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們所認為的恰恰相反,魚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保持河水、湖水和海洋清潔的。作為食腐動物,魚在食物鏈中佔有很高的位置,它們可以將水中的任何東西都處理掉——因此,它們會受到很嚴重的汙染。
美國南加州近海水研究計劃的負責人指出:吃魚的人血液中的DDT含量比不經常吃魚的人高出五倍多。
魚是健腦食物?
魚並不是健腦食物,在所有海洋魚中都能找到甲基汞(Methylmercury),這種神經毒素會損傷大腦和神經系統。
實際上,無論是海水還是淡水中,魚的血肉和脂肪都會攜帶相當高含量的鉛、汞和各種化學殘留物,甚至要比他們生活的水域所含有的化學物質還高數千倍。美國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全世界84%的海產品都汞含量超標。
吃魚會聰明?
我們的海洋充滿了多氯聯苯(PCBs)汙染物,併集中殘留在了魚的體內,儘管這種人工合成化學物質已經被世界上很多地方禁止。
多氯聯苯會致癌並影響神經發育——包括短期記憶和學習,以及損害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和生殖能力!所以,聰明點吧,別再吃魚了。
魚很沉默,但會疼
很多人不忍心吃貓狗,也不敢看殺雞或豬牛羊,卻能毫無負擔地吃魚。因為它們是沉默的,不會表達自己的疼痛。
實際上,魚類同樣有大腦和神經系統,正像所有動物包括人類一樣能夠感受到疼痛。你看見過魚流淚的眼睛嗎?
魚多得吃不完?
WWF世界野生動物組織報告顯示,全世界40%的海洋漁獲因為沒有經濟價值,最終都被拋棄了,即每年有3800萬噸魚白白死亡。
可怕的海洋死亡帶
海洋死亡帶正在全世界各地不斷擴張,海豚等魚類大量死亡,為人類拉響了警報。
在全世界許多國家,漁場造成的營養物汙染比人類自身造成的還要多——排洩物、抗生素、化學物質、框架材料、殘餘的食物造成了水質的富營養化,直接導致了藻類爆發性的繁殖。
過量繁殖的藻類會降低海水的氧含量並促使氨和甲烷的產生,而這會毒害當地的海洋生物,從而出現大片的海洋死亡帶。
毫無人道的屠殺
整片海水都被血水染紅了……鯊魚群、鯨群和海豚群(鯨魚、海豚不屬於魚類,但命運是一樣的)等被包圍並趕到淺灘區域,然後全部被人用匕首和砍刀屠殺,其中的年幼的一些得以倖免,卻被賣到了水族館囚禁起來為人類表演……
你確定自己不是劊子手嗎?人的牙齒,比利刃更鋒利更寒冷。
持續水產養殖危害健康
水產養殖場的養殖的魚比全世界養的牛還多。他們在水產養殖場承受著疾病、擁擠、互殘和其他殘酷行為所帶來的痛苦。40%的養殖魚類在他們還沒被屠殺前就已經死去了。
網友引用某水產老闆的話:海鮮100%都有抗生素,避孕藥1周餵2次,不僅添加抗生素,有的還用福馬林泡,餵死老鼠等動物屍體,當地人根本不吃。
我們有更多健康的選擇!
魚的新定義應該是:蛋白質和脂肪的一種混合物,並加入了大量有毒的化學物質做調料。此外,在許多魚中發現的蛔蟲是半透明的,很難被查看到。
——(美)彼得•博爾西《原來吃素最健康》
讓魚類遠離你的餐桌不僅是為了它們,更是為了你自己的健康!
如果你想補充歐米茄3脂肪酸,亞麻籽、奇異籽、火麻仁、芝麻、核桃、杏仁、海藻、牛油果都含有豐富的歐米茄3,
另外,黑豆、紅腰豆、白色花椰菜和抱子甘藍也是很好的食物,用來替代你心目中的「魚」再健康不過啦!
母愛都是一樣的!
古時候有個讀書人,這一天朋友送給他幾條鱔魚,他打算煮上一鍋清燉鱔魚來嘗嘗。讀書人將魚放入鍋中,在鍋子底下用小火緩緩加熱,只見那些鱔魚仍自由自在地在鍋裡遊著,水溫逐漸變高,鱔魚在鍋中絲毫未覺水溫的變化,慢慢地被煮熟了。
據說,用這種方式煮熟的鱔魚,因為不會經歷宰殺的過程,沒有掙扎,所以它的肉質也不會緊繃,口感特別好。
隨著那一鍋湯慢慢煮沸,讀書人將鍋蓋掀起,卻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鍋中有一條鱔魚的身體向上弓起,只留頭部跟尾巴在煮沸的湯中,而整個腹部都向上彎著,露出在沸湯之外,直到它死了,身體依然保持這種形狀,而不倒下。
讀書人看到這種情形,感到十分好奇,便將這條形狀奇特的鱔魚撈出,取了一把刀,交鱔魚彎起的腹部剖開來,想要看個清楚。令他大吃一驚的是,在剖開的鱔魚腹中,竟藏著滿滿的魚卵!
原來這條母鱔魚為了保護肚子裡的眾多魚卵,情願將自己的頭尾浸入沸湯之中,直至死亡,而將腹部彎起,避開滾熱的湯水。
讀書人看到這一幕,淚水情不自禁地潸潸流個不停。
小魚在乎
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位男士在海邊散步,注意到沙灘的淺水窪裡,有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卷上岸來的小魚。
被困的小魚儘管近在海邊,也許有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然而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裡的水就會被沙粒吸乾,被太陽蒸乾,小魚就會幹涸而死。這位男士突然發現海邊有一個小男孩不停地從淺水窪裡撿起小魚,扔回大海。
男士禁不住走過去:「孩子,這水窪裡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撿起一條魚扔還大海。
是的
小魚在乎
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出小小的改變
不吃小魚
這樣的善行善念就會讓
海洋世界會越來越美好!
本文文字及配圖轉載自「聖賢教育改變命運」。
,他們的功業被自己的部落後裔傳誦著,所以,他們的名字才流傳下來,而其餘的幾代,他們的名字則可能不為人所傳記了。至於這八個名字的由來,也是因為他們在農耕文化史上的重大發明創造而來的。比方說,帝榆罔這個名字,可能是因為他發明了在農田周圍廣植榆樹以防風災和動物踐踏莊稼這種耕作技術而來的。這種解釋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不符合中國人祖先崇拜情結的傳統:祖先的後代是不會輕易忘記祖先的名字的。至於「一百二十年」這種說法,目前似乎還沒有找到合理的解釋,可能,這至少是兩代神農的在位時間或年齡。
還得來說一說炎帝神農氏這個稱號的問題:為什麼會有這樣兩個稱號呢?文獻資料似乎對此已作了解釋。王符說:「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世本·帝系篇》云:「炎帝身號,神農代號。」《史記補三皇本紀》云:「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始教農耕,故號神農氏。」《易》云:「以火承木,故為炎帝。教民耕農,故天下號曰神農氏。」這些解釋固然能說明一些問題,但似乎仍然是「語焉不詳」,缺少具體可感的信息。比較而言,何光嶽先生的解釋應該是最為具體的,因而也較為合理。他解釋說:神農和炎帝是同一個氏族的前後兩個不同時代的首領名稱。神農氏這個名稱在前,氏族首領叫神農氏,氏族以首領的名稱命名,也叫神農氏。後來,這個部落出了一個有名的首領叫炎帝,或者說,南遷以後,這個氏族部落的首領改稱炎帝,同樣,人們也以他的名字來作為氏族部落的名字,這個氏族改名為炎帝部落。這樣兩個時代的其他首領都沿用神農、炎帝這樣的稱號,所以,炎帝神農氏這個稱號和氏族部落世代也就流傳延續了八代或十七代,達一百二十年或五百二十年之久。但是,這種解釋至少與《逸周書·嘗麥》等古籍的記載不一致。看來,對這樣的問題還是存疑為好。
我們現在不妨以何光嶽先生的解釋為據來說炎帝神農氏與榆罔的關係:榆罔是炎帝神農氏這個氏族部落系統中的第八代首領,一個傑出的首領。因為他在農耕史上的重大貢獻,而在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系統中的眾多首領譜牒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那麼,這個叫榆罔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首領為什麼來到潞水呢?
先來看一看文獻資料。《史記·五帝本紀》對此透露了一定的信息。司馬遷寫道:「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諸侯,諸侯鹹歸軒轅。……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這些記述暗示了這樣的信息:
其一,黃帝軒轅氏部落崛起的時候,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開始走向衰落。這時,這個氏族部落已無能力控制其它氏族部落,最終因為一系列的內憂外患而遜於黃帝軒轅氏部落。從此,黃帝軒轅氏取代炎帝神農氏而為天下共主。
其二,在黃帝軒轅氏取代炎帝神農氏的過程中,內政方面,黃帝軒轅氏經過了「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的勵精圖治;外交方面,黃帝軒轅氏有過「撫萬民,度四方」的努力,還有「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這樣的重大戰事。
其三,阪泉之戰可以說是炎帝神農氏反黃帝軒轅氏取代天下共主地位的反擊戰。這場戰爭之後,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與黃帝軒轅氏氏族部落之間是什麼關係?黃帝軒轅氏徵蚩尤的涿鹿之戰時,有過「徵師諸侯」的外交、軍事活動,這項活動中的諸侯是否包括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還有,蚩尤與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是什麼關係呢?這些信息很有弄清楚的必要。
一般的歷史書籍認為,蚩尤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中的成員。他趁自己的氏族部落在阪泉之戰中大敗,大傷元氣的時候,發動內亂並打敗自己的首領,一度取得了氏族部落的領導權。可能,蚩尤是個鷹派人物,不甘於被黃帝軒轅氏打敗的命運,有過整兵再戰黃帝的舉動,這就是涿鹿之戰。所以,黃帝軒轅氏部落乘機與既吃了敗仗又大權旁落的炎帝神農氏聯合,在涿鹿大敗蚩尤。對此,《逸周書·嘗麥》做了明確的記載,原文是這樣的:「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翼。」很明顯,前面所說的「帝」,應該是黃帝,後面所說的「赤帝」應該是炎帝。這些記載基本上可以解釋上述疑難問題。還有一些記載認為,與黃帝軒轅氏合作打敗蚩尤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首領就是榆罔。清代大學士傅恆、劉統勳、尹繼善主編的《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卷之一·軒轅氏》載:「蚩尤好兵喜亂,作刀戟大弩以暴於天下,兼併諸侯,攻炎帝榆罔,榆罔遜居涿鹿。」《呂氏春秋·慎勢覽》載:「神農氏十七世有天下,至榆罔失。」這些記載明確的告訴我們:與黃帝軒轅氏進行阪泉之戰的,以及後來與黃帝軒轅氏聯合,在涿鹿之戰打敗蚩尤的都是炎帝神農氏榆罔。這說明炎帝神農氏到榆罔時代,至少在北方地區,已是徹底衰落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榆罔可能應該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在北方地區的末代首領。
衰落的榆罔及其氏族部落到哪裡去了?《史略循蜚記》載:「榆罔名參盧,居空桑。尤居之,乃封榆罔於路。路,露也。」就是說,榆罔被蚩尤打敗,原來的居地被蚩尤佔了,流落到「路」這個地方,黃帝軒轅氏便賣了順水個人情,「乃封榆罔於路」,「路」也叫做「露」。《路史》也有類似的記載:黃帝軒轅氏封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參盧於潞,守其先塋,以奉神農之祀。」
我們假定這個「路」或「露」指的就是以露嶺為中心的潞水鎮,這些記載也就暗示著衰落了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在榆罔的領導下,已經南遷到湖南茶陵這個地方了。至於說黃帝軒轅氏封榆罔於潞水的露嶺,似乎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順水人情。
《帝王世紀》載:(神農氏)「有聖德,繼無懷氏之後,以火承木,住在南方,主夏,故謂之炎帝。都於陳,作五弦琴,始教天下種穀,故人號曰神農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稱烈山氏。一曰魁隗氏。是為農皇,或曰炎帝。時諸侯夙沙氏叛,不用帝命,箕文諫而殺之。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炎帝。炎帝自陳營都於魯曲阜。」看來,炎帝神農氏南遷途中,還有過勤修內政的努力,並取得了招撫夙沙氏這個氏族部落的重大外交成果,而向南遷徙的路線,則是由北方的姜水流域(今陝西寶雞市附近)遷至今河南省開封市附近(即「陳」這個地方),向東遷徙的方向則是由河南開封附近遷至今山東省的曲阜(即「營都於魯曲阜」)。
這樣的遷徙並不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的終結。《水經·漻水注》說:漻水西經歷鄉,「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傳雲,是神農所生處也,故禮謂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書》所謂:『神農即誕,九井自穿』,謂斯水也。」歷鄉即湖北省隨縣的歷鄉,這個記載說明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又由河南省南遷到了湖北省。《管子·輕重》云:「神農種五穀於淇田之陽」,這個「淇田」據說就是今湖南省宜章縣的騎田嶺。又王應章在《嘉禾縣學記》中解釋嘉禾縣得名的原因時說:「嘉禾,故禾倉也,炎帝之世,天降嘉種,神農拾之以教耕作,於其地為禾倉,後以置縣,徇其實曰嘉禾縣。」又《衡湘傳聞》中說:神農氏之裔「赤制氏作耒耜於郴州之來山」。《明一統志》說:「耒水出郴州之來山」。這些記載又說明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又由湖北省繼續南遷到了湖南省。今湖南的宜章、郴州、嘉禾、耒陽、安仁、茶陵、炎陵諸縣多炎帝神農氏的遺蹟和傳說,大概就是因為這樣而來的。這大概也是榆罔氏之所以到潞水的原因。
據文獻資料記載,湖南境內似乎應該是這個氏族部落南遷的最後一站。其原因,據何光嶽先生考證,大概是這樣的:南遷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歷經唐、堯、夏、商數代,都處於南方江漢流域之間。到周初,黃帝軒轅氏部落的姬姓周朝勢力向南方滲透擴張到了江漢流域,並將其親族隨、唐、蓼、蔣、聃、曾等侯國分封到這裡。這樣,原來遷徙到這裡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生存便受到了周朝威脅,因此,不得不繼續南遷到湖南境內了。
文章寫到這裡,已經回答了第二個問題,這也就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的原因和路線的問題。但與此有關的其它幾個問題仍然有交代的必要。
第一、這個氏族部落南遷的過程中,有過什麼重大歷史和文化意義上的活動呢?從文獻資料的記載來看,這個氏族部落在歷史上標誌性的文化成就就是農耕技術的發明和推廣。因此,可以肯定,把中原地區先進的農耕技術推廣到南方,這是這個氏族部落的南遷過程中的重大或主要的歷史文化意義上活動之一。其它如醫藥文化的創製、商業文化的創製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事情,無須贅述。
第二、方國的建立問題。這本來應該歸之於前一個問題的範疇來討論,只是因為這個問題似乎歷來被人們所忽視,所以,有必要單獨立為一項來討論。其實,前面所引《帝王世紀》中的記載似乎對此有所暗示,「炎帝自陳營都於魯曲阜」,在山東曲阜「營都」了,自然也就有了方國。何光嶽先生從姓氏源流的角度考證,考察了我國一百來個姓氏的來源,認為歷史上這一百來個姓氏都是由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及其後裔演變而來的。這些姓氏,至少在商周時期分建了很多國家,即方國,比方說,呂氏之後的呂尚,即姜子牙建立了齊國。當然,這樣的國家應該是諸侯國了,或者說,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後裔在周朝受封的諸侯國,而不是寬泛意義的方國了。楊向奎先生的《論「以方以國」》一文對此作了系統的考證,認為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在向南遷徙過程中及遷徙後,確實建立了一些方國,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申、呂、齊、許諸國。「申呂文化即屬於炎帝一支,炎帝姜姓,申呂是其後裔。」「申先楚後而王,本為一族,疆界相接,後申衰而楚繼之稱王,逐漸申楚為一,而申在政治、文化上實為楚之核心。」這四個方國中的申、呂均在今河南西南部,許在河南許昌,只有齊在今山東省,處在北方地區。這個問題的釐證給我們的暗示是:方國的建立,有可能擴大到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聯盟的範圍,即這些方國也可能對外打著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這個旗號,他們的首領也以炎帝神農氏自稱。
第三、南遷的部族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的本系還是支系?這實際上牽涉到了榆罔和湖南、潞水的關係這個細節問題了。文獻資料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只能聯繫某些資料及炎帝神農氏在南方的遺蹟、民間傳說來作一些推測。《水經·漻水注》記載的這個遺址和傳說與陝西歧山姜城堡神農廟和九聖泉的遺址和傳說相同。這說明湖北省隨縣歷鄉的神農誕生地,應該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之後一個襲稱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的誕生地,因為同一個人不可能在兩個地方誕生。有專家考證後認為,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途中,炎帝神農氏的臣屬重黎(即祝融氏)曾定居於今河南滑縣東的北楚丘一帶,其後裔又徙居湖北、湖南,今湖南炎帝陵(即炎帝縣的炎帝陵)安葬的很可能就是其中一支部族的首領。這就是說,這個部族南遷的,既有部族的本系,又有部族的支系,乃至於臣屬的方國部眾。
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歷時悠久,部眾龐大,工程繁浩,當他們最終遷徙到湖南境內的時候,要問它的領導人是誰,特別是作為這個龐大、複雜的部族的唯一共主的首領是誰,這實在是不可能可以得知的事情。《史略循蜚記》所載及民間傳說記載說是一個叫榆罔的人到了潞水,這個具體到了某一個人的說法,應該可以斷定是不確切的。榆罔這個名稱,似乎以籠統的「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及其部眾」來代替更為準確一些。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南遷,不可能確切說是由哪一個人領導的,由哪一支哪一派參與的部族遷徙。但是,可以肯定,這是以炎帝神農氏為載體、以中原地區先進的農耕文化為代表的史前南北文化交融史。
現在應該「言歸正傳」,說一說炎帝神農氏與潞水的關係了。但還得說兩句題外話,算作一份「申明」,這實際上還是我在前面說的、必須交代清楚的一個問題:炎帝神農氏與潞水的關係,應該首先置於炎帝神農氏與歷史上的茶陵(即古茶陵地區,包括現在的炎陵縣在內)的關係這個大背景中來談。
關於炎帝神農氏與歷史上的茶陵的關係,在文獻資料記載及民間傳說中都是有據可依的事情。
羅泌的《路史﹒後記》云:「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明一統志》云:「古炎帝陵在縣西三十裡。」《茶陵州志》載:「炎帝葬茶流傳已久,自宋置酃縣,炎陵在望也。」至於前面所引的《酃縣誌》的記載,更是把文獻資料與民間傳說合而為一了,並且,它還把《明一統志》的記載具體化了:現在的潞水鎮的確「在縣西三十裡」這個位置(應該是講潞水鎮通往縣城的古道)。
這裡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信息:羅泌的記載告訴我們,茶陵因炎帝陵而得名。接下來我們就要討論兩個問題:「茶鄉之尾」在哪裡?「茶鄉之尾」的炎帝陵與炎陵縣的炎帝陵是不是同一個炎帝神農氏的陵墓?
茶水是今茶陵縣境內洣水的兩大支流之一,發源於今秩堂鄉景陽山,即《茶陵州志》(清嘉慶版)所說的「茶山」。茶水流經高隴納巖水、芝水、白水,經火田合芙水、貝水,經腰陂匯潞水、堯水,由此向南經洣江到舊縣城北門歸入洣水。地理區域上的茶鄉因茶水而得名,指的是茶水流域,大致包括今天的秩堂(含小田)、高隴(含湘東)、八團、火田、腰陂、潞水、思聰、洣江等鄉鎮。這是廣義的茶鄉。早在五代時期,今秩堂鄉毗塘村龍頭境內的茶水左岸就建有龍王廟,當地人稱之為茶江裡廟。據此,茶江裡廟周邊地區的今高隴鎮龍集、光泉兩村及秩堂(含小田)鄉,又合稱茶鄉。這是狹義的茶鄉。因此,直到現在,像潞水鎮這些地方的許多老人還稱八團、火田、高隴(含湘東)、秩堂(含小田)為「茶鄉」,這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三八區」。在今秩堂(含小田)鄉的合戶村中和堂還能看到嶽飛的題詞石碑(文字為「墨莊」),碑文後的跋中有「茶鄉」之名。另外,在狹義的茶鄉地區,自古至民國期間,道士刊布的文書和口頭文詞中,均有「長沙府茶陵州茶江鄉」的文字。這些都可以說是狹義的茶鄉存在的證據。明洪武二年,今茶陵縣分為西陽、睦親、茶陵、衷鵠四個鄉,其中的茶陵鄉又簡稱茶鄉。這是行政區劃意義上的茶鄉,這個「茶鄉」大抵上與我們現在所說的三八區(火田鎮芙江以下屬睦親鄉。睦親鄉又寫作「睦鄉」)一致。
在漢語詞典中,「尾」原本指動物的尾巴,比喻事物的末端,或者主要部分以外的部分。現在的潞水鎮(潞水方言區)自宋代以來一直屬於睦親鄉之永居裡,至清代順治十二年,改裡為都,潞水鎮(潞水方言區)又屬睦親鄉的上十一都。道、佛兩教的冥司文書以及民間安梁文書中,均有「長沙府茶陵州睦鄉」這樣的文字,「睦鄉」即睦親鄉。在地理位置上,它屬於廣義的茶鄉,而又與狹義的茶鄉有一定的距離之隔:中間有腰陂、火田這兩個地區,屬於茶鄉這個地區的邊遠地區,或者說,不是茶鄉的主要部分,稱之為「茶鄉之尾」是比較合適的。這個說法也與《明一統志》的記載一致。這就是說,在文獻資料記載和民間傳說中,「茶鄉之尾」指的完全有可能是潞水。
《湖南通志》載:「古蹟曰陵墓,茶鄉之墟,蒼梧之野,古帝弓劍之所藏也。國家有大典,遣官祭告。」如果這個記載所說的「古帝弓劍之所藏也」的陵墓就是《明一統志》所載的古炎帝陵的話,這就暗示潞水的炎帝陵可能只是一處象徵意義上的陵墓,就如同後世所說的衣冠冢。把這個推定與《酃縣誌》記載的資料聯繫起來看,這就有可能是:潞水和炎陵縣兩個炎帝陵安葬的是同一個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首領,前者是一座衣冠冢,後者是一座實質意義上的陵墓。正因為前者是一座衣冠冢,所以它逐漸被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後人忽略,乃至遺忘了,祭祀漸少,乃至於無。因此,後世也就只祭炎帝陵而不禮祀這個衣冠冢了。
《茶陵州志》又載:「炎帝葬茶流傳已久,自宋置酃縣,炎陵在望也。」這個記載似乎又否定了上述推定,即所謂炎帝陵指的是鹿原坡的炎帝陵墓。羅蘋注《路史》時更是言之鑿鑿的說:「今陵山尚存二百餘墳,蓋妃後親宗子屬在焉。」如果排除前面的推定,這樣的記載就更使人難得其詳了。
《宋史·地理志》載:南宋紹定年間,茶陵縣隸屬湖南制置使衡州衡陽郡,境內分為西陽、睦親、茶陵、衷鵠、康樂、霞陽、常平七個鄉和永安、茶陵、霞陽、船廠四個鎮。清代《衡州府志》記載,南宋寧宗嘉定四年平定「黑風峒寇」羅世傳之後,湖南安撫使曹彥約認為茶陵軍轄區過大,地裡遼遠,難於管轄,建議增置郡邑,以便於控制。於是,這一年,析出康樂、霞陽、常平三個鄉設置酃縣,但酃縣仍屬茶陵軍管轄。最早的《茶陵州志》修於明代嘉靖四年,《茶陵州志》記載的是 「現時意義」上的炎帝陵而不是傳說中的炎帝陵,即潞水的古炎帝陵,這種可能性比較大。這就是說,兩種縣誌的記載和民間傳說並不矛盾,前面這個推定仍然是有可能成立的事情。也可以理解為兩個地方的炎帝陵安葬的並非同一個人,兩者可能同為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湖南境內的後裔,他們都沿襲炎帝神農氏這個稱號而為各自分支的首領。
那麼,斷言潞水境內有炎帝陵及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後裔有何其它證據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如同問炎帝神農氏這些後裔的去向一樣,實在是無從稽考的事情。遠古杳杳,古蹟湮滅,叩蒼天無語,問大地無聲,實在是一個不可能找出確鑿證據的事情。我們只能從民間傳說和民間風俗習慣中捕捉歷史的蹤跡,以期獲知映證的信息及現在與過去相遇的吻合點。
據《湖南通志》記載,今潞水鎮的農元村有個叫「神堂灣」的地方,相傳炎帝神農氏曾徙居在這裡,並常常翻越露嶺嘗草採藥。農元村與這個地名有關的村莊就是「神背」,在這裡,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神農殿。這座神農殿建於清代光緒年間。據當地老人解釋,神背一名的由來有兩說:一是從前村莊的主體部分在壇官廟之後,二是村莊的主體部分在神農殿之後。處於某一人一物後面,在潞水方言中就是「在某人某物的後背」。這種解釋大約是可信的。儘管這個解釋沒有直接涉及到炎帝神農氏,但還是與此有很大的關係(這個內容後面再說),《湖南通志》記載的似乎是言之有信的。另外,與神背比鄰的大臺村有一個叫「神堂」的地方。但這個地名似乎是確有所指的一口水塘,據一些人解釋,這口水塘大而且深,經年不竭,如有神助。按這個解釋,神堂這個地方似乎與神堂灣及炎帝神農氏無關了。
今農元村的大隴組(即所謂「大隴坳上」)與神背比鄰。相傳炎帝神農氏經常在這裡採藥,也在這裡傳授農耕技術,還在這裡發明了米篩這種糧食加工工具。當地百姓感恩不盡,便把炎帝神農氏發明米篩的事跡刻在潞溪岸邊一個深潭的巖壁上。這個潭就叫米篩潭。至今,米篩形象依然清晰可見。又有傳說,炎帝神農氏教授農耕技術的地方就在現在的神背,百姓們為感謝炎帝神農氏的這份恩情,就把這裡叫做「神背」。
事實上,神堂、神背、大隴這三個地方彼此緊鄰,是一個相連一體的區域。《湖南通志》所說的神堂灣,大概是指這個區域。
在潞水清水方言區的龍溪村有一個叫「藥塘」的地方。藥塘指的是一口水塘,相傳炎帝神農氏常在這裡洗藥,因此就叫「藥塘」。這個地名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明末清初的一個儒生以方言中的同音字「鬱」代替「藥」字,將它改名為「鬱塘」,但是,在方言中,這個地方地名的讀音仍然與「藥塘」一致。
潞水鎮的獅子巖,相傳為炎帝神農氏的獅毛犬晚年休養的地方。至於天子山(即天堂山)上的天子坑遺址,則前面已經講到,這裡不再重複。這些遺址遺蹟可以看作是炎帝神農氏曾經在潞水活動乃至生活過的痕跡。
與潞水的腰陂鎮,有一個地方叫太子坑,潞水方言稱之為「罈子坑」。相傳為炎帝神農氏的太子安葬處。另外,露嶺南側的虎鋸鎮茶澗兔子衝,還有一個叫太子墳的土堆。相傳為炎帝神農氏的太子炎居在這裡打獵,無意之中,從兔子受傷自救的舉動中發現了一種金創藥。為了找到這種金創藥,炎居凍餓而死。死後,螞蟻銜土為墳,所以稱之為「太子墳」,又叫「螞蟻墳」、「天子墳」。這些可以說是炎帝神農氏在露嶺周邊地區活動的遺蹟。如果把視線再放寬一點的話,在古茶陵(包括今炎陵縣)的其它地區,我們還可以找到很多這樣的遺址遺蹟以及傳說。
下面要講述的可能是古茶陵這個大背景下,為古茶陵地區所共有的現象。
一是境內的藥農,雖然師承關係不同,執有的儀軌和禁忌不同,但有兩點似乎是相同的:近乎咒語而頗有神秘意味的封山、禁山或藏山的默念口訣中提到的歷代本草祖師中,必有「神農」的名諱;採藥時諱稱鐮刀、鋤頭這兩種工具,而把前者稱為「鷹」,後者稱為「鹿」(或「雷公」),並且特別忌諱有褻瀆它們的言行。這似乎與傳說中作為醫藥文化開山鼻祖的炎帝神農氏有鷹、鹿兩位母親有關聯。
二是境內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還盛行一種叫「踩田」的古老耕作技術,即在禾苗下田扎穩了根將要長出側根的時候,人一手拄棍,一手配合身體協調擺動,雙腳交替在禾苗根部附近來回划動,目的是劃斷側根,好讓主根深入泥土吸收養分(也有改為彎腰,用雙手划動的,潞水方言稱之為「抓田」)。據說,這種耕作技術最初是遷葬炎帝神農氏時無意「發明」的:抬靈柩的人被允許直接從禾田間路過,踩塌過的禾苗不僅沒有死去,相反,長勢良好,結實較多。後來,人們受到啟示,就發明了「踩田」、「抓田」技術。還有一種叫做「薰草皮」的農耕技術,就是將草連同泥土挖來,經火薰燒後作為肥料入田。這被認為是炎帝神農氏引導原始先民燒畲墾荒的遺留。三是境內有「吃新」的習俗。茶陵地區的儀式是第一碗飯敬神靈,以感謝神靈賜予五穀種子。這樣的神靈實際上就是傳說中的炎帝神農氏。炎陵縣地區的儀式是第一碗飯盛給狗吃。傳說,最初的幾粒水稻種子是炎帝神農氏的獅毛犬無意從天宮帶來的。這個儀式有不忘獅毛犬給人間帶來稻穀種子的感恩意義。四是境內迄止民國時期為止,民間為禳災祛疫而舉辦的「做盂蘭」,衣匠的眾多紙紮中必有炎帝神農氏的紙紮神像,形象是頭頂雙角,手執禾蕙,名字就叫「神農皇帝制米谷」。
上述儀軌和農耕技術,以及民間習俗,都可以認為是古茶陵地區為紀念作為醫藥文化、農耕文化祖先的炎帝神農氏而保留下來的遺俗。我們還可以找到反映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曾經在古茶陵地區生產勞動和繁衍生活的文化意義上的遺存。
考察炎陵縣和潞水鎮的民間傳說,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這兩個地方都流傳著一個「井水變酒賣」的故事。這兩個故事的發生地點不同,主人公卻都是先窮後富再窮的酒家,並且都有貪心的特點,他們的姓名、性別不同,但炎帝神農氏這個主角相同,故事情節也大同小異,但又有彼此移接的痕跡。這個傳說似乎也可以映證炎帝神農氏的活動軌跡。
最有意思的一個文化遺存就是古茶陵地區和安仁地區的壇官和壇官廟。茶陵人稱它們為「石公老爺」、「石公老爺廟」。在民間,壇官是一種兇惡而且好作祟的神靈。一般的,田間地頭,或者山間溪頭,有一棵高大的樟樹,樹下有一塊大而且有點恐怖的石頭,前面有焚香的痕跡,或者還有矮小的房子,這就是壇官廟。關於壇官使惡作祟害人的傳聞,從古到今,在潞水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多得無法統計。古茶陵和安仁地區多壇官廟,這在湖南乃至我國南方地區似乎是獨一無二的現象。據傳說,壇官就是安葬炎帝神農氏時守靈護喪的大小護壇人員。當初,安葬炎帝神農氏後,天帝把護喪有功的人員一一分封為各路神仙,惟獨忘了封賞大小護壇人員。問題反映出來以後,天帝沒辦法再給他們什麼封賞了,只好無可奈何的叫他們「隨遇而安」,自己隨意找個地方去當快活神仙。但這些人聽錯了:有人以為是到安仁去安身,有人以為是到有樹的地方去安身。於是,在安仁和古茶陵地區的田間、地頭、村莊、山間,有大樟樹和大石頭的地方,往往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壇官廟。這個頗有人性化的傳說和神靈的存在,與炎帝神農氏首葬潞水不吉而改葬鹿原坡的傳說,可以互為映證,更有近乎「信史」的意義。
趙世超先生說:「我個人只承認炎帝文化的南遷,不承認炎帝族和炎帝本人從陝西遷到河南,最後又遷到湖南,葬在湖南。」透過文獻資料和遺址遺蹟,以及民間風俗習慣和傳說來探討炎帝神農氏和潞水的關係,實際上也就是將這一傳說時代的歷史人物及其氏族部落的活動,置於南北文化交融史的大背景下的一次歷史搜尋和梳理。炎帝神農氏和潞水有什麼關係?炎帝神農氏及其氏族部落與中國古南方地區有什麼關係?我們說炎帝神農氏,炎帝神農氏的氏族部落,這只是一個區域文化的代表和載體。這個代表和載體表證和承載的是古老的華夏大地,南北區域文化交融發展的文化密碼和信息。
最後說一句與本文無關的話:我個人不贊同炎帝神農氏這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