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到底都有些什麼作為?下場又如何?

2020-12-26 三匠畫片

孟嘗君的主要事跡可分為三大塊。

第一他好客養士是出了名的,恐怕在所有戰國四公子中都是最突出的一個。因為養士「上癮」的程度不在多也不在精,而在於"不挑"。雖說信陵君養了三千,孟嘗君也不過養一千多人,但明顯信陵君禮賢下士那一套是跟當時在魏國做丞相的孟嘗君學來的。

孟嘗君養士那才是真正的"不挑",比如馮諼,本來就是一窮漢,聽說孟嘗君好客就去碰碰運氣,穿著破衣爛衫和草鞋就去了。孟嘗君見新人第一句話一般是大駕光臨有何指教,其實就是第一道考題,看看對方能說出什麼經天緯地的話,或者起碼能說出對自己有用的話。結果馮諼就一句"我聽說你好養士,我太窮,就是來吃飯的"。孟嘗君二話不說就將其收留了,這是遠見卓識麼?完全沒必要把古人想的那麼神奇,孟嘗君當時根本看不出馮諼有啥本事,就是單純的"你來我就養"而已。

第二大塊是孟嘗君在齊國任丞相期間的遠交近攻,跟後來秦國的遠交近攻套路一樣,但孟嘗君這個有點早了,而且也為後來秦國能實現"秦齊交好"打下了基礎。孟嘗君的攻擊目標是北邊的燕和南邊的楚,跟著他做"小弟"的,是魏國和韓國。但結果是打贏了楚國,魏、韓都得到了新的土地,齊國什麼好處都沒有;打贏了燕國,魏、韓又一次增強了國力,齊國還是什麼都沒得到。

最後孟嘗君終於打算施行遠交近攻的最後一步,也就是把那個遠交「撕破臉」的時候,卻生怕中間的魏、韓無限做大,地處最東邊的齊國還是什麼都得不到,而放棄了聯合魏國、韓國攻打秦國的念頭。

再過些年,到公元前298年的時候,孟嘗君想法又轉變過來,認為無論如何都要攻秦,於是帶著魏、韓一直打到函谷關,逼得秦王求和為止。果然,這次對秦的重大勝利,獲利最大的還是魏、韓。因為他倆緊挨著秦,原先早就被秦入侵過多次,也丟了不少土地和城池,這下跟著孟嘗君率領的齊國軍隊打了勝仗,算是都撿回來了。

第三大塊是被齊王猜忌被迫來到魏國做丞相期間。像這種以前三番五次帶著魏國打勝仗的人物,能有機會逃到這裡,魏王自然是欣喜加重用。在此期間孟嘗君主要就是在報復齊國,在燕國攻齊期間,孟嘗君讓魏聯合秦、趙一起加入,對齊國進行了最有力的一次痛擊。

魏昭王去世後,由於新任魏王也像當年齊王一樣,覺得孟嘗君在自己手下是不是權勢太大了,開始猜忌,最後找個理由又把孟嘗君給貶了。兩次在兩個國家擔任丞相,總是打勝仗的情況下突然被貶,這讓孟嘗君徹底心灰意冷。

新的齊王繼位後曾打算再次請孟嘗君出山,可是孟嘗君卻選擇從此中立於諸侯。也就是說在自己的齊國封地薛這個地方搞起了自治。他在世期間沒人敢碰他,但去世後,他曾經輔佐過的兩個國家齊和魏,聯合起來把薛給滅了。

相關焦點

  • 作為「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事實上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稷下學宮戰國四公子中的孟嘗君,名叫田文,是田嬰的小兒子,而田嬰又是齊威王的小兒子。齊威王非常喜歡田嬰,不僅讓其出任相國、大將軍,而且還給了薛城,作為封地。其中「嘗」取自田文最初分封的嘗邑,「孟」是家中排行的老大,在這裡很可能是說田文延續了魏文侯、齊威王的做法,在戰國四公子中最早養門客。
  • 孟嘗君在民間是四公子之首,齊國衰落的歸因於齊國不用孟嘗君?
    現代很多老闆企業家喜歡那個千金買骨的故事,但是你真要買的是千裡馬的骨頭倒好,如果聘用的都是雞鳴狗盜之徒,千裡馬到門口來一看就知道你這個老闆是什麼層次了,扭頭就走。最可惜的就是信陵君了吧,孟嘗君這麼差勁,怎麼老看到電視劇上有什麼古有孟嘗君食客三千啊,禮賢下士什麼的正面形象啊。
  • 戰國四公子都是哪幾個人?他們最終的結局怎麼樣?
    魏信陵君魏無忌、楚春申君黃歌、齊孟嘗君田文、趙平原君趙勝,是為戰國四公子。以德才論,信陵君第一,春申君次之,孟嘗君第三,平原君居末。魏公子信陵君,本名魏無忌,魏安嫠王之弟。因受封於信陵(今河南寧陵),故稱信陵君。
  • 戰國四君子:沽名釣譽,謀國無成
    司馬光認為,孟嘗君養士是在樹立私人小恩,是為了一己私利,並不能為國為民謀求福祉。孟嘗君的養士行為實際上是在搞小團體,營造一己私利罷了。幾千名食客常聚於孟嘗君門下,這些人都覺得孟嘗君和自己的關係非常鐵,我們可以想見,孟嘗君的名聲想不傳遍天下都難。「士」為中國古代四民之首。
  • 戰國四公子—孟嘗君篇,一個被美化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
    而在當時,以養「士」著稱於當世的便是上述四個人,後人將他們四個稱之為「戰國四公子」。 今天就來說說這個所謂的戰國四公子,究竟是些什麼人?誰是真正的君子,誰又是欺世盜名之輩。 首先,咱們先從最早出場孟嘗君田文說起。
  • 大名鼎鼎的戰國四公子中,哪位最名不副實?哪位最出類拔萃?
    如果非要在戰國四公子中找一個最差勁的,那非孟嘗君田文莫屬。最優秀的,筆者認為是信陵君魏無忌。孟嘗君是唯一一個將自己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的「公子」在公元前321年,孟嘗君田文就已名動天下,因此,他在戰國四公子中,是名副其實的前輩。但出道最早,並不代表最優秀。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戰國四公子都是沽名釣譽之輩?
    其中,「養士」最出名的當屬戰國四公子,即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這四人養士的數量最多,名望也最好,在當世都被認為是禮賢下士、謙恭待人的君子,故亦稱其為「戰國四君」。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戰國四公子皆養士數千人,名聲在外,勢力龐大,是當世舉足輕重的人物。
  • 最終還是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戰國四公子的結局,儘是不如意
    戰國四公子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男團F4,他們不一定長的帥,但多金,又是高門貴族;他們不一定很能打,但是急公好義,備受時人推崇。四公子名望之高甚至蓋過了各自國家的王,這便是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
  •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顏值控、唯利君、心機婊,唯有一位不與之苟同
    戰國風雲戰國四公子,號稱戰國「軍政界的四大天王」,他們或文韜武略,或功勳累累,多少文人武將終其一生也無法望其項背。「雞鳴狗盜」的故事,可謂是盡人皆知,孟嘗君的門客魚龍混雜,多為三教九流之輩,卻救了他的命。
  • 欺世盜名、國之大奸——戰國四大公子之孟嘗君田文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其中最出名的就屬戰國四公子。他們尊賢重士,為國舉賢,多次「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們的賢名也因此舉世聞名、千古流傳。但是北宋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名相)為什麼卻認為「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
  • 戰國四公子禮賢下士,他們的最後結局如何?一個比一個死的慘
    自從步入戰國時代後,秦國的優勢逐漸體現了出來,其他6國貌似都不是其對手。然而齊、趙、魏、楚這4國卻有人奮發圖強,他們分別為孟嘗、平原、信陵、春申這4位貴公子。這4人屬於貴族出身,個個散盡家財收留人才,幾乎養了幾千門客,而且也都演繹出了不少的故事。那麼這4位公子的最後結局如何呢?
  • 身為齊國人的孟嘗君,為何集結五國伐齊始末?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田文,擔任過秦國、齊國和魏國三個國家的相國,曾經聯合韓魏擊敗過楚秦,一生也是戰功顯赫,手下門客三千。一時間,戰國都在流傳著他的傳說,甚至出現了天下只有孟嘗君而不知有齊王的情況,這是好事也是壞事。
  • 同是戰國四公子,為何只有信陵君名副其實?軍事才能,為國奉獻
    導語:同是戰國四公子,為何只有信陵君名副其實?從為國貢獻和軍事才能,分析戰國四公子只有信陵君名副其實戰國風雲,諸侯爭霸,戰爭頻繁,這是一個大爭的時代,人們都說時勢造英雄,都說亂世知奸雄,在那樣一個爭端頻繁的年代裡,名揚天下的人不在少數,他們有的人是純粹的布衣之士,憑著自己的才華和學問名揚天下,比如說商鞅、張儀、蘇秦、範雎等等,這些人都有著自己的學說主張,都通過自己的才華改變了戰國時代的格局;
  • 怎麼看孟嘗君食客三千?
    不妨舉幾個例子做對比:十六國時期羯人石勒建國,以羯人為「國人」;北魏雄踞中原,以鮮卑人為「國人」;元朝入主中原,以蒙古人為「國人」;清朝入主中原,以旗人為「國人」。從這幾個例子就能看出,國人到底是啥東西了。就像元朝的蒙古人也可能淪為屁民,清朝的旗人也可能淪為窮鬼一樣。周朝的「國人」不幸經歷了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一個個都喪失了壟斷人事選舉和軍事立功的特權,從原先的貴族變成了「庶人」。
  • 讀二十四史——《史記》176:戰國四公子之孟嘗君——出身
    進入戰國時代以後,各諸侯國中卿的地位上升,逐漸奪去了諸侯的很多權力。到戰國末期,卿地位也開始下降,大夫和士地位上升,貴族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竭力網羅士人,而各種士也依附貴族獲取功名富貴。這樣,諸侯國中出現了以養「士」而著稱的戰國四公子(亦稱戰國四君子),即齊孟嘗君、趙平原君、魏信陵君和楚春申君。孟嘗君名田文,他的父親是靖郭君田嬰。田嬰是齊威王的少子,齊宣王的庶弟。田嬰從齊威王時起就任職用事,與成侯鄒忌及將軍田忌帶兵救韓伐魏。後來成侯與田忌爭寵,成侯陷害田忌,田忌害怕,就偷襲齊國邊境的城邑,未勝,便逃亡離開齊國。
  • 「名人百科」招賢養士、雞鳴狗盜的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田文
    【名人簡歷】孟嘗君(?-前279年),媯姓,田氏,名文,中國戰國四公子之一。齊國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的異母弟弟,曾於齊威王時擔任軍隊要職,於齊宣王時擔任宰相,封於薛(今山東滕州東南官橋張汪一帶),權傾一時。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是為孟嘗君,以廣招賓客,食客三千聞名。
  • 雞鳴狗盜、毛遂自薦,這些成語都與戰國時期一個風氣有關
    最初的時候,「士」作為「四民(士農工商)」之一,指的是「學習道藝」的人,西周時期,「士」被劃入最低級的貴族階層,而春秋末年之後,「士」的含義更加寬泛起來,成為一種在知識、技藝或個人品德方面有過人之處的人群的統稱,從「士可殺不可辱」,「禮賢下士」這些詞語的產生,也可窺見一斑。
  • 戰國時期最強的一個小國, 遠勝戰國七雄, 全部由武林高手組成!
    秦王與齊王各自立為東帝和西帝,但一山不容二虎,齊國與秦國都想一統天下,因此兩國也在競爭。可是這中途齊國內部卻出現了問題,而這一切都來源於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孟嘗君田文是齊國貴族,他的父親是齊威王的小兒子田嬰,但是田文幼時的日子並不好過,他不過田嬰四十多個孩子中的一個,還是最不起眼的那種,而母親也只是卑微的賤妾。所以這個兒子對于田嬰來說可有可無。
  • 戰國四公子之魏國魏無忌
    因其四人都是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之人(註:除春申君以外,其餘三人皆是君王后代),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亦稱戰國四君)。信陵君魏無忌:仁而下士(+),勸阻魏王伐韓(+),魏齊自剄(-),       竊符救趙(+),返魏拒秦(+),憂讒自毀(0);
  • 孟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