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詩創作並不難!十分鐘讓你明白什麼是「起承轉合」

2021-01-19 中國詩詞那些事

本文為作者沈樓原創,於百家號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切勿盜用於商業用途。

如今已經很多人越來越喜歡古詩詞,進而用古詩詞來創作,但其實古詩詞的創作,也是有很多足跡可尋的,並不能雜亂無章,整首詩要有一個完整的結構。

就像小說,它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大致結構。詩詞也有自己一定的基本結構。那就是起、承、轉、合。就以律詩為例,律詩全部都是八句,兩句為一聯,分為四聯。分別叫做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這四聯我們可以和「起承轉合」結合來聊。

其實起承轉合四個部分和八股文是很像的,就像首聯,很像是八股文中的第一部分「破題」。而頷聯就像八股文中的「承題」。頸聯有點似乎八股文中的「起講」。而尾聯如同八股文中的「後股」「束股」。咱們先來說起承轉合的第一個部分——起。所謂起句,顧名思義,就是一首詩的起步階段,是起因。起句要做到開篇破題的作用,因為這是一首詩的第一句,往往要給整首詩做一個基礎交代,奠定一定的基調。

所謂承句,顧名思義,就是承接的意思。他要做到對起句的有效補充,所以承句在起句的基礎上一定要有所發展。可以是從宏觀到細微方面的轉化,可以是由遠到近的變化,也可以是由近及遠的變化。例如我們寫景,你可以在起句寫一個遠觀的景象,承句就可以承接一個近處的細微描寫。

總之承句呢,一定要做到承前啟後。既要做到是對起句的有效補充,又要做到是一個簡單的結尾。因為接下來就是轉句,轉句就是要在「起承」的基礎之上做一個轉換。轉句,顧名思義,就是轉換或者深入,甚至轉折的意思。

當起句承句做好鋪墊之後,轉句就要負責轉換或深入,甚至轉折的功能。所以轉句一定要做到乾脆利落,不能再停留在起句承句的原有層面,但是又不能脫離起句和承句。而往往轉句也是最能提現一位詩人水平的地方。

就像我們常說的,以景入情。那麼在你「起承」全部寫景之後轉句就要開始帶入感情。因為借景抒情前兩句已經有了景,接下來就要深入或轉折,然後帶入抒情。

也可以是由事及理,就是可能前兩句你描寫的是某一個事件,那麼在轉句的時候你就要開始做一個轉換。到底通過這個事件,你明白了什麼道理?或者說你因為這個事件產生了什麼感情?都要開始在轉句時開始轉換,由景到情,由事及理。

轉句和合句,也是往往最容易出名句的地方,也是整首詩中起到很大作用的。甚至能做到化腐朽為神奇的地步。例如鄭板橋的,《詠雪》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總不見。

前兩句實在是平淡無奇,但是轉句和合句結合,把這首詩化腐朽為神奇。

轉句是一個深入的寫法,從幾片上升到無數片的階段,而合句「飛入梅花總不見」才是詩人最想表達的眼前之景,雪花和梅花最後相互交映,進而達到梅花似雪,雪似梅花的藝術效果。

合句,顧名思義就是合起來做總結,就像你前面做了這麼多鋪墊,終於要把自己最想說的話說出來了的感覺。所以有的時候往往合句才是一個人最想表達的東西,例如借景抒情的結構,那麼往往合句就是你最想表達的情感。

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合句都要這樣,合句也可以作為一個結尾,作為一件事件的結束,甚至可以是一句感嘆、一句由前面幾句而得出來的道理。合句即是落定塵埃,又有給人無限遐想和思考。就像大師們常說的「言有盡而意無窮」。

陸遊的《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首詩的合句就是由事及理,通過這一事件得出了「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好了,這就是我在詩詞創作中關於起承轉合的一些理解,也希望可以幫到喜歡古詩詞創作的人。再次聲明,這些只能是我自己的一些理解,並不能代表所有人,而且今天咱們聊起承轉合,並不是非要要求你按照起承轉合的格式去寫,我只能說起承轉合是詩詞創作中最常見,最普遍,也是最經典的結構。但是並不代表所有的詩都非要這樣。古代有很多詩人,並沒有按照這個結構去寫,依然寫出了千古名句。

相關焦點

  • 詩詞大會上董卿講的起承轉合啥意思,怎樣讀懂詩歌中的起承轉合?
    那麼,起承轉合啥意思呢?起承轉合一般是指藝術創作中的一種結構技巧。下面,筆者從起承轉合的出處、起承轉合的意思及起承轉合在作品中的運用等三個方面,結合律詩、絕句等具體作品,對起承轉合進行簡要分析,為朋友們賞詩提供參考。一、起承轉合的出處最早出自元代範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
  • 十分鐘搞明白什麼是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格律派
    如果這些搞不明白的話,很容易把詩詞搞成一鍋粥,平仄、格律、對仗什麼的就更搞不清楚了。老街按照時間的順序簡單說一說,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格律派到底是怎麼回事?一、古體詩與古詩、古風古體詩也叫做「古風」。
  • 怎樣寫好古詩詞:淺談詩詞的「起承轉合」
    淺議詩詞的「起承轉合」所謂起承轉合就是一首詩詞怎樣開始,怎樣發展,如何變化和如何結尾。這種方法是說在布局上應該有邏輯思維,把整首詩詞的框架安排好。這是一個重要的萬萬不可忽視的創作章法。起句要生動、突兀。
  • 什麼是小說節奏?起承轉合,卡點寫作並不難
    如果叫你講一個故事,你覺得怎樣才把故事講得精彩?故事,其實就是變化的過程。也就是說,寫小說也要在情節上變化,表現在結構上就是起承轉合,給讀者的感覺就是有著強烈的節奏感。劇情節奏是掐住讀者脈搏的關鍵點。寫一本小說,你肯定有一個規劃。這個規劃就是如何卡準劇情點——從哪裡寫起、在哪裡鋪墊、哪裡會爆發或轉折,如何結尾——嗯,不錯,你就是在卡節奏點。哪什麼樣的節奏才是讀者最有感覺的呢?簡單一點的方法就是踩準讀者注意力時間,或運用「慢極生快、快極生慢」的節奏原則。什麼意思?
  • 從杜甫的《秋興八首之三》說起 如何作一首標準的七言律詩
    前言:昨天寫了一篇文章《10分鐘看明白 創作格律詩不可不知的四種基本規則》, 老街簡單地介紹了格律詩的特點,只要掌握四個基本要素就明白格律詩是怎麼回事了。當然,能看明白和能夠創作還是有一點距離的,能夠創作和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就更不容易。今天看到有讀者朋友留言說:老師好!
  • 《秋興八首之三》:如何寫一首標準的七言律詩?
    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九個月,其間所創作詩篇數量450餘首,是流傳下來杜詩的三分之一。這段時間是他窮困潦倒的時期,又身體抱恙,但「文章恨命達」,這也是他詩作爆發的階段。無論平仄、對仗等體式,還是起承轉合的文法,都是信手拈來。他的詩句在格律中遊刃有餘,功力已臻化境。
  • 絕句和律詩,都是近體詩,有什麼區別
    絕句和律詩,都是近體詩,有什麼區別文/@成長新視點絕句和律詩,都是中國古代近體詩的一種體裁,兩者相比,主要有起源時間、句子數量和格律要求等三個方面不同。一、起源時間。2、律詩,為全詩八句,超過八句的叫排律。其中,五律,為每句五個字,共四十個字;六律,為每句六個字,共四十八個字;七律,為每句七個字,共五十六個字。六律,也幾乎很少出現。三、格律要求。1、絕句,在格律上雖講究押韻。但對平仄和對仗要求不嚴,有律絕和古絕兩種風格,各有特點和區別。
  • 中國畫中的「起承轉合」
    「起承轉合」是一個漢語成語,其來源於元代範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起承轉合」同時又是藝術創作常用的結構技巧,古人寫作時所使用的行文方法,也是我們所泛指文章寫作的手法。同時也是中國繪畫的行筆技巧和墨韻的分發手法。
  • 格律詩第六講:律詩的對仗和格律詩的押韻知識
    前面五講已經詳細地講清楚了平仄、平仄相替、相對、相粘以及絕句和律詩的基礎平仄格式,最主要還是告訴大家這些規則的起因和格式的來源。這些規則和格式都是近體詩所通用的。但是絕句、律詩、排律三種近體詩格式還是有不同的。我們今天先接著上一講,搞清楚律詩和絕句規則不同之處。前面五講連結奉上,沒有看過的朋友先免費查看,打好基礎,再跟我們一起繼續。
  • 這十首唐詩,代表了唐朝七言律詩的最高水平!
    今天想給大家分享另一個體裁:七言律詩。律詩句數固定、講究平仄、押韻嚴格,要求對仗工整,起承轉合,是近體詩最成熟也最難以創作的體裁。雖說創作七言律詩,猶如帶著鐐銬跳舞,但是唐朝人才輩出,湧現了無數大詩人,創作了非常多經典的七言律詩。《唐詩三百首》中收錄經典七言律詩50首,《全唐詩》中,七言律詩保守估計也有幾千首,那麼這幾千首作品中,最光輝耀眼的是哪些呢?小仙今天就鬥膽給大家盤點一下。
  • 由「留得殘荷聽雨聲」淺析《紅樓夢》的「起承轉合」
    國人從古至今,在作詩為文方面都很自然地遵循著一個「起承轉合」的規律和模式。所以,我們也就很自然地會把唐詩從形成、到發展、到高潮、到落幕的階段總結為這樣一個「起承轉合」的規律和模式。甚至我們就是從 「起承轉合」的規律和模式本身出發,去總結出了唐詩從形成、到發展、到高潮、到落幕的總體階段劃分。也是從「起承轉合」的規律和模式本身出發,去總結出了整個李唐王朝從形成、到發展、到高潮、到落幕的總體階段劃分。
  • 文章行雲流水節奏感,讓小說擁有天籟之音,你需要注意的起承轉合
    每一個故事的起承轉合還有扣子都做得非常好,環環相扣,我從前看此書的時候只覺得好,經過拆解,方才明白,原來作者的情節是精心設計過的。全文無一句廢話,每一句都是下一情節的扣子。如此循環,設定接下來的情節,四個環節排兵布陣,就能令小說引人入勝。
  • 七言律詩的格式是什麼,有哪些講究
    七言律詩的格式是什麼,有哪些講究文/@成長新視點七言律詩,是律詩中的一種風格,遵從了律詩的統一要求,即篇幅固定、押韻嚴格、講究平仄和要求對仗。七言律詩的具體要求,篇幅上,是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押韻上,全篇為四韻或五韻,一般逢偶數句押韻,即二、四、六、八句最後的一個字要同韻;平仄上,要符合平仄律,指在一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兩個字)為一個音步,平仄交替安排;在對仗上,是要求三四句、五六句為對仗。
  • 律詩寫作的幾種忌諱
    星園詩話律詩與絕句均屬於近體詩,近體詩與古體詩是從詩體上區分,近體詩濫觴於南齊永明年間,史稱「永明體」。近體詩興於唐,對於字數、押韻、對仗、平仄均有嚴格規定,講究格律,故又稱格律詩。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七言)、律詩(五言、七言、排律)。律詩定型於初唐時期,盛唐以後,大盛於世。
  • 詩詞常識:律詩和絕句分不清?教你分清,除句數不同還有不同處!
    從公文或者應用文角度來理解:就是」模板「你只需要往裡面填詞。最可以做為參照的就是宋詞的詞牌。絞盡腦汁去湊字還要符合律詩規範。所以律絕就出現了或者借鑑於古絕參照律詩而興起。3、創作上,絕句常常洗鍊,律詩容易囉嗦。
  • 杜甫經典律詩十二首,堪稱古典律詩的最高成就
    律詩是唐代的新型詩體,唐詩的成熟是以律詩的確立與完成為標誌的,而這個歷史任務正是由杜甫最終完成的,杜甫以其精湛的藝術修養和驚人的藝術才能在這方面作了重大的探索和努力,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五律名篇和七律佳作。《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 對聯和律詩對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文/郭省非 一、相同點 聯律與詩律,就是對聯的對仗規則和律詩的對仗規則。 (一)定義相同 什麼叫對仗?
  • 律詩欣賞:最美的律詩,最美的紫砂壺
    紫砂傳承者——晨西格律淺釋此詩為七言律詩,沿平水韻押真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在實際創作應用中
  • 律詩小忌,王維山居秋暝中間二聯寫景,為何被清朝詩家批評?
    前言前幾天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山居秋暝詩中第三至六句都是寫景,有什麼不同?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維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的第三至第六句是指中間二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般來說,律詩的中二聯儘量避免都寫景或者都抒情。二、中間二聯的變化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中間的二聯需有變化。很多人談到律詩,都會說到起承轉合,在五、七律中的「轉」,一般指二聯和三聯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