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壞樂崩!孟嘗君田文領銜戰國四大攪屎棍

2020-12-11 枯藤老樹文明史

春秋戰國,是一個禮壞樂崩的時代,正如孔子所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在這樣一個不講道義只講利益的時代之中,任何人都有一種朝不保夕的危機感,特別是各諸侯國的貴族們(他們是既得利益者,因此要拼命守著自己的富貴),稍不留神,就會刀斧加身,被他們的君上、臣子(田文家正是取代了姜齊,才成為了齊國的王族)、兄弟、兒子革了命,丟了江山。

因此他們也就只好用智謀代禮儀,用武力代樂舞,爭先恐後地網羅人才,以擴大自己的勢力,於是一種養「士」之風便開始風靡於華夏神州大地,由此產生了大名鼎鼎的「戰國四公子」,即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不過他們的特色特點和所作所為也使他們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戰國四大攪屎棍,他們的存在加快了周制度的瓦解和崩塌。

戰國七雄

在這裡,只講一講齊國孟嘗君那些讓人津津樂道且極具代表性的光輝事跡,也許是因為他的名氣最大,攪拌的力度也最強,在民間流傳最廣最深,堪稱一絕。

和其他名人一樣,傳聞孟嘗君田文小時候就很了不起。

有多了不起呢?了不起到剛一生下來就差點被淹死在了小池塘。

田文是五月五日出生的,這可不是一個好日子,在古人的觀念中,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百事多禁,因此被稱為「五毒日」,是傳統的不吉之期。如果在五月五日蓋房子,就會讓人禿頭,在五月五日這一天生下來的孩子,也被認為天帶「五毒」,恐怕要為家族帶來滅頂之災。

田文是小妾生的庶子,本沒什麼地位

田文在這個時候來到這個世界,可真不是一個好時候,特別是他還是小妾生的庶子,而且他爹田嬰已經有了四十多個兒子,因此他爹便狠狠地說:「不要養活他!」

還好田文的母親(是田嬰的小妾)捨不得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畢竟是自己的親骨肉),偷偷摸摸就把他給養大了,當田文長大的時候,他母親就通過田文的兄弟將田文介紹給他爹田嬰(這是他第一次見自己老爹)。

有錢人真好啊,多個兒子都不知道。

田嬰一看,立即勃然大怒,對著他母親咆哮道:「我讓你把這個孩子扔了,你竟敢私下把他養活了,這是為什麼?」

田文的母親畏畏縮縮不敢答話,田文卻立即叩頭大拜,然後反問他爹道:「您不讓養育五月五日生的孩子,到底是什麼緣故?」

孟嘗君劇照

田嬰回答說:「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長大了身子長得跟門戶一樣高,會貽害家族的。」

田文一聽,覺得這話明顯站不住腳,於是便反駁道:「那麼請問,人的命運是由上天授予呢?還是由門戶授予呢?」

田嬰無法作答。

田文繼續說道:「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您何必憂慮呢?如果是由門戶授予的,那麼只要加高門戶就可以了,誰還能長到那麼高呢?」

田嬰又無法作答,只好以強權鎮壓,厲聲喝道:「你不要再說了!」

沒過多久,田文找準時機對田嬰說:「您擔任齊國宰相執掌國家大權,到如今已經歷經三代君王了,可是在您的管理下,齊國的領土沒有增加,國力沒有增強,您自己的財產卻積蓄了千萬之金,儘管如此,您的門下也仍然看不到一位賢能之士。我聽說,將軍的門下必出將軍,宰相的門下必有宰相。現在您的姬妾可以踐踏綾羅綢緞,而賢士卻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僕女奴有剩餘的飯食肉羹,而賢士卻連糠菜也吃不飽。現在您還只知道積累金錢,想留給那些連稱呼都叫不上來的人,卻忘記了國家在諸侯中一天天失勢的現實。我私下裡覺得您的做法很是奇怪。」

孟嘗君劇照

上面這段應該就是精髓中的精髓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的或者有人希望我們看出的大概有兩點,一是田文從小便有了當「戰國四公子」的天賦,既養「士」,既知道為什麼要養,又知道具體要怎麼養,這便預示了這個孩子的不凡,二是田文從小便熱愛自己的國家,屬於地地道道的愛國少年,小小年紀,就擔憂國家在諸侯中一天天失勢,希望自己的父親能力挽狂瀾。

可實際上呢,長大了,繼承了田嬰封邑的孟嘗君,卻只是個貪圖富貴的俗不可賴的角色,秦國用高官厚祿誘惑他,他竟然執意要拋下自己的國家,跑到秦國去做大官,只是被手下人左勸右勸,好不容易才打消了去秦國的念頭,當然打消去秦國念頭的,自然不是什麼愛國之類的廢話,而是「今秦,虎狼之國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還,君得無為土禺人所笑乎?」,這是真實的利害關係分析。當然後來他還是夢想成真,去秦國做了相國,只不過不見容於秦國的既得利益集團,被人陷害,只好灰溜溜地夾著尾巴溜出了秦國 ,為此還創造了雞鳴狗盜這一個充滿傳奇和趣味性的成語,也算是為中華文化貢獻了一份力量吧。

孟嘗君劇照

攪屎棍孟嘗君還很殘暴很暴戾,戾氣很重。一次孟嘗君經過趙國,趙國平原君以禮相待(畢竟同為四公子,惺惺相惜),他卻因為趙國百姓嘲笑他短小不魁梧(大概不是誇他短小精悍,不然也不至於氣急敗壞),竟然怒髮衝冠,一連殺掉了數百人,毀了一個縣才揚長而去。這是什麼作風?這是土匪作風,也只好說他是攪屎棍了,因為他不僅僅攪得民間雞飛狗跳,也攪得國家血雨腥風。

話說重新回到齊國做宰相的孟嘗君,事業蒸蒸日上,如日中天,因此受到了齊湣王的猜忌,孟嘗君害怕,二話不說,撒腿就跑,一口氣跑到了魏國,做了魏國的宰相,然後又與西邊的秦國、趙國聯合,幫助燕國攻打並戰敗了自己的國家齊國,就這樣他聯合外國將自己的國家攪得那叫一個亂七八糟、天昏地暗。

孟嘗君

這樣的戰國公子難道還不是時代的攪屎棍嗎?

至於至今傳為美談的雞鳴狗盜,其實也並沒有什麼閃光點,正如王安石所說:「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呼!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難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是啊,雞鳴狗盜之徒罷了,又怎麼能稱之為士呢!

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就幫忙點個讚,評個論,加個關注,鼓勵一下唄。以後小編會多多的給各位老爺奉送更加精彩的歷史類文章哦。

相關焦點

  • 欺世盜名、國之大奸——戰國四大公子之孟嘗君田文
    孟嘗君田文山東諸侯為了抵制強秦的侵略,形成了很多禮賢下士搜羅天下英才,為國舉賢輔佐君王的貴族團體。「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其中最出名的就屬戰國四公子。孟嘗君田文孟嘗君田文,戰國時期齊國宗室大臣,他的父親田嬰是齊威王田因齊的最小的兒子。公元前311年,齊宣王田闢疆命弟弟田嬰擔任宰相(長達十一年)。
  • 戰國四公子—孟嘗君篇,一個被美化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
    所謂的戰國四公子指的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 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徵伐越來越激烈,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打仗,為了強盛自身應對外敵,各國貴族紛紛大肆招攬人才。
  • 孟嘗君田文:門客上千,善用雞鳴狗盜之徒,是偽君子還是真小人?
    回望戰國時代,有這麼幾個人,他們身居高位,卻能禮賢下士,竭力招攬人才為己所用,他們麾下門客眾多,運籌帷幄,在風雲變幻的戰國時代,他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戰國四公子」中,孟嘗君田文無疑在歷史上留下了更加廣為流傳的故事,但是對於他的評價,歷史上卻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真君子,也有人說他是小人。
  • 孟嘗君田文
    孟嘗君田文
  • 「名人百科」招賢養士、雞鳴狗盜的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田文
    -前279年),媯姓,田氏,名文,中國戰國四公子之一。齊國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的異母弟弟,曾於齊威王時擔任軍隊要職,於齊宣王時擔任宰相,封於薛(今山東滕州東南官橋張汪一帶),權傾一時。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是為孟嘗君,以廣招賓客,食客三千聞名。
  • 秦昭王邀孟嘗君田文入秦,為何第一次拒絕,第二次同意之後卻出逃
    孟嘗君田文,是戰國四公子之一。雖然為齊國人,但是卻入秦為秦相,而且還是秦昭王翹首以盼的。但是擔任秦相沒多久,就不得不使用"雞鳴狗盜"之法才逃離秦國。這又是為何呢。身世孟嘗君田文,是齊國靖郭君田嬰的兒子。但是這個田嬰有四十多個兒子。而不巧的是田文還是小妾生的。田文是五月五日生的。田嬰覺得五月生的孩子"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就是說身高和門戶一樣高,對父母不利。
  • 讀二十四史——《史記》176:戰國四公子之孟嘗君——出身
    進入戰國時代以後,各諸侯國中卿的地位上升,逐漸奪去了諸侯的很多權力。到戰國末期,卿地位也開始下降,大夫和士地位上升,貴族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竭力網羅士人,而各種士也依附貴族獲取功名富貴。這樣,諸侯國中出現了以養「士」而著稱的戰國四公子(亦稱戰國四君子),即齊孟嘗君、趙平原君、魏信陵君和楚春申君。孟嘗君名田文,他的父親是靖郭君田嬰。田嬰是齊威王的少子,齊宣王的庶弟。田嬰從齊威王時起就任職用事,與成侯鄒忌及將軍田忌帶兵救韓伐魏。後來成侯與田忌爭寵,成侯陷害田忌,田忌害怕,就偷襲齊國邊境的城邑,未勝,便逃亡離開齊國。
  • 《水滸傳》柴進還有個「小孟嘗」的綽號是怎麼來的?
    梁山好漢第十位「小旋風」柴進,在滄州時還有一個一個「小孟嘗」的綽號。今天說一說他這個綽號是什麼意思!先說說這個孟嘗君是誰?孟嘗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這「四公子」分別是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
  • 常識積累 | 戰國四君子
    在戰國時期,有四位有名的公子,皆因禮賢下士而聞名於世,他們分別是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時稱「戰國四君子」,亦稱「戰國四公子」。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位於戰國四君子之首。他為人仁厚並禮賢下士,因為有他的存在,讓魏國在當時的七國有一席之地。當時,趙國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因此魏國和趙國維持著不錯的關係。
  • 齊國名將匡章四戰四勝,改變戰國格局,為何名聲不及戰國四大名將?
    這是《千字文》中宣揚戰國四大名將功績的經典語錄,他們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他們都生活在秦強而六國皆弱的時代,已處於戰國末期。但戰國初期的名將未必比他們差,齊國名將匡章更是四戰四勝,且每戰都改變了戰國格局,未能在史書上獲得濃墨重筆實在可惜。
  • 戰國時期的封侯與封君,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封君體系是戰國時期一個比較流行的封爵體系,在戰國之前,特別是西周時期,其爵位體系是嚴格按照天子、諸侯、卿大夫這麼一個金字塔結構來的,基本就是周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往下分,這樣構成一個從屬關係。
  • 作為「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事實上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戰國是個劇烈變化的時期,發生了許多兼併戰爭,造成了兼併的諸侯國內,有大量人才「失業」;而強大的諸侯國為了自己繼續開拓,增強競爭力,對於人才,有巨大的需求。田嬰先是讓田文主持家政,接待賓客,小試牛刀;後來因出色的「工作」能力,賢名在外,田嬰便將田文立為世子;田嬰去世後,田文繼承了爵位,是為孟嘗君。其中「嘗」取自田文最初分封的嘗邑,「孟」是家中排行的老大,在這裡很可能是說田文延續了魏文侯、齊威王的做法,在戰國四公子中最早養門客。
  • 孟嘗君田文有數千門客,為何慘遭滅門之禍?威脅到兩代齊王的地位
    在隋唐小說當中,我們常常稱呼秦瓊為小孟嘗,有個小孟嘗,自然也就有個大孟嘗。這個大孟嘗便是田文,他是戰國四公子之一。戰國四公子分別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以及趙國的平原君趙勝。
  • 戰國時期的孟嘗君是欺世盜名之輩嗎?
    孟嘗君這個人,是擔不起「君子」之名的,不過話說回來,春秋戰國時代,沒有愛國主義教育,大家為了抱負和前途跑到其他國家做官,然後反過來打自己國家的事情並不罕見,魏國人才諸如商鞅、張儀之類跑到秦國反過來幹魏國就是個典型事例。
  • 彈劍作歌、薛國市義、狡兔三窟,這些典故主人公都是孟嘗君一門客
    提到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田文,都知道他有著「俠義」、「仁愛」的名聲,善養士,號稱有三千門客。但是說到這個馮諼,可能一時想不起來他是誰。李白曾經在《行路難》中寫過一句詩: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趁情。
  • 大名鼎鼎的戰國四公子中,哪位最名不副實?哪位最出類拔萃?
    如果非要在戰國四公子中找一個最差勁的,那非孟嘗君田文莫屬。最優秀的,筆者認為是信陵君魏無忌。孟嘗君是唯一一個將自己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的「公子」在公元前321年,孟嘗君田文就已名動天下,因此,他在戰國四公子中,是名副其實的前輩。但出道最早,並不代表最優秀。
  • 「戰國四公子」誰的結局最慘?
    戰國四公子指的是,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四公子都是禮賢下士的人,養著幾千門客,
  • 按照禮壞樂崩的標準,今天什麼現象算是禮壞樂崩?
    禮壞樂崩這個成語,最早的出處是《論語》陽貨篇。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禮壞樂崩這個成語的意思解釋是: 禮教的規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現在人們喜歡在禮教前面加上封建二字,這樣禮教也就變成了需要推翻和打倒的東西,禮壞樂崩也就不是什麼大事,甚至不是什麼壞事。也可以這樣說,現在的人對禮壞樂崩沒有當回事。人們對禮和樂的理解正確嗎?大多數人都是理解錯誤的,包括孔子的很多學生,所以孔子才會發出這樣的感嘆。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戰國四公子都是沽名釣譽之輩?
    春秋戰國之時,養士之風盛行。所謂「養士」,即是指各諸侯、貴族,招攬人才的手段,《吳越春秋》有言:「幸蒙諸大夫之策,得返國修政,富民養士。」在當時,不論是學士、方士、策士,或是術士、食客、遊俠等,只要有一技之長,都可以投靠諸侯、貴族的門下,成為他們供養的門客。
  • 戰國時期最強的一個小國, 遠勝戰國七雄, 全部由武林高手組成!
    戰國時期,中原大地動蕩不安,七雄相爭。在戰國七雄中,以秦國和齊國為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