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嘗君的主要事跡可分為三大塊。
第一他好客養士是出了名的,恐怕在所有戰國四公子中都是最突出的一個。因為養士「上癮」的程度不在多也不在精,而在於"不挑"。雖說信陵君養了三千,孟嘗君也不過養一千多人,但明顯信陵君禮賢下士那一套是跟當時在魏國做丞相的孟嘗君學來的。
孟嘗君養士那才是真正的"不挑",比如馮諼,本來就是一窮漢,聽說孟嘗君好客就去碰碰運氣,穿著破衣爛衫和草鞋就去了。孟嘗君見新人第一句話一般是大駕光臨有何指教,其實就是第一道考題,看看對方能說出什麼經天緯地的話,或者起碼能說出對自己有用的話。結果馮諼就一句"我聽說你好養士,我太窮,就是來吃飯的"。孟嘗君二話不說就將其收留了,這是遠見卓識麼?完全沒必要把古人想的那麼神奇,孟嘗君當時根本看不出馮諼有啥本事,就是單純的"你來我就養"而已。
第二大塊是孟嘗君在齊國任丞相期間的遠交近攻,跟後來秦國的遠交近攻套路一樣,但孟嘗君這個有點早了,而且也為後來秦國能實現"秦齊交好"打下了基礎。孟嘗君的攻擊目標是北邊的燕和南邊的楚,跟著他做"小弟"的,是魏國和韓國。但結果是打贏了楚國,魏、韓都得到了新的土地,齊國什麼好處都沒有;打贏了燕國,魏、韓又一次增強了國力,齊國還是什麼都沒得到。
最後孟嘗君終於打算施行遠交近攻的最後一步,也就是把那個遠交「撕破臉」的時候,卻生怕中間的魏、韓無限做大,地處最東邊的齊國還是什麼都得不到,而放棄了聯合魏國、韓國攻打秦國的念頭。
再過些年,到公元前298年的時候,孟嘗君想法又轉變過來,認為無論如何都要攻秦,於是帶著魏、韓一直打到函谷關,逼得秦王求和為止。果然,這次對秦的重大勝利,獲利最大的還是魏、韓。因為他倆緊挨著秦,原先早就被秦入侵過多次,也丟了不少土地和城池,這下跟著孟嘗君率領的齊國軍隊打了勝仗,算是都撿回來了。
第三大塊是被齊王猜忌被迫來到魏國做丞相期間。像這種以前三番五次帶著魏國打勝仗的人物,能有機會逃到這裡,魏王自然是欣喜加重用。在此期間孟嘗君主要就是在報復齊國,在燕國攻齊期間,孟嘗君讓魏聯合秦、趙一起加入,對齊國進行了最有力的一次痛擊。
魏昭王去世後,由於新任魏王也像當年齊王一樣,覺得孟嘗君在自己手下是不是權勢太大了,開始猜忌,最後找個理由又把孟嘗君給貶了。兩次在兩個國家擔任丞相,總是打勝仗的情況下突然被貶,這讓孟嘗君徹底心灰意冷。
新的齊王繼位後曾打算再次請孟嘗君出山,可是孟嘗君卻選擇從此中立於諸侯。也就是說在自己的齊國封地薛這個地方搞起了自治。他在世期間沒人敢碰他,但去世後,他曾經輔佐過的兩個國家齊和魏,聯合起來把薛給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