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的第一回,顧炎武、黃宗羲、呂留良三人在船艙中大談清廷迫害東南士子,並秘密商量抗清之事,被喬裝成艄夫的清廷密探竊聽到,當場將他們抓獲。危機時刻,一個書生出現,將清廷爪牙殺死,解除了顧、黃、呂三人的滅門之憂。這位書生就是天地會的總舵主陳近南,「平生不識陳近南,就稱英雄也柱然」。陳近南在《鹿鼎記》中一出場,就先聲奪人,氣概不凡,令人印象深刻。陳近南有雄才大略,一切以反清復明為大局,運籌帷幄,顯示出了非凡的領袖才能。
上述所說,畢竟是小說裡的內容,那麼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天地會以及陳近南其人呢?
《鹿鼎記》中的蔡德忠向人介紹天地會時,說:「本會的創始祖師,便是國姓爺,原姓鄧,大名上成下功。天地會又稱為洪門,我洪門尊萬雲龍為始祖,那萬雲龍,就是國姓爺了。」小說中所說的天地會,據歷史文獻,的確存在,而且是一個影響非常大的秘密組織。因「拜天為父,拜地為母」,故稱天地會,又因它最初以反清復明為宗旨,朱元障姓朱,朱即紅,紅、洪同音,或說朱元璋以洪武為年號,因此又被稱作洪門。
關於天地會的起源以及創始時間,目前有多種說法。有的說起於明末清初,殷洪盛同眾豪傑輾轉各地,投入抗清鬥爭,其門人部屬如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李式開、馬超興後皆歸屬鄭成功,相約聯絡時,以「洪」字為暗號,此為洪門之始,上述五人被稱作「洪門五祖」。
有的說,天地會起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起因是康熙年間,西魯番入侵中原,官兵失利。朝廷招募能人,少林僧人應召,打敗西魯,得勝回來,不慕榮利,仍回寺為僧,但為好人暗害,少林寺被焚毀。少林僧人蔡德忠等五人逃到廣東惠州長要寺,巧遇萬雲龍、朱洪竹、陳近南等人,在紅花亭結拜,歃血為盟,立志抗清。這一說法,被金庸所採用,而加以變化。
還有的說天地會始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創始人是漳浦縣僧人提喜,又名洪二和尚,他的秘密組織稱為天地會,又稱洪門。
關於陳近南,歷史上確有其人,但他只是一介書生,並不會武功。陳近南,又名陳水華,字復甫,福建同安人。陳近南之父陳鼎,乃是明朝天啟七年的舉人。鄭成功攻佔同安後,提拔陳鼎為教諭。一年後,清兵攻佔同安,陳鼎自盡。陳鼎死後,陳近南僥倖逃脫,後跟隨鄭成功,深得鄭成功賞識,1658年,鄭成功攻佔廈門,委派陳近南為留守,並輔佐其子鄭經。鄭成功經營臺灣期間,陳近南任建軍御史,先是幫助鄭成功管理政務,後又協助鄭經治理臺灣,建衙署、劃分城區、定保甲、推行屯田制、勸農墾田、種植農桑。在此基礎上,還發展文教,設立學院、府學、州學和社學,對發展臺灣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三藩之亂時,鄭經率軍北伐,陳近南任東寧總制使,總管臺灣政務,遭到馮錫範、劉國軒的排擠迫害,憂鬱成疾,不久病死。後鄭經死,繼承人鄭克塽在馮錫範、劉國軒的操弄下,腐敗橫行,荒廢政務,最終一敗塗地,以向清廷投降而告終。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陳近南以文武全才的面目出現,武功也超群拔萃,但最終也在馮錫範、鄭克塽等人的暗算迫害下,含恨而死,這跟歷史上陳近南的結局,多少有些相似。
天地會最初的勢力在福建較大,也同鄭成功的抗清鬥爭有著緊密聯繫。鄭成功失敗後,天地會又秘密發展,勢力遍及江南各地。乾隆五十一年,林文爽領導的天地會在臺灣起義,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太平天國起義時,三合會、小刀會、青幫等幫會組織,也加入天地會,共同反清;孫中山領導民主革命時,天地會也參與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天地會從發展至今,連綿了數百年,作為一種秘密社會組織,它對歷史的發展起過巨大的影響。它的存在,反映了歷史的複雜性,也反映出非正統文化以外的另一種文化的存在。縱觀它的歷史,雖有陰暗面,但對社會是有積極的貢獻和影響的,這一點不容抹煞。金庸的《鹿鼎記》雖為虛構的傳奇故事,但天地會的忠義俠士堅貞不屈、前僕後繼、不畏強權、反抗清廷,其精神是偉大的。他們的浩然正氣,應當長留於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