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喀什市坐火車到和田市,之間會途經一個昆玉站,這個小站,一般的火車不會在此停留,或許不久之後所有的列車都會在這裡停靠。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我的回答是因為這個小站關係著一座兵團城市,而且還是一座剛剛在沙漠戈壁上建立起來的一座現代化新興城鎮,重要的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新疆最南部的屯墾戍邊之地,其地位和作用顯而易見。
這座城市就是新疆昆玉市,是新疆兵團第十四師師部機關所在地。
昆玉市,是2016年1月7日由國務院批准設立的自治區直轄縣級市。該市與兵團第十四師實行師市合一管理體制,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管理。這種模式,是全疆所有兵團屯墾戍邊城鎮的特點,與地方有著明顯的區別,這也是我國邊疆地域唯一保留的兵團體制。
關於昆玉市名字的來源,則源於中國最早的文化典籍《山海經》中的「崑岡出美玉」,當然在這部古老的典籍中也記載了周天子和崑崙西王母的神話傳說。因此昆玉市以崑崙山自古出美玉,而又以崑崙山的和田玉為最佳,故而命名為昆玉市。
新疆兵團所轄十四個師,昆玉市就是第十四師機關駐地,也是人口最少的師,截止2017年底,昆玉市總人口5.7萬。說實話,還不如地方上一個縣的人口多,更別說與內地的一個小鎮相比了。不過要是了解昆玉市的歷史,那麼就覺得昆玉市的人口發展還是不慢的,能在惡劣的環境下,保存著這樣的發展態勢,的確是不容易的。
昆玉市的歷史,自西漢歸西域三十六城郭諸國之一的皮山屬地,東漢歸于闐,唐代屬毗沙都督府,直到清代歸準噶爾汗國,清乾隆、光緒相繼歸和闐、和闐直隸州。民國二年(1913年)屬和闐縣,民國九年(1920年)改為和闐道。
新疆宣布和平解放後,1949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軍五師十五團1800名官兵橫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每天急行軍45公裡,全程徒步790公裡進軍抵達和田,然後平暴剿匪,接管邊防、組建政權、減租反霸、開荒造田、發展生產,翻開了和田歷史的新篇章。
1954年,為響應毛主席號召,全團官兵集體就地轉業,屯墾戍邊,建設邊疆,保衛邊疆。1975年,兵團建制撤銷,為和田地區農墾局,後來改為皮山農場。1981年,兵團建制恢復,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田農場管理局,為副師級單位。2000年11月,黨中央批准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四師,後又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直到2016年成立昆玉市至今。
可想而知,由當初的解放軍一個團發展到兵團如今的一個師級建制單位,並且還是在最艱苦條件下住地窩子白手起家,發展和壯大到今天的兵團城市,難道這不是一項驚人的偉大壯舉嗎?目前雖人口較少,耕地規模小,但昆玉市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卻如同崑崙山上的美玉一樣彌足珍貴。
二十七年前,和我一起當兵到新疆的老劉考到和田當了鄉鎮幹部,他一直在皮山縣呆了十多年,後來又調到其他縣了。去年夏天,我們通電話聊天,說到了昆玉市。他說皮山農場最早是兵團開荒屯田之地,後來歸地方,再到後來恢復兵團建制又歸兵團,現在建設起來的昆玉市,就是在戈壁灘上建造的城市,真的不容易啊,近十年的光景,一座兵團城市就出現在眼前了,變化可真大。
誰說又不是呢。近兩年,我曾兩次到和田,坐在火車上可以看到昆玉市的城區建設情況,一座座高樓大廈崛起,一棟棟房屋規劃整齊。但從外圍來看,還是能看出一些大概,周圍都是荒漠戈壁,只有這片獨立的新城,經過綠化之後,夏天能看到綠意盎然和生機勃勃。
去年,聽身邊有去昆玉市搞工程建設的人說,昆玉市正在快速發展,很是適合搞建築工程,他們拿下了昆玉市一個建設項目,估計要到2022年才能完工。他說兵團真是厲害,能在荒灘戈壁上建造一個城市,實在是不可思議,而且那裡經常有沙塵天氣,環境條件還是不如其他地方。
昆玉市的原皮山農場,是產皮山石榴的重要地域,產自皮山的石榴獲得了新疆著名特產系列產品。說來奇怪,全疆地域唯獨皮山有一片土地種植的石榴,不僅口感俱佳,皮薄汁多,而還是大籽且耐存放。前年冬天,我到皮山縣曾買了幾箱本地皮山石榴,由於天氣太冷,好多都凍壞了。但價格不算便宜,石榴不大,十五元一公斤,朋友說大石榴也就在二十元左右,真是有點吃虧上當的感覺。
224團是昆玉市管轄的團場,因產的紅棗很有名氣,以前每公斤紅棗價格都在幾十元,現在紅棗市場大跌,224團的紅棗自然也逃不過市場的衝擊,如今的價格也低的可憐,每公斤能賣到十元就是燒高香了。前些年,224團招聘內地職工到昆玉市安家落戶,房屋和室內裝修等都是統一規劃,幾乎和城裡的房間布局一模一樣。發展是要靠有人的,否則就是一句空話。
昆玉市的成立,讓我們看到了新疆力量,也感受到了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新疆兵團所轄地域城鎮的崛起,更讓我們感受到了強大的力量和精神,這就是奮發圖強的兵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