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嘗君田文有數千門客,為何慘遭滅門之禍?威脅到兩代齊王的地位

2020-12-27 歷史鑑賞者

由于田文是五月初五出生的,所以他爹田嬰就打算把他給丟了。這個理由未免太敷衍了吧?想丟了他直說唄?我估計當時齊國正在搞計劃生育,田嬰作為丞相,居然一口氣生了40多個兒子,不扔掉個把,恐怕不能服眾。

可是孩子都是娘身上掉下來的肉,田文的母親哪裡捨得,就這麼偷偷把他給養大了。田文的母親是田嬰的小妾,所以他本就沒有繼承權。

長大以後的田文,那才思敏捷的水平,簡直嗷嗷叫。40多個兄弟,沒一個有他有出息的,就算是田嬰對這個兒子也是刮目相看,所以就讓他來管理家中的大小事務。

田文知道,光靠爹的賞識根本沒用,因為母親是小妾,沒有繼承權。為了爭取到繼承權,田文開始各種籠絡賓客,讓大伙兒對他個個豎起大拇指。在眾人的支持下,田文果然繼承了田嬰的爵位家業,因為他們家的封地在薛邑,所以他又被稱之為薛公。

一、田文到底有多麼會做人?

在隋唐小說當中,我們常常稱呼秦瓊為小孟嘗,有個小孟嘗,自然也就有個大孟嘗。這個大孟嘗便是田文,他是戰國四公子之一。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以及趙國的平原君趙勝。

這四個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特別喜歡招攬門客,手裡的門客平均每家都有幾千人。正常人家裡養活一家三口都不容易了,戰國四公子一口氣養活了幾千人,估計人家還是拖家帶口的那種。

而且這幫人都願意死心塌地地為了他們的公子工作,為啥?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田文待人接客的方式,也是蠻讓人佩服的。

田文毫不忌諱,招攬各國在逃罪犯。只要你有才能,哪怕是殺人的手段,在亂世那都是用得著的!那麼就能去田文府上弄一口飯吃。田文每天吃什麼,那麼他的門客們每天就能吃什麼。有一次門客覺得夥食質量肯定有差距,結果就打算走人。田文立刻端出自己的夥食來給他看,羞得他只好選擇自盡。田文會悉心留意門客們的家庭住址,賓客還沒回到家裡,田文準備好的禮物,已經派人給送到了賓客家中,這可把這幫流浪漢給感動壞了。田文攏共養了幾千人的門客,他寧可傾家蕩產,也要讓這幫人的生活得到保障,這就是田文能夠吸引眾多人才的主要原因。就連秦昭襄王,都曾經聽說過田文的賢能,打算讓他到秦國來擔任丞相。可見田文在當時戰國七雄中的名聲,那是站得住腳的。

二、田文沒有所謂的忠心,只有私心自用的想法。

田文聽說秦昭襄王要讓他擔任丞相,二話不說就要去。這有點不符合孟嘗君的形象麼?大家原以為田文是一個忠君愛國之人,原來也搞良禽擇木而棲這一套啊?

田文笑呵呵地表示,在齊國他只是個閒散人,可到了秦國就能執政,你讓他怎麼選?到了秦國以後,田文果然被任命為丞相。

可是沒多久秦昭襄王就後悔了,因為田文始終是齊國人, 所有的政令都會想著齊國的利益。所以秦昭襄王就把田文給罷免了,甚至關了起來。

後來田文利用身邊一個學雞叫的門客,和一個會偷盜的門客,才逃出了秦國。田文回到齊國以後,立刻就擔任了齊國的丞相。

從此以後,田文對秦國可謂是深惡痛絕。大好的名聲,被秦昭襄王耍了一遭,就這麼被毀掉了。大家表面上不說,背地裡都覺得田文是個沒有忠義可言、只顧自身利益的人。

公元前298年,田文終於找到了攻打秦國的機會,他聯合齊國、魏國和韓國三國的兵力,合夥攻入了函谷關,迫使秦國割地求和,田文總算是出了一口惡氣。

此後田文做事的風格就更加不地道的。比如說秦國將領呂禮到齊國擔任丞相的時候,田文擔心呂禮會危及到自己的地位,於是破壞了齊秦聯合的計劃。

因此得罪了呂禮,為了防止呂禮打擊報復,田文又串聯秦國的丞相魏冉,讓他主動帶兵攻齊,並且承諾打下來的土地都給魏冉做封地。有這麼出賣自己母國的嗎?只要魏冉打下了齊國的地盤,那麼秦齊聯盟必然瓦解,那麼呂禮也就沒法在齊國混了。

我們可以看看田文都做了什麼事情?這為國為民的事情,他是一樣都不做,整天為了自己的利益,思前想後。這樣的人,擁有如此龐大的基業,怎麼可能不垮臺呢?

三、田文居然把齊國給滅了。

田文的個人名聲是越來越響亮了,甚至蓋過了齊湣王本人。一國之中,王肯定是最大的,可是他這個孟嘗君的名聲,卻超過了齊湣王。

齊湣王開始忌憚田文,打壓田文的活動也就這麼開始了。田文只顧自己的利益,擔心被齊湣王打擊,索性就跑到了魏國去了。

田文到了魏國以後,又做了魏國的丞相,隨後田文居然又聯合秦國、趙國和魏國等國的力量,合起夥來把齊國給滅了!齊湣王也因此慘死。

後齊王滅宋,益驕,欲去孟嘗君。孟嘗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為相,西合於秦、趙,與燕共伐破齊。齊閔王亡在莒,遂死焉。齊襄王立,而孟嘗君中立於諸侯,無所屬。---《史記》

田文是齊國人,田文的所有家產,都是齊國賜予的,養了幾千門客的開銷,也是從齊國那兒掙來的,所以說田文不僅沒有想著報效齊國,反而幫助外人滅了齊國。這樣的人,有什麼好下場嗎?

總結:田文想要獨善其身,卻只能葬身火海。

在五國伐齊,滅了齊國以後,孟嘗君田文,居然成為了一個不從屬於任何一個諸侯國的獨立集團,誰也無法使喚得了他。

此後齊襄王復國以後,依舊忌憚田文的權勢。你說這樣的人,擁有如此大的基業,在他去世以後,他們家還能好到哪裡去嗎?

田文去世以後,諡號為孟嘗君。由於他的家產太多,爵位太高,所以幾個兒子為了爭奪繼承權大打出手。齊國、魏國趁著薛邑內亂的功夫,派兵滅了薛邑。

田文的子孫後代也因此全部被誅殺,至于田文有沒有後代?這個問題似乎《吳錄》中給出了答案,認為田文的後人,改姓為薛,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參考資料:《史記》

相關焦點

  • 孟嘗君與門客馮驩的春秋大義
    孟嘗君乃進馮驩而請之曰:「賓客不知文不肖,幸臨文者三千餘人,邑入不足以奉賓客,故出息錢於薛。薛歲不入,民頗不與其息。今客食恐不給,願先生責之。」馮驩曰;「諾。」辭行,至薛,召取孟嘗君錢者皆會,得息錢十萬。乃多釀酒,買肥牛,召諸取錢者,能與息者皆來,不能與息者亦來,皆持取錢之券書合之。齊為會,日殺牛置酒。酒酣,乃持券如前合之,能與息者,與為期;貧不能與息者,取其券而燒之。
  • 欺世盜名、國之大奸——戰國四大公子之孟嘗君田文
    孟嘗君田文孟嘗君田文,戰國時期齊國宗室大臣,他的父親田嬰是齊威王田因齊的最小的兒子。公元前311年,齊宣王田闢疆命弟弟田嬰擔任宰相(長達十一年)。然孟嘗君乃欺世盜名之徒,實在不能與其他三位相提並論。好虛名的孟嘗君一聽,樂呵呵地接受了。但是他的三千門客是如何繼續供養的?私底下有沒有做巧取豪奪、貪贓枉法的事呢?你以為孟嘗君真的是個仁愛君子嗎?「雞鳴狗盜」兩個人幫助孟嘗君逃出秦國,之後途徑趙國時,趙國平原君以貴賓之禮款待孟嘗君及其門客。「圍觀群眾」自古長存,趙國人聽說孟嘗君來了,都出來圍觀想一睹風採。
  • 孟嘗君新傳
    這個消息傳開後,很多門客都視孟嘗君為親人。       秦昭王聽說孟嘗禮賢下士,想招孟嘗君事秦,先派涇陽君到齊國作人質,孟嘗君便想事秦。       一個叫木偶的人說:今秦,虎狼之國也,君到秦,可能就回不來啦!孟嘗君便作罷。齊泯王第二十五年同意秦昭王請孟嘗君為秦相。
  • 孟嘗君田文:門客上千,善用雞鳴狗盜之徒,是偽君子還是真小人?
    回望戰國時代,有這麼幾個人,他們身居高位,卻能禮賢下士,竭力招攬人才為己所用,他們麾下門客眾多,運籌帷幄,在風雲變幻的戰國時代,他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戰國四公子」中,孟嘗君田文無疑在歷史上留下了更加廣為流傳的故事,但是對於他的評價,歷史上卻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真君子,也有人說他是小人。
  • 孟嘗君的門客
    他聽說齊國最有勢力的大臣是孟嘗君,就邀請孟嘗君上鹹陽來,說是要拜他為丞相。孟嘗君是齊國的貴族,名叫田文。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專門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他門下來的,他都收留下來,供養他們。這種人叫作門客,也叫作食客。據說,孟嘗君門下一共養了三千個食客。其中有許多人其實沒有什麼本領,只是混口飯吃。孟嘗君上鹹陽去的時候,隨身帶了一大幫門客。秦昭襄王親自歡迎他。
  • 秦昭王邀孟嘗君田文入秦,為何第一次拒絕,第二次同意之後卻出逃
    孟嘗君田文,是戰國四公子之一。雖然為齊國人,但是卻入秦為秦相,而且還是秦昭王翹首以盼的。但是擔任秦相沒多久,就不得不使用"雞鳴狗盜"之法才逃離秦國。這又是為何呢。拒絕秦昭王孟嘗君田文的名聲享譽諸侯,秦昭王當初剛親政不久。公元前300年,秦國派涇陽君入齊作人質,秦昭王請求見孟嘗君。而齊國的齊湣王也是剛繼位,可能君臣有些嫌隙。孟嘗君田文聽到這個消息,便準備去秦國。
  • 上下五千年33篇 孟嘗君的門客
    他聽說齊國最有勢力的大臣是孟嘗君,就邀請孟嘗君上鹹陽來,說是要拜他為丞相。孟嘗君是齊國的貴族,名叫田文。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專門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他門下來的,他都收留下來,供養他們。這種人叫做門客,也叫做食客。據說,孟嘗君門下一共養了三千個食客。其中有許多人其實沒有什麼本領,只是混口飯吃。孟嘗君上鹹陽去的時候,隨身帶了一大幫門客。秦昭襄王親自歡迎他。
  • 「名人百科」招賢養士、雞鳴狗盜的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田文
    奴婢們奔走相告:丞相田嬰的一個地位卑下的小妾分娩了。當即有人去給丞相報喜,說是生了一個兒子,哪知田嬰本來就有四十多個子女,根本就沒把這當作一回事,又聽說是賤妾所生,更是沒有搭理。到了孩子滿月,田嬰不能不去看一看了,不看不要緊,一看就麻煩了。原來這孩子又小又黑,眼睛一直沒睜開,而且老是哭。
  • 彈劍作歌、薛國市義、狡兔三窟,這些典故主人公都是孟嘗君一門客
    提到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田文,都知道他有著「俠義」、「仁愛」的名聲,善養士,號稱有三千門客。但是說到這個馮諼,可能一時想不起來他是誰。李白曾經在《行路難》中寫過一句詩: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趁情。
  • 戰國四公子—孟嘗君篇,一個被美化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
    所謂的戰國四公子指的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 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徵伐越來越激烈,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打仗,為了強盛自身應對外敵,各國貴族紛紛大肆招攬人才。
  • 馮諼焚券市義,孟嘗君狡兔三窟
    孟嘗君本名叫田文,父親是郭靖君田嬰,公元前323年,田嬰去世,田文繼承爵位,被封為孟嘗君。孟嘗君是我們所熟知的戰國四公子之首,另外三位分別是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四公子的共同愛好就是養士,而開養士風氣之先的就是孟嘗君。
  • 成語故事:布衣之交
    布 衣 之 交 古代平民只穿麻衣、葛布,故稱布衣。意思是指平民之間的友誼。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包括學士、方士、策士或術士以及食客)之風盛行。 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 、趙國的平原君趙勝 、楚國的春申君黃歇 、齊國的孟嘗君田文 。因其四人都是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之人(一般是國家君王的後代,註:春申君不是),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
  • 馮諼是普通門客的身份,擁有超遠的見識,為孟嘗君多次解圍
    就比如說歷史上三國時期的劉備,本來是個一無所有的落魄皇族,後來他結拜了兩個有武藝的兄弟,再加上諸葛亮的輔佐,終於建立了蜀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嘗君也因為自己手下門客的緣故,在本國聚集了很高的人氣。一、貧苦的出身馮諼出生在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年輕時候聽說了孟嘗君正在招收門客,所以就主動的找上去請求對收留。對方看見他非常的窮困潦倒,就請問他有什麼特殊的技能,他想了一下說沒有什麼特長,只是聽說要招納賢士,自己家裡窮得吃不上飯,所以就想來勉強地填飽肚子。
  • 天蓬網百萬VI徵集|我有門客三千,你有跟班幾個?
    他聽說齊國最有勢力的大臣是孟嘗君,就邀請孟嘗君上鹹陽來,說是要拜他為丞相。孟嘗君畫像孟嘗君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專門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他門下來的,他都收留下來,為他所用。這種人被稱為門客。孟嘗君門下一共三千個門客,均是各行高手。
  • 戰國士人最初是叱吒風雲的帝王師,為何卻淪為附庸於貴族的門客?
    不少朝代都有「四公子」的組合,這要追根溯源到「戰國四公子」,即活躍於戰國中後期的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私人。《史記》曾描述戰國四公子為「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春申君列傳》)。四公子因其顯赫的身份與勢力,在戰國這個「士」的時代「養士」,看似是理所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