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晚廣州恆大4:1大勝上海申花,本應值得高興的夜晚,卻引來一場「國際」爭議。
起因首先是申花教練崔康熙在賽後採訪時說「將冠軍獎盃直接給廣州恆大」的言論。然後是《解放軍日報》記者陳華的推波助瀾:
「恆大11人首發,只有五個人會說中國話,確實接近全華班了。恆大是俱樂部,這麼搞只要老闆開心就好。
如果中國國家隊也這麼玩,那我肯定會砸電視機的,中國球迷看球是為了看中國人踢球,而不是看外國人踢球,如果為了成績而踢球,那我乾脆去看德國,看巴西人踢球算了,這樣的中國隊不值得指望!」
事實是恆大11人首發中劉殿座、吳少聰、樸志洙、蔣光太、張琳芃、保利尼奧、鄭智、張修維、費南多、艾克森、塔利斯卡,有三外援(樸志洙、保利尼奧、塔利斯卡),三歸化(蔣光太、費南多、艾克森),國內球員只有五人。
有些人就擔心:看外國人踢球?
還有些人擔心:如果國足也這樣,場上大半是講英格利是的,即使拿了好成績又怎樣?
可能中國足球落伍太久了吧,又或者是「扶不起的阿鬥」形象已經深入人的骨髓,除了那種落後狀況已經接受不了新畫面。
如果一群井底之蛙整天都在呱呱叫,也還是不知道天外有天。不近距離的接觸那些先進技術、先進打法,又怎麼知道自己是多麼的淺薄?
五大聯賽之所以精彩是因為有全世界最好的球員加盟。美職籃之所以成為籃球的殿堂,是因為有世界各國的頂尖高手。
請進來,走出去,成為必然策略。這幾年,其實湧現出來不少青年才俊,如恆大的韋世豪、楊立瑜、嚴鼎皓、譚凱元、帕爾曼江、王世龍,魯能的段劉愚、郭田雨,大連的林良銘、童磊,深圳的戴偉浚等。這些人成長起來,國足就有希望了。
所以恆大的歸化和立足青訓,難道不值得稱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