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指骨頭或骨頭結構出現部分或完全斷裂,這種情況易發生在老年人或兒童身上。大部分骨折只要選擇正確的處理方法,就能恢復原來的功能。但處理或護理不當,會留下或輕或重的後遺症,甚至會帶來不可逆的後果。
骨折處理不當會引發哪些併發症?
1、肌肉和關節問題
因為骨折部位需長期固定,這樣會限制肌肉和關節活動,從而使得血液循環運行不暢,關節和肌肉發生纖維硬化,導致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
2、骨頭壞死
骨折後沒有做好處理工作,會使得特殊部位發生骨壞死,如距骨骨折易出現距骨骨折壞死。另外也會導致畸形癒合,若骨折部位過早負重,會使得局部塌陷,再加上固定不牢靠,就會引起畸形癒合,影響外觀。
3、關節部位骨折
沒有護理好關節部位的骨折可導致創傷性關節炎,即使骨折部位癒合後也會有明顯的疼痛感,關節部位活動範圍縮小。發生在特殊部位的骨折如肘部,可能會導致骨化性肌炎,而且周圍的關節囊、韌帶或肌腱等也會出現骨樣改變,降低其彈性。
骨折後該如何正確處理?
1、緊急處理
發生骨折時,先立即判斷有沒有傷口。若有傷口,先用乾淨紗布覆蓋傷口表面,避免受到汙染。包紮時控制鬆緊度,太松不能壓迫,止血太緊又會使得局部缺血壞死。因為不能自行判斷有沒有出現骨折,不管嚴重與否需第一時間對傷肢固定,不能隨意牽拉或移動身體。最好用夾板固定傷肢,周圍沒有專業設備時,可用硬紙板或樹枝。夾板放在患者兩側,不能超過上下關節,防止關節活動,然後等待救護車到來。
2、注意飲食
因為局部有疼痛感,人們的活動量也變小,消化能力弱,消耗的蛋白質超過所攝入的。因此需補充含優質蛋白質食物,利於骨折部位癒合,增強軟組織損傷的耐受性。
3、及早進行康復訓練
做康復訓練時不能太晚,也不能操之過急。骨折後一個星期,正處於疼痛和腫脹期,因此患者不願多做運動,但這是錯誤的做法,可以適當的做收縮和舒張鍛鍊,防止出現粘連。骨折後4~6個星期,腫脹慢慢消退且形成骨痂,此時在醫生的指導下慢慢擴大活動範圍,使得關節能得到活動。骨折後三個月左右骨痂形成,需擴大活動範圍,由一個關節,然後延伸到多個關節運動。適當的做負荷鍛鍊,能使得受損關節和肌肉功能恢復正常,不過在訓練時需採取循序漸進原則。
溫馨提示
一旦出現骨折,需立馬去醫院做檢查和治療,不能拖延。骨折後1~2個星期的護理至關重要,只要掌握正確的護理方法,就有利於骨骼癒合,期間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能隨便動骨折部位,多注意休息,避免吸菸喝酒。骨折癒合期間只要有不適感,需立馬就醫,如局部皮膚呈現藍色、手指或腳趾活動受限制,有明顯的疼痛感,局部皮膚紅腫流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