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L重建術後粘連的康復策略(精品文章,ACL重建必看)

2021-01-19 騰訊網

ACL術後粘連的康復現狀

在國外,前交叉韌帶ACL重建術後關節粘連的發生率為1%。

在國內,由於多數醫院在行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對患者缺少及時、系統、科學的康復治療,大部分患者由此易發生關節粘連,而往往關節粘連造成的功能障礙遠勝於手術前的關節不穩。

因此,正確的認識術後發生的關節粘連,科學化、人性化處理術後粘連就顯得極其重要。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關節粘連有何表現?如何判斷已經發生了關節粘連?

準確有效的ACL重建手術,是術後關節活動正常的基礎,因此手術本身的缺陷造成的關節活動受限就不在本次討論範圍內。

關節粘連的表現很容易理解,表現為關節屈伸的活動受限,關節活動僵硬感。通常ACL術後即可就要保持充分的伸膝,膝關節完全伸直的角度定義為0°,正常膝關節還有5-10°的過伸。

術後任何時候發生伸直受限,就可以認定有關節粘連的發生。另一方面關節屈曲,為了保護移植體一般術後4周內控制屈膝角度在90°,4周以後逐漸增加關節屈曲角度,術後12周不少於120°。

因此如果術後4周關節屈曲角度小於90°,術後3月小於120°也說明關節發生了粘連。

術後粘連程度判斷

關節粘連分為4型 :

1型,屈曲正常,伸直受限<10°;

2型,屈曲正常,伸直受限>10°;

3型,屈曲受限>25°,伴伸直受限>10°;

4型,屈曲受限>30°,伴伸直受限,並伴有髕骨低位。

關節僵硬分級 輕度:伸膝受限<5°,屈曲>110°;中度:伸膝受限5°-10°,屈曲90°-110°。重度:伸膝受限>10°,屈曲<90°。

術後粘連形成的因素

急性期手術 :通常ACL重建手術的時機選擇在受傷後4-5周,由於急性期關節處於炎性腫脹期,此期介入的手術治療會再一次引起炎症反應,所謂雪上加霜。所以國外都提倡術前康復。

術後缺乏及時有效的康復治療:目前我國ACL重建術後康復現狀大致可分為:

專職康復醫生一對一提供康復治療服務;

康復指導手冊,患者自行取閱學;

無任何專業指導,患者在網際網路上交流與學習。患者自行鍛鍊的結果大大增加關節粘連的發生。

制動 :

利用外固定支具或石膏讓關節制動時間過長,也會大大增加關節粘連的發生。

術後反覆暴力掰腿:

患者往往與術後4周或6周至手術醫生處複診,由於自行鍛鍊的不好,角度恢復不理想的患者,往往會被暴力掰腿,掰好後關節疼痛腫脹,而新的腫脹會成為再次粘連的原因。且臨床中可見到不少患者反覆暴力掰腿後,關節持續腫脹、廣泛粘連、屈伸不能、痛苦不堪。因此我們要抵制這種簡單粗暴的治療方法,提倡科學化、人性化的康復治療。

哪些病理改變造成了關節伸直受限?

造成關節伸直受限 髕骨下方脂肪墊(下圖黃色部分)前間隙發生粘連、膝關節後方關節囊攣縮、關節內髁間窩團塊瘢痕樣組織填塞、小腿後方膕繩肌攣縮。造成關節屈曲受限 膝關節滑囊廣泛粘連,尤其膝蓋骨上方的髕上囊,髕骨兩側支持帶纖維化、大腿股四頭肌和髕腱攣縮變短。

針對造成關節粘連的各個環節有哪些技術手段可以處理?

針對造成關節粘連的各個環節有若干技術手段可以處理。如下圖所示,關節外因素保守治療比較有效;關節內因素可以通過一些手法(如關節鬆動術)和理療(如超聲波透入),可起到一定的消除粘連的作用。但由於多數關節內變病位置深,纖維增生粘連嚴重,尤其對於晚期重度粘連患者,保守治療往往收效甚微,多數需要轉介手術進行關節鏡下松解,再配合術後康復。

疼痛 PROM牽伸:長槓桿大力牽伸產生轉動動作,關節面應力大疼痛,不能解決關節外粘連。

無痛 關節鬆動術:小負荷持續牽伸產生平移動作,關節面應力小,根據患者反映調節強度。軟組織松解術:理療、瘢痕松解手法,恢復軟組織間滑移。仍在暴力牽伸的方式,落後了至少60年。

關節粘連何時需要轉介手術松解?

通常指術後6個月經過康復治療依然存在中度以上的關節粘連,或者術後3月經過保守治療1月以上無明顯療效,需要手術介入。切記手術一定要配合術後及時有效的康復治療,否則松解後還會再度粘連。

相關焦點

  • ACL術後早期運動受傷機率飆升?參考ACL手術後重返運動指南
    前叉之家 - 創立於2014年,是一個前交叉韌帶損傷、重建的康復交流平臺,致力於幫助患者了解更多康復知識,創立於叉友,服務於叉友。
  • ACL與route-policy中permit/deny的關係
    一、回顧路由策略原理一個路由策略中包含1個至多個節點。路由進入路由策略後,按節點序號從小到大依次檢查各個節點是否匹配。匹配條件由If-match子句定義,涉及路由信息的屬性和路由策略的6種過濾器。根據這個環境,我們來看看策略路由的permit/deny與ACL的permit/deny關係。
  • ACL術後康復指南
    翻譯:小冷編輯:桃子老師該方案旨在指導臨床醫生和患者完成ACL重建的術後過程。具體的幹預措施應基於個人的需要,並應考慮檢查結果和臨床決策。如果您有任何疑問,請聯繫轉診醫生。第一階段:術後即刻(術後0-2周)第二階段:中期後期(手術後3-5周)第三階段:手術後期(手術後6-8周)階段IV:過渡期(手術後9-12周)第五階段:重返運動早期(手術後3-5個月)第六階段:不受限制地重返運動(手術後6個月以上)參考文獻Adams D, Logerstedt D, et al.
  • 超強重建韌帶術+術後康復 助力「傷兵」重返球場
    實施超強重建韌帶術  術後三四個月就能開始訓練  為什麼郭氧有這個底氣,讓這些在運動中受傷的足球愛好者重返球場?  前十字交叉韌帶受損,需要手術重建。一般,術後需要拄拐且戴護具,傷腿只能點地六周,半年後才能恢復訓練,最快也要9個月才能重返運動場。
  • ACL重建術移植物的選擇和再生長過程
    昨天發了ACL重建術的視頻(點擊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面朋友們的討論啟發我來介紹一下移植物的選擇和移植物再體內的再生長過程——這個過程和術後康復程序密切相關。斯坦福教授介紹如何選擇ACL移植物:自體骨-臏腱-骨,股四頭肌腱,膕繩肌腱或者異體肌腱等。
  • 踝關節外側韌帶重建術後的康復之路
    原創 靳夢蝶、趙國雲 上海新華醫院康復醫學科新華科普踝關節外側韌帶重建術後的康復之路在日常的生活運動中常常會引發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的問題,比如在進行籃球、羽毛球、舞蹈等運動中的跑跳動作,又或是穿著不適宜的鞋子行走時發生崴腳。
  • 鄭州右膝韌帶斷裂術前康復+前叉重建術後康復4周恢復日常生活
    右膝韌帶斷裂術前康復+前叉重建術後康經過一周多術前康復治療,膝關節積液及腫脹消除,疼痛緩解,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正常步行無明顯障礙,SLR四個方向活動正常。於2020年7月15日在河南省骨科醫院進行ACL重建手術,並於7月28日拆線,基於術前很好的康復宣教,患者術後第二天即可以在支具保護先進行SLR四個方向正常活動,每日冰敷患側膝關節3-4次,術後一周支具保護下床邊垂腿達到60°,術後2周床邊垂腿達到80°,術後2周拆線,7月29日來我康復中心繼續進行術後康復訓練。
  • CBA阿不都沙拉木左膝關節ACL斷裂,重建術後該如何全面恢復
    前交叉韌帶斷裂,大多數需要手術進行重建。手術類型包括自體移植或異體移植物。前交叉韌帶不僅術後復健很重要,術前復健也是必不可少。重建手術應該在炎症消退,關節活動度正常以及肌肉功能和步態恢復後再進行,有利於術後更好的恢復。
  •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康復治療
    下面的內容主要介紹ACL重建術後的康復。僅供參考!  01  第一階段  炎性反應期術後1天~1周  目的:減輕關節疼痛,避免粘連及肌肉萎縮。  02  第二階段  (術後2~4周)  目的:加強活動度及肌力練習,提高關節控制能力及穩定性,改善步態。
  •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康復
    作者:曾天宇 來源:珠江康復(微信號zjyykfk)  相信很多人在工作之餘會通過不同的體育活動鍛鍊身體
  • 在剛剛結束的ACL 2019上,知識圖譜領域都發生了哪些大事?
    例如,Mihail Eric 編寫了一篇關於通用 ACL 趨勢的精彩文章(https://www.mihaileric.com/posts/nlp-trends-acl-2019/)。除了 BERTology,transformers 和機器翻譯等熱門話題之外,還出現了新的趨勢,例如對抗學習,自然語言生成和知識圖譜(KG)。
  •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康復,7個階段歷時1整年!
    圖片來源:Pixabay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後關節不穩,通常依賴外科手術重建前交叉韌帶才能根本解決。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已是非常成熟的手術治療方法,被公認為是目前最佳的治療手段。什麼是前交叉韌帶損傷?
  • 關注乳腺癌術後乳房重建
    當前,乳腺癌全程管理方案讓乳腺癌成為了一種慢性病,生存期延長、生活質量提高的前提下,根治術後的患者回歸正常生活,變得尤為重要。在獲悉「乳房重建」時,相當數量的乳腺癌患者表現出強烈的意願。另一方面,乳腺癌切除手術同時進行乳房重建。乳房重建不僅能夠幫助不能保乳的患者重獲乳房,恢復形體完整,從長期看,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國際上大量的臨床經驗證明,乳腺癌術後乳房重建在腫瘤治療方面的安全性較好,乳房重建不影響術後輔助治療,不影響疾病轉歸,不影響復發的檢出。
  • 醫學動畫:前十字韌帶重建術(ACL Reconstruction)
    ACL Reconstruction前十字韌帶重建術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is one of the four main  術後,病人將在復甦室監護2~3小時,然後就可以回家了。術後往往需要膝關節護具或扶拐杖1~4周。Supervised Physical therapy should begin 2/3 days after surgery and continues for 6~10 weeks.
  •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ACL)損傷是怎麼回事?
    這種固定裝置根據手術的需要採用,一般為可吸收釘和金屬釘聯合固定。內固定是否要取出主要取決於內固定的部位有無異物反應,術後內固定部位沒有疼痛等可不必再次手術取出。術後患者一般休息3-4周可根據醫生建議重返辦公室工作。康復程序順利的患者,術後1月拄拐行走,2月脫拐,3月去夾板正常行走,4-5月慢跑,術後半年一般的體育運動和快跑,術後10-12月對抗性的體育運動。
  • 唯寶公開課丨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康復訓練:(一)關節活動度訓練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屈膝和伸直練習是重要的康復環節,直接影響到日後的走路、下蹲姿態以及日常生活。
  • (ACL)
    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只有短暫的幾個小時,但是術後的康復卻是持久而枯燥的,我們將前人經驗進行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慢於進度,很可能造成韌帶粘連,那疼痛感可真是讓人終身難忘。但是也不能快於進度,這樣容易造成韌帶損傷甚至鬆弛,那麼恭喜你,手術就白做了。屈腿練習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坐在床邊或椅子上,小腿自然下垂,用另一條腿或者其他人將腿壓到規定度數,停留5-10分鐘。另一種就是坐在床上,將膝蓋彎曲,用手抱住膝蓋,向身體處一點點挪動,這種前期度數小時不容易實現。
  • ACL 2019年度回顧:自然語言處理發展趨勢
    Matthew Honnibal在這篇文章中生動地描述了這種形式體系:https://explosion.ai/blog/deep-learning-formula-nlp嵌入、編碼、手動修改、預測等等在概念上很簡單,但是正迅猛發展,目前已在在所有類型的任務上都實現非常優秀的結果,例如機器翻譯、回答問題以及自然語言推理等等
  • 前叉重建術後,到底能恢復到原來的幾成?
    前幾天,我們推送了一篇術後一年叉友的投稿,引起了比較大的反響,文章內容樸實,沒有什麼特殊的修辭,只是很直接的寫出了自己的現狀,而在近百條留言裡面,我們看到的絕大多數叉友都抱怨自己康復的不好,沒有達到自己期待的水準。
  • ACL 2019最佳論文出爐:華人團隊包攬最佳長短論文一作
    這篇文章研究了應該如何彌合神經機器翻譯(NMT)訓練和推理之間的差距。神經機器翻譯(NMT)是根據上下文內容預測下一個詞的一種方式,推理過程遵循從頭開始、按順序生成整個序列。這就導致由於上下文都未標註產生的累積誤差。此外還有一個挑戰是,單詞級訓練要求生成的序列與ground truth序列嚴格匹配,這就造成對不同但合理的翻譯進行過度校正。