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高中生都遭遇過這樣一種「尷尬」:在初中時,物理能考90分,到了高中,物理就只能考50分了。他們的學習自信被徹底擊垮,有人甚至放棄了學理科,轉而學文科。
初中物理考90分,到了高中只能考50分?原因至少有三個,要抓緊解決。
第一個原因:初中物理內容較少,定性分析較多;高中物理更有深度,也更為靈活
初中物理一般從初中二年級開始,整個初中階段學兩年,知識點較為集中,只要記性不差,能死記硬背,把固定的概念和公式記住,比較容易考出好成績。另外初中物理的知識深度有限,定性分析較多,像聲光電力等,與我們平時的生活息息相關,很多初中物理試題都是用數據直接套用相關公式就可以解決,記下了公式,就很好答題。
高中物理知識涉及面廣,內容更有深度,有許多是精確的定量分析,計算複雜。例如初中的折射現象只要知道空氣中的角比水中的角更大就行,到了高中就必須清楚,兩個角的正弦值,和介質之間是有精確的等量關係的。很多初中物理成績很好的學生,到了高一上學期還能勉強應付,到了高一下學期就徹底「潰敗」了。因為難度的增加,一些本來對物理有興趣的同學,漸漸失去了耐性,成績下滑之勢無法挽回。
第二個原因:相對而言,高中物理對數學能力有較高要求
初中階段,很多物理成績好的學生,數學成績一般,但到了高中,這種現象幾乎就看不到了。高中物理對數學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像簡單的三角函數變換、函數圖像等;平面幾何中的正弦定理、餘弦定理,多邊形的角度關係、相似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勾股定理、球的體積和表面積等;求極值的方法「配平方法」、「判別式法」、「圖像法」,都是把物理學好的重要基礎。
在數學計算方面,初中多用具體數字運算,到了高中,經常用字母代數式的運算。數學沒學好,沒有較強的運算能力,高中物理學起來就特別吃力。
第三個原因:受制於老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模式,成就感逐漸喪失
客觀而言,高中教師的教學水平存在差異,遇到教學水平高的老師,是學生的一大幸事;倘若遇到了教學水平不高的老師,那些對教師有較大依賴的學生,學習成績就會快速下滑。
物理學科更是如此,由於該學科知識非常靈活,運算也比較複雜,沒有相當的水平,就無法把艱澀難懂的知識講透,更無法根據學生個體特點提供個性化學習輔導。一些初中物理成績較好的學生,因為高中物理老師教學水平一般,或不能適應高中物理老師的教學模式,考試成績一次比一次差,他們曾經的成就感逐漸喪失,並漸漸失去物理學科的學習興趣。
綜上,我們發現高中物理的知識體系和學習邏輯與初中物理有很大區別。作為高中生,如果想延續初中時物理學科的「巔峰狀態」,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首先,一定要做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提升個體的自學能力
高中物理課本的文字內容比初中更為嚴謹,學生能讀通全文,卻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深層次的含義。預習是打「前哨站」,在預習過程中,學生把不能理解的、沒有搞透的知識點記錄下來,上課時認真聽老師講解,也可以課後與老師溝通。複習是打「鞏固戰」,把生疏的新知識內化吸收掉。
堅持預習和複習,一段時間之後,個體會更容易找出物理學科節與節之間、章與章之間的聯繫,能更科學地建立新的認識結構和知識系統,這樣不僅鞏固了知識,個體的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也提升了,還減少了個體對老師的依賴程度。
其次,改變物理學習方式,注重抽象思維培養
很多高中生都有這樣一種感覺:物理書上的概念和公式都記住了,但物理題還是不會做。這是因為在初中階段,大量識記概念、公式,就能讓物理成績處在不錯的水平,但到了高中階段,僅靠大量識記,無助於物理知識的學習。所以上了高中,要把曾經的「識記式」學習改變為「理解式學習」,注重抽象思維培養,重視數學知識的學習,與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同時配合著一定量的習題訓練。
話說回來,雖然初中物理知識對高中物理的學習幫助不大,但初中物理是基礎,初中物理學得好,高中物理如果不怎麼樣,比較容易通過一些學習方式的改變和思維模式的訓練來提升物理水平。倘若初中物理學得不好,高中物理學起來就更加困難,成績也更難有起色。因此,在初中階段,就請傾盡全力把數學和物理學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