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高岡,一脈溪水千古秀;門朝大海,三合河水萬年流」,常看清朝影視劇的朋友都不會陌生,這就是大名鼎鼎「天地會」的接頭暗號。
眾多清朝的影視劇中,天地會總是一個少不了的話題,「反清復明」是它的宗旨,給人的感覺既熱血又神秘。
那麼清朝時期是否真的存在「天地會」這個組織?真實的「天地會」又是什麼樣的?
關於是否存在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
在影視劇中關於天地會的來源是這樣的:當年鄭成功圍困江寧,最後卻功敗垂成、功虧一簣,留存大明朝的最後希望破滅。鄭成功在撤回臺灣之前,接受陳近南的建議,設立了「天地會」,以此反清復明。
真不真?
大體上是真的,不過比較隱晦。
其實學界對「天地會」的研究也一直沒有停過,目前比較可信的說法是「乾隆說」,因為這些研究都是基於清朝官方追查天地會的史料來的,有證可查,算是比較權威一點。
清政府曾經下大力氣追查過「天地會」,還留下了相關官方文件資料。從這些資料上考證,「天地會」的創建時間大約是在乾隆二十六年,福建的僧人萬提喜(又稱洪二和尚)在觀音寺(在今雲霄縣)創立,萬提喜的俗名叫鄭開,化名鄭雲龍。鄭雲龍最開始跟隨者僅僅只有十人,後來聚集了三百多人舉兵反清。當然僅僅三百人實力太過於單薄,不久就失敗了。鄭雲龍跑到臺灣,轉向臺灣傳會,發展勢力(清朝雖然名義上統一了臺灣,但是對臺灣的掌控力度遠遠不如大陸地區)。
本文是歷史魏來獨家原創,抄襲必究!
二十五年後,臺灣一些民眾發動起義,清廷經過調查發現此次起義與「天地會」有很大的關聯,於是開始追查「天地會」線索。這次起義骨幹成員嚴煙被捕,嚴供述出鄭雲龍(洪二和尚)的歷史,此時的鄭雲龍要麼已經死亡,要麼已經失蹤,反正就是清政府沒抓到鄭雲龍,清政府無奈只好一把火燒了洪二和尚(即鄭雲龍)的廟。
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也是清政府的官方資料,相關內容就在閩浙總督常青在乾隆五十二年的奏摺中,清朝的奏摺可不是一奏了之,除非有特殊情況,一般奏摺都要官方存檔的。
所以這種說法大體上還是可信的。
關於這些資料中的鄭雲龍,他有好幾個名號:萬提喜、鄭開、鄭雲龍、萬雲龍。那麼這個人到底是什麼來歷?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鄭成功的族親或者屬下;另一種可能是傳會起義的人尊鄭成功為道義領袖,而且極有可能本姓萬,自號鄭開、鄭雲龍。不管那種可能,確實都與鄭成功有著密切的聯繫,所以說影視劇的說法大體上也算恰當,不是信口胡說。只不過,影視劇中更為誇張直白罷了。
清中期以後,清政府對全國的控制更加嚴酷,「天地會」也翻不起太大的浪,不過滲透的區域卻更廣了,很多看似不相關的組織其實都有「天地會」的影子。比如在長江流域的「哥佬會」,比如福建、兩廣和江西地區的「三合會」,比如安徽、江蘇、上海地區的「慶幫」,還有後來繼承「天地會」精神成立的小刀門、洪幫、青幫等等。他們看似名字不一樣。其實都是「天地會」分散傳會成立的組織或者由此演化出來的組織,影響一直持續到民國。
臺灣的大起義背後其實有「天地會」,給清政府不小的打擊,清政府足足花了千萬兩白銀才平息了起義,再後來「天地會」及其衍生的各種組織在南方先後組織了廣西大成國起義、昇平天國起義、廈門小刀會起義﹑上海小刀會起義,所以說南方後來爆發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起義是有土壤的、有傳統的。
甚至於辛亥革命籌備時,不少組織也是以「天地會」或其衍生組織吸收人員的。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天地會」對現代中國也影響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