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親愛的奶奶:民國35年我的奶奶只為一份當時的契約精神,依然把自己完全交給了出生於民國16年的爺爺。80多年後子孫滿堂的她始終堅守著那一份信念:不懂索取,唯有付出。
01爺爺奶奶為愛堅守的年代
出生於1930年(民國19年)的奶奶如今已經過完90歲生日,出生在大山深處,是家中老大,還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在那個時代能吃上飯才是一家人最大的目的,我爺爺比奶奶長了兩歲也是家中長子,所以婚姻事很早就定下了。因為雙方家長多年前的一紙契約,奶奶就以當時的差不對200斤的白面作為聘禮嫁給了爺爺。
19歲的奶奶嫁給了22歲的爺爺,自此他們就開始了一生的堅守!婚後的第二年大姑就出生了,就開始分開家過,在那個只懂農耕的時代,家中只有一個勞動力在深山要養活一家人會是如何的艱難啊?接下來爸爸、二叔、二姑、三姑、三叔、四姑、四叔都出生在了這個大家庭,雖然我沒有經歷過那段歲月,但是如今在長輩身上依然能夠感受到,他們珍惜糧食的那一份真摯。
兩個人建立起了10口之家,我想這樣的家庭在當時是很多的,在整個中華大地上也是很普遍的吧,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人都會慢慢的離開,剩下的這個社會離奶奶越來越遠的時候,她心中的那一份無助和迷茫,我們能體會到嗎?首先離開的是世紀之初的大姑、2015年的二叔、2016年的爺爺、2017年的父親,接連的打擊,奶奶滄桑的面目再也沒有一絲笑容了。尤其記得爺爺臨走的那天下午,家人很多都在身邊,她拄著拐杖,步履瞞珊的很想走過去看看爺爺,長輩們都想攔著。結果肯定是攔不住,爺爺最後留給奶奶的話很簡單,沒有任何的叮囑和不舍,就是一句話「走開走開,你走「30而立的我很明白當時爺爺的心,不想再最後的時間裡給奶奶留下牽掛和壓力。雖然奶奶不識字,我想她用自己的方式也會很理解爺爺的用心,因為之後的這麼多年她始終都把這些話掛在嘴邊。
02如今只剩下奶奶一人的堅守,但信念從未褪色
如今的奶奶已經過了90歲生日,身體還算可以,雖然拄著拐杖但是還能慢慢的走路,每當坐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她眼中滿是對之前歲月的懷念,經常提起已經離開的親人。也會說自己嫁給了爺爺,從沒有對自己的娘家人盡一份心,愧對自己的父母還有兄弟姐妹。因為她自從嫁給了爺爺,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全部交給了爺爺,後來又全給了爸爸那一代人,後來又到我們的孫子輩,如今她不能再給我們幫助了,所以一直覺得有虧,這才不停的念舊和懷念了。
這不僅僅是老年人的通病,更是中華文化所留下的那一份精神吧,因為他們這一代人始終都在堅守著那份信念:不懂索取,唯有付出。寫到這裡可能大家都會覺得我在做流水帳吧!畢竟寫自己的親人因為已經離開了好幾位,難免感慨!雖然我沒有詩一樣的語言和跌宕起伏的清潔描述,但是這是真真切切的事情,就發生在你我身上,我只想告訴自己要懂得堅守,也想讓大家看到這一份堅守已經得到了我們的繼承。
03奶奶留給我們的到底是什麼?
試想一下,我們有多麼的幸運啊,生活在這個幸福的時代,動輒分手、動輒離婚甚至還有更負面的情殺等等這些。何不心平氣和的好好靜靜呢?因為你所在意的除了金錢物質之外,是不是就是你的情感和家人呢?你需要堅守的又有多少呢?我想偉大領袖提出的不忘初心,也會有這一層意思吧。
作為我們應不應該繼承奶奶這一份堅守呢?堅守我們的婚姻堅守我們的愛情,雖然奶奶不懂得愛情是什麼,但是她對婚姻執著的那一份堅守值得我們去體味,因為她所堅守的婚姻只剩下親情了,也可以說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給了親情,給予了我們所有的後代。
不一定每一段愛情故事都拍成電視劇和電影才會廣泛的傳播,相反每一段凡的堅守會被遺忘,這就需要你我的共同參與。用最質樸的語言把千千萬萬個爺爺奶奶都記錄下來,這就是我們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所特有的精神和氣質,此話不接受反駁!央視著名節目主持人,倪萍老師有一檔節目叫《等著你》的主題就是為愛堅守,老師自己也正是用她自己一生的時光,去印證自己的為愛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