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

2020-12-22 中國經濟網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並提出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怎樣才算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這與國際開放與合作是否矛盾?我們應該怎麼做?為此,記者採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

  保障國內經濟基本穩定運行

  記者:今年以來,中央政治局會議頻頻強調「產業鏈供應鏈」。從「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到「要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再到「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如何理解這些表述的變化?

  許召元:全球產業分工和發展的邏輯已經從競爭力為主轉移到穩定性和競爭力並重的新階段。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國都把更好地保障其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少發達國家都在重新審視其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球布局,甚至將一些產業轉移到國內生產。

  增加自主可控能力是當前我國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核心任務之一。不同時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有不同內涵。在疫情暴發之初,保穩定的主要任務是要加快復工復產步伐,確保工業生產對國內和國際的穩定供應。隨著各國更加重視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特別是隨著美國將我國不少企業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產業鏈供應鏈不穩定、不安全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隱患。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主要任務是能夠在國際供應受阻的情況下,保障國內經濟基本穩定運行。

  強調關鍵產業和可控「能力」

  記者:自主可控與當前強調的國際合作、對外開放矛盾嗎?應如何處理兩者關係?

  許召元:自主可控強調的是「關鍵產業」,核心是要關注可控的「能力」。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是指在面臨外部(主要是國外)的產品、零部件、技術等供應受限時,還能夠依靠國內的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行,為經濟發展提供產品、服務。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重在對國民經濟穩定運行有重要影響的關鍵產業。例如,我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彩電生產國,但是彩電產業也有一些零部件需要從國外進口,即使如此,這對國內的經濟運行和人民生活的短期影響也很有限,這些產業就不用過於強調自主可控能力。

  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重在強調「能力」,自主可控不等於全部國產化,也需要加強國際合作,促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雖然短期內有波折,但總的趨勢仍然是開放與分工合作,各國主要發展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即便是對關鍵產業,也不需要全部用國產替代進口,而是重在具有自主可控的能力。以集成電路為例,2019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總額約為3000億美元,如果這一領域技術突破實現了自主可控,就不需要進口了嗎?我認為不一定,更大的可能是我國還會進口一部分,也出口一部分。

  供需兩端需共同發力

  記者:怎樣算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我們應該如何補短板,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許召元:我國產業鏈供應鏈主要短板在高端環節,增強自主可控能力需要供需兩端共同發力。

  我國是世界上產業門類最齊全、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在絕大多數產業的中低端環節都具有很強的生產能力,部分高端產品也有較強的生產水平,目前的短板主要體現在高端環節上。

  例如,在集成電路領域,我國已能夠生產90納米的光刻機,能夠滿足很多對製程工藝要求不是特別高領域的需求,但在高端光刻機領域還存在技術空白;在數控工具機領域,我國的中低端工具機已經實現了大量出口,但高端的數控工具機包括刀具、主機、數控系統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大量進口。

  增強自主可控能力需要強化供給側的能力提升,也要同樣重視需求側的拉動作用。任何技術的進步特別是應用技術的突破,都離不開需求牽引。

  因此,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就是要形成需求牽引供給的良好局面。一方面,產業鏈中的大企業要有備份意識,要釋放一部分的需求,採購使用國內生產的、可能比進口產品差一些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給國內產品應用的機會;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優勢,加強和優化對各類電商平臺治理,引導平臺實行按質排名,讓平臺優先推薦高品質產品,更好披露產品的質量信息,促進需求端形成優質優價、引導產業升級的重要拉動力。(經濟日報 記者 黃鑫)

(責任編輯:單曉冰)

相關焦點

  • 補短板鍛長板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鄧子綱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對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安全造成了直接衝擊,促使我國必須進一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 圓桌丨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確保「十四五」開好局
    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邁好第一步,促進工業經濟平穩運行,意義重大。我國明確提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型產業鏈。
  • 增強產業鏈和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是重點 財政政策回歸正常化 貨幣...
    國是論壇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日前,在由中新社主辦的「國是論壇:中央經濟工作會解讀——2021年中國經濟怎麼看怎麼幹?」上,與會專家學者認為,隨著疫情得到控制,明年中國經濟從內部看不確定性很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擴大內需等將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經濟安全的重點。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提產業鏈供應鏈 要求補短板、鍛長板
    稍早前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已經把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作為加快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首要任務。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何映昆18日在首屆中國產業鏈創新發展峰會上表示,產業鏈、供應鏈是大國經濟循環暢通的關鍵,也是經濟發展安全的生命線。當前外部環境風險挑戰不斷上升,全球產業鏈布局加速重構和本地化發展趨勢凸顯。
  • 安信證券--計算機行業動態分析:中央再度發出增強產業鏈自主可控的...
    【研究報告內容摘要】  市場回顧: 上周滬深 300指數下跌 3.48%,中小板指數下跌 3.85=%,創業 板指數下跌 2.62%,計算機(中信) 指數下跌 4.72%。
  • 解讀|反壟斷、擴內需、產業鏈供應鏈可控,中央定調明年中國經濟...
    同時,這也給監管提出了考驗,因為傳統行業監管方面可能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在新興業態領域的經驗相對不足,一方面,要警惕企業壟斷損害消費者利益,另一方面也要警惕過度監管可能給行業發展帶來的傷害。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會議提到,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
  • 經濟雙循環發展格局下孕育新機,怡亞通探尋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新...
    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重點抓好「補短板」、「鍛長板」、「強企業」三方面工作。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年初圍繞中國經濟、構建新發展格局、宏觀政策等話題答記者問時指出,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著力做好五方面工作,首先就是著力提升供給體系質量。打造自主安全可控產業鏈供應鏈,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 中國IT 產業與自主可控的發展歷程
    中國 IT 產業規模大、發展快且依賴進口,自主可控市場有萬億的替代空間中國 IT 產業發展至今有 60 多年,主要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 1978 年之前,中國 IT 技術發展主要依靠自主研究,依託國防科工委、信息產業部、國務院信息辦、中科院及高等院校為平臺,為國防科技服務,屬於完全保密狀態;第二階段在 1978 年至 2000
  • ...首屆經濟安全論壇」在北京舉行,專家共議新發展格局下的產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馬建堂,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黨組成員王文靈,南開大學原校長、南開大學海南研究院名譽院長侯自新,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執行副會長、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李吉平,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副行長張文才出席論壇並作主旨演講。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築牢國家安全必須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目前經濟運行有效需求不足,就業...
    來源:證券時報12月12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在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發表演講。張軍擴認為,我國經濟形勢可概括為喜中有憂,總體呈現穩定恢復態勢,但經濟運行已然存在不少薄弱環節,發展環境面臨多重複雜調整。
  • 政經有話說|從部委2021施工圖看產業鏈供應鏈保障
    「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如是強調它的意義。「保產業鏈供應鏈」成為今年政策上的關鍵詞之一,在當前新的語境下,部委在如何突破關鍵技術壁壘、形成自主研發能力方面提出了哪些計劃?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其2021年工作會議中部署,全面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在更廣範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
  • 既不「卡脖子」也不「掉鏈子」 創新產業鏈供應鏈這麼幹
    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解決「卡脖子」問題,確保不「掉鏈子」呢?來看本臺記者對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的專訪。肖亞慶表示,綜合分析2021年我國工業發展的形勢,機遇大於挑戰,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我國產業鏈、供應鏈仍然存在著基礎不牢、水平不高的問題,某些關鍵環節還存在著「卡脖子」風險,「補短板、鍛長板」勢在必行。 工信部部長 肖亞慶:一是要補短板,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強關鍵的核心技術攻關,然後布局建設一批國家製造業的創新中心。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培林:廣東自貿區在對外開放中應發揮...
    在國際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革,中國推動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當下,廣東如何參與和推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如何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釋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24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培林博士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圍繞上述問題開展分析,並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 注重需求側管理意味著什麼——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
    經濟日報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魏際剛。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注重「需求側管理」,其內涵是什麼?強調「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這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的?
  • 李萬裡:在新發展格局下國家對汽車產業的期許
    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發展的新變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的新形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面臨的新挑戰,2020年5月14日中央首次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  李萬裡體會,「六保」、「六穩」與汽車產業處處相關:  「保就業」、「保民生」、「保產業鏈」和「保基層」中有「四保」都是將重點轉向中小微企業,涉及到汽車產業則是如何建設好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確保眾多的汽車供應鏈企業能夠安全渡過寒冬。  保市場主體,則是汽車產業的首要任務。
  • 自主可控迫在眉睫 信創產業扛起國產替代大旗
    信創是一個誕生於2016年的新詞彙,但直到2019年,信創產業才開始逐漸進入大家的視野。2020年起,信創類項目開始在全國各地崛起並迅猛擴展開來,信創這個產業呈現出下一個現象級風口的跡象,成為繼網際網路、數字經濟等領域後廣泛關注的焦點。
  • 聚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丨專家:抓牢核心關鍵技術 增強發展動力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專家表示,相比以前對科技的提法,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體現了國家推動科技創新,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化的堅定信心和決心。
  • ...院聯合主辦的「新發展格局下,推動全球產業鏈優化」研討會成功...
    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副司長範斌、中國信通院副院長餘曉暉、中國經濟信息社經濟智庫事業部副總經理金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羅雨澤、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 如何勾勒未來發展藍圖?
    會議同時提出,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搞出更多獨門絕技。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全國政協常委張連起認為,這與推進需求側改革同樣有關,也就是在「雙循環」戰略下,政策將在打通「內循環」的堵點方面下更大力氣。
  • 天基網際網路:自主可控的新高地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招商策略研究 張夏 陳剛 近期海外馬斯克旗下SpaceX頻繁融資,建立Starlink網絡。當前,國際形勢複雜,中國實現自主可控的需求十分強烈,衛星導航系統事關國家安全與國民經濟運轉,是實現自主可控的關鍵領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