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變冷,老人經常念叨膝蓋疼,是怎麼回事?
隨著天氣變冷,常聽老人念叨「膝蓋疼」,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很可能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65歲以上老年人中超過一半會患此病,女性更為多見。至於發病原因,可通俗地理解為因關節長期磨損而導致的「老化」、退變。
就像人不能返老還童一樣,目前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尚缺乏真正有效的、能逆轉病情的治療方法。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保護膝關節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提醒經常散步的老人,儘量選擇在平坦的路上行走。走之前先半蹲著轉轉膝蓋,熱身一下。走起來腿要緩抬輕放,避免膝關節損傷加重。每分鐘走六十步左右,不要太快,每次走半小時到一小時為宜。此外,下蹲、上下樓梯、爬山,應儘量緩慢。
骨關節炎分類
骨關節炎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1.輕度:通常為關節輕度或中度間斷性隱痛,休息時好轉,活動後加重。早晨起床時關節僵硬及發緊,也稱「晨僵」,活動後可緩解。這個階段關節活動基本不受影響,但是有點「腿腳不利索」。
2.中度:隨著疾病的發展,疼痛會逐步加劇,休息時疼痛不能緩解,膝關節在活動時會有「咯嗒咯嗒」的響聲,或有摩擦的感覺,有時會有關節絞鎖(膝蓋彎到一定的角度就沒法動,不能完全伸直或彎曲)症狀發生。正常的步行、上下樓、下蹲起立等受到明顯影響。
3.重度:關節腫脹疼痛加劇,可出現持續性疼痛,夜間也不能緩解。關節內因骨贅形成或關節積液、關節破壞,可引起關節腫大、變形,在平地行走也會感到困難。
骨關節炎發生的原因:
為什麼會發生骨關節炎呢? 這要從關節的結構和功能說起。
關節由關節頭、頭節軟骨、關節囊三部分構成。關節頭是構成關節的基本結構,關節軟骨光滑,有彈性和韌性,覆蓋在關節頭表面,是滑動摩擦的直按接觸部分。關節囊是一種緻密纖維組織,起到包裹作用,關節囊形成一個封閉的關節腔,內面襯有一層關節滑膜。關節滑膜不斷地分泌關節滑液,能夠營養關節軟骨,並起到潤滑的作用。關節外面還有韌帶和肌肉包裹起到加強和穩定關節的作用。關節需要承受不斷的活動和壓力,發生滑動摩擦,所以保證關節的正常工作必須要有結實的骨骼作為支撐、光滑平整的軟骨作為接觸面、正常的關節滑液作為潤滑。
事實上,正常關節軟骨間的摩擦係數,比冰刀在冰面上滑動的摩擦係數還要小。
骨關節炎可以有以下兩種情況:
原發性:
多發生於中老年人群,無明確的全身或局部誘因,大多是由於機體老化引起的。
繼發性: 多發生於青壯年人群,可繼發於創傷、炎症、關節畸形導致的關節受力不均、慢性反覆的累積性勞損所引起。
下面的幾種情況一定要設法避免:
1.關節的過度使用:
長時間的站立、步行、上下樓梯、登山等活動都會過度使用膝關節。列如在登山運動中,下山時,全身的重量完全壓在一側膝關節上,關節承受的壓力是正常站立時的數倍,人們上下樓梯時,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這樣的活動必須適度,同時可以藉助扶手、手杖、攙扶等方式,減少膝關節的受力。
2.超負荷運動或運動不當:
不適當、不正確的運動,會對膝關節造成損傷。
大負荷的深蹲、長跑、網球、羽毛球等運動,是不適合老年人的。做這些運動時,膝關節的壓力負擔明顯加重,而且有很多動作,如打網球時,膝關節在受壓半屈的情況下,發生旋轉摩擦,對關節的損傷尤其厲害。不良走路習慣,列如經常穿著不合腳的鞋或穿著拖鞋、高跟鞋長距離行走,也會使膝關節長時間處於非正常的受力狀態,造成膝關節損傷。有些人會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就出現骨關節炎,如有些人會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就出現骨關節炎,如運動員、搬運工人,都是由於關節長期的超負荷使用而易患上骨關節炎。
3.體重超重:
肥胖和體型粗壯的人體重大,勢必增加關節負重。所以體重一定要控制好。
4.關節受寒著涼:
關節受寒會使關節周圍的肌肉和血管收縮,造成血液循環不良,關節得不到良好的營養,也容易引發骨關節炎。骨關節炎在歐美國家女性中的發病率很高,這和她們冬天穿裙子可能也有關係。
5.骨質疏鬆:
發生骨質疏鬆時,骨骼的強度下降,承載壓力的部分會受壓變形,就像房屋的沉降。膝關節下半部分的脛骨平臺,由小腿的脛骨和腓骨共同支撐,如果「沉降」不均勻,會造成脛骨平臺傾斜,關節受力不均,局部負荷加重而導致軟骨損傷,常以老年女性較為多見。
6.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會造成骨質疏鬆、支撐關節的肌肉力量減退,對骨關節炎的發生、發展也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當關節發出求救信號:別忽視早期症狀
關節負重倍數:正常膝關節承重約為體重的一半,承受重量倍數越多,關節軟骨的磨損也越明顯。
1.躺下來的時候,關節的負重幾乎是0.
2.站起來和走路的時候,關節的負重是體重的1-2倍。
3.上下樓或爬山的時候,關節的負重為體重的3-4倍。
4.跑步、打球時,關節的負重為體重的4-6倍。
5.蹲和跪時,關節的負重為體重的7-8倍。
骨關節炎的症狀早期就會出現,這時候就應當引起重視,特別是要結合年齡,注意是否有損傷關節的行為並進行控制,及時就醫檢查,防止疾病進一步惡化。
1.關節疼痛:常發生於晨間,活動後疼痛反而減輕,但如果獲得過多,疼痛又可加重。
2.關節感覺酸、脹:陰天、受涼、過勞會加重酸、脹感,如果這種症狀較明顯或持續不緩解,則應該及時就診。
3.關節僵硬:這種情況在早晨起床 後,以及較長一段時間不運動後會格外明顯,有人會在久坐後感到關節忽然像上了鎖一樣轉不動了。
4.關節活動受限:關節活動的幅度不能達到以往正常的程度。
5.關節活動時有異響,關節壓痛:用手指按壓關節時感覺疼痛。
骨關節炎的日常保健:
關節的保護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只要有心注意,並長期堅持,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1.注意保護患病關節:對患病的關節應妥加保護,防止病痛進一步發展。關節要注意保暖,睡前可以用熱水泡腳,促進腿部的血液循環和肌肉放鬆。選擇平底、合腳、輕便的鞋子,鞋底應當有一定的厚度和彈性,減少步行時對關節的衝擊力,女性患者應避免穿高跟鞋。
2.避免過度使用關節: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注意避免關節的過度負荷,不要長時間地站立、行走、上下樓梯,或採取跪位、蹲位。
3.合理的運動:骨關節炎患者參加鍛鍊值得鼓勵。適度,有規律的鍛鍊不僅可以使關節周圍的肌肉更有力,使關節得到更強有力的支持,而且可以使緊張的肌肉放鬆,緩解由於肌緊張造成的疼痛。
鍛鍊還有益於維持各關節的活動度,避免關節僵硬,失去功能。運動量適中的有氧運動,可以達到鍛鍊腿部肌肉、活動關節的目的,且不會加重關節的負擔。典型的如遊泳等。水中運動,由於水的浮力作用,關節承受的壓力小,水的阻力可以鍛鍊肌肉力量、活動關節。騎自行車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不過老年人尤其要注意交通安全。其他運動如平緩地散步、做廣播體操等也可以適當嘗試,但一定要避免加重關節磨損的動作,如下蹲、馬步、跳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