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王玲)5月8日報導 在古建築研究專家季國忠的工作室裡,放著一座高約78釐米的望江樓模型。模型4層樓高,精緻到每一層的窗戶都可以推開。這是他在9年前按照望江樓1:50的比例製作出的一個模型。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模型所使用的材料全是廢紙。
20餘年前起,季國忠開始研究用廢紙複製古建築模型,在他的工作室內,一個藍色的大水桶、一張長長的木頭桌子、一堆廢報紙、剪刀、膠水…幾乎就是季國忠的全部工具了。他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將這堆無用的報紙變廢為寶。到現在為止,已經用掉了5000餘斤廢報紙,完成了100餘件古建築模型作品,被稱為國內用廢紙做古建築模型第一人。
從木匠到古建築物專家 為給學生節約成本開始用紙造古建築模型
季國忠從沒想過自己會與古建築物為伍。高小畢業後,他就到灌縣(現都江堰)聚源建築社學木匠,3年後出師,空閒時,他便給老百姓打家具或者修農房,手藝好的名聲很快在附近傳開。
他以為自己這輩子就是一個能幹的木匠了,但1975年12月,季國忠還在給當地醫院打製藥箱、藥櫃的時候,縣文教局抽調他與另外14名年輕人一起到青城山搞古建修復。當年的四川省文化廳還專門從北京把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請到成都給他們培訓。1個多月的理論學習後,羅哲文將學生拉到綿陽七曲山大廟實習,和大家一起爬上大廟宋代鬥拱建築的屋頂,測繪、研究、畫圖,講解古建的結構和力學原理。有以往當木匠的實踐,再加上羅哲文手把手從理論到實踐的教導,季國忠很快就「打通了任督二脈」。他參與到青城山古建維修設計中,青城山建福宮處的山門以及王小波紀念館大殿,就由他主設計。
成為古建築研究、修復專家後,季國忠開始應邀赴各高校講課,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古建築的結構、構造,季國忠帶領著同學們搭建沙盤。但是購買材料的費用對同學們來說是一筆很大的支出,為了給同學們節約成本,他萌生了用紙做古建築模型的想法。「當時班上的同學跟我聊天時提到,他們當時做一個一平米大的沙盤,花掉了460元錢,這個費用有點承擔不起。我就想,能不能使用成本較低的廢紙來為同學們節約成本呢。」就這樣,他走上了研究用廢紙搭建古建築模型的道路。
研究十餘年解決紙棍的強度問題 紙搭模型也能使用榫卯結構
用紙做模型,確實成本花費較低,對學生來說是最好的選擇,但是難題也隨之而來。擺在他面前最大的難題是紙這種材料雖然韌性十足,但是強度卻不夠,尤其是在製作成建築物的柱子時,受力太弱,撐不住屋頂。這個問題讓季國忠很是頭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帶著同學們摸索的同時,季國忠每天給同學們上完課回到宿舍後,都要拿出材料自己研究。
這一研究,就是十餘年,但始終沒有解決問題。有一天他不小心將一根紙棍壓在了一塊木板下面,無意中開始揉搓,沒想到竟然搓出了一根受力均勻的紙棍。「因為手的五根手指受力不均,所以搓出來的紙棍強度不夠,但是如果放在一塊受力均勻的紙板下面,搓出來的紙棍中間沒有空氣,強度自然就高了。」季國忠說。
紙棍強度的問題解決了,但是如何將強度都很高的紙棍、紙板鑲嵌到一起,組成建築物的基本結構呢?這個時候,以前他當過木匠的經歷就派上了用場。是不是可以和木質建築物一樣,利用榫卯結構進行嵌合。「在用紙棍做柱子的時候,我在柱子上提前打好榫眼、在牆面上打好榫槽,進行嵌合之後,再插入一根沾上膠水的牙籤進行穩固。「等到模型成型之後,我使足了勁都沒能將柱子扯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