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輝百年學府,蹕路藍縷開偉業;聖賢名師,嘔心瀝血育桃李!

2021-01-08 假裝文藝老青年兒

衛輝文化符號之十八

激流先河 杏壇之光

□雲林山人

「文革」期間,農村學生只能在本公社就讀高中,只有城關學生才能到衛輝一中讀書。所以,很遺憾,我不是衛輝一中畢業的學生。但是這並不阻礙我對衛輝一中的嚮往,在我的眼裡,衛輝一中是屬於家鄉的非常神聖的最高學府,在一定程度上還具有及其神秘的色彩。

雖然沒有在一中求學的經歷,可是關於衛輝一中的傳說卻不時灌入耳鼓。師範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十七年,尤其是到教育局工作後,對於衛輝一中的了解逐步加深。當我在自己的意識形態裡撥開她神聖的面紗、淡去她神秘的色彩後,衛輝一中這所百年名校仍以其不平凡的高貴和典雅,讓我為之傾倒。她就像歷史長河中奔騰的一股激流,在衝向遠方的河道中轟響震蕩,任九曲連環、群山阻礙,仍以其輝煌磅礴的力量展示雄偉的氣勢,用她的豐厚的文化內涵書寫了一曲不朽的交響樂章。

(一)新學先河

「戊戌變法」改革教育,提出「停科舉」、「設學堂」和「獎遊學」三項新政。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開始在全國範圍內設立大、中、小學堂;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再次通令各省選派學生到東、西洋各國求取專門學業,許多留學生在國外接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成為以後民主革命運動的重要力量;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頒布學生章程,此時已實行了對各級學堂畢業生分別授予貢生、舉人、進士等名銜的辦法,而且規定按照科舉考試制度通過會試的人必須入京師大學堂分門肄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這是中國第一個以法律形式公布並在全國推行的近代學制,為中國近現代教育體制奠定了基礎。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宣布自翌年起廢除科舉考試制度。科舉的廢除加速了學堂建立的步伐。

據學部統計,1904年全國學堂總數為4222所,學生9.2萬人;1909年學堂總數猛增為5.2萬所,學生達156萬人。留學生人數也大幅度增長。一個不同於舊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興知識分子群體開始活躍於歷史舞臺,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他們或多或少接受了西學之後,在民族危難的刺激下,逐漸走向朝廷的對立面,成為清朝統治者所無法控制的社會力量。

衛輝知府於滄瀾像

當其時也,被譽為「中州第一幹員」的山東平度人、衛輝知府於滄瀾,洞悉時勢,捷足先登,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奉詔興學,立衛輝府官立中學堂於汲縣城內,改淇泉書院為之,親任學堂監督(校長),並延請夏奠川進士、崔青山舉人分授經文、算學等科,擬定章程,稟請立案。招府屬九縣學子入學,學制五年,無明確班級劃分。年費銀萬兩,由九縣(衛輝府所轄九縣)協款支付。至光緒32年(1906年)有學生145名,教職員11名,年支銀3650餘兩,錢240千文。時學堂附設汲縣小學堂,考選生徒,附堂聽講。宣統元年(1909年),學生增至206人,分甲、乙、丙、丁4個教學班。宣統三年(1911年),有學生253人,教員14人。於滄瀾之舉,領豫北創建新學之先河,不僅是豫北,且在河南全境及朝廷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二)先驅溯源

「名臣是如何煉成的?」借用時下流行的話,我們似乎可以從對於滄瀾的追溯中,發現一些端倪。

於滄瀾(1845-1920) 字海帆,山東平度古莊村人,自光緒三年考中進士,即被分來河南任職,相繼代理上蔡縣、滑縣、蘭封縣和固始縣的知縣,幾年之後升為鹿邑知縣。後升任衛輝知府。晚清朝廷實行新政之際,他更成為巡撫的得力助手,特別是升為道員(相當於現在的副省長)後,他身兼數職,諸如礦物、巡警、籌款之事皆經其手。正因如此,在河南任職30年,不僅被譽為「中州第一幹員」,還被慈禧與光緒帝面授「御賜榮祿大夫 、欽嘉一品銜」。只可惜,這位一心想為朝廷效力的忠誠官員生不逢時。辛亥革命後,於滄瀾對當朝政府日漸心灰意冷,看不到希望的他兩袖清風回到古莊北村。因在政時過度勞累、退休後又對朝廷的事掛念不已導致雙目失明,之後於家接連遭到土匪劫掠,於滄瀾的家境日漸艱難。但於滄瀾反而安之若素,每天與鄉裡的讀書人談論詩文,一直到1920年冬天去世,享年76歲。

於滄瀾煉成名臣的背後,有其深厚的家族淵源。

建於1913年的衛輝一中教學樓

古莊北村距離平度市區40公裡,屬於相對偏遠的村子,但在當時這裡卻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是膠東地區去濟南或進京的必經之地。每到鄉試或會試時,馬路旁就會搭起幾個棚子,裡面備好茶湯,專門款待趕考的學子。做這事的是於滄瀾的父親於鎰。於滄瀾是這家的二公子,他兄弟五人,當地人尊稱「二大人」。

於滄瀾小時候很調皮,教書先生對他很失望,將他列為「壞孩子」名單,不再上心教育。於滄瀾的父親於鎰看在眼裡,心想不能直接說教書先生,得想個法子才行。一天,於家剛降生了一頭小馬駒,孩子們都爭相去看,教書先生也過去了,他無意中說:「七天的小馬,肉吃起來特別嫩。」

這話恰好讓旁邊的於鎰聽到後便囑咐下人,到小馬駒第七天的時候殺掉。把煮好的肉給教書先生後相求:「請先生務必好好教導二子,他雖頑皮卻極為聰明。」先生一看,沒想到自己隨口說的一句話卻被老爺子聽到心裡,感動不已,自此對於滄瀾特別上心。有了教書先生管教,再加上於滄瀾自己的努力,學業日進,終於不負眾望,於光緒三年(1877年)考中進士。

於滄瀾為政清廉,且為治世能臣。

於滄瀾有個特殊的稱號叫「和尚」。原來,他自小就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平時只吃素食,從不碰肉類,也不喝酒。作為官場之人竟然兩樣都不沾,這事傳出去後大家便給這位鐵面無私的縣令起了個外號「和尚」。治下聞之慨嘆:如果有事犯到這位「和尚知縣」手裡那就麻煩了。

共同的記憶——校園內的老檜樹

代理固始縣知縣時,當地一位有錢人的家人犯罪被抓,要是以前送點銀兩就解決了,但成箱的銀子送到於滄瀾面前,他看都不看就端茶送客,最後還是秉公處理,肅整了衙門的風氣。

後來,河南最南部的重鎮信陽也交給於滄瀾管理。之所以說是重鎮,是因為信陽是由北京到湖廣等省份的必經之路,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建成的京漢鐵路,就通過此處。所以這裡也就變成了個是非之地 ,不僅朝廷大員接踵「光顧」,商賈大亨紛至沓來,而且每天車馬鈴聲嘈雜震耳,兵民雜處惡棍囂張。這樣的地方交給別的官員自然不放心,於滄瀾這些年專門啃這種「硬骨頭」,這次他又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導以禮義,撫以威信」,很快治理得「四境帖然」。

於滄瀾不僅恪盡職守,勤於政事,而且滿腹經綸,在文學上的造詣也堪稱一流。他曾先後五次被聘為河南省鄉試同考官,經他教導和舉薦的不少讀書人許多考中舉人和進士。正是衛輝有了這樣一位「德能勤績廉」五好知府,經其手首創中州名校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杏壇旗手

「杏壇春秋堪讚嘆,旗手數易競風流」。衛輝一中自於滄瀾創建舉旗,歷任校長接力前行,不懈推進,輝耀杏壇,使之文脈相承,基因傳續,方有今日之燦爛局面。在珠光炫目之中,僅揀幾尊以奉讀者。

衛輝貢院街上袁汝驤故居

袁汝驤(1894-1947),字駿青,汲縣唐莊人,北京大學畢業後,於1930年調河南「省立第十二中學」任校長,直至1946年。在袁任校長期間,正值社會動蕩,學校變異劇烈。「七七」蘆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是年冬,袁奉河南省教育廳令,率學校師生南遷禹縣達7年之久。為維持學校正常秩序,費盡了心機,多方設法保證學校工作正常進行。校長袁汝驤率領師生先到許昌,後轉禹縣,在李敏修的幫助下很快安頓下來,一院男生在北門裡懷幫會館,二院女生在城隍廟后街。1945年,禹縣淪陷,學校停辦。日本投降後,1946年袁汝驤奉省教育廳電令歸汲縣原校恢復舊觀。

吳明五(1900-1967),名慶榴,字明五。祖籍河南商丘周莊,因兄弟六人中排行老五,故字。吳明五家世較為顯赫,其祖父吳盧孚曾任清衛輝府參將,從此全家定居汲縣。1930年8月,吳明五籌集資金,拉潘作新、侯仲陽等人入股,在淇泉中學舊址上創辦起私立豫北中學,吳明五任校長,潘作新任教務主任,侯仲陽任訓導主任。吳明五早年在北京中國大學法律系上大學期間,參加了「五四」愛國運動,曾遭到通緝。畢業後,受聘到汲縣私立淇泉中學任教,同時還做兼職律師,1927年9月升任該校訓導主任。

淇泉中學成立於1924年,校址位於城內西門裡(今道西街大禮堂後)。淇泉中學主要由共產黨負責,國民黨叛變革命後,迫於形勢,於1928年停辦。豫北中學管理嚴謹,幾位校董治校勤勉,對教員要求非常嚴格,往往不惜重金聘請名師,解放後曾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吳芝圃,於1935年初經人介紹,化名吳念剛到校任語文兼歷史課,後被國民黨當局發現,離開學校。這一時期,除了師資水平高,還有就是學生來源於豫北各縣,生源質量好。省立十二中招考後,還有大批前來應考的學生落榜無處可去。於是豫北中學接著招考,在當時確實解決了不少人的上學問題。臺灣中國作家藝術家聯盟會長、李源屯人尹雪曼(原名尹光榮)就是1930年經過「補招」進豫北中學的。1935年,學校發展到五個班級,有教職員18人,學生278名。從當時的學生人數來看,豫北中學已經超過了十二中269人的規模。

吳明五校長像

三十年代起,河南省教育廳開始實行統考,豫北中學首先獲得全省第二名,隨後又拿了兩次全省第一,屢次受到省教育廳的表彰,成為全省私立學校中的佼佼者。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寇迅速南侵。就在這年冬天,各省立學校奉令南遷。作為私立學校,該何去何從?吳明五考慮再三,丟下偌大家業拖家帶口流亡非同兒戲,不走就會遭日本人脅迫。國家司法部離休幹部、吳明五的三女兒吳芝芬回憶說:「為此事全家人還開了一個討論會,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父親說的一句話:『不能給日本人幹事當漢奸!』」於是,吳明五與幾位校領導商量,決定南遷繼續辦學。到禹縣後,日寇由開封向西侵襲,禹縣局勢緊張,直到1938年秋,學校在禹縣城內馬號後,借一所初級小學校舍安頓下來。

1939年夏,擴建了樓房,由於師資水平高,班級逐漸增多,一時名氣大振。1944年4、5月間,日軍發動了旨在打通大陸交通線的豫湘桂戰役,師生再次疏散到禹縣西部山區。在禹縣的八年,生活極其艱苦。為了辦學,吳明五把所有積蓄都拿到了學校。而家裡常常斷頓,幾個孩子只好到垃圾堆上撿拾白菜疙瘩,拿回家去煮煮當飯吃。1945年8月,日寇投降,長達八年的流亡生活終於結束。回到汲縣後,省教育廳想讓吳明五兼任省立汲縣師範學校校長,他擔心分心兩處不利於工作,推脫未就。後經多次做工作,讓他兼任省立汲縣師範學校附小校長,才勉強答應。這樣,吳明五除繼續管理豫北中學外,又兼起了汲師附小校長。1948年11月7日汲縣解放,人民政府接收學校,將縣立中學、私立豫北中學等七所學校併入省立汲縣中學,成立太行公立衛輝中學。從此,這所曾經輝煌一時的學校以其不朽的業績與衛輝一中融為一體,實現強強聯合。

1949年10月10日衛輝中學師生義務修筑北關道路

何高民(1909-1986),原名何景嶽,別名飛生。河南省安陽市人,1932年在安陽任一所學校教師時入黨並參加革命工作,後任安陽縣委書記,因積極從事黨的活動,發動群眾對國民黨抗糧、抗捐,並組織工人罷工、學生罷課,1934年被國民黨逮捕,因系政治要犯被解押河南省開封監獄,遭多次刑訊和嚴刑拷打,始終未暴露黨的任何秘密。他在獄中閱讀了大量醫學書籍,記下了五六百個中藥湯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國共合作後,被國民黨釋放出來,回復黨的關係後,馬上投入到抗日活動中去,先後任安陽市委書記、太行第五專署代理專員等職,1948年調衛輝中學。

到任後,他職務雖降,但革命工作熱情未減。他高挑身材,嗓門較高,講話藝術及廣博知識頗受師生讚賞,大家想不到的是,共產黨竟有如此高水平人才。任職期間,組織全校師生勞動建校,開展文藝宣傳活動,支持抗美援朝,動員學生參軍、參幹,政績顯著。1952年初調平原省教委任辦公室主任,年底調華北行政委員會任衛生處處長,1954年調衛生部中醫司任副司長,後任《健康報》主編。

1960年12月,任山西省中醫研究所副所長,致力於中醫古籍研究、整理,共整理出版《傅山醫學著作研究叢書》5本,其叢書1984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1986年榮獲山西省勞動模範稱號。聽許多老教師講,當時正是解放初期,何高民校長外出腰佩槍枝,級別較高,還參加縣委工作,社會影響較大。

李範吾(1913-1999 ),原名李之發,字範吾,中共黨員,河南省濟源市人。1937年5月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區分委書記。1939年赴晉冀魯豫黨校學習。先後任太行地委(晉中)黨校教導主任、書記,榆次宣傳部長。1945年日本投降後,調豫北做宣傳工作。

1946年春至1954年,先後在沁陽中學、獲嘉中學任領導職務。1954年9月任汲縣一中校長兼黨支部書記,1967年冬,學校成立「革委會」任常委,1973年5月調離該校任汲縣師範學校校長。1985年離休。據著名詩人王綬青回憶:他「在教育戰線上辛勤工作了三十餘載,是豫北著名教育家。他治學嚴謹、施教有力,知人善任,關愛學生,贏得了一代代師生的欽敬和讚譽」。

王綬青1955年開始陸續在《河南文藝》《民間文學》《奔流》《新港》等雜誌發表作品,受到一位極左負責同志「名利思想」「只專不紅」批評,李範吾聽說後,專門找他談心,鼓勵他好好寫,將來成為一名作家。王綬青回家奔喪,李校長知道他家貧窮,安排他到學校居住。李範吾關心學生體貼之殷,令許多學子難以忘懷。我在城關三初中任教時,學校周錦鳳書記和其在汲縣師範任教務主任的愛人李志孔先生,經常談起李範吾校長的德操風範,敬仰之情,溢於言表。

建國初期的「平原省立衛輝中學」校門

兩位國難當頭挽救一中於危亡的校長,兩位新中國成立續寫時代篇章的校長,他們留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創造了時代不朽的業績,衛輝人民不會忘記。還有同樣為衛輝一中發展高揚旗幟的每一位校長,他們都是引領衛輝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功臣,衛輝教育史冊將永遠銘記他們的英名。

(四)激流澎湃

衛輝一中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時名衛輝府官立中學堂。民國二年(1913年),遵照河南省教育司指令,改為河南省立汲縣中學。1921年,學校更名為河南省立第十二中學。1933年,改為河南省立汲縣初級中學,只招初中。1940年復招高中班,遂稱河南省立汲縣中學。1948年11月汲縣解放,人民政府接收學校,將公立汲縣中學以及私立豫北、衛濱、正德、正源、普慶、樂天中學等七所中學併入,成立太行公立衛輝中學。1949年秋,平原省建立,學校更名為平原省立衛輝中學。1952年平原省撤銷後,易名為河南省立汲縣中學,至1956年改稱河南省汲縣第一中學。1988年汲縣撤縣建市,學校更為今名。

衛輝一中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在各個歷史時期始終走在時代前列。辛亥革命前,學監暴式彬(字質夫),經學教員劉純仁(字粹軒),數學、體育教員張希聖(字宗周),國文教員井偉生(字俊起)等都是同盟會員,在校積極傳播資產階級民主思想,使學校成為同盟會反帝反封建鬥爭的革命基地。

上世紀六十年代在衛輝一中讀書的緬甸歸國華僑學生

1919年,與「五四」運動相呼應,全校師生遊行示威,呼籲當局政府拒籤「巴黎和約」。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後,全體學生紛紛走上街頭,聲援上海罷工運動,反對帝國主義對中國工人的殘酷暴行。20世紀30年代,學校就建立了共產黨組織,宣傳共產主義思想,團結進步青年,指導學生活動,動員學生參加革命。1935年「一二·九」運動波及全國,全校學生參加集會,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響應北京學生愛國運動。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全校學生在黨的領導下,舉行遊行集會,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主張,劉知俠等許多進步青年參加革命。

汲縣解放後,學生積極參軍參幹,參加土改,支工支農,為解放全中國和社會主義建設做貢獻。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學生踴躍報名參加志願軍,並為前線捐款捐物。志願軍回國療傷,師生紛紛購買營養品看望志願軍傷員,為他們演出節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緬甸當局掀起反華浪潮時,學校積極接收緬甸華僑學生,為國分憂,為僑民解難。「文革」時期,廣大青年學生響應黨的號召,踴躍「上山下鄉」,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特別是恢復高考以後,大批一中學子考入全國各類高等院校,成為祖國建設棟梁。

老照片:學生在老教學樓前做操

推翻封建王朝,埋葬「蔣家王朝」,建設美好國家,續寫改革開放新的篇章,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衛輝一中無愧於教育青年與時俱進的思想母機,無愧於哺育青年愛國奉獻的成才園地。

(五)名師薈萃

一百多年來,衛輝一中匯聚了省內外一流師資隊伍,影響了一代代莘莘學子。

劉粹軒 (生卒年不詳),河南省新蔡人,同盟會員。清宣統二年(1910年)應聘任經學教師。據當時國文教師井偉生介紹其生平說:「他是一位有愛國熱情的人物。原名純仁,因為破監劫救同縣誌士,被革除舉人,列名通緝,始以粹軒名。他的學問道德都有很好的修養。」他在學校主講科目為《春秋左傳》,講課輕重有節,娓娓而談,深受學生歡迎。建立民國後,劉粹軒赴豫西參加孫中山先生領導之「第二次革命」,在河南省陝州殉難。衛輝各界為其開追悼會時,學生到場祭奠,多有失聲痛哭者。

張宗周(1885-1917),名希聖,字宗周,河南省濬縣城內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本縣英文學堂肄業。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入開封河朔中學,後又入省立汲縣師範學習,與暴質夫、韓經亞(民主革命者)結為密友。宣統二年(1910年)至衛輝府官立中學堂任數學、體育教員,時與暴質夫、劉粹軒秘密進行革命活動。每逢集體早操訓練,把學生分作兩隊,一攻一守,進行戰事訓練,並常向學生講「非鍛鍊身體不能奮發圖強」以勉之。民國初建,張聯合同志,四方奔走,進行革命活動。民國6年(1917年)護法軍起,張宗周奉命到南陽聯繫隊伍,被省督逮捕殺害。

老照片:一中圖書館

范文瀾(1893-1969),著名歷史學家。原籍浙江紹興,曾於1920年至1921年就教於河南省立第十二中學,任國文、英文教員。「七七」事變後,與嵇文甫共同研究抗日救亡活動事宜,積極為《風雨》周刊(我黨組織主辦的秘密刊物)撰稿,介紹古代抗敵英雄嶽飛、文天祥等人事跡,譏刺、抨擊國民黨賣國罪行。同時,與嵇文甫舉辦抗日幹部訓練班,組建戰地服務團,到豫西葉縣、舞陽一帶活動,擴大抗日影響。不久國民黨勒令停辦服務團,范文瀾被迫回到河南大學任教。1940年春,取道西安,投向解放區延安。在延安,范文瀾致力於中國歷史研究,主編《中國通史簡編》,並撰寫了《研究中國三千年歷史的鑰匙》。

井偉生(1875年-1958年),字俊起,河南商丘人,同盟會員。民國時期曾任商丘縣知事、河南省參議員、鎮嵩軍總部秘書、河南省議會秘書長、河南省圖書館館長等職。新中國建立後任河南省圖書館館長和河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委,為河南省第一屆人民代表會議特邀代表。宣統二年(1910年)謁見河南教育總會會長李敏修,表示願任國文教習,遂被委為衛輝府官立中學堂國文教習。後調許州中學堂監督、省學務公所視學等。

他與南陽張嘉謀、杞縣蔣恢吾、固始萬純安、通許胡石青、鞏縣王摶沙、信陽劉邃真、南陽熊紹龍,合稱「中州八大名流」。井偉生在其回憶錄《雪苑戇叟憶往》中寫道,在衛輝府官立中學堂,與監督王文同為保定法政專門學校同學,與監學暴質夫,教習劉粹軒、陳墨齋、張宗周等也是同學,與同事陳湖士、朱霞九亦頗相得。他對學生非常有耐心,「對學生作文,注重改正批評,一字不妥,必為改易,並當堂發還,面予指示。」「尤對劣等生,不憚煩屑。」

當時對國學素有研究的知府華輝(字再雲)曾多次聽他的課。井偉生調離後又於1910(宣統三年)視學衛輝,衛輝中學總辦、知府華輝對他說:「汝離中學,學生吃虧甚大。」井俊起聽後很是惋惜,說:「餘早知此事,必呈請學使阻止。」

老照片:學生在圖書館借閱圖書

段佩華(1922-1980),別號孟楚,衛輝市官莊人。1927年至1934年先後在開封第三小學、汲縣師範附屬小學、省立汲縣初級中學就讀,1939年1月初中畢業,2月赴開封高中上學。1942年1月高中畢業。1946年8月河南大學畢業後,任許昌五區聯立高級師範學校物理、化學教員。1947年12月,因祖父病故回鄉奔喪。1948年2月至1949年1月,在汲縣私立豫北中學任教。1949年2月汲縣各中學合併為「太行公立衛輝中學」,段受聘任教,先後任化學教師、理化教研組長。1977年恢復高考,子女三人同考,全部被大學錄取,一時傳為佳話。1980年4月,任副校長,是年10月因心肌梗塞逝世。筆者與段妻李佩英在三初中同事,李老師讓我為段墓碑撰寫了對聯,她甚為滿意。

毛季浩,滑縣人,衛輝一中著名語文教師,「文革」期間曾在汲縣三中任教,是我妻子的老師。他心地善良,為人謙和,老年時頗像一位老太太模樣。除板書為其弱項外,課堂語言幽默風趣,往往下課鈴響了,學生仍沉浸在他授課的意境之中不能自拔,留戀之情甚為難得。「文革」後他當選為汲縣政協副主席,每到政協,我們都會喊他「毛主席」,他是名副其實的毛主席。

黃成(音),史玉珍(音),劉彥苓(音),分別是衛輝一中政治、數學、語文教師,也是我的「一課之師」。1977年10月,我參加高考前,曾在汲縣一中輔導班學習,雖只聽過他們一堂課,但對三位老師印象卻極為深刻。

老照片:老教師們備課場景

黃成,中高身材,身著藍色中式布扣上衣,下穿深藍色料子褲子,褲線筆直,腳穿黑的發亮的皮鞋,濃眉大眼,不苟言笑,可謂風度翩翩,他將政治課講得絲絲入扣。任教導主任不長時間即調濮陽中級人民法院工作。我到教育局工作後,一次在酒店偶遇黃老師,經校長張水香介紹,我在向他敬酒同時,也表達了我對他的崇敬之情,「一課之師」,終身難忘。

史玉珍,中等身材,短髮披至脖頸,大大的眼睛閃爍著光芒,語音琅琅,極富磁性,她為我們講授指數與對數,聽著她的講述,仿佛數學公式裡面帶著浪漫的感情,那是我一生中數學科最好的老師,其大家風範令人敬仰。據說她曾是修女,後來與學生魏養棟(音)結為夫妻。之後調到新鄉師專工作,我再未與她謀面。

劉彥苓,圓圓的臉龐,中等偏高身材,他輔導我們文學常識,語音洪亮,我認為他是屬於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語文老師,他第一次將巴金的《家》說是「小紅樓夢」,他也試著為我們猜高考作文題「我以我血薦軒轅」,並解題「軒轅」的意思。後來我任教高中語文,在汲縣一中語文組參加活動,他向我們模仿某中央領導到他就讀的大學視察,下車抖膀、向身後甩掉大衣的風採。在我的印象裡,劉老師說話無拘無束。後來他調到濮陽某中學擔任領導職務。

老照片:解放初期的勞動建校

路亮夫,衛輝一中物理教師,他是「文革」期間為數不多的中學二級教師(與當今中教二級有別)。他「文革」時期在後河中學任教時是我的老師,那時他已五十多歲,光頭圓臉,八字眉毛,說話也像走路一樣慢條斯理,冬天穿棉褲,顯得有些臃腫。他從不會發脾氣,即使遇到學生課堂睡覺,他也總是慢慢地走到他的身旁,用手輕輕地將他拍醒,微笑地說:「小同學,給你照張像吧?小一寸的行嗎?」逗得大家哄堂大笑。他為我們講授光學課程,總是娓娓道來,讓我們如沐春風。

時代交替,歲月如梭,就像一條川流不息的大河,逝者如斯,浪推浪行,衛輝一中數不盡的名師燦若星辰,恕我不能一一表述。

(六)桃李爭豔

作為百年名校,衛輝一中素以治學嚴謹、學風淳厚、自強不息、拼搏進取校風著稱於世,經過名儒大師長期積澱,成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令人矚目的輝煌業績。從這裡走出的院士專家、政要賢達、商界精英、文藝名流、杏林妙手、執教博導、勞模工匠等不可勝數,他們為共築共和國大廈添磚加瓦。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衛輝一中校門

嵇文甫(1895-1963),原名嵇明,汲縣人,著名哲學家和歷史學家。1910年升入衛輝中學,受劉粹軒等老師的影響,開始萌發反清愛國思想。1915年至1918年,嵇文甫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1918年秋,嵇文甫北京大學畢業回到河南,在省立開封第一師範等校任教。「五四」運動中,嵇文甫毅然站在愛國學生一邊,並在鬥爭中逐步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開始走上革命的道路。新中國成立後,嵇文甫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擔任過河南省副省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河南大學及鄭州大學校長等職,他是鄭州大學的創建者。

李春昱(1904年-1988年),汲縣人。國內外著名構造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地質科學院一級研究員、總工程師、教授,地質學博士。他參加編制出版的五百萬分之一的《亞洲地質圖》,榮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衛輝一中新生軍訓

李春昱1921年在衛輝一中畢業,考入北京大學地質系,1928年畢業獲學士學位,1934年十月考入德國柏林大學地質研究所深造。1937年6月在世界著名構造地質學家史蒂勒教授指導下寫了博士論文《埃斯菲爾德與庫爾木巴赫之間上林根林區與弗蘭根林區南部前沿林區》,在構造上提出了新認識,糾正了前人的錯誤,以「最優等」成績取得柏林大學理學院博士學位。

1937年回國,曾北上河北開平盆地,南下浙閩沿海,西進川西高原,在川西走遍了甘孜阿貝地區,進行開拓性的地質考察,成為最早進入這一地區的中國地質學家。撰寫了五十多篇論文和專著,為四川地質礦產的研究奠定了基礎。1953年,李春昱在地質部華北地質局和北方地質總局任總工程師。

1960年後在地質科學院和地質部,負責全國區域地質調查的業務領導,還親自赴川滇地區、渭河流域、浙閩沿海等地區進行實地考察,發表多篇論著,對於提高我國地質研究、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劉明儒(1912-1987),國家一級田徑裁判、一級棒球裁判。1929年畢業於衛輝一中,1932年考入北平輔仁大學教育系,1934年轉考入南京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體育科。1935年獲上海國際田徑運動會跳高冠軍。1938年畢業後在重慶求實中學、四川省立成都中學、四川大學任教。1948年至1987年,任華西醫科大學體育副教授、教授、體育教研室主任等職。

劉知俠(1918-1991),衛輝市人,省立第十二中學畢業,著名作家。風靡國內外的《鐵道遊擊隊》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隨父親和鐵路員工撤到了黃河以南。1938年9月奔赴陝北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1939年5月抗大畢業後,又留校學習軍事專業。1943年調到山東省文協,是年,濱海抗日根據地召開全省戰鬥英雄模範大會,他在會上結識了鐵道遊擊隊的英雄們,聽了他們的戰鬥事跡,很受感動。為了把它寫成文學作品,他曾兩次通過敵人封鎖線去魯南的棗莊和微山湖,到鐵道遊擊隊深入生活,為長篇小說《鐵道遊擊隊》收集了豐富的素材。全國解放後,擔任濟南市文聯主任。

1950年山東省文聯成立,他任編創部長、秘書長、黨組委員。他創作的短篇小說《鋪草》,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1952--1953年創作長篇小說《鐵道遊擊隊》,後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搬上熒幕。《鐵道遊擊隊》的原本加上各種節編本、縮寫本共出版了300餘萬冊,被譯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國文字在國內外出版發行。

望京樓、衛輝一中、太行山

尹雪曼(1918-2008),衛輝市李源屯人,豫北中學畢業。現代作家,中國現代文學評論家,美國密蘇裡大學新聞院碩士;曾任國立西北大學法學士,為臺灣作家藝術家聯盟會長,臺灣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尹雪曼多次回大陸參加學術交流。被聘為北大、清華、河大、鄭大兼職教授,為推動兩岸學術交流活動和促進祖國統一做了大量工作。1994年5月27日《人民日報》刊登對他的專訪《責任就在你和我》,文中引用他的原話:「我們要用自己的行動創造一個強大的統一的國家。這個責任就在你我,我們大家,每一個人的肩上。」

王綬青,1936年生,衛輝人,汲縣一中畢業。六十年代初畢業於內蒙古大學中文系,後歷任大學教師、縣政協副主席、新鄉地區文聯主席、河南省文聯專業作家、河南省作協副主席、《莽原》雜誌主編等職。1955年發表處女作,以寫詩為主,兼及小說、散文、文學評論並攻研書法。著有敘事長詩《鬥天圖》(與李洪程合作),詩集《天涯採英》、《天野海郊集》、《天風海韻》等。詩作被選入《中國新文藝大系詩歌卷》。

建設中的衛輝一中新校區

崔俊芝,1938年生,1954-1957年在衛輝一中讀高中。1962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數學力學系。先後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計算中心、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及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工作,歷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計算中心主任、國家重大科技基礎工程--科學資料庫工程總經理,博士生導師等;1995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62年以來一直從事計算數學、計算力學和軟體工程方法的研究和應用工作。1980年以來先後主持或參與主持了「六五」、「 七五」、「 八五」、「 九五 」國家科技攻關,中科院重大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十多個項目的研究工作,獨立和作為主要成員發表論文70餘篇,出版專著3本,譯著3本, 完成各類專題報告20餘份,先後有七項成果通過了部、院級鑑定,作為主要成員獲得部、院二等獎以上獎勵6次,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次,部、院級一等獎各一次,四次為第一獲獎人。

堵純信,1936年出生於原陽縣,1954-1957年在汲縣一中上高中,1957年,考入河南農學院就讀農學系農學專業。1961年分配到開封地區農業局負責農技推廣,1973年1月到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玉米研究室,一直工作到1996年退休。他培育的玉米良種鄭單958號2008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鄭單958號2004年起連續4年成為我國第一大農作物品種,全國累計推廣2.5億畝以上,增產145.5億公斤,實現農民增收140億元,被廣泛稱譽為「一號」種子。

衛輝一中新校區2020年迎來第一批新生

朱光亞,衛輝人,1942年生,汲縣一中1961屆校友,後考入天津大學建築系,獲南京東南大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90-1992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訪問。現為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住建部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江蘇省段負責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承歷史名城物華天寶,得一中名校人傑地靈。衛輝一中就像一條流淌百年的大河,萬千學子就像其中一朵朵澎湃的浪花,他們不停地綻放,又不斷地溶入湯湯流水,匯聚一起向著大海奔騰而去,在無邊無際的海洋裡實現永生。史冊浩瀚,縱有億萬文字總也記不下每一個人的名字;海闊洋深,匯入其中每一滴水卻永遠也不會幹涸。

曾經輝煌的衛輝一中,還將繼續創造衛輝一中的輝煌。

來源 :衛輝慢生活

相關焦點

  • 四川南充高級中學優秀教師馮浩,嘔心瀝血育桃李,愛崗敬業譜華章
    作為班主任,馮老師以「嘔心瀝血育桃李,愛崗敬業譜華章」的工作態度,秉承「以愛動其心,以言導其行」的治班理念,努力探索科學的班級管理方法,讓學生自主成為班級的管理者,人人參與管理,教師從中指導,師生配合,和諧互動,使班級管理趨於自動化,科學化。作為班主任,馮老師對差生關愛引導,對優生從嚴要求,對每個學生真誠付出,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 「中國玻尿酸之父」張天民:創生化製藥偉業,育桃李滿園芬芳
    「創生化製藥偉業,育桃李滿園芬芳」,中國藥學會理事長桑國衛院士在張天民從教60周年的時候為他寫下了這句親筆題詞,是對他六十多年藥學歷程及為人師表的肯定和讚譽。作為歷史的創造者及偉大的開拓者,張天民教授對於透明質酸行業及中國生化藥物產業的突出貢獻,更值得被書寫記載,讓世人銘記於心。   (責任編輯:王惠綿)
  • 西華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師曹民:甘為人梯灑汗水,願做春泥育桃李
    他就是一直奮戰在教育教學工作第一線的南充市高中化學蒲禮平名師工作室成員、南充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中考)命題專家庫成員、縣名師工作室成員、西華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化學名師——曹民。7年的從教生涯,一路辛苦,一路歡歌;7年的嘔心瀝血,春風化雨,碩果纍纍。在教育教學崗位上,勤勤懇懇,成績突出,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和「先進個人」;在科研攻堅中,孜孜不倦,勇攀高峰;在論文比賽中,積極進取,過關斬將,取得多個一等獎的好成績;在教學研究中,潛心鑽研,勇於創新,多次當選名師工作室成員。
  • 甘為人梯育桃李 勇於擔當創佳績——江安縣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梁志
    甘為人梯育桃李 勇於擔當創佳績——江安縣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梁志 2021-01-17 11:45 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消息(曾真)梁志,男,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
  • 廈門雙十中學:百年學府,生日快樂!
    回顧雙十百年歷史 你會發現 雙十中學的優秀不是現在才有的 這時,雙十已經從內遷平和之初的200多人,增至600餘人,成為閩南後方的「一大學府」,9年間,3000餘名平和及臨縣的學子在雙十接受教育。為了中華文脈的永續不斷,雙十內遷辦學,是雙十校史上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 萬隆偉業京學府,為考生獻「大禮」!
    作者: 長春小虎隊高考這幾天,很多長春小夥伴們朋友圈被一組「瑞獸」海報刷屏了麒開得勝、萬千吉象、考場爭霸、魚躍龍門人中龍鳳、鹿取登科這些「瑞獸」出自即將亮相的全新項目萬隆偉業京學府手繪師耗時近一個月的時間給高考學子們送上這份「大禮」希望考生們都金榜題名!
  • 春申溯源滿桃李 百年杏壇育新人——閔行區百年名校「文脈傳承與...
    「贊天地之化育」出自《中庸》,也源自華漕學校前身的贊育堂;「養心靈之卓逸」源自心逸堂,表明學校要努力養成學生心靈的卓逸狀態——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培養「尚志篤行,博學雅趣」的華漕學子。創立於1906年的梅隴中心小學,雖然幾遷校址且幾易其名,但始終秉承「為當地老百姓辦一所好學校,開啟學子之新貌,開啟社會之新貌」的「啟新」辦學思想,堅持「為每個學生幸福人生奠基」。
  • 百年創偉業 刀筆寫初心 大型組雕《百年偉業》創作記
    十年樹木,百年偉業。而在此兩天前,經過數輪討論、論證、創作、審讀,《百年偉業》的設計稿終於正式定稿。百年黨史,卷軼浩繁。2019年下半年,陸光正數次到北京請教黨史專家,商議四大篇章的框架內容。所以,在《百年偉業》中,我嘗試把圓雕人物和浮雕背景結合,形成舞臺表演效果,讓大家重新認識東陽木雕『無所不雕、所雕皆精』的特色。」在給作品定位時,陸光正把《百年偉業》界定為「藝術品」,而非更注重實用功能的「工藝品」,從而給了圓雕技法以更大的表現空間,也為東陽傳統圓雕的變革提供了契機——以傳統技法塑造現代形象。
  • 浙江東陽《百年偉業》大型木雕今年獻禮建黨百年
    央廣網東陽1月5日消息(記者張國亮) 一把刻刀刻出百年偉業,一腔熱血獻給建黨百年。由浙江東陽木雕標誌性人物陸光正大師主創的大型木雕作品《百年偉業》用四個篇章濃縮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歷史,作品展出2個多月以來,已有五六萬人前往東陽木雕城參觀。
  • 淮陽外國語中學: 春風化雨育桃李 德育安全共發展
    這是一座環境幽雅、人傑地靈的校園,希望的種子在這裡紮根,萬千桃李在這裡成長;這是一艘啟錨揚帆的航船,莘莘學子在這裡搏擊風浪,遨遊於知識的海洋;這是一片放飛夢想的沃土,無數青年在這裡播種希望,用智慧與勤奮書寫未來。崇德尚禮,篤學求真,巍巍外國語,砥礪前行……
  • 淮陽外國語中學:春風化雨育桃李 德育安全共發展
    這是一座環境幽雅、人傑地靈的校園,希望的種子在這裡紮根,萬千桃李在這裡成長;這是一艘啟錨揚帆的航船,莘莘學子在這裡搏擊風浪,遨遊於知識的海洋;這是一片放飛夢想的沃土,無數青年在這裡播種希望,用智慧與勤奮書寫未來。
  • 曹麗華:三尺講臺育桃李 建言獻策促發展
    曹麗華:三尺講臺育桃李 建言獻策促發展 2020-10-29 18: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川省井研縣井研中學謝超老師,用心耕耘育桃李,一片冰心在井中
    三尺講臺,一顆愛心嘔心教壇,瀝血育才桃李天下,棟梁函夏他刻苦學習理論和文化知識,不斷提升學歷水平,積極參加國家新課程進修班、國家新教材、樂山市骨幹教師等培訓;主動學習專家報告、名師課堂等;注重搜集優秀案例、特殊學生管理個案,分享成長的經歷、先進經驗,逐步練就了全面把握教材的過硬本領。02潛心教研教學。
  • 千人與會,桃李滿席丨民生·鳳凰城「名師面對面」活動圓滿成功!
    7月19日,在孩子們即將放暑假之前,民生·鳳凰城聯合聊城報業傳媒集團、聊城晚報傾情奉獻了一場「名師面對面」大型教育公益講座活動,特邀來自省城濟南的中學語文高級教師隋麗霞,及「連續十年擔任班主任、連續七年獲得『十佳班主任』『十佳優秀教師』『區教學能手』」的水城名師馬豔軍,兩位名師為聊城的家長及孩子們答疑解惑,現場千人與會,桃李滿席。
  • 不負韶華育桃李 三尺講臺守初心——漠河市高級中學教師張平
    不負韶華育桃李 三尺講臺守初心——漠河市高級中學教師張平 2020-09-23 2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四十二載不言悔 嘔心瀝血育桃李——鄉村教師王春禮
    他不到18歲走上教師崗位,堅守農村教育園地42年,嘔心瀝血、無怨無悔。如今,他雖已年近花甲且做過心臟支架手術,但仍然忙碌在教學一線,像一頭不知疲倦的老黃牛,奮力前行、躬耕不止,成為廣大幹群心中當之無愧的「最美教師」。幾十年來,王春禮先後30多次榮獲市、縣、鄉「師德先進個人」、「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教學標兵」、「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