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一名喜歡荊州歷史的荊州人,常以自己知道的一點點的人文歷史,講與外地人。雖然不夠專業,我卻以此為己任,大家權當故事來聽。因為每當我站在某個地方,我的心裡總會莫名的激動:這可能是相隔千年百年前發生過歷史事件的地方啊。上次我說到:荊州在清代時就有『外八景』『內八景』『小三景』『小八景』的人文景觀和歷史故事。昨天介紹了小三景,今天講講荊州的小八景。
荊州本地有句古話:三(罐)觀不煨茶,就是指的玄妙觀,太暉觀、開元觀,俗稱荊州『三觀』的故事和由來,如今三觀建築保存基本完好。關於這三觀,年代久遠,各有很多跌宕起伏的故事。始建於唐朝開元年間的玄妙觀,在今天的小北門,緊鄰九老仙都。宋真宗更名『天慶觀』,元順帝賜題『九老仙都宮』,如今觀內有碑,碑文由元代歐陽元撰寫。清康熙改名『元妙觀』,玄妙觀主要體現了道家玄學思想。
太暉觀在荊州城西門外三公裡處。曾經是將臺中學,我也有幸在少年時,曾坐於觀內大殿讀書一年。至今揮之不去的就是早晚開門鎖門時,看到觀的四周雜草叢生,悽冷異常,石階又陡又窄又破,內心很是恐慌。每當課件休息時,我常常看著簷下走廊的盤龍石柱發呆:『為什麼會有龍呢?』。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就是這些鏤空的盤龍石柱,才給行宮主人朱柏帶來殺身之禍。太暉觀原蓋銅瓦,有『小金頂』之稱,很多當地老人說曾經還是剩下幾片銅瓦的,在文革時被砸被盜,浩劫殆盡。以後仔細講講太暉觀,今天不能跑題了。
開元觀始建於唐朝,在西門荊州博物館隔壁,是現存保存完整的唐代開元年間的建築,也是這篇文章的主角。開元觀布局精巧,紫竹茂密。後人將開元觀觀內名勝及掌故歸納為『荊州小八景』。有詩為證:乾隆御筆開元觀,雷神顯真盆水中。紫竹林藏玉兔影,彩雲池現祖師容。青獅賞月攀仙桂,黑虎抬頭望景仲。護國天師朝教主,洞中古井響叮咚。
目前開元觀大多是明清建築,觀內珍藏著元明時期的部分碑刻及一些道教文物。其中中軸線建築山門、雷神殿、三清殿、天門、祖師殿保存完好。
山門為木結構、樓式建築,紅牆綠瓦,有石獅一對。繞竹林而行,逐漸能看見三清殿。
三清殿在兩三米臺基上修建,前簷是五棲重翹鬥拱,兩側和後簷木製挑簷,有雲飾。和太暉觀的石階一樣,石階兩側有各種瑞獸花草的石雕圖案。上到石階的最上面,可拜眾神。出現一門樓,就是天門。天門磚石結構,雕有一飛沖天的蟠龍一對,非常醒目。
走進門樓就是祖師殿。正面似正方形,大殿為重簷歇山頂。飛簷都有龍頭,有的龍頭上插著寶劍,寓意降龍伏虎、法力無邊。大殿中央天花板上的藻井有彩色龍鳳圖案,纏繞盤旋,形態各異。原來去數過幾次,還是聽當時的人講,說是有15條金龍和20隻鳳凰,還有一口古井,盈盈有水,祖師殿四周有石圍欄,五棲重翹鬥拱。殿頂的綠色琉璃瓦與紅色殿壁非常醒目。
至於雷神殿的結構為清式無拱硬山建築,七根木樑,撘接在前後四個柱子上。
原來荊州博物館與開元觀相通,每次逛累了就來這裡的紫竹林歇腳,夏季非常幽靜清涼。一縷陽光從竹林中穿進來,配以雕梁畫棟的建築,景色非常雅致。現在在開元觀的西面,依院牆修建了古碑廊和古鐘廊。現在的開元觀,已經關閉很多年,希望荊州的文物古蹟早一點成為荊州的新名片。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本人,馬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