδT淋巴細胞的發育和成熟中起重要作用;2. T-bet決定了NK, iNKT, MAIT, Vδ2 γδT的 γ幹擾素的正常合成; 3.儘管T-bet敲除小鼠在實驗模型中對於超過20多種病原體易感,人T-bet免疫缺陷患者對於除了分枝桿菌以外的病原體感染保持了正常的反應;4.最後出乎意料的,T-bet在傳統的CD4+ 和 CD8+ T淋巴細胞的作用似乎是「冗餘」的。

隨著更多的新的高通量免疫表型分析的出現和免疫學研究方法的進步,通過遺傳學的方法直接研究人體免疫學能幫助我們解決動物模型的局限性,並且理解跟人體疾病更相關的科學問題【11】。同時,或許有更多甚至所有的重症的感染性疾病都跟先天免疫缺陷有關,具體地說,至少一部分因為感染不幸死亡的患者可能是因為攜帶先天的跟免疫相關的基因缺陷(inborn errors of immunity) 【12-14】。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10.046

參考文獻

1. Gagneux S. Host-pathogen coevolution in human tuberculosis.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2012 Mar 19;367(1590):850-9. doi: 10.1098/rstb.2011.0316. PMID: 22312052; PMCID: PMC3267123.

2. Boisson-Dupuis S. The monogenic basis of human tuberculosis. Hum Genet. 2020 Jun;139(6-7):1001-1009. doi: 10.1007/s00439-020-02126-6. Epub 2020 Feb 13. PMID: 32055999; PMCID: PMC7275886.

3. Dubos R, Dubos J. The White Plague: Tuberculosis, Man and Society. Boston; Little, Brown & Co., 1952, p. 7, 10, 13-14, 70-73, 91, 98, 203.

4. Abel L, El-Baghdadi J, Bousfiha AA, Casanova JL, Schurr E. Human genetics of tuberculosis: a long and winding road.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2014 May 12;369(1645):20130428. doi: 10.1098/rstb.2013.0428. PMID: 24821915; PMCID: PMC4024222.

5. Global tuberculosis report 2020. WHO. ISBN 978-92-4-001313-1 (electronic version)

6. Bustamante J. Mendelian susceptibility to mycobacterial disease: recent discoveries. Hum Genet. 2020 Jun;139(6-7):993-1000. doi: 10.1007/s00439-020-02120-y. Epub 2020 Feb 5. PMID: 32025907; PMCID: PMC7275902.

7. Kerner G, Rosain J, Guérin A, Al-Khabaz A, Oleaga-Quintas C, Rapaport F, Massaad MJ, Ding JY, Khan T, Ali FA, Rahman M, Deswarte C, Martinez-Barricarte R, Geha RS, Jeanne-Julien V, Garcia D, Chi CY, Yang R, Roynard M, Fleckenstein B, Rozenberg F, Boisson-Dupuis S, Ku CL, Seeleuthner Y, Béziat V, Marr N, Abel L, Al-Herz W, Casanova JL, Bustamante J. Inherited human IFN-γ deficiency underlies mycobacterial disease. J Clin Invest. 2020 Jun 1;130(6):3158-3171. doi: 10.1172/JCI135460. PMID: 32163377; PMCID: PMC7260033.

8. Yang et al. Human T-bet governs innate and innate-like adaptive IFN-γ immunity agaisnt Mycobacteria. Cell. 2020

9. Szabo, S.J., Kim, S.T., Costa, G.L., Zhang, X., Fathman, C.G., and Glimcher, L.H. (2000). A novel transcription factor, T-bet, directs Th1 lineage commit- ment. Cell 100, 655–669.

10. Szabo, S.J., Sullivan, B.M., Stemmann, C., Satoskar, A.R., Sleckman, B.P., and Glimcher, L.H. (2002). Distinct effects of T-bet in TH1 lineage commitment and IFN-gamma production in CD4 and CD8 T cells. Science 295, 338–342.

11. Davis MM, Brodin P. Rebooting Human Immunology. Annu Rev Immunol. 2018 Apr 26;36:843-864. doi: 10.1146/annurev-immunol-042617-053206. Epub 2018 Feb 28. PMID: 29490162; PMCID: PMC6677260.

12. Notarangelo LD, Bacchetta R, Casanova JL, Su HC. Human inborn errors of immunity: An expanding universe. Sci Immunol. 2020 Jul 10;5(49):eabb1662. doi: 10.1126/sciimmunol.abb1662. PMID: 32651211; PMCID: PMC7647049.

13. Casanova, JL., Abel, L. The human genetic determinism of life-threatening infectious diseases: genetic heterogeneity and physiological homogeneity?. Hum Genet 139, 681–694 (2020). https://doi.org/10.1007/s00439-020-02184-w

14. Casanova JL, Abel L. Lethal Infectious Diseases as Inborn Errors of Immunity: Toward a Synthesis of the Germ and Genetic Theories. Annu Rev Pathol. 2020 Apr 14. doi: 10.1146/annurev-pathol-031920-101429.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2289233.

來源:BioArt

1980-2020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學術前沿】人免疫轉錄因子T-bet的遺傳缺陷揭示抵抗分枝桿菌的新免疫學機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人免疫轉錄因子T-bet的遺傳缺陷揭示抵抗分枝桿菌的新免疫學機制
    在人類歷史中,結核分枝桿菌導致了超過十億人的死亡【2】,是導致死亡人數最多的感染性疾病,西方將結核稱為「白色瘟疫」 (white plague)【3】。當人初次接觸結核菌時,個體反應存在巨大差異。MSMD是一組以對微弱毒力的分枝桿菌(結核分枝桿菌、卡介苗、非典型的或非結核性的分枝桿菌)和沙門菌易感為特點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PID)。MSMD在人群中發病率比較低(1/50,000 - 1/100,000),並且往往以家族性的形式發病,有明顯的遺傳學特徵。
  • 人類T-bet調控針對分枝桿菌的先天和類似先天的適應性IFN-γ免疫
    人類T-bet調控針對分枝桿菌的先天和類似先天的適應性IFN-γ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0 16:23:57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Jean-Laurent Casanova、Rui Yang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
  • PLoS Pathog:科學家揭示不變的自然殺傷T細胞抑制結核分枝桿菌感染...
    圖中,結核分枝桿菌正在感染巨噬細胞。(Credit: Alissa Rothchild, CC-BY)2014年1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Pathogens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的研究者通過研究揭示了機體中不變的自然殺傷T細胞幫助機體抵禦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分子機制
  • 科學家利用高通量測序揭示和表徵人轉錄效應因子
    科學家利用高通量測序揭示和表徵人轉錄效應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5:34:28 美國史丹福大學Lacramioara Bintu和Michael C.
  •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2020-11-1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而...
    近年研究發現,轉錄因子、轉錄中介體Mediator和RNA聚合酶等轉錄組份通過液-液相分離形成轉錄凝聚體(transcriptional condensates),激活下遊基因轉錄【1-3】。但是當沒有受到轉錄信號刺激時,這些液-液相分離的轉錄因子與其他轉錄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如何被調控的尚未被闡明。
  • 【學術前沿】高紹榮/江賜忠/陳嘉瑜合作揭示Dux可介導修復SCNT胚胎...
    該研究基於對正常受精胚胎,體細胞核移植胚胎,以及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TSA處理後的核移植胚胎的H3K9ac組蛋白修飾的平行分析,發現H3K9ac修飾異常是核移植胚胎重編程的重要表觀遺傳障礙,鑑定出一系列以H3K9ac標記的重編程異常區域(aberrantly acetylated region, AAR),並首次揭示了TSA挽救核移植胚胎發育受限於體細胞原有表觀遺傳特性。
  • 【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焦雨鈴研究組在複葉形態建成研究中...
    【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焦雨鈴研究組在複葉形態建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20-09-11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一種全新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
    李家洋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6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李家洋院士團隊通過系統鑑定擬南芥中獨腳金內酯的早期響應基因,最新闡明獨腳金內酯調控分枝發育、葉片形狀以及花青素積累的分子機制,發現獨腳金內酯信號轉導中的雙功能抑制蛋白,從而揭示出一種全新的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
  • J immunol:IL-4, IL-21, 與IFN-γ共同調節激活B細胞T-bet基因表達
    2016年7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儘管T-bet最初被發現作用了CD4 T細胞的分化,但它也同樣參與了多種免疫細胞的轉錄調節活動。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T-bet陽性B細胞的生理作用,但這一亞群細胞的產生機制,以及其生理功能的調節過程都不太清楚。此前研究表明後天或先天的免疫受體,包括BCR以及TLR以及來自Tfh細胞的信號等都參與了T-bet陽性B細胞的分化與效應。具體地,IL-12、IL-18、IFN-g等都能夠引起活化B細胞中T-bet轉錄因子的表達。
  • 【學術前沿】武漢大學等多單位合作!鍾波/林丹丹/褚倩揭示非小細胞...
    【學術前沿】武漢大學等多單位合作!鍾波/林丹丹/褚倩揭示非小細胞肺癌新的潛在的治療靶標 2020-12-03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揭示枯草芽孢桿菌中功能非依賴性的轉錄翻譯
    研究揭示枯草芽孢桿菌中功能非依賴性的轉錄翻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7 15:25:14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Gene-Wei Li課題組揭示了枯草芽孢桿菌中功能非依賴的轉錄翻譯。
  • 【學術前沿】董晨、Casey Weaver等全面回顧Th17細胞的發現史
    但是,當她對這些小鼠中脾臟T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進行分析時,發現在沒有ICOS的情況下促炎性介質IFN-γ和TNF的產生沒有缺陷,儘管這個模型被認為是Th1炎症模型。然而,Icos-/-小鼠在產生IL-17上存在缺陷。我們在2003年發表了這些研究結果【3】。
  • 陸前進/趙明團隊揭示E4BP4調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機制
    因此,針對Tfh細胞的靶向性治療有助於恢復免疫耐受以達到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目的。腺病毒E4啟動子結合蛋白-4(E4BP4)是哺乳動物細胞核內的一種鹼性亮氨酸拉鏈(bZIP)型轉錄因子,參與調控細胞的存活和增殖【6】。
  • 【科技前沿】Protein & Cell綜述:前列腺癌中先鋒轉錄因子FOXA1的...
    這些SNPs具有通過調節轉錄因子(例如FOXA1)與CREs的結合而賦予疾病風險的能力。對前列腺癌風險SNPs和體細胞SNVs進行全基因組分析,發現它們在FOXA1及其他主要轉錄因子(包括AR,HOXB13和SOX9)的結合位點富集,更深入的分析表明從200例原發性前列腺腫瘤中鑑定出的> 270000例SNVs在這些主要轉錄因子的腫瘤特異性和共享結合位點富集。
  • 苯達喹啉結合的分枝桿菌ATP合酶結構
    苯達喹啉結合的分枝桿菌ATP合酶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19:24:51 加拿大兒童病醫院John L.
  • 【學術前沿】突破!南方醫科大學夏來新/肖姍揭示RNA修飾調控組蛋白...
    【學術前沿】突破!南方醫科大學夏來新/肖姍揭示RNA修飾調控組蛋白修飾過程 2020-08-11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術前沿】重大進展!江賜忠​/高紹榮/陳嘉瑜發現體細胞核移植...
    【學術前沿】重大進展!總之,該研究表明H3K9ac的重編程對於最佳SCNT效率很重要,並確定Dux是此過程中的關鍵轉錄因子。儘管調整表觀遺傳修飾的幹預措施可以顯著克服2細胞(2C)停滯並允許SCNT胚胎的胚泡發育與自然受精(NF)胚胎相當,但總體克隆效率仍然很低。最近的研究表明,轉錄因子(TF)雙同源盒(小鼠中的Dux和人中的DUX4)作為陽性TF,可以激活哺乳動物胚胎基因組染色質景觀並調節2C特異性基因集的表達。此外,最近的研究確定了控制全能性的Dux-miR-344-Zmym2調控途徑。
  • 【學術前沿】汪超/顧臻團隊:新遞藥策略緩解細胞因子風暴 | Cell...
    如今,CellPress已發展為擁有40餘本期刊的全科學領域國際前沿學術出版社。我們堅信,科學的力量將永遠造福人類。關注我們,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肺炎是一種影響肺部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是由細菌、病毒等感染所致的嚴重的肺部炎症,是全世界因感染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肌醇多磷酸激酶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調控自噬活性
    IPMK通過調節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進而調控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而調控自噬活性細胞自噬(autophagy)是指細胞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部分細胞質,如受損傷的細胞器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等,並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的過程。自噬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但對自噬在多細胞生物發育過程中的調控機制還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