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上海市閔行區境內的馬橋古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孕育了最初的春申文明,也為申城教育找到了活水源頭。目前,閔行區共有16所中小學跨過了百歲門檻。百餘年時光荏苒,幾代人砥礪奮進。百年名校近在百姓家門口。一所學校就是一座教育的歷史豐碑,鐫刻著教書育人的真諦。
圖說:莘莊鎮小學舉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共迎幸福美滿新年」主題活動
(一)主題詞:文脈
核心內容:百年名校的文脈,是學校的歷史,更是社會的財富,成為滋潤後代師生的不竭源泉。
誕生於20世紀晨曦中的「蒙正學堂」,是閔行區實驗小學的前身。「蒙以養正,聖功也」,意指開啟慧心、涵養品格、引領正道是一項神聖的事業。學校從最初的「蒙正學堂」中汲取「蒙以養正」思想,闡釋為「啟智育德、培養正道」,使我國源遠流長的蒙學教育在當今的新時代得以很好地創新發展。
百餘年前,華漕鄉賢先後辦起了華振學堂、贊育堂、心逸堂等。「贊天地之化育」出自《中庸》,也源自華漕學校前身的贊育堂;「養心靈之卓逸」源自心逸堂,表明學校要努力養成學生心靈的卓逸狀態——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培養「尚志篤行,博學雅趣」的華漕學子。
創立於1906年的梅隴中心小學,雖然幾遷校址且幾易其名,但始終秉承「為當地老百姓辦一所好學校,開啟學子之新貌,開啟社會之新貌」的「啟新」辦學思想,堅持「為每個學生幸福人生奠基」。豐厚的文化積澱成為學校不斷發展的重要財富。學校以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為突破口,堅持著力打造「和、靜、怡、真」的育人文化,全面推進本校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主動健康發展。
北橋中心小學一直秉承著建校初期倡導的「和相應,美相隨」的教育思想。「和,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美,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聲」。如今,校園內處處流淌著「和美」文化的氣息,以「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一個精彩故事」為辦學理念,用「陽光·生命」的教育形式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激揚生命自覺。
顓橋中心小學創辦於1908年,原名「顓區小學堂」,歷來揚革新精神,開風氣之先。百年來,學校一步一個腳印,涵養著「啟顓蒙正,溫潤而澤」的文化品格,實踐著「開明拓新,繼往開來」的辦學精神。
(二)主題詞:傳承
核心內容:百年名校在傳承中實現突破,它啟示當今教育人,必須謹記教育的初心,不忘育人之本。
諸翟學校的前身為「私立使覺小學堂」。「使覺」源於《孟子》的「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創辦者沈宗懋先生的教育情懷和教育理想清晰可陳。近年來,學校在創建「新優質學校」過程中,提煉了「使覺」的新辦學理念。校風:點燃生命,喚醒自覺。教風:自覺發展,追求卓越。學風:自覺修身,自覺求知,自覺實踐。學校確定了「培養具有『使覺』精神、使命感和國際視野的當代學生」的育人目標。
「強恕」二字源於《孟子》的「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馬橋強恕學校百年不變的風範就是改革與創新:1958年創辦「紅領巾小農場」,1978年列為上海市重點小學,1981年創辦高中,1982年始設幼師班,1994年成為區教育科研實驗基地,2001年被命名為素質教育實驗學校,2004年成為「新基礎教育」研究基地學校。
浦江第三小學創立於1867年,前身為「觀濤書院」。現在,學校給予了「觀濤」新的詮釋與內涵,確立了以「明心慧觀,志能聚濤」為核心的校園主體文化——「觀濤文化」:既有眼觀六路的視野,也有耳聞八方的敏銳;既有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追尋,也有聚濤勢、成濤立、發濤威的能量。「觀濤文化」就是一種明於心、察於眼、立於志、慧於術、敏於行的進取精神、科學態度、堅韌意志和藝術風範。
有著112年歷史的曹行小學,謹記「今天永遠是新起點」的校訓,遵循「發展內涵、提升品質、創辦讓地區百姓滿意的優質農村學校」的辦學思路。學校逐步形成了以「接納、認同、包容、求新」為主要特徵的校園精神,「兼容大氣,開放創新」的管理風格初步顯現,「兩心、兩嚴、三愛」的教師梯隊正在發展,「兩勤、兩求、全面發展」的學生群體健康成長,「綠色優美、溫馨和諧」的校園文化逐步凸顯。
(三)主題詞:創新
核心內容:百年名校在創新中生機勃發,展現出「曾經杏壇擎旗幟,矢志創新育新人」的豪邁氣質。
校名「明強」兩字出自於創始人楊光霖的《明強學堂捐啟》中的「民生國勢之所賴以明賴以強也」。歷時113年的明強小學,現在推出了「校園四季」成長校歷。學校本著「關注每一個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宗旨,圍繞「校園四季系列活動」之「訪春」、「嬉夏」、「品秋」、「暖冬」,研究信息化背景下學生的成長特點,探索與之相適應的建班育人的方法、載體、途徑。
虹橋中心小學以「讓每一顆水滴都精彩」作為新時期的育人目標,提出了「水潤生命 精彩綻放」的課程理念。以國家基礎型課程和水潤校本課程組成學校的課程框架,在水潤校本課程中開展「潤德、潤智、潤美、潤健、潤新」五個板塊的課程活動。在課程實施中培養具有「胸懷寬廣、知識豐富、身心健康、審美雅趣、科創啟新」的樂慧學生。
紀王學校秉承「修德勵學,融和發展」的辦學理念,探索了「由陶見人」的培養路徑。學校從分年段的玩陶、制陶、賞陶和創陶的單門陶藝技能課程拓展到陶藝系列特色課程群,到現在又形成了「陶樂文化」課程群。
浦江第二小學將「耕讀文化」理念滲透到學校的每個角落,充分挖掘百年老校的文化內生力,明確提出了「健康靈動,耕讀樹人」的辦學理念,以「五動」(身動、手動、行動、心動、主動)落實健康靈動,以「五能」(生存能力、自覺能力、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耕讀樹人。學校將耕讀文化的內涵解讀為傳承「勤、儉、禮、誠、孝」的農耕傳統美德,倡導耕中做、讀中學,促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並主動發展與創新。
浦江第一小學1874年由上海城隍後代秦榮光創建,1933年由黃炎培題寫校訓「學做人」。近年來學校積極弘揚龍的團隊精神,努力建設智慧校園。學校推出的「德」系列課程,校內外結合,培養學生的良好人格品質;「才」系列課程通過8大類106門網上自主選課與走班形式,為孩子的全面發展和健康快樂成長助力。
【對話局長】
百年名校需要守正出新
「在歷史悠久的閔行這片熱土上,我們辦的教育不能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閔行區有一批有著百餘年歷史的學校,閔行教育人有責任充分挖掘好這批百年名校的文脈資源,要在學習、傳承固有文脈的基礎上,讓老學校、名學校在辦人民滿意教育方面不斷創新,不斷發展。」閔行區教育局局長惲敏霞概括了讓百年名校持續閃爍光芒的意義所在。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閔行區新辦了許許多多中小學,把更多優質教育辦到了居民家門口。而在惲敏霞局長看來,原有的「家底」,上百年來打下的教育根基,是萬萬不可丟的寶貴財富,這些百年名校儘管發展的路徑各有不同,但它們的文脈仍清晰可辨,這就需要現在的傳承者更好地去提煉學校經過上百年凝結而成的辦學精神,並使這種精神在新時代的辦學中得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
「走進不少閔行的百年名校,會發現很有江南文化韻味。比如顓橋中心小學,江南書院特色撲面而來,『啟顓蒙正,溫潤而澤』的文化品格滲透進了辦學的精神氣質裡。」惲敏霞局長說,教育人也要堅持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勝利前進。挖掘、整理、學習、傳承和弘揚區域內百年名校的文化價值、辦學精神和育人品質,這正是一種自信的體現。相信這些歷史上的名校一定能在新時代裡煥發出新的生機,一定能持續為區域教育的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百年名校需要守正,更需要出新。教育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更好地培養適應時代所需的人才。惲敏霞局長說,教育是什麼,學校承載著什麼責任,一所名校是怎麼一步步歷經風雨不斷前進的,這些問題在全區的百年名校裡幾乎都可以找到答案。尤其是,這些百年名校更給今天的教育人以啟迪,那就是與時俱進和創新發展。身處國際大都市的閔行區,只有將名校的歷史文脈與現代教育的目標結合在一起,將學校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視野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