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0 00: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網際網路的發展,形成了一個重要的輿論空間。這個空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與現實社會的聯繫越來越緊密,隨著行動網路的普及,網際網路對社會生活的影響與重塑開始進入集中爆發期,成為我們黨執政興國的「最大變量」。今春以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網絡輿論引導與管理方面的實踐進一步證明,當前意識形態領域還存在一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如何做好輿情預警及分析研判,科學引導網絡輿論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難題,難就難在如何準確拿捏分寸。為此,各級幹部、各方面的管理者亟待提升本領,用創新思維和創新智慧構建支撐網絡強國建設的常態化工作機制。
一、善於藉助網際網路與人民群眾溝通,走好網上群眾路線
網上輿論引導屬於思想政治教育的範疇,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從溝通開始的,溝通的要義就是「心靈」與「心靈」的感受和關照。沒有心靈參與的教育是空洞的教育,是假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各級幹部就要到哪兒去,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願」。知網懂網用網是新時代對各級幹部能力建設提出的新要求,要避免被淘汰的命運,必須轉變工作理念、調整工作方式,隨時「充電」、「刷屏」,掌握與網民溝通的基本功,時刻關注網絡輿論走向,根據網民的合理意見開展線下的工作,並將結果及時反饋,確保網民滿意。只有真正達成「心靈契合」,才能逐步建立起幹群之間水乳交融的密切關係,讓網際網路更好地造福國家和人民。
二、下好事前權威發布棋,引導輿論正面走向
中國正處於改革攻堅階段,社會面臨轉型,各種矛盾多發頻發,而網際網路技術的深度運用,網絡平臺的不斷發展,使得人人都有「麥克風」,這為黨的網絡輿論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當下,媒體格局發生深刻變革,新興媒體「強勢崛起」,如果官方不能在第一時間及時發布權威信息,被其他別有用心的媒體和個人搶得先機,他們就可能根據道聽途說或者主觀臆斷散布謠言或傳播虛假消息,博人眼球,混淆視聽,那樣會讓官方很被動,喪失輿論引導實效。如果處置不當,就可能發酵,甚至形成線上線下聯動,誘發危及社會穩定的群體事件。因此必須牢固樹立「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的輿情工作理念。尤其是在一些容易產生負面影響的工作或者決策進行時,必須充分評估輿情風險,探索建立網絡輿情預警機制,時刻關注各方反應,慎重推進工作,將事後處置變為事前預防。要準確預判網民的可能反應,及時主動發聲,善於引導輿論走向。當出現輿情苗頭時,應通過舉辦媒體通氣會、協調溝通會等形式,主動邀請媒體、網絡意見領袖(網絡大V)參與,徵集意見、建議。同時,也可超前策劃,設置議題,主動發布官方信息,變被動報導為主動邀請媒體報導,引導輿論正面走向,這種做法能夠成功減少網絡負面輿論的數量。
三、巧用「兩面提示」進行平衡表達,消除網民的心理反感
「兩面提示」的傳播理念在國際上擁有廣泛的影響,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卡爾·霍夫蘭創立的「說服」理論,提出著名的「兩面提示」說服方式,對某些存在對立因素的問題,應當向公眾展示自己一方的觀點或者有利於自己的材料,成為「一面提示」;同時,還要以某種方式提示對立一方的觀點或不利於自己的材料,成為「兩面提示」。「一面提示」給人一種「咄咄逼人」的印象,容易使網民產生心理抗拒。而「兩面提示」則給人一種「公平感」,有助於消除網民的心理反感。
現代傳播的重點和難點在於受眾信服。因此,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必須重視傳播的技巧,堅持在對內對外傳播問題上講政治、講策略與講藝術、講技巧的統一。網絡輿論一般涉及多個利益方,不能僅從自身的利益、角度出發思考問題,發布信息,要充分考慮受眾的心理期待和媒體的信息需求。一味地按照自己的套路和規範進行相關政策、措施的解讀及網絡發布,不考慮受眾的感受,自說自話,發布的信息往往得不到很好的反饋,也收不到好的效果。比如在新聞報導中可以嘗試改變直接給出結論和觀點的方式,通過客觀報導引導網民對有關信息進行比較研判,自己得出結論。在宣傳黨的優良傳統、執政理念和典型事例的同時,注重同一事件、相同主題下的多方面引導,不僅提供積極正面事例和經驗,也要提出反面材料供網民選擇。在必要的情況下,應當由專業的傳播學者、公關顧問團隊介入,對所有關鍵性的信息發布內容進行修辭優化,將之翻譯為媒體和公眾真正「喜聞樂見」的語言。今後應改變以「宏大敘事」為主的敘事方式,提倡「個體敘述」(講故事),著力提高對內對外傳播的信服率。惟有如此,才能取信於民,才能真正體現公平和公開。
四、堅守主流意識形態底線,推進主流意識形態的大眾化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正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實現對利益分化社會的有效整合,推動社會和諧有序的發展已成為中國共產黨人不可推卸的政治使命和歷史責任。「任何社會整合最有效也是最為根本的方式和途徑就是使某種意識形態社會化」,準確地說就是通過宣傳、教育等社會手段,將主流意識形態所包含的思想意識和價值理念傳輸給社會成員,產生共識,統一意志,凝聚各方面的積極力量,實現既定的社會目標。因此,網絡輿論引導必須始終堅守主流意識形態底線。
首先,要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勇敢地面對各種異質、殘餘意識形態的衝擊挑戰。必須看到網絡輿論代表的各種社會思潮,大多數仍屬於思想認識層面和發展起來以後必然產生的人民內部矛盾,要善於運用說服教育、持續發展的辦法加以解決,同時又要旗幟鮮明地批判抵制那些企圖衝擊主流意識形態主導地位的錯誤思潮,堅決警惕以「尊重差異」為名放棄意識形態底線的錯誤傾向。
其次,要積極構建以主流意識形態為核心的思想氛圍,不僅要全面提升主流意識形態的吸納力和創造力,還要提高引領社會思潮的本領和能力。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從本質上說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論,要使其在群眾中發揮作用,就必須佔領群眾日常生活這一「陣地」,走進群眾,被群眾理解和掌握,進而實現主流意識形態的大眾化。毛澤東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觀的事物相聯繫,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這就啟示我們,必須提高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的解釋力和說服力,任何先進理論只有被大多數的人民群眾理解掌握,才能在實踐中有效發揮指導作用。主流意識形態大眾化,倒逼我們加速建構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話語表達機制,使深奧、抽象的理論變得通俗易懂,使群眾能夠聽得懂,理解得透,讓黨的創新理論由少數精英理解轉變為多數群眾的掌握,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達成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共識,形成奮鬥合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網絡空間是國際意識形態較量的主戰場,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過程來看,或明或暗的角逐驚心動魄,遠遠超出了善良網民的想像,是沒有硝煙的全球抗疫戰爭的第二戰場,而前所未有的全民宅家生活,進一步突顯了網絡輿論引導的極端重要性,也讓我們從中收穫了很多。學習,是我們黨創造輝煌的真正「秘密」。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學習走向未來。今天我們要過好網際網路這一關,就必須拿出革命戰爭年代全黨學習軍事、一切服從戰爭需要的那股勁頭來,全黨鑽研網際網路、用好網際網路、駕馭網際網路。只有科學引導網絡輿論,建立健全相應的網絡治理機制,我們才能在國際軟實力的全面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創造更加有利的內外環境。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校委委員 劉紅雷
原標題:《科學引導網絡輿論,推進主流意識形態大眾化》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