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邀孟嘗君田文入秦,為何第一次拒絕,第二次同意之後卻出逃

2020-12-16 東東讀史

孟嘗君田文,是戰國四公子之一。雖然為齊國人,但是卻入秦為秦相,而且還是秦昭王翹首以盼的。但是擔任秦相沒多久,就不得不使用"雞鳴狗盜"之法才逃離秦國。這又是為何呢。

身世

孟嘗君田文,是齊國靖郭君田嬰的兒子。但是這個田嬰有四十多個兒子。而不巧的是田文還是小妾生的。

田文是五月五日生的。田嬰覺得五月生的孩子"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就是說身高和門戶一樣高,對父母不利。田嬰告訴田文的母親不要養活田文,但是田文的母親不捨得,還是將田文撫養成人。

長大後,田嬰知道了這件事,很是生氣。田文則反問父親,人的命運是上天授予的還是門戶授予的。田嬰無言以對。田文則繼續說,如果說是上天授予的,那沒什麼可擔心的,因為人為控制不了,如果是門戶授予的,那就把門戶修高點,而人又不可能長得很高。這樣田嬰才作罷。

賢明

田文勸諫父親要勤儉,體諒民眾生活。田嬰覺得田文比其他兒子能幹。就讓他主持家政,接待賓客。賓客往來不斷,日益增多。田文的名聲越來越大,田嬰也就把田文立為太子,田嬰死後,田文繼承了爵位。

田文繼承了爵位和封地。更是招攬各國的能人異士。他所展覽的有賓客,有犯罪的人,有逃亡的人。田文對他們都是禮遇有加,沒有因為他們的出身而對他們有所芥蒂。所以才有了"人人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

拒絕秦昭王

孟嘗君田文的名聲享譽諸侯,秦昭王當初剛親政不久。

公元前300年,秦國派涇陽君入齊作人質,秦昭王請求見孟嘗君。而齊國的齊湣王也是剛繼位,可能君臣有些嫌隙。孟嘗君田文聽到這個消息,便準備去秦國。

這時他手下一個叫蘇代的賓客用了木偶人和土偶人的比喻。雨水到來。土偶人化為泥土,重歸土地,而木偶人隨波逐流,失去了自己的位置。

孟嘗君田文覺得很有道理,去了秦國就如同木偶人一樣,失去了根本。便拒絕了秦昭王。

二次入秦

涇陽君在齊國作人質,齊湣王不好得罪秦國,於次年將涇陽君護送回了秦國,而田文也在護送隊伍中到了秦國。

秦昭王見到了翹首以盼的孟嘗君田文,便立即拜他為秦相。

雞鳴狗盜

然而秦國國內勢力紛雜,田文作秦相時間很短。秦昭王的臣子勸他"田文是齊王的同宗,他擔任秦國的宰相,那謀劃事情必定先替齊國打算,然後才考慮到齊國。"這也是秦昭王擔憂的。但是秦昭王是個狠角色,"得不到就要毀掉"於是,他囚禁了田文,打算殺了他。

田文自然要想法自保,他想通過賄賂秦昭王的寵妾獲救。這個寵妾想要田文的白色狐皮裘。但是這個狐皮裘只有一件已經獻給了秦昭王。這時候田文之前的賓客擅長偷盜,便潛入宮中將其偷出,而後獻給了寵妾。這樣寵妾才替田文說情,解除了田文的囚禁。

田文獲釋之後,馬不停蹄就出了城。秦昭王越想越後悔,便派人追。

田文到了函谷關。當時函谷關規定是雞鳴才放來往的客人。這時田文手下一個人擅長雞鳴,便學著公雞打鳴,附近的雞也隨著叫了起來。田文一行人也能提早出函谷關,防止了秦昭王派出的人的追殺。

田文入秦,九死一生。若不是他能禮賢下士,那在他被追殺的時候不會有那麼多人追隨。而戰國時期,有才能的人,有些人能功成名就,有些人卻因為別人的嫉賢妒能而慘遭殺戮。

相關焦點

  • 孟嘗君新傳
    這個消息傳開後,很多門客都視孟嘗君為親人。       秦昭王聽說孟嘗禮賢下士,想招孟嘗君事秦,先派涇陽君到齊國作人質,孟嘗君便想事秦。       一個叫木偶的人說:今秦,虎狼之國也,君到秦,可能就回不來啦!孟嘗君便作罷。齊泯王第二十五年同意秦昭王請孟嘗君為秦相。
  • 欺世盜名、國之大奸——戰國四大公子之孟嘗君田文
    歷經兩次徹底變法,秦國府庫充實帶甲百萬,數次東出開疆拓土,「虎狼之秦」成為中原諸國頭頂無法驅散的陰雲,「黑色鐵騎」成為城破家亡的象徵。孟嘗君田文山東諸侯為了抵制強秦的侵略,形成了很多禮賢下士搜羅天下英才,為國舉賢輔佐君王的貴族團體。「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其中最出名的就屬戰國四公子。
  • 孟嘗君田文
    孟嘗君田文
  • 戰國四公子—孟嘗君篇,一個被美化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
    首先,咱們先從最早出場孟嘗君田文說起。 作為齊國王室出身的田文,可謂是典型的二代,之前的文章我就說過,田氏自從取代姜氏成為齊國的國王之後,對手下的大臣們是嚴防死守,生怕出現第二個田氏。
  • 孟嘗君田文有數千門客,為何慘遭滅門之禍?威脅到兩代齊王的地位
    田文知道,光靠爹的賞識根本沒用,因為母親是小妾,沒有繼承權。為了爭取到繼承權,田文開始各種籠絡賓客,讓大伙兒對他個個豎起大拇指。在眾人的支持下,田文果然繼承了田嬰的爵位家業,因為他們家的封地在薛邑,所以他又被稱之為薛公。一、田文到底有多麼會做人?
  • 馮諼焚券市義,孟嘗君狡兔三窟
    孟嘗君本名叫田文,父親是郭靖君田嬰,公元前323年,田嬰去世,田文繼承爵位,被封為孟嘗君。孟嘗君是我們所熟知的戰國四公子之首,另外三位分別是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四公子的共同愛好就是養士,而開養士風氣之先的就是孟嘗君。
  • 戰國時期,東方列國先後五次合縱攻秦,兩勝一敗、兩次無功而返
    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就此失敗。第二次:齊、韓、魏、趙、宋五國合縱,攻破函谷關秦國雖取得了上述戰爭的勝利,但當時秦國面臨的局面卻相當危險,一個處理不慎,「商鞅變法」以來的成果,或許就會毀於一旦。因此,為了避免引起列國更為劇烈的反彈,重蹈先前的危機,秦國開始將戰略重心放在了南北兩端。
  • 孟嘗君與門客馮驩的春秋大義
    孟嘗君時相齊,封萬戶於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錢於薛,歲餘不入,貸錢者多不能與其息,客奉將不給。孟嘗君憂之,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於薛者?」孟嘗君乃進馮驩而請之曰:「賓客不知文不肖,幸臨文者三千餘人,邑入不足以奉賓客,故出息錢於薛。薛歲不入,民頗不與其息。今客食恐不給,願先生責之。」馮驩曰;「諾。」辭行,至薛,召取孟嘗君錢者皆會,得息錢十萬。乃多釀酒,買肥牛,召諸取錢者,能與息者皆來,不能與息者亦來,皆持取錢之券書合之。齊為會,日殺牛置酒。酒酣,乃持券如前合之,能與息者,與為期;貧不能與息者,取其券而燒之。
  • 大秦帝國背後,山東六國五次「合縱攻秦」,真有傷及秦的實力嗎?
    今天,借著《大秦賦》熱播,咱們來聊一聊,從惠文王起,至秦王政時代,山東六國的五次大規模「合縱攻秦」。【1】第一次合縱,發生在公元前318年,秦惠文王時代,策動人是被稱為「犀首」的公孫衍。之後眼看著短期內沒有希望取勝,每天還要消耗著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不得不主動求和。但秦軍豈肯就此罷休?次年,秦國聯合齊國,從東西兩個方向對韓、趙、魏發起猛攻。最終,秦軍在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大敗三國聯軍,殲敵八萬兩千人,齊軍也在觀澤一帶擊敗了趙魏聯軍。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在中原戰場上失敗很徹底。
  • 「名人百科」招賢養士、雞鳴狗盜的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田文
    各諸侯國都派人來請求田嬰立田文為太子,田嬰答應下來。田嬰去世後,追諡靖郭君。田文果然在薛邑繼承了田嬰的爵位。這就是孟嘗君。孟嘗君在薛邑,招攬各諸侯國的賓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歸附了孟嘗君。孟嘗君寧肯捨棄家業也給他們豐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賢士無不傾心嚮往。他的食客有幾千人,待遇不分貴賤一律與田文相同。
  • 權臣李斯的發跡史:自楚入秦,他為何不向嬴政自薦卻投靠呂不韋?
    這位自楚入秦的遊士擁有奇怪的仕宦履歷:他的前輩商鞅、範雎、蔡澤都是想方設法向秦王自薦,以圖獲取重用。但李斯入秦之後卻沒向嬴政報到而是徑直投靠了大權臣呂不韋。這個選擇的背後,究竟隱藏著秦國的政壇的什麼玄機呢?
  • 彈劍作歌、薛國市義、狡兔三窟,這些典故主人公都是孟嘗君一門客
    一年之後,孟嘗君因為要養很多門客,但是食邑又太少,就向自己封地「薛國」的臣民放貸,現在到了收租的時候了,於是就派無所事事的馮諼前去收租。這是馮諼第一次為孟嘗君辦事。馮諼回來之後,第一次展露了自己的智慧。他對孟嘗君講,在這個時代裡,人口就是生產力,想要有更多的財富,就必須有足夠的人口和土地。往年的債務,如果還得起的人自然不必擔心,那些還不起的人,如果一定要他們還債,最大的可能就是這些人逃離薛國。
  • 秦昭王為國謀良相,不惜與楚國絕盟,章臺戲耍楚王
    一日兩秦公子 手持竹簡跌跌撞撞趕入鹹陽宮面見秦王。先前秦王一直仰慕齊國孟嘗君之賢明,有意邀之入秦為相,於是便派兩秦公子入齊拜會,生為齊國王族的孟嘗君現今也是齊國之相,得之秦王的仰慕之情與盛情邀請心中不由幾分感動,為了齊秦兩國之友誼便應允,可楚齊兩國乃仇敵,若要入秦非「斷楚盟齊」不可,這是入秦需有的條件。
  • 種田文:因心魔身隕的陸堯睜開眼,發現重回三百年前,重活一次!
    孟嘗君田文憑雞鳴狗盜之食客逃離秦國後,領齊、韓、魏三國之軍合縱攻秦,大軍連克數城,已是遙望函谷關。不過,這麼大的事件似乎與秦國邊境小小戎衛沒什麼關係。秦、韓、楚三國交界處的一座秦國戎衛營,秦楚大戰之後,這裡傷兵滿營,真正完好無損的不超過三成。(點擊書籤免費閱讀)《逍遙夢路》劇情簡介:深山宅男,一路種種田,養養魚,做做夢,順帶悠閒成長的故事。咦?
  • 荀子入秦
    此時的齊國正好要補充大夫的缺額,荀子因此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然而,由於荀子的學說與當時齊國的風氣格格不入,齊國便有人藉此毀謗荀子。隨後,荀子便離開了齊國。荀子離開齊國後,來到了楚國。楚國的相國春申君早就聞知荀子的賢名,便任命其為蘭陵令。有人因此對春申君說:「商湯有七十裡之地,周文王有百裡之地,就能夠稱王奪取天下,現在封給荀子百裡的土地,楚國可就危險了啊。」
  • 【古文觀止】:王安石《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zú)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