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字士治,西晉時期名將。歷任河東從事、巴郡太守、廣漢太守、益州刺史,後拜右衛將軍,任大司農,留鎮益州,治水軍。王濬胸有奇志,才略過人,以七十五歲高齡,率水軍佔領建業,接受吳主孫皓投降,為實現西晉統一大業,建立了不朽功勳。
王濬擔任巴郡太守時,蜀國已滅亡,巴郡一帶作為晉朝的領土,與吳國接壤,是雙方戰爭的前線。但經過多年戰爭,巴郡百姓苦於戰爭徭役,生了男丁不願養育,人口性別結構失衡。王濬深知人口的重要性,為恢復民力,他制定了嚴格的法規條款,一方面減輕徭役課稅,另一方面積極鼓勵生育並規定凡是生育者都可免除徭役。在這些措施的刺激下,百姓丟掉了顧慮,放心生養男丁,最終被保全成活的嬰兒有數千人。後來,王濬在巴蜀訓練水軍時,這些男嬰到了服兵役的年齡。他們的父母感激王濬當年在巴郡的功德,都勸勉從軍的兒子要盡心盡力、不要怕死。後來這些人成為了王濬水軍的精英,為滅吳立下了汗馬功勞。泰始八年(272年),王濬任廣漢太守,廣施德政,深受百姓愛戴。不久升遷為益州刺史,封關內侯,廣施仁政,又用計殺掉了謀反的張弘等人,樹立了威信,當地各族百姓,多來歸附。因政績突出,被拜為右衛將軍、大司農。 泰始五年(269年)起,晉武帝籌劃剿滅吳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面改善內政,開發農業,積存糧食;一面優選將帥,造樓船,練水軍。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編練水軍。車騎將軍羊祜是王濬的至交好友,當時正籌劃平吳,素知王濬奇略過人,胸懷大志,便密上表章,請留王濬於益州,參與平吳大計。晉武帝採納了羊祜的建議,再次任命王濬為益州刺史,下詔讓王濬修造舟艦,訓練水軍。王濬造的連舫大船,方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裝載二千餘人。大船周邊以木柵為城,修城樓望臺,有四道門出入,船上可來往馳馬。船艦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自古未有。經過七年的戰船打造和軍事編練,王濬建立了一支極具戰鬥力的水軍。 不久,司馬炎發動滅吳之戰,王濬率軍自巴蜀順江東下,直趨建業。鹹寧五年(279年)十一月,王濬率水陸大軍自成都沿江而下,經重慶,穿瞿塘峽、巫峽,進至秭歸附近。後攻破吳丹陽,擒吳丹陽監盛紀。進入西陵峽,遇到了吳軍設置的攔江鐵鎖和暗置江中的鐵錐。由於此前已得知吳軍所設暗道,王濬提前命人做了幾十個大木筏,每個有方百餘步大,筏上紮成草人,報甲執杖,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鐵錐刺到筏上都被筏帶去。又做火炬,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鐵鎖,就點起火炬,將鐵鎖熔化燒斷,於是戰船通行無阻。這就是成語「鐵索沉江」的來歷。 太康元年(280年)二月,王濬攻克西陵,俘獲吳鎮南將軍留憲、徵南將軍成據、宜都太守虞忠。之後短短數日,相繼攻克荊門、樂鄉。揮師順流而下,直抵吳都附近的三山,昏聵無能的吳主孫皓聽說王濬軍隊的旗幟器甲,連天蔽江,威勢極盛,嚇破了膽,於是決定向王濬遞上降表投降。三月十五日,王濬進入石頭城。孫皓準備亡國之禮,駕著素車白馬,袒露肢體,縛住雙手,銜璧牽羊,大夫穿著喪服,士人抬著棺材,率領著偽太子孫瑾、孫瑾弟魯王孫虔等二十一人,到達軍營門前。王濬親自為孫皓鬆綁,接受了玉璧,燒掉了棺材,將孫皓送往洛陽。 王濬從蜀出兵,兵不血刃,無堅不摧,夏口、武昌的吳軍,無敢支吾抗拒者。這一年,王濬已經七十五歲。 晉武帝拜王濬為輔國大將軍,領步兵校尉職務。後來又轉王濬為撫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特進,散騎常侍、後軍將軍如故。太康七年(286年),王濬去世,終年八十歲。(摘編自:重慶市地方志辦公室編《重慶歷史政德人物》)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