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戰國四公子指的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
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徵伐越來越激烈,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打仗,為了強盛自身應對外敵,各國貴族紛紛大肆招攬人才。
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之風盛行。而在當時,以養「士」著稱於當世的便是上述四個人,後人將他們四個稱之為「戰國四公子」。
今天就來說說這個所謂的戰國四公子,究竟是些什麼人?誰是真正的君子,誰又是欺世盜名之輩。
首先,咱們先從最早出場孟嘗君田文說起。
作為齊國王室出身的田文,可謂是典型的二代,之前的文章我就說過,田氏自從取代姜氏成為齊國的國王之後,對手下的大臣們是嚴防死守,生怕出現第二個田氏。
所以,齊國的國王們通常重用的都是自己田氏子弟,而田文這一支就是典型的代表,田文的父親田嬰本是齊威王小兒子,在齊威王晚年的相國,但是其人怙惡不悛,知道營私舞弊,謀取私利。
但是因為其深受齊威王的寵愛,根本無人能制,直到後來,齊宣王即位,便將其罷免驅逐回封地。
田嬰死後,田文承襲了其父親的的封邑,憑藉其富饒的封地—薛城,田文招納天下諸侯賓客以及各種流亡逃犯,還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論出身貴賤,田文對他們一視同仁。
當時,田文門下的食客達到三千多人,但是其招徠來的可全不是好傢夥。因為孟嘗君對於食客是不做甄別的照單全收,裡面的強盜罪犯可不少。
所以,司馬遷在《史記·孟嘗君列傳》中記載,
吾嘗過薛,其俗閭裡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問其故,曰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奸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矣。」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
也就說,直到漢朝時期,司馬遷經過孟嘗君的封地,發現此地方的地痞流氓格外多,問起原因,本地人說,這都是當年孟嘗君招來的所謂的「人才」。
從孟嘗君時代,司馬遷所生活的漢朝,這時間都過去快近百年來,依然還是這種風氣,可見在戰國時期,薛城百姓當年遭了多少罪。
但是對于田文來說,平民的死活都是無關緊要的,只要的自己的名聲能在天下傳播,被諸侯們認可,才是最主要的。
事實也果然如此,經過大家的吹捧,秦國的秦昭王聽說田文賢明,請他去秦國,任命為丞相,而田文也欣然赴約。
但是,此舉受到秦國大臣激烈反對,秦國大臣認為田文肯定會首先考慮齊國的利益,甚至會犧牲秦國的利益。但是從後來田文的所作所為來說,秦國的大臣們明顯是多慮了。
但是秦昭王不知道田文的為人啊,以為田文身為齊國王室必然心向齊國,於是聽從大臣們的建議,將田文等關押,準備殺死。
幸好田文靠著自己手下的雞鳴狗盜之輩得以逃出生天。而從秦國逃出經過趙國時,四公子之一的趙國平原君仰慕孟嘗君的養士之名,隆重地招待了他。
而趙國的百姓們也是紛紛過來圍觀,這個名傳天下的大牛人。但是結果卻大失所望,便說了句「以為孟嘗君是個磊落挺拔的大丈夫,原來竟然是個小個子」。
就因為這麼一句大實話,孟嘗君勃然大怒,率領自己手下的門客屠殺了好幾百人,毀了人家的一個縣,這種人不就是那種典型的作惡多端的二代嗎?
雖然沒能得到秦國的重用,但是被秦王任命為丞相的事情,還是被傳開了,所以田文返回齊國後,立刻受到了齊閔王的重用,被其王任命為丞相。
成為齊國的國相後,田文對內培植勢力,營私舞弊,對外則憑藉齊國強大的武力,率軍東徵西討伐。
隨著田文的名聲進一步提高,田文專權也進一步加強,以至於天下知有孟嘗君而不知齊王,齊湣王感受到了來自田文的威脅。
恰在此時發生了田甲挾持案,齊國貴族田甲意圖劫持齊王,因為田甲一向和孟嘗君交好,所以齊閔王一怒之下罷黜了孟嘗君,並且將其黨羽一併剷除。
對於這件事,大家都認為是齊王故意藉機生事排擠孟嘗君,我的看法卻恰恰相反,當年田氏是怎麼篡位得到齊國的,誰敢保證孟嘗君不是在有樣學樣。
而且就從孟嘗君後來的做法來看,此人也是個野心勃勃之輩,身為齊國的王族,又身居相位手握大權,不生出野心才是怪事吧?
而且為什麼偏偏是與孟嘗君交好的人做出這種謀反之舉,裡面的細節令人深思。
即便如此,齊王也只是驅逐了孟嘗君並未殺他,畢竟是同一個祖宗的一家人。但是孟嘗君是怎麼回報的?
在被齊王罷免後,孟嘗君便到了魏國,魏王對其也十分重用,任命他為相國。
而齊國,在孟嘗君之後,齊閔任命從秦國過來的呂禮為相國,因為此時的齊國正是最強盛的時候,齊閔王和秦昭王並稱東西二帝。
所以秦王便想著,藉助呂禮的關係交好齊國,兩國聯合一起討伐韓、趙、魏三國,平分天下。
而孟嘗君聽到這個消息後,立馬寫信給秦國的國相魏冉說:「我聽說秦王想要由呂禮來交結齊國,以此來平分天下,這樣做對秦國有利,卻對您不利啊!
若是齊國和秦國互相聯合去對付三晉(韓趙魏),那麼呂禮一定會兼任齊、秦兩國的相國,以便於指揮秦國和齊國的的聯軍,這樣他就威脅到了您的地位。
您不如勸說秦王去攻打齊國,而我則會派我在薛城封地上的士兵幫助您。齊國失敗後,我願意把所取得的土地送給您「。
這就是孟嘗君,為了一己之私可以毫無顧忌地出賣自己母國,況且你還是齊國的王室啊,可是真正的趙家人,這可是你祖宗的江山啊!
但是,對於孟嘗君來說,只要自己的榮華富貴才是最重要的,什麼家國情懷一文不值。
而且,後來燕國主導的樂毅五國伐齊,身為魏國相國的孟嘗君可是出了大力的,若非憑空蹦出來個田單,齊國就滅國了。
身為臣子,被君王委以重任,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但卻野心勃勃圖謀不軌,是為不忠。
主動勾結外人,背棄祖宗,是為不孝:只因一句話,便屠戮數百無辜百姓,是為不仁:為一己之私竟邀請敵人攻打自己的母國,是為不義。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竟然被美化成為禮賢下士,仗義疏財的代表,真是笑話。
還是王安石說的好,當年王安石曾寫過一篇《讀孟嘗君傳》的文章。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意思是說,世人都稱孟嘗君能夠招賢納士,所以才能從虎豹一樣兇惡的秦國逃走。但是,孟嘗君只能招納些雞鳴狗盜之徒罷了,哪裡能說是得到了賢士!
要是他能得到真正的人才,他完全可以憑藉齊國的強大力量而制服秦國,還用得著雞鳴狗盜之徒的力量嗎。
就因為他只會招納那些雞鳴狗盜之徒,所以真正的人才反而看不上他不歸附他。
還是大政治家的評價最為一針見血!
說到底,孟嘗君養士不是為了為了國家招攬人才,而是為了自己的虛名而已!其本質就是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