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公子—孟嘗君篇,一個被美化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

2021-01-19 騰訊網

所謂的戰國四公子指的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

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徵伐越來越激烈,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打仗,為了強盛自身應對外敵,各國貴族紛紛大肆招攬人才。

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之風盛行。而在當時,以養「士」著稱於當世的便是上述四個人,後人將他們四個稱之為「戰國四公子」。

今天就來說說這個所謂的戰國四公子,究竟是些什麼人?誰是真正的君子,誰又是欺世盜名之輩。

首先,咱們先從最早出場孟嘗君田文說起。

作為齊國王室出身的田文,可謂是典型的二代,之前的文章我就說過,田氏自從取代姜氏成為齊國的國王之後,對手下的大臣們是嚴防死守,生怕出現第二個田氏。

所以,齊國的國王們通常重用的都是自己田氏子弟,而田文這一支就是典型的代表,田文的父親田嬰本是齊威王小兒子,在齊威王晚年的相國,但是其人怙惡不悛,知道營私舞弊,謀取私利。

但是因為其深受齊威王的寵愛,根本無人能制,直到後來,齊宣王即位,便將其罷免驅逐回封地。

田嬰死後,田文承襲了其父親的的封邑,憑藉其富饒的封地—薛城,田文招納天下諸侯賓客以及各種流亡逃犯,還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論出身貴賤,田文對他們一視同仁。

當時,田文門下的食客達到三千多人,但是其招徠來的可全不是好傢夥。因為孟嘗君對於食客是不做甄別的照單全收,裡面的強盜罪犯可不少。

所以,司馬遷在《史記·孟嘗君列傳》中記載,

吾嘗過薛,其俗閭裡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問其故,曰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奸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矣。」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

也就說,直到漢朝時期,司馬遷經過孟嘗君的封地,發現此地方的地痞流氓格外多,問起原因,本地人說,這都是當年孟嘗君招來的所謂的「人才」。

從孟嘗君時代,司馬遷所生活的漢朝,這時間都過去快近百年來,依然還是這種風氣,可見在戰國時期,薛城百姓當年遭了多少罪。

但是對于田文來說,平民的死活都是無關緊要的,只要的自己的名聲能在天下傳播,被諸侯們認可,才是最主要的。

事實也果然如此,經過大家的吹捧,秦國的秦昭王聽說田文賢明,請他去秦國,任命為丞相,而田文也欣然赴約。

但是,此舉受到秦國大臣激烈反對,秦國大臣認為田文肯定會首先考慮齊國的利益,甚至會犧牲秦國的利益。但是從後來田文的所作所為來說,秦國的大臣們明顯是多慮了。

但是秦昭王不知道田文的為人啊,以為田文身為齊國王室必然心向齊國,於是聽從大臣們的建議,將田文等關押,準備殺死。

幸好田文靠著自己手下的雞鳴狗盜之輩得以逃出生天。而從秦國逃出經過趙國時,四公子之一的趙國平原君仰慕孟嘗君的養士之名,隆重地招待了他。

而趙國的百姓們也是紛紛過來圍觀,這個名傳天下的大牛人。但是結果卻大失所望,便說了句「以為孟嘗君是個磊落挺拔的大丈夫,原來竟然是個小個子」。

就因為這麼一句大實話,孟嘗君勃然大怒,率領自己手下的門客屠殺了好幾百人,毀了人家的一個縣,這種人不就是那種典型的作惡多端的二代嗎?

雖然沒能得到秦國的重用,但是被秦王任命為丞相的事情,還是被傳開了,所以田文返回齊國後,立刻受到了齊閔王的重用,被其王任命為丞相。

成為齊國的國相後,田文對內培植勢力,營私舞弊,對外則憑藉齊國強大的武力,率軍東徵西討伐。

隨著田文的名聲進一步提高,田文專權也進一步加強,以至於天下知有孟嘗君而不知齊王,齊湣王感受到了來自田文的威脅。

恰在此時發生了田甲挾持案,齊國貴族田甲意圖劫持齊王,因為田甲一向和孟嘗君交好,所以齊閔王一怒之下罷黜了孟嘗君,並且將其黨羽一併剷除。

對於這件事,大家都認為是齊王故意藉機生事排擠孟嘗君,我的看法卻恰恰相反,當年田氏是怎麼篡位得到齊國的,誰敢保證孟嘗君不是在有樣學樣。

而且就從孟嘗君後來的做法來看,此人也是個野心勃勃之輩,身為齊國的王族,又身居相位手握大權,不生出野心才是怪事吧?

而且為什麼偏偏是與孟嘗君交好的人做出這種謀反之舉,裡面的細節令人深思。

即便如此,齊王也只是驅逐了孟嘗君並未殺他,畢竟是同一個祖宗的一家人。但是孟嘗君是怎麼回報的?

在被齊王罷免後,孟嘗君便到了魏國,魏王對其也十分重用,任命他為相國。

而齊國,在孟嘗君之後,齊閔任命從秦國過來的呂禮為相國,因為此時的齊國正是最強盛的時候,齊閔王和秦昭王並稱東西二帝。

所以秦王便想著,藉助呂禮的關係交好齊國,兩國聯合一起討伐韓、趙、魏三國,平分天下。

而孟嘗君聽到這個消息後,立馬寫信給秦國的國相魏冉說:「我聽說秦王想要由呂禮來交結齊國,以此來平分天下,這樣做對秦國有利,卻對您不利啊!

若是齊國和秦國互相聯合去對付三晉(韓趙魏),那麼呂禮一定會兼任齊、秦兩國的相國,以便於指揮秦國和齊國的的聯軍,這樣他就威脅到了您的地位。

您不如勸說秦王去攻打齊國,而我則會派我在薛城封地上的士兵幫助您。齊國失敗後,我願意把所取得的土地送給您「。

這就是孟嘗君,為了一己之私可以毫無顧忌地出賣自己母國,況且你還是齊國的王室啊,可是真正的趙家人,這可是你祖宗的江山啊!

但是,對於孟嘗君來說,只要自己的榮華富貴才是最重要的,什麼家國情懷一文不值。

而且,後來燕國主導的樂毅五國伐齊,身為魏國相國的孟嘗君可是出了大力的,若非憑空蹦出來個田單,齊國就滅國了。

身為臣子,被君王委以重任,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但卻野心勃勃圖謀不軌,是為不忠。

主動勾結外人,背棄祖宗,是為不孝:只因一句話,便屠戮數百無辜百姓,是為不仁:為一己之私竟邀請敵人攻打自己的母國,是為不義。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竟然被美化成為禮賢下士,仗義疏財的代表,真是笑話。

還是王安石說的好,當年王安石曾寫過一篇《讀孟嘗君傳》的文章。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意思是說,世人都稱孟嘗君能夠招賢納士,所以才能從虎豹一樣兇惡的秦國逃走。但是,孟嘗君只能招納些雞鳴狗盜之徒罷了,哪裡能說是得到了賢士!

要是他能得到真正的人才,他完全可以憑藉齊國的強大力量而制服秦國,還用得著雞鳴狗盜之徒的力量嗎。

就因為他只會招納那些雞鳴狗盜之徒,所以真正的人才反而看不上他不歸附他。

還是大政治家的評價最為一針見血!

說到底,孟嘗君養士不是為了為了國家招攬人才,而是為了自己的虛名而已!其本質就是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輩!

相關焦點

  • 仙家八卦主播鐵嘴達:怒斥方丈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
    仙家八卦主播鐵嘴達:怒斥方丈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鐵嘴達昨晚直播首先澄清方丈所謂的那個「老弟」,(就是方丈前天直播嘲諷住小仙女隔壁的弟弟)是小仙女的叔伯弟弟,他爸爸和小仙女爸爸是親兄弟,洋姐和公司的人都知道!
  • 欺世盜名、國之大奸——戰國四大公子之孟嘗君田文
    孟嘗君田文孟嘗君田文,戰國時期齊國宗室大臣,他的父親田嬰是齊威王田因齊的最小的兒子。公元前311年,齊宣王田闢疆命弟弟田嬰擔任宰相(長達十一年)。大秦賦:合縱連橫,譜寫傳奇——戰國四大公子之魏信陵君)、趙國平原君趙勝(
  • 讀二十四史——《史記》176:戰國四公子之孟嘗君——出身
    進入戰國時代以後,各諸侯國中卿的地位上升,逐漸奪去了諸侯的很多權力。到戰國末期,卿地位也開始下降,大夫和士地位上升,貴族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竭力網羅士人,而各種士也依附貴族獲取功名富貴。這樣,諸侯國中出現了以養「士」而著稱的戰國四公子(亦稱戰國四君子),即齊孟嘗君、趙平原君、魏信陵君和楚春申君。孟嘗君名田文,他的父親是靖郭君田嬰。田嬰是齊威王的少子,齊宣王的庶弟。田嬰從齊威王時起就任職用事,與成侯鄒忌及將軍田忌帶兵救韓伐魏。後來成侯與田忌爭寵,成侯陷害田忌,田忌害怕,就偷襲齊國邊境的城邑,未勝,便逃亡離開齊國。
  • 戰國四公子之魏國魏無忌
    —前243年),即信陵君,魏國公子,與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並稱為「戰國四公子」。是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於信陵(河南寧陵縣),  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 魏無忌處於魏國走向衰落之時,他效仿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的輔政方法,延攬食客,養士數千人,自成勢力。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戰國四公子都是沽名釣譽之輩?
    其中,「養士」最出名的當屬戰國四公子,即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這四人養士的數量最多,名望也最好,在當世都被認為是禮賢下士、謙恭待人的君子,故亦稱其為「戰國四君」。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戰國四公子皆養士數千人,名聲在外,勢力龐大,是當世舉足輕重的人物。
  • 「名人百科」招賢養士、雞鳴狗盜的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田文
    -前279年),媯姓,田氏,名文,中國戰國四公子之一。齊國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的異母弟弟,曾於齊威王時擔任軍隊要職,於齊宣王時擔任宰相,封於薛(今山東滕州東南官橋張汪一帶),權傾一時。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是為孟嘗君,以廣招賓客,食客三千聞名。
  •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顏值控、唯利君、心機婊,唯有一位不與之苟同
    戰國風雲戰國四公子,號稱戰國「軍政界的四大天王」,他們或文韜武略,或功勳累累,多少文人武將終其一生也無法望其項背。孟嘗君怒不可遏,帶領著門客竟是以「斬殺一百多人,滅掉一縣」的代價,給自己找回了顏面。《史記》載曰:「趙人聞孟嘗君賢,出觀之,皆笑曰:「始以薛公為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嘗君聞之,怒。客與俱者下,斫擊殺數百人,遂滅一縣以去。」
  • 大名鼎鼎的戰國四公子中,哪位最名不副實?哪位最出類拔萃?
    如果非要在戰國四公子中找一個最差勁的,那非孟嘗君田文莫屬。最優秀的,筆者認為是信陵君魏無忌。孟嘗君是唯一一個將自己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的「公子」在公元前321年,孟嘗君田文就已名動天下,因此,他在戰國四公子中,是名副其實的前輩。但出道最早,並不代表最優秀。
  • 最終還是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戰國四公子的結局,儘是不如意
    戰國四公子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男團F4,他們不一定長的帥,但多金,又是高門貴族;他們不一定很能打,但是急公好義,備受時人推崇。四公子名望之高甚至蓋過了各自國家的王,這便是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
  • 孟嘗君田文領銜戰國四大攪屎棍
    春秋戰國,是一個禮壞樂崩的時代,正如孔子所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在這樣一個不講道義只講利益的時代之中,任何人都有一種朝不保夕的危機感,特別是各諸侯國的貴族們(他們是既得利益者,因此要拼命守著自己的富貴),稍不留神,就會刀斧加身,被他們的君上、臣子(田文家正是取代了姜齊,才成為了齊國的王族)、兄弟、兒子革了命,丟了江山。
  • 戰國四公子禮賢下士,他們的最後結局如何?一個比一個死的慘
    自從步入戰國時代後,秦國的優勢逐漸體現了出來,其他6國貌似都不是其對手。然而齊、趙、魏、楚這4國卻有人奮發圖強,他們分別為孟嘗、平原、信陵、春申這4位貴公子。這4人屬於貴族出身,個個散盡家財收留人才,幾乎養了幾千門客,而且也都演繹出了不少的故事。那麼這4位公子的最後結局如何呢?
  • 戰國四公子都是哪幾個人?他們最終的結局怎麼樣?
    魏信陵君魏無忌、楚春申君黃歌、齊孟嘗君田文、趙平原君趙勝,是為戰國四公子。以德才論,信陵君第一,春申君次之,孟嘗君第三,平原君居末。魏公子信陵君,本名魏無忌,魏安嫠王之弟。因受封於信陵(今河南寧陵),故稱信陵君。
  • 戰國四公子--信陵君魏無忌
    魏無忌,號信陵君,戰國四君子之首。魏國第六個國君魏安釐王魏圉的異母弟。
  • 讀孟嘗君傳 ,北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今譯】世上的人都稱讚戰國四公子之一,齊國的孟嘗君能招賢納士,得到賢士人才,賢士人才因此都投奔歸附他,而且最終也是依靠這些人的力量,孟嘗君從虎豹般兇惡的秦國虎口脫險。差矣!
  •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到底都有些什麼作為?下場又如何?
    第一他好客養士是出了名的,恐怕在所有戰國四公子中都是最突出的一個。因為養士「上癮」的程度不在多也不在精,而在於"不挑"。雖說信陵君養了三千,孟嘗君也不過養一千多人,但明顯信陵君禮賢下士那一套是跟當時在魏國做丞相的孟嘗君學來的。
  • 不忠不孝,天地不容!
    他大伯是村裡出了名的不孝之子,從不贍養老人,且有時還對父母大聲責駡。一天,他上山放牛時,突然,一個晴天霹靂擊中了他前面的一頭牛,牛當場斃命。他被下了一身冷汗。回家之後,一連臥床數日,反思了數日,終於明白,這是上天對他的不孝給予的警告。如若他繼續不孝,下一次雷公劈的就是他。從此以後,他開始孝順父母。也算是改邪歸正了。類似來自上天的警告也許到處都是:不忠不孝,天地不容。
  • 常識積累 | 戰國四君子
    在戰國時期,有四位有名的公子,皆因禮賢下士而聞名於世,他們分別是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時稱「戰國四君子」,亦稱「戰國四公子」。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位於戰國四君子之首。他為人仁厚並禮賢下士,因為有他的存在,讓魏國在當時的七國有一席之地。當時,趙國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因此魏國和趙國維持著不錯的關係。
  • 戰國四君子:沽名釣譽,謀國無成
  • 孟嘗君在民間是四公子之首,齊國衰落的歸因於齊國不用孟嘗君?
    所以啊,孟嘗君居然在民間是四公子之首,不敢想像,就連東周列國志裡面都把齊國衰落的原因歸因於齊國不用孟嘗君。趙武靈王純粹自己作死,怪不得別人。所以那些綽號小孟嘗的是誇還是損啊。說的馬踏黃河兩岸,鐧打三州六府,交友似孟嘗的秦瓊?邵洵美嗎?我們這啊,孟嘗君養士的地方。這樣的人為何能成為戰國四君子?成王敗寇吧。
  • 孟嘗君新傳
    春秋戰國時期,周禮天下,群雄四起,佔山為王,劃地位牢,人才自流,治國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