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最大的誤區:孩子,我拔掉你的「錯」,你就變「好」了

2020-12-18 明乾家庭教育

教育,從來都是一個需要防患於未然的系統工程。孩子拖拉、浮躁等問題的大爆發,其實就是在傳遞一個信號:有些東西,被忽略的太久了。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過了兩三歲,最大的問題已經不是吃喝拉撒,而是行為習慣的培養。

可以說,10歲之前是行為習慣培養的黃金期,而我當時根本沒有這個概念,也是因為工作的原因,兒子小學2年級之前,一直被爺爺奶奶帶在身邊,而爺爺奶奶又是特別寵他,所以等到三年級把兒子接到身邊時,我發現他的身上有很多被慣壞了的毛病。

而其中一個我最看不慣的就是——拖拉和浮躁。

他寫作業浮躁,沒有耐心而且總是想要拖到最後一刻再去完成今天的任務,對此我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因此,當決定無論多苦多累都要堅持把孩子帶到身邊時,我便下定決心:一定要徹底改掉兒子身上的壞習慣,朝著培優的方向發展。

三年級上學期伊始,我每天例行檢查他的作業,起初作業真的是亂的一塌糊塗,數學很簡單的計算題,10道裡一半都是錯的,我耐著性子跟他說:「你自己再檢查幾遍。」但是他沒一點耐心,潦草看一遍還是堅持自己是對的。

沒辦法,我只能拖著疲憊的身心坐在桌前,手把手的和他一起改,然而越改我越氣,忍著想要揍他的衝動,我對他一通批評,然而他還犟嘴,推脫責任說:「餓了,沒有力氣寫作業」,我當時那叫一個無語。

他委屈地推脫自己的責任,看著他的樣子,我心裡又氣又急又煩。氣的是就連簡單的計算題他也能因為馬虎出錯,認錯的態度還很惡劣;急的是長期這樣下去,孩子的成績怎麼辦;煩的是我該如何改變現狀。

一次周末,兒子上完興趣班後回到家,在看了一個小時的動畫片後還是沒有任何動靜,我便催他:「已經一個小時了,快點關電視去寫作業。」

他提條件說自己上興趣班很累,要寫半個小時,休息半個小時。

聽了他的條件我跟他冷漠地說:「你自己認為呢?」

於是,在我的威嚴之下,他還是不情願地坐到書桌上跟我磨洋工,當中還時不時去吃個零食、上個廁所、做些小動作。

就這樣也就算了,然後看到他寫完的數學作業,我忍著火氣,苦笑著說:「你這道題的做題思路是什麼,怎麼算出這個答案的呢?」

他看了看我,看了看題,有點不耐煩地說:「我不知道啊,我就瞎猜的啊,我不會寫,是不是錯了,你教我一下。」

當時,我忍著不悅,說:「媽媽之前教過你一個類似的題,今天這是最後一遍教你,以後還不會,我就要懲罰你了。」

更正完最後一道題後,我的最後一絲耐心也被耗盡。

當時,本以為今天的應該可以平安度過了,直到我看了他的語文作文。

打開他的最新一篇的作文,我看了一眼,那些字歪歪扭扭,一看就是心氣浮躁地時候寫的,而且一篇作文紙,他只寫了三行,滿打滿算,只有不到50字。

那一刻,我的脾氣瞬間就上來了,我在房間朝著客廳怒吼:「臭小子,你給我過來!」,然而沒有人回答,我更加生氣了,衝去客廳,朝他大吼。

他被嚇了一跳,愣愣地看著我,而我上來就是劈頭蓋臉的一頓罵,當著他的面,把他寫的那一篇作文撕得粉碎,並警告他:「你現在趕緊給我去重新寫這篇作文!」

此刻,雖然心裡一直告訴自己不能這麼情緒化,不能這麼講他,可是我的嘴卻不饒人地數落。

他聽了我的話,大哭著,我拖著他去房間裡寫作業,他一邊哭一邊拽著我,趴在桌子上哭的那叫一個傷心,淚水都把作文本浸溼了,他噙著滿眼的淚水說:「我想回到爺爺奶奶家,我想回到爺爺奶奶家,我不喜歡你,我什麼都不會...」

聽到他的話,看他這樣,我內心五味雜陳,自責、內疚、後悔,自己的做法讓他有如此健康的的想法,我真該反省一下自己。

到底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該怎麼培養孩子我感到很迷茫,每次出現「問題」了才急急忙忙去想對策,做調整。

教育的理論,我東看點西看點,真到要用的時候,還是有種深深的無助感,畏手畏腳,不知所措。

帶著迷茫,無意中我遇見了「引爆孩子學習力父母訓練營」的課程。

說實話那時候,我有點病急亂投醫,因為兒子的成績很不穩定,和我的關係也時好時壞!所以,我特別急切想要改變這種糟糕現狀。

課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黃老師的同理心和專業度。其中他講到「情緒」一課時,他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

「每一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不管是焦慮的、憤怒的、無奈的,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是表現一個點:我希望藉此能夠引發孩子對這件事的重視。所以用父母個性和行為做科學的教育比指責、怒罵來的更有效。」

所以,從那一刻起,我就下定決心先踏踏實實的改變自己。

通過不斷地學習,我還明白了:「孩子拖拉、浮躁,學習懈怠的根本原因其實都是缺乏行為的內驅力。」

黃老師分析了家長破壞了孩子學習內驅力的三大錯誤行為:

第一,家長有意無意將學習與其他娛樂活動甚至是任何事建立對立面,為學習塑造了「苦差事」的形象;第二,常用懲罰(或獎勵)的措施將懲罰(或獎勵)和學習關聯,無法讓外部動機轉化成內部動機。第三,過分功利化,當學習成為「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內驅力自然也就走下坡路。

意識到了以上三點,我開始有意的使用課程裡提供的實踐方法,去創造機會,讓孩子「立志」。

除此之外,「教育模式」、「規則意識」、「親子溝通」等種種乾貨和方法讓我不斷感到自我的充實和成長,也讓我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但是,這一過程並不那麼順利,過程中爸爸的鼓勵和加入讓我信心倍增,所以兩個月後,兒子的行為真的讓我意識到我們都成長了。

「志不強者智不達」,在他身上出現了為「目標」而努力的苗頭。因此,他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成績都進步很大。

不像以前應付作業,現在的他,每次寫作業前都一條一條列好計劃,沒完成一項就打一個勾。我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開心的說:「每次劃上一個勾,我都很開心。」

雖然有時候,他還是很貪玩,但是他還小「貪玩」還是他的本性,所以我和爸爸經常抽空主動陪他一起玩,去遊樂園或是博物館,而不是待在電視機和手機前。

這次期中考試,他的進步已經讓我不能小看,全科班級排名第7,足足比上次月考進步了9名。

看到他心裡的目標意識越來越高,再也不是以前那個萎靡的樣子,我知道,我和爸爸現在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用正確的方法引導他不斷成長。

走過了這段焦慮的時光,我由衷感激自己,感激自己找對了方法,幫助兒子走回了正軌。

我也想把課程分享給和我一樣的家長們!點擊下面的卡片,即可報名。

在訓練營裡,和我一樣,在痛苦中解放,重燃家族希望的父母,其實有很多,她們也很樂意分享自己的蛻變經歷:

來自武漢的張媽媽激動地和我們反饋:「孩子變化極大,就像換了個人,學習熱情擋也擋不住!」

上海的何媽媽也在群裡說:「孩子願意放下手機,不再激烈對抗。」

蘇州的趙媽媽在學習之後,不再焦慮,不再盯著孩子,孩子的作業速度提升一大截,親子關係也變得更加親密了!

杭州的李媽媽非常激動地和我們說:「我幫兒子找到了最初的夢想,有了目標的兒子,動力十足!」

來自泉州的周媽媽說:「孩子變得學習主動了,不再亂發脾氣,和孩子的關係越來越好,感覺非常好!」

還有媽媽非常高興地和我們反饋說:「這段時間,孩子看到我在改變,他也在努力改變,對學習越來越有動力,自己也越來越自信!兒子特別喜歡老師!」

除此之外,在這裡成長、改變,繼而幫助孩子成長,讓孩子學習更有動力、有目標的家長還有很多很多。

為了真正幫到家長們,我們邀請腦潛能導師黃偉強和幾十位家長深入對話,研發尋找到了激發孩子學習內在動力有實效、能落地的辦法,那就是訓練營模式!

我們採用訓練營的模式,就好比給你配了一個隨身教練!

>>有人給你制定練習計劃,每天陪伴你一起實踐;>>你能看到教練怎麼點評不同人的動作,以此來糾正自己;>>練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也能得到反饋指導;>>還有很多夥伴家長一起互相支持、打氣,不再孤軍奮戰!

事實上,哪有教不了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只要稍下功夫,就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別人家的孩子」!

學習,就是成長為一個更好的父母的有效途徑!

請關注我,獲取更多教育知識!

相關焦點

  • 孩子是你的鏡子,家庭教育就是「教育」你自己
    孩子是你的鏡子,教育孩子其就實是「教育」你自己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建立一個良性的,有教育意義的家庭環境,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都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處世方法,使孩子的心智健康發育更成熟。但很多家都長錯誤地認為,家庭教育的優良取決於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和對待孩子的態度。其實不然,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是我們大人自身的行為處事和庭家的整體圍氛。
  • 家庭教育的5大誤區:新手爸媽們看看你們都中了幾點?
    ——葉芝 孩子是世界的未來,是祖國的生機,是家庭的希望。但是教育本身是一門非常複雜的藝術,以至於現在的新手奶爸奶媽常常會在探索孩子教育的子路上陷入誤區。 21世紀,新手爸媽家庭教育過程中常犯的5大誤區: 01.把電子產品當保姆
  • 【家庭教育】做個孩子眼中的好爸媽
    【家庭教育】做個孩子眼中的好爸媽 2020-12-10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孩子為啥總哭鬧、打人、發脾氣?孩子的問題實質都是家庭教育問題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存在這樣一個誤區,孩子不聽話,就搬出父母的權威:不聽話,我就打到你聽話為止。其實,「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種粗暴的育兒觀念,只會使孩子適得其反,越來越叛逆。教育孩子,首先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 父母的家庭教育沒有做好,痛苦的不僅僅是孩子
    女兒衝媽媽喊道,「你想作死是吧?」、「我咋不打死你呢?」、「你照顧我了?」,而坐在座位上的母親則哽咽不已,看著女兒這一副對待仇人的模樣,只覺得心寒。 根據對話來看,這名女子之前還有毆打媽媽的行為。
  • 一個孩子悄悄變好的18個徵兆,這個媽媽曬圖告訴你!
    一個孩子悄悄變好的18個徵兆,這個媽媽曬圖告訴你!常聽到一些父母說,「我不相信,有人可以無條件愛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不容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意識衝動」,所謂父母的成長,其實就是不斷去修正、掌控自己的潛意識衝動。
  • 你要知道,我這是對你「好」
    記得江蘇電視臺孟非老師說過一句話,原話記得不清楚了,大意是,我的是對的、我這是對你好。乍看起來,這是對對方的一種照顧,或者說是一種關心、關愛,但是細品一下,你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人的自私表現。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上看這個句子,那就是給對方說,「我為你好,所以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關心你,所以你得聽我的,我在乎你,所以你得改、你得回到我喜歡的狀態。
  • 這4個成語典故揭示的育兒誤區,你中了幾條?
    你正在忙家務,孩子在一旁哭鬧,你焦頭爛額之際,扔給孩子一句承諾:「你先自己去玩,等我忙完給你吃巧克力。」娃不哭了,乖乖地等在一旁,盼著巧克力。然而,忙完家務如釋重負的你,早已忘了剛才的允諾:「吃什麼巧克力,看看你長了多少蛀牙了?」
  • 孩子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分享經歷過的家庭教育小故事
    一個孩子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孩子的問題絕大部分都是家長的問題,家庭教育的問題。我想,所有的家長都希望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可當我們家長學習在做家長時,總有一些培養孩子的方法效果不佳,家長也在不停的完善自己。
  • 家庭教育限入焦慮怪圈 什麼樣的教育觀最有利於孩子發展?
    2018年,她所在的北師大對外發布了一份題為「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的報告,該報告對全國近20萬名四年級、八年級的孩子及其班主任開展調查。結果顯示,八年級學生均感受到家長對成績有較高的期望,45.9%的四年級學生認為家長希望自己考到「班裡前三名」,42.7%的八年級學生認為家長希望自己考到「班裡前十名」。「我們的家長總以為孩子學習好就好了!
  • 11月8日 【醫治釋放 拔掉你身上的毒箭】
    箭拔掉,疾病很快就好了;疾病是因為你在靈裡受傷了。哈利路亞。聖經說,我們要拿起信心的盾牌,滅盡那惡者一切的火箭。如果我們沒有拿起信心的盾牌,盾牌沒有拿好,那我們會中箭。我現在來拔一些箭,我們先拔頭上的。奉耶穌基督的名,我們拔三次。奉耶穌基督的名,我來拔掉你頭上的箭。奉耶穌基督的名,現在拔掉,拔掉,拔掉,拔掉。
  • 孩子發熱的4條護理誤區,你中了幾條?
    *本文所涉及專業部分,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你想知道的發熱知識,全在這裡! 面對孩子的反覆發熱,焦慮是肯定的,就連我一個學醫的人,看見孩子生病,心中也難免沉不住氣。
  • "試錯權"是一場關於認知、權力和挫折力的綜合教育
    來源:中國教育報刊社作者:餘民強(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我想進行嘗試,我就是想錯一錯!」據媒體報導,在湖北武漢中學近日進行的親子溝通調查中,有學生這樣呼籲。在關於學生是否「聽話」的調查中,超過五成家長認為孩子「不聽話」,而超過七成孩子卻認為自己「聽話」,雙方在親子溝通的有效性上出現了偏差。學生們普遍「吐槽」,家長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強加到他們身上,卻忽略了他們是有思想的獨立個體,並呼籲父母:「請給我們試錯權!」孩子呼籲「請給我們試錯權」,這是孩子成長的覺醒,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家庭教育的誤區。
  • 雲論壇來襲丨家庭教育有技巧,專家教你和孩子共成長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自我成長和覺悟是至關重要的。父母積極參與有利於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會幫助父母掌握更多教育經驗與心得,營造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 為彰顯省會擔當,探索家庭教育科學理念,南昌市婦女聯合會和南昌市教育局為廣大家長帶來家庭教育雲論壇,特邀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南昌大學、江西師大的教授以及深耕於南昌家庭教育實踐的專家,對0-18歲五個年齡段的家庭教育進行深入交流和研討,幫助家長們解決家庭教育中常見的問題,培養會學習、有奉獻、能擔當的時代新人。
  • 家庭教育漩渦中的弓弦箭,三種角色不定位,孩子的未來誰主沉浮
    三種角色定位,誰是誰非家庭教育是一個歷久彌新的時代話題,繞不開也躲不過,但凡別人家所碰到的問題和踩過的坑,你都會一個不落的重走一遍。有人說這是普通大眾的共性,還有人說這是孩子的成長規律。從字面上來看,家庭教育是家庭在前,教育在後,實際上亦如字詞的組合所示,沒有家哪有教,沒有庭何來育。有的人以為這是一個理論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常識問題。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家指的是夫妻雙方,而孩子就是夫妻雙方所結的果。如何把孩子這個果給教好並育好卻不是那麼三言兩語所能說得清的,其原因就在於夫妻雙方和孩子都是獨立平等的個體。
  • 「你成績變好了她卻不理你,為什麼?」「因為她是我朋友」
    我從未這麼敏感過,直到這個孩子這麼說了之後,才讓我覺得其實孩子單純本沒有錯,錯的是有些孩子並不單純。身為老師,我覺得除了能給孩子帶去知識,更應該帶給孩子們一個更好的價值觀。「她們很多科目都比我厲害,只有物理和數學我比她們都好,其他科她們都很厲害。她們經常來問我數學和物理,我也很喜歡給她們解答。」她似乎很享受這個過程。「他們當中有沒有和你關係特別好的人?當你在這兩科成績出來的時候,她是怎麼表現的?」「當然是我同桌啦」。她回復很快。
  • 對手機成癮的孩子,我們該怎麼辦?|你對癮的認知,可能是錯的
    3、我們必須從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成因」來著手站在父母角度,孩子遊戲成癮是一個問題,一個巨大的問題,而站在孩子角度,這恰恰是他的處理負面情緒的解決方案。你直接收掉手機、拔掉網線就是在破壞孩子的解決方案,這怎麼能成功呢?
  • 家庭教育一場「愛的合謀」 專家:家長成長孩子才能成長
    「愛的合謀」 專家:家長成長孩子才能成長  作者 高志苗  19:30的鬧鐘響起,楊麗拿好筆記本,準時進入劉鎖志家庭教育直播間「聽課」。疫情期間和孩子相處時間變多的楊麗總覺得和孩子溝通不順,於是進入「家庭教育課堂」成了她每天的「功課」。  「直播是免費的,還讓我學到了和孩子有效溝通的方法,很感謝劉老師。」 楊麗告訴中新網記者。  疫情期間,「宅」成為生活常態,「停課不停學」的「神獸們」與父母朝夕相處,家庭「矛盾」隨之產生。如何恰當地解決這些矛盾,「九商三能」教育理論創始人劉鎖志給出了答案。
  • 幼兒不能泡腳你知道嗎?冬天帶娃六大誤區,為娃好實則在「坑娃」
    入冬了,寶媽為了讓孩子安然過冬,可謂是準備充足,從吃穿住行把孩子的安排的妥妥的!佑佑爸一到冬天就喜歡泡腳,今年佑佑看到爸爸泡腳也心痒痒,要求每天和爸爸一起泡腳,我想泡腳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只要水不是太熱燙傷就行。然而,近日我看到關於冬天帶娃誤區,才發現,自己犯了多大的錯,坑娃的路上已越走越遠!
  • 「我打你是因為愛你」:中國父母對孩子不缺愛,缺的是尊重與接納
    可直到黛安自殺身亡後,她的母親仍不覺得自己有錯,因為她覺得「黛安跟普通人不一樣,她是十億人裡才出一個的天才,所以我對她的責任不止母女,我有責任督導她、鞭策她、不辜負不虛擲自己的天才。」母親覺得把黛安培養成名垂青史的數學家,是愛她,卻不曾問過黛安想要的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