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如何進行政德教育

2020-12-27 人民網

原標題:中國古代如何進行政德教育

政德,即為政之德,既指以德作為治國的原則,也指為官者應具有的德行。中國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輔」的認識,在政德教育實踐中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遺產。西周康王時期的大盂鼎銘文中有「正德」二字(「正」通「政」,「正德」即「政德」),這是「政德」一詞最早的出現。此後,政德思想經由歷代思想家、教育學、政治家的不斷豐富,貫穿於學術研究、人生修養、治國實踐等方方面面,嵌入了中國古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國家治理結構中。在實踐中,歷朝歷代通過家訓教化、學校教育、公文詔書、談話著述、官箴勸誡等形式,傳播政德思想,對國家治理產生了積極作用。

家訓教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家訓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注重家庭、家教、家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人必有家,家必有訓」。中國古代傳承下來的家訓有十餘萬種。家訓的內容涉及修身處世、為學為政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大量政德教育的內容。如,諸葛亮告誡子女「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南北朝時期顏之推認為要「以行為教」「以學為教」「以身為教」。他寫的《顏氏家訓》要求子女勤學、自律、重義、務實。「士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於物耳,不徒高談虛論,左琴右書,以費人君祿位也」。君子立身處世,貴在能夠對旁人有益處,不能只會高談闊論,否則就會浪費國家資財。

教育考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知識與道德密不可分,為學的目的在於成人。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擔當治國平天下使命的君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漢唐以來,無論官學、私學,均以儒家經典為主要教科書。國家選任官僚也以修習儒家經典所達水準為主要標準。正己修身、清廉為官、重義輕利等價值觀通過學校教育的經典研讀和選拔人才的考試制度內化為了即將入仕者的君子人格。此外,歷代帝王也經常用策試、考試的方式促使為官者時刻堅守政德。秦代的《為吏之道》中就包含了要求官吏忠誠、清廉、審慎、喜善、恭敬的內容。漢代察舉科目中包含孝廉、茂才、賢良方正等,其要義就是「公、能、智、勇」等道德標準。唐代吏部有考功司,以「德義」「清慎」「公平」「恪勤」所謂「四善」來考核從政為官道德。

公文詔書。西周時期,周公吸取商滅亡的教訓,提出了「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修德配命」的觀點。以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將修德性、行德政作為重要的價值目標。帝王大臣往往將政德教化寓於傳達政令的公文詔書中。漢唐以來,很多皇帝詔旨及政府文告中都包含闡述君民關係、以民為本等德治理念,評品官員道德品行等政德方面的內容。比如,漢文帝《匈奴和親詔》:「朕既不明,不能遠德,使方外之國,或不寧息。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圻之內,勤勞不處,二者之咎,皆自於朕之德薄而不能達遠也。」西晉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陳情表》極陳孝親之義。「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感動了晉武帝,也成為後世培養官員「孝」「忠」德性的教科書。唐太宗在《命皇太子知左右屯營兵馬事詔》中先肯定太子李治「忠孝成德,志業光茂」,而後才是任命的內容。

談話著述。中國古代很多帝王重視德教,留下了大量教育官員修養政德的文字。《貞觀政要》中有三分之一的篇章是記錄唐太宗與大臣談論政德的內容,既有對仁義、忠義、孝友、公平、誠信等正向品德的闡述,也針對奢縱、貪鄙等負向品德展開討論。武則天專門著《臣規》一書,其中包括了至忠、守道、公正、誠信、慎密、廉潔、良將、利人等政德內容。朱元璋以嚴厲反貪著名,他也並非不教而誅。為喚醒官吏的良心,他親自編寫《醒貪簡要錄》,令所有官吏熟讀。《康熙政要·論君道》中記載,康熙曾言:「古人所謂防微杜漸者,以事雖小而不防之,則必漸大,漸而不杜,必至於不可杜也。」教育官員慎微慎小。史學著作、文學作品等大眾文化揚善抑惡,也是官吏政德學習的重要渠道。許多史學著作,如《春秋》《史記》通過點評歷史事件和人物起到價值引導的作用。文學作品,如《詩經》中的許多詩篇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聲、民意、民心,具有匡正時俗的功能。屈原、範仲淹、蘇軾等的作品也都具有政德教育功能。此外,中國特有的匾額和楹聯也是傳播政德的重要載體。上至皇宮,下至縣衙的匾聯,或申明施政宗旨,或以官箴勸勉,官員耳濡目染,受到教育。

官箴勸誡。「箴」,是規諫和告誡的意思。官箴最早是指官吏對帝王所進的箴言,據《左傳·襄公四年》記載,周武王時,太史辛甲「命百官,官箴王闕」,即要求文武百官用箴言以誡武王過失。唐朝以後,官箴逐漸演變為官吏的道德及行為準則。官箴多闡述官員修養和從政經驗,雖內容因作者經歷會有所側重,但政德內容必含其中。宋代呂本中的《官箴》、元代張養浩的《為政忠告》、清代陳宏謀的《五種遺規》、清代汪輝祖的《學治臆說》等著名的官箴中都有很多政德教育的內容。呂本中的《官箴》說:「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張養浩在《為政忠告》闡述了包括從政自修、執政為民、為政清廉、施政有道、執政有節等政德思想。

相關焦點

  • 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民政黨員領導幹部現場感悟政德精神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此次教育活動目的何在?領導幹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全體學員跟隨講解員學習了「中共特工王」李克農、「喜松柏之氣概,念四化之早成」的聶榮臻元帥、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帥孟奇等革命先輩明大德的故事,「人民公僕」陳雲、具有「駱駝精神」的任弼時等革命先輩守公德的故事,「表老」張瀾、中共「延安五老」之一謝覺哉等革命先輩嚴私德的故事,深刻理解了「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真正內涵,深刻感悟了革命先輩的高尚情操和政德精神。
  • 我校承辦省直單位正處級領導幹部「傳統文化與政德修養」專題研修班
    校黨委副書記雷霆,省委組織部幹部教育培訓中心黨支部書記李小明,校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機關黨委書記李慶春出席開班式。開班式由省委組織部幹部教育培訓中心副主任韓衛斌主持,省直各單位共47名正處級領導幹部參加研修。雷霆代表學校發表致辭,對參加研修班的全體學員表示歡迎,對省委組織部及省直各單位領導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河南大學發展表示感謝。
  • 中國古代是如何進行防疫的?
    中西方對瘟疫的恐懼自古有之不扯那麼多,就抗疫而言,中國古人的覺悟都比現在某些國家要強的多,今天歷史君就和大家介紹下中國古代在遇到疫情的時候是如何進行防範和治療的。不管什麼樣的疫情,在古代都叫做「瘟病」或是「瘟風」。在我國古代典籍中,就有很多的瘟疫,其中爆發最為頻繁的有霍亂、天花、鼠疫、瘧疾這四種。
  • 私德不嚴,政德難存
    自古以來,講求政德是為官從政的重要標準。習主席在談論做人與做官時說:「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些帝國的崩潰、王朝的覆滅、執政黨的下臺,無不與其當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踐德有關,無不與其當權者作風不正、腐敗盛行、喪失人心有關。」正是懷著這樣的歷史憂患,習主席一再強調在幹部選拔任用上要突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明確要求領導幹部要講政德。
  • 書單:開展黨風廉政教育 築牢廉潔自律防線
    導航臺,主要針對本章主題從不同角度進行論證; 風範篇,主要展現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些優秀共產黨人的風採;史鏡室,主要講述中國歷史上情操高尚、廉潔奉公、為國為民的優秀人物故事。各章節內容穿插大量中外典故、歷史人物、黨史故事等,簡明扼要論證中國古代、近現代政治家們出色的治國方略與豐富經驗以及他們各自形成體系的理念,通過正面典型的引導與反面典型的警示相統一,激發新時代黨員幹部自覺改進工作作風,堅定政治信仰,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樹牢「四個意識
  • 在古代中國或是其他文明中,是如何進行地理測繪的,如何知道各個...
    X 在古代中國或是其他文明中,是如何進行地理測繪的,如何知道各個地點的相對位置的?
  • 古代世界如何健身和進行力量訓練
    為此,我寫這篇文章帶大家了解古代力量訓練的歷史,特別是在中國、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希臘的歷史。顯而易見的是,許多文化因宗教信奉到軍事戰爭等原因而享有健康、力量和運動能力。古代中國古代世界的中國人都在練習舉重物、射箭、擲重物、拔河、摔跤、搏擊和許多其它活動,並且這些活動基本都會分別進行或與軍事實踐相結合。
  • 如何在家,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學習
    家長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不僅可以促進孩子親社會行為的發展,還可以讓孩子養成獨立、自信的品質。基本的禮儀常識是指,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這也是禮儀教育的本質。2-6歲是禮儀教育的敏感期。因此,家長應該抓住敏感期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那麼,爸爸媽媽在家怎樣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學習呢?
  • 說說我知道的古代教育
    都不是,是我們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出問題了。我們現在的所有教育理念和方法,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相關基礎之上的,讓我們看看古人是如何教育的。古代學堂首先,古人的教育目標是培養聖人,賢人,君子。他不是教人如何升官發財,而是教我們如何成為一個好人。
  • 【重慶歷史政德人物】王 濬
    唐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濬」。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王濬。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王濬亦位列其中。
  • 一起考老師(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把古代文明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統稱為古代學校教育。(1)古代中國①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學校最早出現在夏朝。《孟子》裡說夏、商、周「設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 古代文化傳承,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傳承呢?
    那我們該如何傳承它們呢?一、物質傳承與精神傳承緊密結合精神的載體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延伸。在文化傳承中,我們不能僅僅傳承精神,也同樣不能僅僅傳承物質,而應兩者緊密結合。就比如滕王閣建築的保護和傳承,我們並不能僅僅保護器建築本身,我們還要弘揚與之有關的傳統文化精粹。
  • 古代的教育文化,每個階段都在演變,都有其獨特的地方
    中國的教育制度相信很多人都有感同身受,那麼古代的教育又是怎麼樣的呢?那麼先從先秦的教育說起,古代教育的產生還有它本身的教育特點都是根據當時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的需求從而產生的。每個階段的人們都需要根據當時時代的進步或者說是改進來進行學習,這種學習慢慢也演變成了對小孩子從小的培養,成了教育。
  • 2021教師招聘筆試備考_古代希臘、羅馬的教育以及中世紀歐洲的教育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華圖教師發布:2021教師招聘筆試備考_古代希臘、羅馬的教育以及中世紀歐洲的教育,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0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古代希臘、羅馬的教育以及中世紀歐洲的教育   一、古希臘的教育
  • 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如何教孩子面對挫折?睿智燈塔教育
    那麼,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說過:挫折對於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挫折的態度。近幾年來,挫折教育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重視,很多家長認為從小就應該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 奧林匹克教育如何走入校園
    2008奧運會讓我們全面認識了奧運,2022冬奧會的籌辦則正在促使奧林匹克運動與中國社會深度融合,其中一個重要方向便是奧運入校園,讓奧林匹克教育實實在在地在億萬中國青少年的生活中發揮其獨特的作用。這既是今天中國教育的需要,也是奧運發展自身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成就之大,社會進步之快,有目共睹。然而,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青少年的健康問題。
  • 古代埃及的教育
    針對此種情況,今天老師就以古代埃及的教育為例,詳細梳理一下關於古代教育發展歷程的學習思路。一、歷史背景古埃及地處非洲東北部,位於尼羅河下遊地區,肥沃的水土資源造就了古埃及的輝煌盛景,使其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埃及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是世界上較早創造文字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