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第一高峰:Mt.Everest---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
珠穆朗瑪峰(Qomolangma,Everest)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中國西藏定日縣與尼泊爾交界處,是喜瑪拉雅山脈的主峰,又稱聖母峰,英文名Mt.Everest,地理坐標:東經86°55′31,北緯27°59′17。北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的定曰縣境內,南坡在尼泊爾王國境內。
藏語「珠穆」是女神的之意,「朗瑪」是第三的意思,因珠峰附近還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珠穆朗瑪」意為第三女神。尼泊爾的名字是薩加瑪塔,「母宇宙」。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編繪的《皇輿全覽圖》中稱「朱母朗馬阿林」。原海拔8848.13米,此數據是由國家測繪局第一大地測量隊的協助下,於1966-1968、1975年測定的,1992年又對其進行了複測確定為現海拔8844.43米。
珠穆朗瑪峰山體呈巨型金字塔狀,威武雄壯昂首天外,地形極端險峻,環境異常複雜。雪線高度:北坡為5800—6200米,南坡為5500—6100米。東北山脊、東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間夾著三大陡壁(北壁、東壁和西南壁),在這些山脊和峭壁之間又分布著548條大陸型冰川,總面積達1457.07平方公裡,平均厚度達7260米。冰川的補給主要靠印度洋季風帶兩大降水帶積雪變質形成。冰川上有千姿百態、瑰麗罕見的冰塔林,又有高達數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井的明暗冰裂隙,還有險象環生的冰崩雪崩區。
2、世界第二高峰:Qogir---喬戈裡(海拔8611米)
K2又稱K2,坐落在喀喇崑崙山的中段的中國的一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葉城縣境內,為喀喇崑崙山脈的主峰,也是世界上第二高峰,國外又稱K2峰。是喀拉崑崙山脈中國新疆和克什米爾地區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區附近的界峰,地理坐標:東經76°30′51,北緯35°52′55。
K2名稱來源:1856年英國蒙哥馬利少尉首次考察喀喇崑崙山脈時,用「K」開頭標出了此山脈自西向東的5座主要山峰。當時K2標為K2。而標為K1的為巴基斯坦北部的世界第二十二高峰、巴基斯坦第十一高峰瑪夏布洛姆峰。
「喬戈裡」是塔吉克語,意為「高大雄偉」。喀喇崑崙山脈綿延數幹公裡,呈西北一東南走向,一般海拔在6000米以上。山脈上高峰密集,包括K2在內,這裡緊密相連地排列著4座8000米以上的世界級著名高峰:K2東側為布洛阿特峰,海拔8051米;依次還有加舒爾布魯木山,海拔8080米;加舒爾布魯木I峰,海拔8028米。世界上l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在這裡就佔了近三分之一。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0多座,北側的斯克洋坎力峰,海拔7545米,西側的斯潘德峰,海拔7385米;往下還有皇冠峰,海拔7295米。因此,這裡就成了世界登山家們矚目的第二個登山中心。
喬戈裡山峰峰巔呈金字塔形,冰崖壁立,山勢險峻。在陡峭的坡壁上布滿了雪崩的溜槽痕跡。山峰頂部是一個由北向南微微升起的冰坡,面積較大。北側如同刀削斧劈,平均坡度達45度以上。主要有6條山脊,西北一東南山脊為喀喇崑崙山脈主脊線,同時也是中國、巴基斯坦的國境線。其它還有北山脊、西山脊、西北山脊、西南山脊。峰額呈金字塔形,冰崖壁立,山勢險峻。在陡峭的坡壁上布滿了雪崩的溜槽痕跡。山峰頂部是一個由北向南微微升起的冰坡,面積較大。北側如同刀削斧劈,平均坡度達45°以上。北側的冰川叫喬戈裡冰川,地形複雜多變。冰川表面破碎,明暗冰裂縫縱橫交錯。冰川西側山谷為陡峭巖壁,滾石、冰崩、雪崩頻繁。K2兩側,就是長達44公裡的音蘇蓋提冰川。
K2地區不僅地形險惡,而且氣候也十分惡劣。每年5月至9月,西南季風送來暖溼的氣流,化雨而降,是本地區的雨季。
9月中旬以後至翌年4月中旬,強勁的西風凜冽而至,帶來嚴酷的寒冬。峰頂的最低氣溫可達—50℃,最大風速可達25米/秒以上,是登山的氣候禁區。在5月一9月間,由於升溫融雪和降水,往往造成河谷水位猛漲,進山困難,因此,登山活動的最佳時機應安排在5月一6月初進山,其時河水雖漲,但不太嚴重;7月一9月,山頂氣溫稍高,好天氣持續時間較長,是登頂的好時間。
3、世界第三高峰:Kangchenjunga---幹城章嘉峰(海拔8586米)
幹城章嘉峰在世界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中位居第三。它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尼泊爾和錫金王國的邊界上,其地理坐標為東經88°09』01",北緯27°42』09"。
幹城章嘉峰的名字有「雪神五項珍寶」之意,從它有五個峰頂而得來。它的知名度雖然遠不及只高它300多米的珠穆朗瑪峰,但在世界第一高峰被確認之前,它曾被以為是世界最高峰。
幹城章嘉峰是一組巨大的群峰的主峰,它坐落在三座海拔超過8400米的高峰中央,西側有雅蘭康峰(海拔8438米),東側緊靠主峰的叫幹城章嘉II峰(海拔8438米),最東邊的叫達龍康日峰(海拔8476米)。其間形成眾多山谷冰川,使得山勢更為險峻,冰崩、雪崩頻繁出沒。
由於處於孟加拉灣暖溼氣流控制區,降水量非常大,冰雪補給充足,東坡的熱姆冰川長達31公裡,面積130多平方公裡,它的厚度達到300米。西坡有雅魯冰川,西北坡還有幹城章嘉冰川和普魯爾冰川。這些冰川流動快,冰裂縫較多。這組群峰,受地理位置影響,常常濃雲密布,很難露出真面目。
4、世界第四高峰:Lhotse---洛子峰(海拔85l6米)
洛子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中國西藏定日縣與尼泊爾交界處,距珠穆朗瑪峰以南3公裡,它們之間隔著一條山坳,即通常說的「南坳」。以山峰的北山脊與東南山肯為界,其東側在中國西藏自治區境內,其西側屬尼泊爾王國。地理坐標:東經86°90′,北緯27°9′。
洛子峰山隔著3公裡「南坳」緊挨珠穆朗瑪峰,故洛子峰有時稱為珠穆朗瑪峰的南高峰。按照國際有關規定,如果兩山峰與之間高差(垂直高度)超過500米就被視為獨立山峰。而珠穆朗瑪峰和洛子峰間「南坳」低點距洛子峰頂垂直高度為610米,故洛子峰為獨立山峰。
洛子峰藏語稱之為「丁結協桑瑪」,意思是「青色美貌的仙女」,這位「仙女」地形極其險峻,環境異常複雜,大小冰川密布,氣候變幻莫測。風速比珠峰略低,但雨量又大過珠峰。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暴雨雪崩頻繁發生,攪得滿天雪霧。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中旬,南下的西北風壓過來,使山峰的氣溫最低可達-60℃。只有在每年的3月初至5月末的春季,或9月初至10月末的秋季,氣候較為穩定,約可出現幾次較好的天氣。
洛子峰山勢雄偉險峻,巨大的活動冰川、冰崩、雪崩頻繁,特別是大本營至一號營地都是千年的冰磧和巨大的冰川所覆蓋,地形又是錯綜複雜、路線長,冰坡度大,有數不盡的巨大冰裂縫,同樣三、四號營地也是攀登洛子峰最艱難的路段,雪崩頻繁,常有較大的高空風,積雪深度平均有60--65公分,冰坡度為75度,在有些地段可達85度以上。據了解半個多世紀以來,有300多國外勇士,不幸長眠於此峰上,因而地方百姓抒此峰被喻為虎口。
5、世界第五高峰:Makalu---馬卡魯峰(海拔8463米)
馬卡魯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其西北方向直線距珠穆朗瑪峰24公裡,沿西北—東南山脊為界,北側在中國西藏定日縣境內,南側在尼泊爾境內。地理坐標:東經87°06′,北緯27°54′。
馬卡魯山有五條主要山脊,分別為西北山脊:西南山脊、東北山脊、東南山脊和北山脊。北山脊上的衛峰名叫珠穆隆素峰,海拔高度為78l6米。西北山脊的衛峰為馬卡魯2峰,海拔7640米。東南山脊的衛峰稍高,海拔80l0米。這些峰體上都覆蓋著厚厚的冰雪,坡谷中分布著巨大的冰川,冰川上多鋸齒型的陡崖和裂縫,冰崩雪崩也十分頻繁。
6、世界第六高峰:ChoOyo---卓奧友峰(海拔8201米)
卓奧友峰是世界第六高峰,它屹立在喜瑪拉雅山脈的中部,東距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100公裡,其北側在中國西藏自治區定日縣境內,南側於屬尼泊爾王國。地理坐標為東經86°66′,北緯28°09′。
卓奧友峰亦謂「喬烏雅峰」。「卓奧友」在藏語意思是為「首席尊師」。
卓奧友峰峰頂是面積很大而平緩的雪坡,呈平臺形而不是角錐形,遠看的確像一個禿頂的智慧長者。卓奧友峰主要有西北、東北、西南、東南和西山五條山脊,北坡西山脊是傳統攀登路線。其峰體被常年積雪和無數條冰川所覆蓋。北側的加布拉冰川長10多公裡,南側的蘭巴冰川長14公裡,而格重巴冰川長達20餘公裡。冰川類型以山谷冰川為主,其次為平頂冰川、冰鬥冰川等等。卓奧友峰現代冰川的發育良好,在海拔5700米以上的峰面,是加布拉冰川中下遊的消融區。在這個區域內,冰塔林觸目皆是。冰塔消融而成的冰水又匯聚成一個個冰湖。受冰湖的侵蝕,冰塔之間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冰溝、冰洞和冰橋,構成了一個動靜相間、高低起伏、綺麗壯觀的冰雪世界。海拔6900米到7200米之間則是冰瀑區。由於這裡山勢陡峭,懸掛在山表的冰川就像一個個飛瀉而下的固體瀑布,氣勢極為壯觀,但給攀登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卓奧友峰地區的氣候覆雜多變,與珠穆朗瑪峰大體相似,冬半年乾燥而風大,為乾季和風季。夏半年為雨季,呈大陸性高原氣候特徵。大體來說,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為雨季,強烈的東南季風帶來的暴雨引起了頻繁的冰崩、雪崩,造成山上雲霧瀰漫,冰雪肆虐的惡劣氣候。11月中旬至翌年的2月中旬,因受強烈的西北寒流控制,氣溫可達-60℃,平均氣溫在-40℃至-50℃之間。
最大風速可達90米/秒。只有在4月底至5月末,或9到10月這段時間,是風季與雨季相互過渡的時節,也就常有3—4次持續2—5天的好天氣,這時便是進行登山活動的絕好時機,包括卓奧友在內的喜馬拉雅地區最好的攀登季節是春季,好天氣周期持續較長,一般兩周左右。
卓奧友峰的登山大本營可以直接乘車到達,而且一個攀登周期只需要6個星期左右,再加上相對簡單的線路,所以它也被認為是所有8000米級的山峰中最為容易攀登的一座。到目前已經有超過1000人成功登頂該峰。同時由於卓奧友峰的攀登路線較為平緩清晰,幾乎沒有冰雪崩的危險,全部都是在山脊之上,很少有來回橫切,所以這裡也是登山滑雪者的天堂。
7、世界第七高峰:Dhaulagiri---道拉吉裡峰(海拔8167米)
道拉吉裡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尼泊爾境內,它東距珠穆朗瑪峰約300公裡。地理坐標:東經83°29′,北緯28°41′。它是尼泊爾的數座8000米級山峰中位置最西的一座。
「道拉吉裡」在尼泊爾語中的意思為「白色的山」。它由石灰巖和白雲巖形成底部的巖石層組成。因山勢險竣,使人望而生畏,故有「魔鬼峰」之稱。附近被雕刻由甘達基河深峽谷隔為兩個峰值,突然上升周圍的地形。道拉吉裡峰群跟安納普爾那峰群就像兩個相鄰的「雪山家族」,各自擁有自己的家庭「成員」。其西面有6座7500米以上的山峰。氣候多變,峰頂渾圓道拉吉裡I峰是「道氏」家族的「當家」,與「安氏」家族的「當家」世界第十高峰安納普爾那I峰東西呼應。將兩位「當家」分隔的,是號稱世界最深的河谷的KaliGandaki,兩座8000千米高峰分別坐落在這個海拔約2000米的河谷的東西兩側,兩頂峰之間距離只有38公裡。
每年4月初至5月底,或9月初至10月底,春秋兩季是道拉吉裡峰適宜的攀登季節。
8、世界第八高峰:Manaslu---馬納斯魯峰(海拔8156米)
馬納斯魯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尼泊爾境內。地理坐標:東經84°33′北緯28°33′。
馬納斯魯峰,被尼泊爾人稱之為「崩傑」,意思是「堆起來的裝飾」,並視其為神山。「馬納斯魯」,是從梵語「Manasa」而來。
馬納斯魯峰周圍群峰林立,在它的周圍有3座7000多米的山峰和許多6000多米的山峰,在眾多山峰的簇擁下,他顯得更為巍峨雄壯。
馬納斯魯峰山脊修長眾多,冰川縱橫密布,峰頂如同一把利劍直插雲霄,傲然挺立,異常險峻。攀登難度極大,在8000米級山峰中僅僅位於K2,安納普爾那峰與南伽·帕爾巴特峰。
每年的4、5月和9、10月是馬納斯魯峰適宜的攀登季節。
9、世界第九高峰:NangaParbat——南迦帕爾巴特峰(海拔8126米)
南伽帕爾巴特峰也被稱做Diamir。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最西端的巴控克什米爾地區。海拔8126米。地理坐標為東經74°6′,北緯35°25′。
南伽帕爾巴特峰NangaParbat為巴基斯坦烏爾都語「裸山」意思。這裡有世界上最大的巖牆,故名「赤裸之峰」,當地又被稱為「群山之王」。
南伽帕爾巴特峰的走向為東西弧形排列,主脊線上向南側、西北側增生著數條支脊,多為陡壁懸崖。山谷中發育著數十條冰川。其頂部比較平展,常年被冰雪覆蓋。本地區冰川大都屬於海洋型冰川,運動較快,受氣溫和降水的影響,加之地勢陡峭,因而冰、雪崩十分頻繁。
人們一度認為南伽帕爾巴特峰是最容易攀登的8000米級山峰,但是它很快就讓人們的輕視付出了代價,在1953的首次成功登頂前,已經有31人為它喪命。南伽?帕爾巴特峰的攀登線路擁有極為不穩定的冰川,頻繁發生的雪崩與猛烈持續的暴風雪;同時它的攀登季節也非常短暫,只是在六到九月之間。
10、世界第十高峰:AnnapurnaakaMorshiadi——安納普爾那峰(海拔8091米)
安納普爾那峰位於喜瑪拉雅山脈中段尼泊爾王國中北部,喜馬拉雅山地波克拉城北面。地理坐標:東經83°49′20,北緯28°35′45。
安納普爾那峰山脊東邊55公裡就是甘達基河,這裡有世界最深的河流峽谷之一,它把安納普爾那山地區切割斷層。周圍群峰林立,主要山峰有:安納普爾那Ⅰ峰(AnnapurnaI,8091m),安納普爾那Ⅱ峰(AnnapurnaII,7937m),安納普爾那Ⅲ峰(AnnapurnaIII,7555m),安納普爾那Ⅳ峰(AnnapurnaIV,7525m),剛嘎普爾那峰(Gangapurna,7455m),安納普爾那南峰(AnnapurnaSouth,7219m)。
安娜普爾那山脈髙峰林立,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7座.靠近主峰的瑪嚓普察峰,以銳利挺拔著稱.景色十分瑰麗。南緣的魚尾峰,峰頂分裂為二,狀似魚尾,故名。其峰山勢峭拔,雖海拔6607米,但尚無人登頂。
安納普爾那峰地區的氣候覆雜多變,與珠穆朗瑪峰大體相似,而且由於安納普爾那峰地處偏遠,路途艱險複雜,每年也只有九,十月間可以接近。安峰二號營地,是比較危險的地段,它處在一個巨大的冰牆的凹部,冰牆上是多年的積雪,非常危險。隨時都有滑墜、崩塌下來的危險。只能挖雪洞建營。過去有許多外國隊,寧願長途行軍,跨過或撤回一號營地,也不在此過夜。有許多人就是在這裡,成了安納布爾納峰永遠的伴侶。
安納布爾納峰在1950年的首登成功之後20年,沒有任何人再次攀登成功。安納普爾那峰的登頂死亡率也在所有8000米級山峰中名列前茅:截止2000年,共有106人登頂過該峰,但也有54位攀登者再也沒有醒來。
11、世界第十一高峰:GasherbrumI——迦舒布魯姆I峰(海拔8068米)
迦舒布魯姆Ⅰ峰為喀拉崑崙山脈中國新疆和克什米爾地區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區的界峰。地理坐標:東經76°41′48,北緯35°43′30。
迦舒布魯姆山峰由崎嶇的山脊、臺階和高聳的巖壁組成的陡峭金字塔型巖體。它是喀喇崑崙山脈最偏僻的一組山峰,地處36英裡長的保特羅冰川(Baltoroglacier)的西北盡頭。群峰形成一個小型的圓圈包圍著南加舒布魯木冰川(SouthGasherbrumGlacier)。山峰由崎嶇的山脊、臺階和高聳的巖壁組成的陡峭金字塔型巖體。
迦舒布魯姆「Gasherbrum」在當地語言中的意思是「閃光的牆」(Shinning?Wall)這形象地說明了加舒布魯木群峰峰體終年積雪,在陽光的照射下銀光閃爍的景象。迦舒布魯姆Ⅰ峰也叫「K5」,意思是喀喇崑崙山脈上的第五座獨立主峰,它同時又是喀喇崑崙山脈的第二高峰;因為所處的位置山高谷深,不易被發現,所以又有「隱蔽的山峰」之稱。它一共包括六座山峰,迦舒布魯姆Ⅰ峰為其中的最高峰,它同時以「縹緲峰」(HiddenPeak)而知名,也被叫做K5,1892年英國人康威(WilliamMartinConway)命名了這個稱呼。該峰山體高大,山谷陡峭,氣勢巍峨,形如一座巨型金字塔。在其東坡峽谷中有兩條大冰川,冰川上又有許多又大又深、縱橫交錯的明暗冰裂縫。
迦舒布魯姆Ⅰ峰地形險惡,特別是中國一側的地形複雜而陡峭,冰雪崩也較頻繁,而且氣候也十分惡劣,至今尚未有人從東坡登頂成功。每年5月至9月,西南季風送來暖溼的氣流,化雨而降,是本地區的雨季。9月中旬以後至翌年4月中旬,強勁的西風凜冽而至,帶來嚴酷的寒冬。峰頂的最低氣溫可達—50℃,最大風速可達25米/秒以上,是登山的氣候禁區。在5月一9月間,由於升溫融雪和降水,往往造成河谷水位猛漲,進山困難,因此,登山活動的最佳時機應安排在5月一6月初進山,其時河水雖漲,但不太嚴重;7月一9月,山頂氣溫稍高,好天氣持續時間較長,是登頂的好時間。其進山路線大體上與K2相同。在徒步翻越格勒達板進入克勒青河谷後,先向東再折向東南行50公裡,即到達海拔4250米的布拉克登山大本營。
12、世界第十二高峰:BroadPeak——布洛阿特峰(海拔8047米)
布洛阿特峰位於K2東南12公裡處,為喀拉崑崙山脈中國新疆和克什米爾地區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區的界峰。地理坐標:東經76°34′,北緯35°8′。
布洛阿特峰是喀喇崑崙山的第三高峰,山勢巍峨,常年覆蓋著冰雪。它有三條主要的山脊:北山脊、脊和西南山脊,其中北、南山脊為喀喇崑崙山脈的主脊線,也是國界線,在這兩條山脊上分別是中央峰(8016米)和北峰(7538米),這三座高峰挺拔突兀,直刺青天,故而當地人稱之為「佛洛青曰崗」,意即「三尖山」,而「布洛阿特」則由來於1892年一個美國探險隊員的名字。
布洛阿特峰山勢雄偉,峰體常年被冰雪覆蓋。此外,這座山峰還擁有一面巨大的巖壁曾經有很多登山者嘗試攀登布洛阿特西南壁,這其中甚至包括象Kukuczka這樣的頂尖高手,但至今尚未有人能從此方向成功地登上極頂。
13、世界第十三高峰:GasherbrumII---迦舒布魯姆Ⅱ峰(海拔8034米)
迦舒布魯姆Ⅱ峰為喀拉崑崙山脈中國新疆和克什米爾地區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區的界峰,坐落在喀喇崑崙山脈的主脊線上。地理坐標:東經76°39』15,北緯35°45』31,它是喀喇崑崙山脈的第4高峰,也是克什米爾地區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區的界峰。該峰的四條山脊中有西北山脊和東山脊屬於喀喇崑崙山脈主脊線的一部分,其中北側在中國境內,南側則屬於巴基斯坦。
迦舒布魯姆Ⅱ峰由崎嶇的山脊、臺階和高聳的巖壁組成的陡峭金字塔型巖體。「Gasherbrum」在當地語言中的意思是「閃光的牆」(ShinningWall)這形象地說明了加舒布魯木群峰峰體終年積雪,在陽光的照射下銀光閃爍的景象。
迦舒布魯姆Ⅱ峰包括六座山峰,加舒爾布魯木Ⅱ峰為其中的第二高峰,加舒爾布魯木Ⅱ峰山勢極其險要,山體高峻,直插雲霄,主要有4條山脊:西北山脊、東南山脊、東山脊、西南山脊。西北山脊和東山脊是喀喇崑崙山脈主脊線一部分。
迦舒布魯姆Ⅱ峰群峰形成一個小型的圓圈包圍著南加舒布魯木冰川(SouthGasherbrumGlacier)。在其陡峭的巖壁上掛滿冰雪,周圍地形複雜多變,冰雪崩十分頻繁,而且其氣候情況與加舒布魯木I峰相似。
迦舒布魯姆II峰溝谷陡峭,峰巔直插雲霄,陡悄的坡壁上冰雪覆蓋,北側地形尤為陡峭複雜,雪崩頻繁,攀登極為困難,因此至今尚未有人從中國一側登頂成功。首創徵服該峰紀錄的是奧地利人。他們於1956年7月1日沿西南山脊登山頂峰。
14、世界第十四高峰:ShishaPangma--希夏邦瑪峰(海拔8012米)
希夏邦瑪峰舊稱高僧贊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的西藏聶拉木縣境內,東南距珠穆朗瑪峰120公裡,是一座完全在中國境內的8000米以上高峰。地理坐標:東經85°46′55,北緯28°21′07。藏語「希夏邦馬」即為「氣候嚴寒、天氣惡劣多變」之意,但藏族人民卻稱頌它為「吉祥的神山」。
希夏邦瑪峰由三個高程相近的姐妹峰組成,在主峰西北200米和400米處,分別有8008米7966米的兩個峰尖。這裡是喜馬拉雅山脈現代冰川作用的中心之一,海拔5000~5800米之間的冰塔區,長達幾千米,景象形態甚是奇異,宛若「冰晶園林」,但其上又布滿了縱橫交錯的冰雪裂縫和時而發生的巨冰雪崩。希夏邦瑪峰北坡地形複雜,山勢陡峭,布滿了冰裂隙。野博康加勤冰川,像一條玉龍蜿蜒在北坡,冰塔林形態各異,氣象萬千、分明透亮,南坡氣候溫暖溼潤,高山杜鵑林以4700米為上限、3500米以下預林萃綠,為各類珍惜動物棲息地。
1964年5月,中國登山隊首次登上峰頂,開創了世界第一的紀錄。至此,世界上8000米以上的高峰全部被人類徵服。希夏邦瑪峰的北坡地形複雜,山勢陡峭,布滿了冰裂縫,冰崩和雪崩時常發生。北坡最大的野博康加勤冰川,像一條玉龍蜿蜒在山澗,冰塔林像片片鱗甲,層次分明透亮。希夏邦瑪峰的南坡氣候溫暖溼潤,高山杜鵑林以海拔4700米為上限,海拔3500米以下竹林翠綠,隨處可見或群或只的珍貴的太陽鳥、長尾葉猴和小熊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