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鄰居是除家人外,自己最熟悉的人。而如今,城市社區讓鄰裡之間的交流少了,甚至隔壁住的誰都不知道了。其實,在你的小區裡,也許就住著一位「高人」,他們或是某一領域的專家,或是身懷絕技的大咖;他們有的人已經著書立說,有的人早已名揚海外。從今天起,「鳳鳴滬蘇」特別推出「硬核鄰居」欄目,向大家介紹生活在我們碧桂園滬蘇社區裡那些「不同尋常」的業主。
「海上一怪」書法家王賓湖
2009年,上海市高考以「板橋體」作為作文題,引起了社會對於這一門類書法的關注。板橋體,即為清朝著名書法家、有「揚州八怪」之稱的鄭板橋所創造的書法字體。其字用隸書參以行楷,非隸非楷,非古非今,單個字看起來歪歪斜斜,總體看來卻錯落有致,別有韻味。
作為當代板橋體的傳承人和發揚者,家住汾湖碧桂園的上海著名書法家王賓湖先生研習這一字體已有五十餘年。自幼酷愛書、畫的他,從小就立志要成為一位書法家、畫家,青年時代他廣拜名師,並最終頓悟形成自己風格的「板橋體」。
其作品靈動多變,出其不意,被人稱為「海上一怪」。不僅字「怪」,其人亦「怪」。雖然年過古稀,但他仍堅持創作,卻以墨寶結善緣,將大部分作品贈與他人。已然七十餘歲,他卻穿著時髦,身體健朗,常常遊歷祖國大好山河,心態宛如二三十歲的年輕人。
下面,我們將為各位碧桂園滬蘇的業主們,說一說這位「硬核鄰居」的故事……
出生於書香門第,王賓湖從小就被父母要求學習一門真功夫。年幼的他在書畫上早早表現出的過人天賦,讓家長和老師都注意到了這個孩子,決心重點培養他。王賓湖自己也暗暗發誓,長大後要成為一名詩人、書法家、畫家。
堅定了學習的信心,王賓湖開始用粉筆在地上塗,接著用鉛筆在紙上塗,後來開始用毛筆在宣紙上寫字。由於家中藏有不少古人書畫真跡,王賓湖從小受到名家名作的薰陶。青年時代,他又開始拜師學藝,先拜著名人物畫家「白露山樵」童之風的入室弟子蔡志瀛為師,又隨三十年代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專教授山水畫家吳文質研習書畫。
王賓湖與著名書畫家吳文質、蔡志瀛和夏家丞合影
廣拜名師的王賓湖,先後得到鄧白、丁仃等30多位著名書畫家的指點,並且陰差陽錯地選擇了板橋體作為自己終生研習的書法字體。不同於楷書的方方正正、規規矩矩,板橋體糅合了篆、隸、草、楷的字形,有亂石鋪地之感,又被稱為「六分半書」。「書、畫是不分家的,鄭板橋的用筆頗有國畫之韻味,可謂是字裡有畫,畫裡有字」王賓湖介紹說。
王賓湖與著名書畫家諸葛卓人合影
在一次研學童之風畫集的時候,王賓湖突然發現各種羅漢形象不就是書寫板橋體的靈感之作嗎?如禪修頓悟,王賓湖一下子找到了藝術之根。從此,他便嘗試用繪畫的技法來書寫自己的「板橋體」,一發不可收。
王賓湖的書法作品
鑽研板橋體五十多年,王賓湖已然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他認為,板橋體自由發揮的特質正契合他外向的性格,亦如同他喜歡的根雕一般,游離在似與不似之間。運用字形粗與細、長與短、濃與淡的對比,再加題款和印章進行補足,能讓整幅字「動」起來。
中國傳統書法源遠流長,變與不變全在點、線、面。濃墨為陽,枯筆為陰,王賓湖之字,章法靈動,捭闔多變,變中出奇,奇中出怪,一氣呵成,氣貫縱橫,如枝幹盤亙曲折,又如蒼龍戲翻騰,是雲龍遠飛架,亦天馬自行空。板橋體的靈動多變讓王賓湖在創作書法作品時,感覺開心而又灑脫,甚至變得興奮、變得煥發青春。那種將內心情感融於墨,落於紙的創作過程,使得「寫字」成為他最為爽快的事情。
王賓湖正在汾湖碧桂園家中創作書法作品
他說「書法即我,我還年輕」。曾經羞於穿「潮」衣服的他,卻在古稀之年穿衣打扮越發年輕,還養起了長發,做了回時尚的弄潮兒。他又被稱為「海上一怪」,不僅其書法出人意料,令人驚嘆稱奇,其人亦「怪」,不喜歡湊熱鬧,不輕易登門,菸酒不進,獨立獨行,甚至有時像個老頑童一樣去寺院獻墨寶。
一生研習書法,書法也給他帶來了許多。「首先是修身養性,讓我靜下心來,因為人要站著寫大字,就像打太極拳一樣,有種抑揚頓挫的味道。」王賓湖說道,「站著寫字如同全身運動,讓我始終保持著好身體、好精力。」
王賓湖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
他還認為,寫書法能夠交朋友,藉助書法作品,可以傳遞友情、愛情、親情,書法是聯繫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紐帶。說到這裡,王賓湖不禁回憶起一個母親向他求字的經歷。為了督促孩子學習,一位母親向王賓湖求一幅「學海無涯」掛在孩子的書房中,希望能時刻提醒孩子:王老年過七十仍每天堅持寫字,作為孩子有什麼理由不勤奮讀書呢?
鄭板橋有兩句名言,一是難得糊塗,一是吃虧是福,意思告訴人們不要汲汲於名利,要學會放下。臨摹板橋體多年,「難得糊塗」「吃虧是福」兩句話也是王賓湖寫得最多的。從最初參加比賽獲獎,到逐漸為世人所肯定,他現在更多希望將自己的作品,留給懂自己的人、懂自己藝術的人收藏。
王賓湖獲得慈善基金的捐贈證書
「我的字在十幾年前就通過香港走向了世界各地三十多個國家。我覺得作為一個書法家,作品能被外國朋友欣賞,是對我莫大的肯定和鼓勵,也是對中華幾千年的瑰寶的宣傳」王賓湖繼續說道,「我一年寫幾千張字,幾乎一半都捐贈出去了,家裡基本沒留多少」。
對於做善事,王賓湖回想起小時候祖輩的往事。那時候王賓湖家不僅家境殷實,在當地也頗有聲望,爺爺奶奶看到很多窮人沒有飯吃,便時常會接濟他們,碰到沒錢買棺材安葬親人的,也會出資幫助。他說:「我現在經濟不差,又不缺吃飯的錢,錢多了又帶不去,為什麼不多同情一下弱者,在他們困難的時候扶他們一把呢?」
王賓湖現在汾湖碧桂園社區安心創作
「我的心願就是傳播鄭板橋六分半書的書法藝術,弘揚中國民族文化,並把我所有的作品都用於公益事業,得到社會認可,要回報社會,讓中華藝術發揮更大的光芒,也讓大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促進社會的團結」王賓湖說。
業主卡片
王賓湖:1946年出生於浙江省蘭溪十大名店七步齋筆墨老莊,自幼秉承家學,喜詩、書、畫、印,現為上海市趙樸初研究會特邀理事,香港特區國畫院終身副院長,中國國務院文化部所屬的中國國畫院院士,中國國際書畫藝術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2006年,香港《風雲》雜誌曾連續刊登和報導其作品和藝術評論。2009年3月在第二屆中日名家作品交流活動評選中,其作品「高山流水見知音」榮獲最高獎「金櫻獎」,日本東京中國書畫院特聘其為高級院士。2014年參加西湖藝術博覽會,作品入選第七屆(2014)年西湖藝術博覽會中國書畫聯展。2015年被中國藝術院授予學院派藝術家稱號,並被絲綢之路「世界文化小姐」大賽組委會聘為首席書法藝術家,其書法作品成為大會惟一的頒獎禮品。
我們常說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綿延千年,但當我們拿起放大鏡去審視文化傳承的脈絡,卻發現其中是一代又一代文化名人畢生的努力和付出。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我們在感嘆中華文化旺盛生命力的同時,更要感謝有這樣一群人,獻出其一生,為我們中華民族延續著文明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